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体质养生

 众木成林0909 2017-05-10


体质的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转归预后的差异及个体对治疗的不同的反应,可以说,体质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体验、生存质量。这一点,中医很早就认识到了,因此,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体质,当然,同样也重视体质养生。

什么是体质呢?中医学把个体在形态结构、代谢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性称为“体质”,但“体质”一词使用较晚,开始的时候称体质为“素”、“质”、“禀质”、“气质”、“禀赋”等,用得最多的还是“禀赋”。到了清代,“体质”一词才明确出现在医书中。但是其精神、思维则渗透、显现在经典医籍、历代医案中。《黄帝内经》就认为“古之善用针艾者,视人五态(五种体质)乃治之,盛则泻之,虚则补之”。它认为,“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这是说体质与先天禀赋很有关系,体质差异与生俱来,反映在性情、脏腑、形体、寒热偏性上。我们的中医发展史上凡是名留青史的名医大家,在治疗和养生方面也都非常重视病人的体质,比如被中医界尊为“医圣”的东汉人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处处都有“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智慧闪光,异病同治是因为体质相同,同病异治是因为体质不同。

精气血体液是决定体质特征的重要物质基础,气全则神旺,血盛则形强。而体质构成的要素主要包括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异性。体表形态是个体外观的特征,包括体格、体型、体重、性征、体姿、面色、毛发、舌象、脉象等。……心理则属于“神”的范畴。无论是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都认为,体质存在显著差异,极富个体特征。

什么因素决定着体质的差异呢?脏腑的形态和功能特点是构成并决定体质差异的最根本的因素。那么,脏腑的形态和功能特点又是由谁来决定呢?当然是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来决定。大家都知道,我们的身体是父母亲给的,因此,影响体质的先天因素——父母,他们的素质、生育我们时的年龄、他们血缘关系的远近,对我们影响极大,还有养胎时母体的健康状况、妊娠期是否犯病等同样不可小觑;另一方面,我们能够长大,首先得益于饮食,这对生长发育很重要,而年龄大小、性别差异、劳逸程度、精神情志、地理环境、社会因素、患病和治疗情况等也都影响着每个人体质的形成。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就是人体五脏六腑而言,肾、脾两脏在影响人的体质方面起的作用最大,其中,肾是影响体质的先天因素,而在影响体质的后天诸因素中,脾胃起主要作用。明确这一点,对于我们的养生非常重要。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养生就是要维护生命的阴阳平衡,或者说就是要让自己的体质和大自然的气相协调,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再进一步说,就是为了保护阳气和阴精,避免不必要的损耗,从而维护生命的阴阳平衡。

可是,体质养生告诉我门,每个人的体质存在显著差异,换句话说,每个人的养生也应该根据个人的体质进行,不可千篇一律、万人一法。因此,我们还要了解自己的体质状况。过去,古人在对人的体质进行分类时,通常采用的要么是阴阳分类,即把人分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阴阳和平几种;要么按照五行分类法,把人分成木型、火型、土型、金型、水型。这些分类,现代人看来不易理解,也难以操作。但是,古人的一些话给后人很大启发,比如,“瘦人多火,肥人多痰”,什么痰啊、火啊,现代人容易理解。其实,体质都有阴阳气血偏倾的特点。根据对“阴阳气血”等现代人明白易懂的体质类型的研究发现:健康人群中,体质正常型(平和型)的占8.1%,偏阴虚型的占31.9%,偏阳虚性的占43.1%,偏湿盛型的占11.1%,偏气虚型的占5.6%。对体型和体质类型的调查发现,身材匀称型中,正常体质所占比例最高,达38.9%,肥胖者中正常体质较瘦弱者为多。研究还发现,小儿体质正常质居多,达68%;老年人异常质占多,达97%;女性以精血不足的虚弱体质多见;体质还呈现地域差异。另外,肥胖人多痰湿,占98.93%,肥胖人痰湿型体质犯高血脂症的机会大,患上冠心病、脑中风、糖尿病等的人也更多;小儿厌食以气阴两虚多见,占47.86%,小儿贫血者多气虚体质,占85.94%……这些数据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亚健康”普遍存在的事实。由此可知,社会的发展需要医学不仅关注疾病,更需要解决病前的“亚健康状态。

