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负或自卑才会特把自己当回事儿

 悦时间 2011-07-23

自负或自卑才会特把自己当回事儿 该日志已被收录

分享
分类: 隐喻人生 2011-06-30 09:00

       一次在上播音与主持课的时候,一位主持人在给我们讲课的时候说到:“怎么才能成为一名好的主持人?那就是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主持节目的时候要放轻松,敢说话,敢于说错话,如果主持人一直在那儿端着架子,或者说什么都瞻前顾后、谨小慎微,做出来的节目就不好听,只会让人觉得假了吧唧的。

    其实何止做节目是这样,做任何事都是这样。我见过好些朋友(当然我也犯过这种傻),他们对于某项工作或者活动非常的重视,但是到头来却搞得一团糟。在表演课上,过于重视某次试讲的同学紧张得结结巴巴,词不达意;在某次大会上,高度重视会议的发言人频频念错词、表错情;在某段感情中,过于在意对方的人,时刻保持敏感和警惕,时刻沟通与反省,最终落得劳燕分飞;在生活中特别在意身体、恨不得分分钟都在保养自己的人,反而患上一些不治之症。

    这些人怎么了?这些人就是太把事儿当事儿,太把自己当个人儿了。如果套用心理学的理论,我就不得不说说动机与效率的倒U曲线关系了。我承认,无论什么事儿,只有当人们能够对它唤起一定热情、引发一定动机的时候,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成绩和效率,这就是我们平时总说的态度。在一定的范围内,动机水平越高、人们越有兴趣越重视,就越有可能唤起更多的注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当然也就可能取得更大的成绩。但是,这不是一扬到头的上升曲线,也就是说不是越有“干劲儿”就越好,当动机水平超过某个范围,结果反而会与期望背道而驰。为什么?这个不难理解,当动机水平过高,人们太过于渴望成功的时候,就会引发过高度的焦虑,这种过激的焦虑水平便会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变化,我们看到一些人紧张得面红耳赤、心跳加快、词不达意就是受到这种生理活动的影响;另一方面,过强的动机容易使我们分心,打个比方,如果你正专注于一个演讲,你就会投入进去,达到忘我的境界,而如果你只是一心渴望成功或者害怕失败,你就会感到似乎从你的脑壳里又分出一个你,在高处时刻监督着你的行为,那个小人儿在时刻念叨着“可千万别出错、下句该说什么了、刚才那句说的对吗”等等,这样分心的状况想必对每个人的发挥都不会起到什么好的作用。

    什么样的人特容易把事儿当回事儿?正是那些特把自己当个人物的人。他们要么特别自负要么特别自卑。特别自负的人觉得我是谁呀?我跟那些平凡人能一样吗?我必须每件事都做得最出色,我必须超越那些草包竞争对手。正是由于他们对自己这种过高的评价和期许,导致他们不允许自己失败,不允许自己输给那些自己看不上眼的人。正如他们每天自诩的那样,确实不是所有自负的人都是做给别人看的,有时他们更需要的是让自己满意,能够让自个儿一直把自个儿奉养在天上。另一种人,就是那些特自卑的人。他们连自己都看不上自己,所以就特别害怕别人像自己一样看不上自己,所以只能努力努力再努力了,用不断的成功掩饰自己的缺陷和自卑,这已经是他们长期以来惯用的伎俩了。

    其实要是说吧,一个人努力上进本来没什么错,我当然也不是奉劝大家尖懒滑馋,但是凡事总得有个限度。过犹不及的道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如果您无意间做了个检查,发现心电图有问题,您就开始特别在意您那小心脏,恨不得睡觉的时候都支着一耳朵听着呢,这样心脏能正常才奇了怪了呢,心理暗示和自我实现预言的威力可不由得我们不信。就算这些都撇开不说,我就问一句,您这么活着累吗?做什么事儿都不允许自己失败、都要争第一,凡事都要斤斤计较着后果,如果这样,我们没办法从生活中得到乐趣。如果你经历过重大的考试,想必一定有过这样的经验和体会:鏖战了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的考试终于结束了,你却一点儿都高兴不起来,连庆祝或者放松一下的心情都没有。我想那些成年生活在自己给自己设的圈套和压力中的人们,应该就是这种体会,因为成功带给他们的不是喜悦,顶多是应该得到的东西到手了,充其量是一种暂时的解脱。试问,这样的人生到底有什么乐趣?我们需要的是沉浸在完成每件事情的过程之中,体验自己的获得与成长;当最终失败了的时候,总结反省也并不否定在过程中的快乐与收获;假如成功了,那当然更好啦,就为自己的阶段性成功而彻底的欢欣鼓舞但也别贬低别人的能力与付出,这才是劲道十足的人生。

    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现代人的一个大毛病就是患得患失,自己还没成功成什么样儿呢,就开始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担心起来是没完没了,最终所有缘分都让自己给担心没了。可就算都赢了又能怎么样?就算都输了,又能怎么地?这世上总有比你更成功的人,就算你衰到家了,也总有比你还倒霉的人。如果太把事儿当事儿了,事儿就真成了个事儿了;太把自个儿当个人了,您就不太像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真”人了。咱们共勉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