分享

有效,才是硬道理!

 凌碧昌 2011-07-23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和发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渐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精彩亮点,当今的数学课堂和以前相比变得更加鲜活,学生表达的机会多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多了、合作交流的机会多了……,然而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审视、反思我们的课堂,却常发现某些新课程理念被片面地理解,甚至是误解,“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被过多的滥用,从而造成一些片面的、无效的教学行为。应该怎样去做才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真实有效,发挥最大的张力呢?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成功的预设是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

成功的预设,主要指教师在课前解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依据学生的情况来设计教案,并较顺利地完成教学计划,达成教育目标。

1.把准教材

把准教材就是从教材出发,全面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学段要求,准确把握教材的目标、重点、难点等。教学一定要有备而来。由于对教材编排挖掘的不透、不深,对教材的把握缺少“瞻前顾后”、高屋建翎的眼光,而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现象,是现实课堂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课堂教学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材深度和广度的把握。作为一名教师要把解读教材当作一项基本功,只有教材解读到位才能实现由用教材教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转变,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效益。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10倍、多20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出最重要的来讲。” 因此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的起点是把准教材。

2.了解学生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只有尽可能多的了解学生,分析学生,掌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品质,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才能做到准确、恰当的预设,才能确保有效教学的开展。

如在教学第一册《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环节内容时,教材原本安排两课时学习,第一课时学习《数数、读数》,第二课时学习《写数和数的组成》,我了解到学生对《数数、读数》的内容比较熟悉,而且学生在学习《数数、读数》时摆小棒的操作与第二课时将要学习“数的组成”关联很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就将两课时合在一起教学,数位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结果教学的效果很好,学生对数的含义理解得特别深刻。

3.弹性设计

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做到富有弹性,在各环节为学生的互动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如我在教学第一册《得数是8的加法和有关减法》时,教学完例题后,出现小白兔拔萝卜的挂图。根据题意,(已经拔了两个,地里剩六个)学生列出一图四式(6+2=8、2+6=8、8-2=6、8-6=2)后,我提问:想想小白兔今天有可能拔多少个萝卜?你能根据你的想法列出新的算式吗?象这样给学生一个弹性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猜想去饶有兴趣地学习,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此获取的知识岂不更好?

二、合理组织是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

1.建立有效的学习情境。

《教学论》中认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教师的重要责任”。一节课要:课开始———就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进行——用教师精湛的教学技艺和多元化的评价吸引学生,使学生形成思维的狂潮;课结束——使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快乐之中。

在教学苏教版第三册《可能性》时,导入时我就采用了“猜猜我是谁”的游戏,教师说三句话,每说一句话学生都可根据说话的内容猜一次。比如在课中我用了这样的三句话让他们一步一步接近谜底,A她是一名老师 B她是一名女老师C她就是你们的班主任,在这样的情境中,让学生准确体验可能与一定的不同。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

2. 经历有效的探究过程

    探究是一种有目的的探索,有没有研究过程及过程的真实性,往往比结果更重要。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宽裕的学习空间和主动权,让他们充分的理解、讨论、感悟,高效率的达到目标,获得丰富的体验和最大限度的发展。

记得曾听过一位老师教授圆的半径和直径的特点时,他说:对于圆的半径和直径还有很多特点,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将这张圆形纸片反复地折一折,或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等,看有什么发现?并将你们小组的发现整理在记录纸上。小组探究半径和直径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长度关系,教师参与每个小组的活动中,并适时地进行指导。活动结束后,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时,每个小组都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了结论,这个过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3.捕捉有效的生成资源

生成资源指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却在教学中产生的新的教学资源。教师生成出符合学习实际的新教案,才能引导学生进入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来。在课堂上生成的目标是着眼于其自身内在需求,这样的目标会激发学生的新一轮学习热情,发挥课堂最有效的张力。

在教学“8加几”时,老师先让学生观察图意,引出算式8+7=?。然后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讨论可以用哪些方法计算8+7=?,学生通过操作讨论,明白“凑十法”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试着计算8+6=?(下面是教学片断)

师:通过讨论你知道8+6=?吗?