体质究竟该如何分类?自己又是属于哪种体质呢?先来看看古人的说法。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说:“脏有强弱……禀有阴阳”。徐大寿《医学源流论》则说:人的气体(体质)有强弱,偏阴偏阳,居处有南有北,性情有刚有柔,年有老有少,致感相同之病邪而证候各异。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指出:人有贫富贵贱、形体有寒有湿、性情有勇有怯;富贵之人劳心、膏粱自奉、住曲房广厦,贫贱之人劳力、藜藿苟充、住陋巷茅茨,“故富贵之疾,宜于补正;贫贱之疾,利于攻邪。”今天,人们更多地是根据阴阳气血将体质分为八种(或九种)基本类型,并按照这些类型进行养生延年。

不过,我们要知道,体质不完全是一成不变的。明代大医家张介宾就说过,人的体质虽与先天禀赋有关,但与后天锻炼和培养也关系密切,“其有以一人之禀,而先后之不同者。……阳气受伤,则阳变为阴矣”,反之,也有阴变为阳的。然而,也正如张介宾所言,“不变者常也,不常者变也”,每个人,总有一个相对恒定的体质,人的体质养生即以此为依据进行。

 

平和体质(健康人):机能协调,七情适度

平和体质是一种身体和谐、自稳能力强的体质。用传统医学的眼光来说,这样的人阴阳平衡、气血通畅,是中医养生追求的目标。因此,这是最健康的等级,这个等级的共同特征是身材匀称,脸色红润,脾气温和,作息规律。由于人体有很强的防御力量,各种外来的疾病不容易侵入,不容易生病。这样的人所占比例较小,从前面调查的情况看,只是小儿占的比率稍高些,通常情况下,这种体质的成年人,多数生在长寿家族,他们情绪稳定,凡事规律,体重波动小,得病少,对于环境和气候的变化适应能力比较强,或生病后,自我康复能力强,再加上后天个人的修为也很好,生活、心态都比较简单,因而容易促生平和体质。还需要说明的是,平和体质也是相对的,而非一劳永逸、永远不变,他们也一样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即导致其他体质的出现,但总体上,这些人绝大多数时候处于健康人状态。

平和体质的人最重要的养生原则就是“不伤不扰,顺其自然”。这种体质的人,虽然不一定强壮,但身体状况都不错,切忌乱进补。现在,很多人盲目进补,也常常有人因家里存有亲戚朋友送的或者自己购买的高丽参、冬虫夏草等补品,很贵重,吃了又怕出问题,不吃又觉得太浪费,怎么办呢?要知道高丽参、冬虫夏草等补品不是粮食,而是药,是药就有三分毒,人参如别直参、红参略偏热,吉林野山参、白人参、糖参略偏温,生晒参、皮尾参、西洋参略偏凉等,不同的参药性不一样,用得不对,参也会杀人。比如,血压高的人,吃了温热性人参,哪怕是把人参切片,泡在杯子里当茶喝,都有可能诱发脑出血、中风,以至于瘫痪,甚至危及生命。如果你是平和体质的话,尽量不要进补了,就这么自然而然地活着,不要没事找事、画蛇添足,不然过犹不及。

 

