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血能量失衡,后果很可怕

 张新成 2011-07-23

气血能量失衡,后果很可怕

 

无论处于任何一个气血水平的人,只要能将气血从下降的趋势转变为上升的趋势,假以时日,气血的水平就会不断上升。大多数内脏的疾病都是慢性疾病,只是表现为不同程度低气血水平的症状。因此,只要提升了气血水平,各种慢性疾病都有康复的机会。

 

气血能量是判断人体健康的睛雨表,中医根据阴阳、虚实可将人体的气血能量分为五个等级。我们可以根据以下的标准检测自己的气血水平。

健康水平,即古人讲的平脏之人的健康状态。清代程芝田《医法心传》说:“至于平脏之人,或寒饮,或热食,俱不妨事。即大便,一日一度,不坚不溏。若患病,若系热者,不宜过凉,系寒者,不宜过热。至用补剂,亦当阴阳平补,若过热则伤阴,过寒则伤阳。”中医认为,健康水平的人各方面都很平衡,是最健康的等级。这个等级特征是身材匀称、脸色红润、脾气温和、作息规律。由于健康水平的人体有很强的防御能力,各种外来的病邪不容易侵入,就不容易生病。一般很少见到这样的人。

阳虚水平,即气血低于健康水平的情况,是指机体阳虚损,机能减退或衰退,热量不足的病理状态。一般地说,其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亢盛的虚寒之证。形成阳偏衰的主要原因,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失养和劳倦内伤,或久病损伤阳气所致。

阳气不足之人,一般以脾肾之阳虚为主。肾阳为诸阳之本,所以,肾阳虚衰(命门之火不足)在阳偏衰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阳气的虚衰,阳虚则不能制阴,阳气的温煦功能减弱,经、络脏腑等器官的某些功能活动也因之而减退,血和津液的运行迟缓,水液不化而阴寒内盛,这就是阳虚则寒的主要机理。阳虚则寒,可表现为面色恍白、畏寒肢冷、舌淡、脉迟等一系列的寒象。也有的表现为下利清谷、小便清长、喜静踡卧等虚寒之象。

阳虚则寒与阴盛则寒,在病机和临床表现上有些不同,阳虚则寒是虚而有寒;阴盛则寒是以寒为主,虚象并不明显。阴盛,是指机体在疾病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阴气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状态。一般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阴偏盛多是感受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寒邪滞阻,阳不制阴而致阴寒内盛。

阴是以“寒、静、湿”为其特点,阴偏盛,就会出现寒象,所以说“阴盛则寒”。如形寒、肢冷、舌淡、脉缓等,即是阴偏盛的具体变现。《素问·调经论》杂论述“阴盛生内寒”时说:“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阴胜则阳病”,即阴盛则阳虚。这种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和疾病侵入的能力很接近,在伯仲之间,因此有外来的病邪侵入时,人体仍有能力抵抗,但是不像健康水平的人一样可以很快地击退疾病,会在人体的各个器官发生激烈的抗争,因此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一般经常会感冒甚至发烧的人或者有过敏性体质的人,都是处在这个等级里的气血水平,传统上我们会认为阳虚体质的人体弱多病。

阴虚水平,即阴偏衰的状态,是指机体精、血、津液等物质损耗,以及阴不制阳,导致阳相对亢盛,机体虚性亢奋的病理性状态。一般多表现为阴液不足及滋养、宁静功能减退,以及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之证。形成阴偏衰的主要原因,大多为阳邪伤阴。火鸟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因久病耗损阴液所致。

阴液不足,一般以肝肾之阴为主,其中肾阴又为诸阴之本,所以肾阴不足杂阴偏衰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阴液不足,不能制约阳气,从而形成阴虚内热、阴虚火旺和阴虚阳亢等多种表现。如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面部潮红、消瘦、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阴虚内热的不表现。

阴虚则热和阳盛则热,在病机和临床表现上有些不同,阴虚则热是虚而有热;阳盛则热是以热为主,虚象并不明显。阳偏盛,即阳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偏盛,机能亢奋,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一般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形成阳偏盛的主要原因,大多由于感受温热阳邪;或虽感受阴邪,但从阳化热;或由于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或因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所致。

由于阳是以“热、动、燥”为特点,阳偏盛,即出现热象,所以“阳胜则热”。如壮热、面红、目赤等阳偏盛的表现。《素问·调经论》中说:“阳盛则外热”就是指外邪客于体表,则卫外之阳气充斥于肌表与邪气抗争,从而引起“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宣越”的发热治病证。

这种气血水平的人,愈晚精神愈好,有无穷的体力,使不完的力量,每天忙到三更半夜,尽情地透支体力也不会生病,大数多人都认为自已非常健康。处于这种水平的人并不是没有病,而是没有能力生病。这些现象就是典型的阴虚水平气血能力的症状。要么没有病,要有病就可能会出现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