生1:我知道8+6=14。

生2:不对,8+6=15。

(同学们哄堂大笑,生2深深地埋下了头。)

师:(微笑地看着生2)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2:昨天我们计算9+8=?时,不是说9向8借1凑成10吗?那计算8+6=?时,也是同样的道理,8向6借1,6变成5,不就等于15吗?

师:你会联系旧知识来学习新内容,真了不起!(生2稍稍抬起头,眼睛里透出一丝光亮)(这时学生议论纷纷,老师把这位学生的想法板书,让大家说说出错的原因,他也似乎悟出了错误所在,大家经过共同讨论,找到了正确答案)

师:从刚才的计算中,你们又明白了什么?

(还是生2):噢,我明白了,计算“7加几”就得向另一个数借3凑成十,计算“6加几”就得向另一个数借4凑成10……

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会有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对于学生生成的错误资源,教师大可不必藏着、捂着,或怒目而叱,要让学生明白“出错”并不可怕、更不可耻,而是一种正常现象。教师在课堂上应创设宽松的情境,让学生勇敢说出想法,对此教师要牵而带之,引而不发正是因为教者对学生错误的悦纳和欣赏,才使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在“出错”中发出了异常的光彩。

三、多媒体的辅助为课堂进行有效的教学添砖加瓦。

数学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一些重、难点的教学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课堂上常常会出现教师声嘶力竭地讲的满头大汗,学生却懵懵懂懂地听的一头雾水的尴尬场面。

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动态演示等一些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功能。利用这些特点可以很轻松地处理用其他教学方法觉得棘手的问题。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一定的物质形态,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活泼,挣钱学生的直观印象,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我在教学第五册数学《正方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这一知识点后,发现学生在做拼、剪图形的题型时常常会理解困难。如这样的题目:有一个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分成两个相同大小的长方形,每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正确做法是:(8+4)×2-24(厘米)。而学生当中却出现了这样的做法:8×4=32(厘米)32÷2=16(厘米)。为了让学生清楚分成的小图形的周长与原来图形周长的一半是不同的概念,我用了很多方法,象黑板画图、实物演示等等,效果均不理想,最后还是借助多媒体解决了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演示的:在屏幕显示一个正方形,如           (边长:8厘米),先让学生

 

根据题意独立完成,再反馈中引导学生对错误的做法:8×4=32(厘米)32÷2=16(厘米)在多媒体显示中逐步进行分析。

    师提问:8×4=32(厘米)能求出什么?(大正方形的周长)

    师:正方形的周长是指什么?(正方形四条边的和)

    学生回答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将正方形的周长闪烁一下。

    师:32÷2=16(厘米)对于正方形来说能求出什么?

    有生回答:四条边除以2,能求出两条边的和。

师:是啊,只能求出两条边的和。(说着将正方形的其中两条边加上蓝线条,如图1)这是小长方形的周长吗?

               

   图1             图2               图3

生(恍然大悟):不是!

师:那两个小长方形的周长到底是指哪里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和指示将正方形分成两个小长方形,并在其中一个小长方形的周长部分变成红线条。(如图2到图3的变化)

学生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终于深刻地明白了分成的小图形周长与原来图形周长的一半是不同的。

多媒体在概率的教学时也可以派上大用场。学生学习概率知识,最好是能通过大量的实验,获取失误发生的频率,从而理解概率的意义。在概率骄教学中,仅靠手工操作,不仅满帆费时而且由于没时间没精力进行大量的实验因此显得结论的可信度少,但多媒体计算机的运用却可以解决这个难题,它可以帮助进行大量的模拟实验,也可以快速、准确地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统计。

如我在教学活动课《可能性》大小时,为了使学生认识到硬币抛掷时正、反面出现的几率是一样的,需要大量的抛掷实验。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我将计算机应用与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使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大量的抛掷实验,利用计算机上千上万次硬币抛掷的结果,通过反复比较对比得出结论:抛掷的次数越多,正反面出现的几率越接近。使概率的学习比起手工操作显的更有科学依据。这种学习也给了学生一种新的学习体验,培养了学生获取、分析、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

因此,在课堂上,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来创造教学情境,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有效的数学教学。

总之,追求有效的数学课堂是我们数学教师永远的追求目标。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潜心钻研,不断探索,不断思考和总结,并付诸于实践,才能让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