气虚体质:气力不足,容易外感

气是什么?从前面的介绍我们可知,气是包括今天所说的气体在内的一种精微物质,它由空气、谷气、元气组成。空气由肺吸入,谷气从脾产生,元气自肾提供。因此,气虚体质是由于肺、脾、肾三脏功能相对不足造成的。气还有其独特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营养、气化等功能意义,比如,它调节全身各个通外官窍的适度开闭,如五官、皮肤汗孔、前后二阴等,使分泌物、二便、月经、白带等正常排泄于体外,既不过多也不太少;使人体不受外邪侵袭,适应环境。俗语道:“人活一口气,佛争一炷香。”“气”好像很玄,不好理解,但是我们可以感知到人体之“气”的存在,比如呼吸、心跳、胃肠蠕动、正常血压的维持、脏器位置的固定、营养向上输送到头面五官等。

如果你还是不能理解,那我就来打一个比方。冬天,河流冻住了,不能流淌;冰雪消融后,河水又哗哗的流淌起来。这是为什么?是温度的变化使然。血液的流动也是这样,是温度让血液流动起来,并在我们全身循环不息,维持着各脏器的生理活动,让生命获得保障。明白了温度的重要性,悟出了温度可以决定人的气血盛衰的时候,对生命就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时,再去看中医对气的解释,就会发现温度的作用与中医所说的非常相似,中医所说的气是由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和吸入的自然界清气所组成,而其中的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都能用温度轻易地解释。

气虚体质的人有什么样的表现呢?最常见的是,神疲乏力、肌肉松弛,少气懒言或语声低怯,头晕目眩,排便无力,内脏下垂,血压偏低,白带偏多,月经淋漓不畅,还常见多汗、容易感冒、皮肤容易过敏、经常打喷嚏等现象,比如一进空调室就打喷嚏,春天春暖花开也打喷嚏。

百病从气生,万病从气灭。气虚的人还常出现中气虚,也就是脾气虚。脾气虚的表现就是不想吃东西,吃下去也不消化,中医上叫做食少腹胀,这是脾气虚的特点。如果还不注意,发展下去就会出现脾阳虚。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小孩子可以不穿衣服,但是,小红兜肚得带上,这是因为要保护脾胃不受寒。否则,将来长大了,就可能会脾阳虚。

人的生长壮老已与气的盛衰有密切的关系,人至老年,元气日薄,脏气日衰,故老年人最易出现气虚症。《扁鹊心书》说:“人至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暖,下元虚惫,动作艰难。”

古人说,气是人生命的根本,养生治病的根本就在于调气。可是,气怎么个调法呢?由于这个气关键在于“虚”,按照“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病原则,“气虚”者以补气为上。大家所知的大补之药人参,其实就是补气,但人参是药,所以用人参是药补。如果你每天用46大枣(用手掰开)、68桂圆肉、再加10来粒枸杞子泡水喝,这可算是食补了,而且还有美容的效果。补气还要补肾、暖肾、去寒,肾是先天之本,肾气足,各脏器功能正常,就能代谢旺盛、血脉畅通;此外,气虚体质的人要多做运动,不要过度思虑,常吃性平偏温、具有补益作用的食物(具体内容参见“饮食养生”一章)。

 

血虚体质:百脉失养,全身虚弱

过去人们常说,电力是工业的“血液”,因为没有电,一切机器都无法正常运转。对人体而言,血液就是脏器的“粮食”,没有粮食,一切脏器都无法工作。当体内的各种脏器每天都能吃上满满一大碗“干饭”时,干劲就十足,工作就干得好。而当人体的总血量不够,也就是给脏器减了饭量,虽然它们都还在运转,但因为没吃饱,就容易疲劳,无力,抵抗力下降,就出现了人们常说的亚健康状态。时间一长,各脏器由于供血不足,各种疾病都会惹上身来,这就是“亚健康”向疾病过渡了。