阴阳两虚水平,即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状态。在阴虚的基础上,继而引起阳虚,称为阴损及阳;在阳虚的基础上,导致阴虚,称之为阳损及阴。肾藏精气,内寓真阴真阳,为全身阳气阴液之根本,因此,无论阴虚或阳虚,多在损及肾脏阴阳及肾本身阴阳失调的情况下,才易于发生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的阴阳互损的病理变化。

“阴损及阳”,系指由于阴液亏损,累及阳气化生不足或无所依附而耗散,从而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导了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阳损及阴”,是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累及阴液的化生不足,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阴阳大虚水平,即阴阳的亡失的状态,是指机体的阴液或阳气突然地亡失,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亡阴”,是指由于机体阴液发生突然性的大量消耗或丢失,而导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状态.一般亡阴是由于热邪炽盛,或邪热久留,大量煎灼阴液所致。也可由于其它因素大量耗损阴液而致亡阴。亡阴多见喘渴烦躁,手足虽温而汗多欲脱的危重证候。“亡阳”,是指机体的阳气发生突然性脱失,而致全身机能突然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一般亡阳多有由邪盛正不敌邪,阳气突然脱失所致。也可由于素体阳虚,正气不足,疲劳过度等多种原因,或过用汗法,汗出过多,阳随阴泄,阳气外脱所致。慢性消耗性疾病也会导致亡阳,主要是因阳气的严重耗散,虚阳外越所致。阳气的暴脱多见大汗淋漓,肌肤手足逆冷,踡卧,神疲,脉微欲绝等危重证侯。

这个阶段的患者,由于控制五脏六腑的能力都丧失了,发生的都是非常严重的疾病,而且多数是目前医疗系统无能为力的,例如各种癌症、肾衰竭、心梗、中风等。由于气血枯竭,同时对五脏六腑都到了失控的地步,因此很容易演变成各个脏器在很短的期间里陆续发病的并发症现象,其实并不是第一个发病的器官拖累了其他的器官,而是各个器官同时都达到了发病的临界状态,一发不可收拾。总之,阴亡,则阳无所依附而散越;阳亡,则阴无以化而耗竭。故亡阴可迅速导致亡阳,亡阳也可导致亡阴,最终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生命活动终止而死亡。

在气血上升至阳虚之前,如果能好好调节养,气血将很快上升,一个月内全身就会有体力和精神上明显改善的感觉,四五个月就有很好的效果。当气血到了阴虚水平时,由于身体开始处理部分较严重的潜在的疾病,因此上升的速度大大降低。到了阳虚水平,则开始处理更多的疾病,气血上升的速度更慢。每个人的上升速度,视每个人的疾病种类、轻重程度和生活作息的改善状况,则需要不同的恢复时间。

无论处于任何一个气血水平的人,只要能将气血从下降的趋势转变为上升的趋势,假以时日,气血的水平就会不断上升。大多数内脏的疾病都是慢性疾病,只是表现为不同程度低气血水平的症状。因此,只要提升了气血水平,各种慢性疾病都有康复的机会。

气血运行失衡,脏腑功能衰竭,正气不足,代谢紊乱是引发慢性病的根源。根据古代中医文献记载和现代实验研究及临床实践观察,现代中老年人具有以下两主面的生理病理特点:

中医学中的“精”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基本物质。人的一生,历经生、长、壮、老、死都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由于生物的自然生存规律,人到老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肾中精气逐渐减少,因此人的各项生理机能逐渐衰退,各系统器官功能逐渐退化,表现为皮肤老化、头发脱落、斑白、牙齿脱落、视觉和听觉能力下降,脑细胸数量减少,进而脑功能下降,智力衰退,内脏器官功能明显降低,性功能逐渐减退,其他各系统和器官也普遍衰老,功能下降。由于生理功能衰退,抵御体内外致病因素的能力下降,易患各种慢性疾病。因此,减少肾中精气的损耗,补肾、固肾、养精及增强五脏功能是中老年人防病养生的重要原则。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脏腑功能减退,气血衰弱,运行不畅,是中老年患者病理生理的一大特点。从临床看,许多中老年患者或多或少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冠心病等,也多是由于气血衰弱,瘀血阻络所致。这就是中医所提的“久病必虚,久虚必瘀”的理论。因此调和气血是现代中老年人防病、治病、健康、长寿的重要原则。

现代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有哪些呢?如老年性痴呆、老年性精神病、脑动脉硬化以及脑卒中、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痛风、震颤麻痹、老年性骨关节病、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肺源性心脏病、老年性白内障、老年骨质疏松症、老年性便秘、失眠等。所以现代中老年人一定要提升气血能量,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