心脏没吃饱(供血不足)就会心慌、气短、胸闷,特别想休息,你没管它,缺血症状进一步加重,血管不能充盈,就会造成闭塞,心梗,最后危及生命;大脑没吃饱,轻者头晕、记忆力下降,重者出现脑缺血、脑梗塞,时间一长,脑子开始变,脑萎缩、老年痴呆症也开始发生;肝脏吃不饱,这个人体化工厂的工作量就开始萎缩,不能消化的许多东西只好以脂肪的形式弃置在肝脏里,形成脂肪肝,或者堆积在血管里形成高血脂;肾脏没吃饱,它担负的排毒工作就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容易引起尿酸、尿素过高;胰腺也是一样,吃饱了就能奉献给人体所需的胰岛素,没吃饱时,糖不能被正常代谢,多余的糖就存留在血管里,血糖自然增高了……所以,血的重要性由此可知。

那血虚有什么症状呢?常见的是,面色无华或萎黄、没有光泽,形体消瘦,心慌心跳,还会导致各种不适,比如失眠、健忘、烦躁、惊悸、昏迷等等。因为血也是营养人体的,血虚又影响到气虚,可以出现爪甲苍白、皮肤干涩粗糙等。尤其是对女性来说,血特别重要,由于其生理特点,月经时血液会有一定量的消耗和流失,加之经期情绪、心理的变化,身体中的雌激素分泌降低,经少色淡、月经失调紊乱,随之而来的肌肤变化还有,肤色暗淡,眼圈发黑,还有满脸的痘痘,花容失色,令人苦恼。

血虚体质的人该如何调养呢?

中医上称气能生血、“补血先补气”。也就是说如果血虚则先应补气,因为气可以携带能量(包括血液)到达各个脏器,因此气充足是人体造血器官正常工作的前提条件。如何补气大家可结合气虚体质养生提供的方法进行。

不过我们应该知道,补血光补气是不够的,还必须直接补血才行。直接补血的最好方法是食补。食物营养丰富、搭配合理,是保证人体血液的质量和浓度的前提;脾胃肠的消化吸收和运化能力则是人体血量充足的基础,尤其是脾,中医上有脾生血的说法。还要记住,食疗的重要性是贯穿人的终生,也是要落实在每天的每一顿饭上面的。红糖桂圆大枣煮荷包蛋(红糖适量、桂圆68个、大枣35个、土鸡蛋2个,可以常吃)是我们日常最容易做的菜肴,补血效果好,饮食养生中说到的当归炖鸡、人参(或者党参、黄芪)炖鸡,对造血、补血也都很好。如果家里条件确实不好,还可以只购买好一些的大枣,每天35个,用水煮着吃(水开后煮20分钟),年龄大的或者幼儿不要吃枣皮,吃后易上火的人,要先搞清楚是什么火(实火、虚火),然后把火去掉再吃,补血效果很好。

中药调养补血效果也很好。常用的补血中药有当归、川芎、红花、熟地、桃仁、党参、黄芪、何首乌、枸杞子、山药、阿胶、丹参、玫瑰花等天然药材,用这些中药和补血的食物一起做成可口的药膳,均有很好的养血效果。

  运动也是调养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平时可练习瑜伽、太极拳、保健气功等舒缓运动。另外,传统医学认为久视伤血,故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工作的人群,应该特别注意眼睛的休息和保养,防止因用眼过度而耗伤身体的气血。

再就是自己要上医院查一查,看看有无血液方面的疾病。如果有,就要先治好病,同时药食并用。

 

气血两虚体质:少气懒言,心悸失眠

气血两虚即是气虚兼血虚,是气血虚衰发展到严重阶段的表现,这一点和阴阳两虚是阴虚兼阳虚的情况一样。

气能生血,血能化气,气血具有相互资生的作用。若气虚不能生血,或血虚不能化气,均可能发展为气血两虚证。其特征是,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自汗等气虚症和面色无华或萎黄、心悸失眠、口唇爪甲淡白等血虚症并存,通俗一点说,就是身体内血液的量少、质劣、肾气虚、基础体温低、各脏器功能低下、代谢缓慢、血脉运行不畅。判断上,一定要把握住两证同时存在的特点,否则不能确定为气血两虚。

造成气血两虚的原因除了疾病外,主要与生活习惯有关。如今,人们的饮食习惯是受市场控制的,市面上卖什么大家就吃什么。可现在市面上供应的食物已没了季节、区域之分。绝大多数生活在大陆的人们仍然要经历一年四季的温度变化,要经历从入秋到次年的春天长达半年的寒凉天气,在天冷的时候大量误吃寒凉的水果、蔬菜和饮料,不断地在给身体内的脏器降温,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伤气”,气伤必虚,气虚则推动血液运行乏力,致使血液循环越来越慢、脏器功能下降、衰老期提前,血流得越慢,沉淀越多,血管容易淤堵、梗塞,从而导致各种心脑血管病高发。

因此,气血两虚的人,由于身体内寒气较重,所以要注意保暖,要不分季节,多吃温热性质的食物,如牛肉、羊肉、洋葱、菲菜、生姜等,这样身体才会产生热量,使机能兴奋、增加活力,血脉畅通。当然,还要针对气虚、血虚现象进行补益。

 

阳虚体质:火力不足,畏寒怕冷

明代医家张介宾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阳虚体质就是红日不那么灿烂,真阳不那么温暖。总之一句话:火力不够。故医家言“阳虚则外寒”,什么是“外寒”呢?外寒的主要特征就是:由于阳气不足,所以畏寒肢冷(多加一些衣被情况就会好转,如果瑟瑟发抖,即使多加衣被也不好转,则不属于阳虚症状),甚至夏天也不敢吹空调,因为一吹空调就手脚冰凉,甚至感冒,如果冬天只有手冷,那不算真正的阳虚,或者阳虚不那么严重,“手冷过肘,足冷过膝”,才是真正的阳虚、严重的阳虚,夜尿多,小便清长,清清白白的,大便溏薄,尤其是五更早起拉稀便,常见头发稀疏不茂密、黑眼圈、口唇发暗,舌体胖大娇嫩,苔白,脉细无力。尤其是女性,阳气不足就显得精神不振、消沉、抑郁,容易筋骨关节疼痛僵硬,出现肥胖、多囊卵巢、痛经、月经延后、甚至不孕。有的阳虚体质的人一感冒,就会流清水鼻涕,打喷嚏,喉咙发痒,吐痰吐的是清稀白痰,反映出一片寒象。这种体质的人还可能出现低血压、耳鸣、色斑。

还有一种特殊而常见的阳虚体质要特别提出来:上热下寒型。这是由于下焦阳气明显虚弱,根基不牢,虚阳上浮,漂到头面五官了,形成肚脐以下阳虚阴盛,如夜尿多、便烂、腰腿冷痛、白带清稀;头面五官则常见自汗、头痛、牙痛、口臭、面红油腻、烦躁失眠等热象,这种人犯的囊肿痤疮,皮损严重,不往外发,专往里长,钻窟窿打洞,即使好了,也坑坑洼洼,终生落疤。应该说这类人下寒是真,上热是假。所以在此提醒各位,有热上火,不一定都要吃清热解毒败火的药物,因为这里的火不是真火。

通俗地说,阳虚主要就是“六腑”(胃、大小肠、胆、膀胱、三焦)出了问题,不能很好的吸收和排泄,造成人体能量不足(气血不足以维持身体正常需要),阳虚体质就是人体正气低于健康水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如睡眠太晚,或长期营养吸收不良等,但根本问题还是与肾中元阳(肾阳)相对不足有关。这时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和疾病侵入的能力很接近,在伯仲之间。因此有外来的疾病侵入时,人体仍有能力抵抗,但是不像健康水平的人一样可以很快的击退疾病,会在人体的各个器官发生激烈的战事,因此会出现各式各样的症状。有些人由于身体经常有这种战事的现象,传统上会认为他体弱多病。一般经常感冒甚至发烧的人,或者有过敏性体质的人,大都处在这个水平。

阳虚体质的人,到了更年期、老年的时候,还非常容易患骨质疏松症,慢性结肠炎与阳虚体质也有互为因果的关系,有些阳虚的人性功能也低下,缺乏性欲,女性性冷淡,男性常见阳痿、早泄、滑精。

阳虚主要是阳气虚衰,而阳气的盛衰决定着生命的强弱。因此,阳虚体质养生的基本原则,就是不损伤阳气。阳气的主要功能有哪些呢?《黄帝内经》中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意思是说,阳气的鼓舞使人精神焕发,阳气的温煦使人关节筋脉柔韧。阳气盛衰还决定了人的生殖、繁衍能力。人体运行不息的津液、血脉得寒则凝,遇温则行。阳气作为动力、火力,能保证体温,产生能量,促进废物排泄,鼓舞生机,使生命的河流清澈、畅通。我们在顺时养生中还说到,人的生命节律是生长壮老已,中年是人生的拐点,故养生要顺应天时。说到这里,我觉得我们至少应该得到这样的启示:一生当中都要保养好我们的阳气,因为它的盛衰,决定着我们生命的强弱;中年的时候是人的阳极,因为阳极必阴,阳极就开始一阴生了,阳气就逐渐减弱,阴气就逐渐增加,所以我们在人到中年的时候,就要注意防止衰老了;养生还要注意协调阴阳,阴阳平衡了才是正确的养生。

具体而言,就是:冬宜保暖,夏勿贪凉;心态平和,多动少熬(动能生阳,熬夜伤阳);冬宜温补,忌食生冷。

 

阴虚体质:五心烦热,口干咽燥

人体健康状况下降的趋势长期不能扭转,当降至低于阳虚的下限后,由于人体的能量太低(抗病能力差),这时只够维持日常工作或活动的需要,一般的疾病侵入时,人体无力抵抗,疾病长驱直入,但并不一定立即发病,因此也没有什么不舒服的疾病症状(这与阳虚状态正邪相争,出现各种症状的情况完全不一样),许多人还觉得自己非常健康,有无穷的体力,经常忙到三更半夜,尽情的透支体力依然不会生病,比较通俗的说法,这一类型的人并不是没有病,而是没有能力生病。这些现象就是比较典型的阴虚症状。

从传统医学角度来说,一阴一阳谓之道,人体也是由阴阳组成,阳就是各种功能活动,阴就是有形的物质,在人体内,阴阳水火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健康状态下,阴阳平衡互涵,既感觉不到阴虚(盛),也感觉不到阳虚(盛),否则不是寒证就是热证。另一方面,阴阳又是处于不同的层级的,脏为阴,腑为阳,脏的诊疗和养生的重要性显然超过腑。从体质的角度看也一样,当阳虚的情况不能改变,久而久之,就会导致阴虚。阴就是阴血、阴液等有形的物质(阴液),阴虚就是阴液(血液、津液等)不足。阴液一可濡润滋养,二可制衡阳热,如果不足,就会导致失衡,故古人说,“阴虚则内热”,注意,这个“内热”是“虚热”,“虚热”也可以说是“假热”,它是阴虚造成的。“内热”是阴虚体质最典型的特征,其主要症状是:头晕、耳鸣、颧红低热,盗汗,五心烦热(手心脚心心口发热而且心躁不宁,但是体温则基本正常),亢奋烦躁,口燥咽干,尿少尿黄,或者大便秘结,像羊粪一样,一粒一粒,形体瘦削,皮肤干燥,还可见到油性皮肤、官窍失养或干涩(比如耳鸣、眼睛干涩、咽喉干燥、阴道干涩等),舌红无苔,脉细而浮有力,重取则无脉。这种体质的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愈晚精神愈好。主要也是因为他们比较烦躁,透支身体能量、吃身体“老本”造成的。说得明白一点,阴虚就是人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功能出了问题,人体这台机器运转时必然产生磨损,为了减少磨损,它就要透支能量,将父母亲给的以及后天自己储存的一起拿过来,所以人就会消瘦、肌肉就会减少,气色也不好,外表就比较难看。

现在人的物质生活和娱乐生活都很丰富,本应该生命体验很好,然而事实却正好相反,大家的生命体验大多数不是很快乐。虽然也有像巴马这样的长寿之乡,大家在一起,其乐融融,每个老人脸上的表情都非常安详、纯朴,笑容灿烂。然而,巴马只有一个。而且,研究发现,随着现代社会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却在加快,竞争导致人的情绪更加紧张、躁动,进一步加重了阴虚体质者的症状。

阴虚体质的人虽然一般看不到病症,但是,一旦发现了问题,就可能是大问题了。通常情况下,阴虚体质最易导致肝、肺、肾的问题,即肝阴虚、肺阴虚、肾阴虚,而肝(肺、肾)阴虚则易导致肺结核、咳血,肝炎,甚至肺癌、肝癌以及人的整体功能衰退等。所以,阴虚体质的人要更加重视养生保健。

这类人的调养,一是以静为主,要想办法让他们静下来,练静功,比如瑜伽,讲究调息调神,动作缓慢、舒展,很安静,又比如,练太极拳,练静功,人的心会慢慢安静下来,体内就会生水,就能少生内热,中医认为“静能生水,动能生阳”,阴虚者要少动,这与阳虚、气虚者正相反;二是可以运用饮食养生、药物养生的办法滋补阴液(包括血液、津液等,具体参见其他部分)。

 

阴阳两虚体质:外寒内热,机能衰退

何为虚?“精气夺则虚”。所谓“精气夺”就是机体的精、气、血、津液等各种基本物质的不足及其功能的减退,同时也包括了脏腑、经络等组织生理功能的失调或减退。在正常情况下,机体的阴阳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互根互用及相互转化的关系,以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如果一方面偏虚,则必然不能制约另一方面,从而导致其相对亢盛,比如阳虚则阴相对盛,阴虚则阳相对盛。

可是,阴阳两虚是阴虚和阳虚的相兼情况。它是由阴虚的状况进一步发展、消耗能量,等到储存的能量即将用尽的时候,就到了“阴阳两虚”的水平。这时,人体会经常处于疲倦的状态。人体为了取得必要的能量,会到肌肉里或其它部位,淬取能量。

阴阳两虚者,由于自身能量被大量提取,故以体型瘦削者为多,且多属于年龄较大,或者患有慢性疾病,或者久病不愈的。

糖尿病患者发展到后来,绝大多数口干唇燥、面色黧黑、形寒肢冷、腰膝酸软,是比较典型的阴阳两虚体质。由于存在“三多一少”现象,在现代医学技术的治疗或指导下,这些病人长期控制饮食,体重迅速下降,如果还在服食西药甚至注射胰岛素,那么,身体就更加虚弱,即使少量体胖者,只要你一摸他们的身上或手上便知,他们的肌肉基本摸不到,剩下的可能只是一些脂肪和一些残留于皮下组织的垃圾了,因为肌肉(属于前面所说的能量范畴)已经被透支用完了。还有就是高血压患者,也有相当一部分属于阴阳两虚型体质。这些人的特征多是头晕、气促、耳鸣、神色萎疲、精神呆滞、手足麻木、下肢无力、尿频或夜尿多等。这些高发病、常见病,都是和人的脏腑的阴阳是密切相关的。

属于这类体质的人,养生时既要结合阳虚体质和阴虚体质两种养生方法,阴阳双补(不过应该缓补、慢慢补,补快了吸收不了),又要注意维持平衡。可采用食疗、药疗、起居、运动等多种方法来进行保健,有病的还要对症治疗。比如,药疗中的“十全大补丸”是调补阴阳虚衰比较好的药,但要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服用。

 

阴阳失衡、血气枯竭体质(危重病人):油枯灯灭、行将就木

由阴阳两虚再继续发展,最终降低到中医所说的“阴阳大虚”或说“亡阴”“亡阳”的水平,用比较明白易懂的话来说,就是血气枯竭(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我国古人的观点是气属阳、血属阴,阴阳气血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但是,阴阳的概念比气血的概念更大,望读者细心体会)。这时人体首先表现的是肾阴或肾阳不足(也就是中医上说的真阴、真阳不足),故而头晕眼花、腰酸腿软、耳鸣如蝉、男性频繁遗精(肾阴不足);或者形寒肢冷、阴寒内盛(增添衣被亦难以御寒)、精冷阳痿早泄(女宫冷)、头眩自汗(真阳不足)。此时没有控制住病情,则进一步恶化,身热肢暖,烦躁不安,夜间难以入睡,越晚精神越好,越不睡觉,人更虚,肝火越旺;或者大汗出,汗冷恶寒,四肢厥冷,倦卧神疲,形成恶性循环。发展到危笃阶段,就是民间所说的“回光返照”,离消亡不远了。

这种体质的人,主要是由于罹患重症(或者是轻证未能及时治愈,演化为重症),例如各种癌症、肾衰竭、红斑狼疮、中风,以及慢性病晚期出现并发症等,所以,控制五脏六腑的能力基本丧失,所吃食物无法转化为造血材料,营养难以吸收,即使是药物也不易发挥作用,多数成为目前医疗系统无能为力的疾病。由于血气枯竭,同时对五脏六腑都到了失控的地步,因此很容易演变成各个脏器在很短的期间里陆续发病的并发症现象,其实并不是第一个发病的器官拖累了其它的器官,而是各个器官同时都达到了发病的临界状态,一发不可收拾。

此类体质的养生,主要以延缓生命为主,以饮食疗法配合中草药进行。如果是长期劳作、营养不足,或者是慢性病所致的虚劳,进而造成气血阴阳皆不足,可以中药调理,并结合食疗。中药治方:“黄芪建中汤”(桂枝、甘草、生姜各912克,芍药1824克,黄芪69克,胶饴3050克,大枣12)。

 

以上所列举的是八种基本类型。除此以外,还有一些也是比较常见的体质类型,比如:

痰湿体质:怠惰沉重,容易发胖。不少人对痰湿不是容易明白的。痰湿体质是水太多了或者生命的河流不那么畅通,导致不是这里泛滥就是那里堵塞。主要和脾脏功能相对不足有关,也有和肾脏或其他脏腑相关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脏腑器官、细胞组织是泡在水里的。这个水是活水,出出进进畅流不息,像一条河流。河流的上游归肺脏管理,中游归脾脏管理,下游归肾脏管理,三脏配合,使水液代谢畅通无阻。其中最为关键的水利枢纽就是脾脏,中医谓之"脾主运化"。一旦脾脏长期相对不足,就会呈现出水太多或者进出不畅、分布不匀的情况,这就是所谓的痰湿。痰湿体质的人很容易发胖,这叫“瘦人多火,肥人多痰”。痰湿可不是好东西,中医说“百病皆由痰作祟”,腰痛、脂肪瘤、眩晕、颈椎病、高血压、糖尿病、单纯性肥胖、白带多、带下症、不孕症、月经不调等疾病有一部分就属于中医的痰湿作祟,所以中医还有一句话叫“顽痰生怪病”。 痰湿体质本质上源于阳虚,在养生时就要注意用燥,用温燥的食物来克制体内的湿气,可以多吃一些羊肉、辣椒、胡椒、生姜之类的食物;另外还应多吃一点豆类,可以有效帮助健脾利湿。饮食养生中的薏米赤豆红枣粥、黄芪薏米豆枣粥都是好的祛痰湿食疗方。

湿热体质:又湿又热,排泄不畅。大家都知道“桑拿天”空气又湿又热,使人感觉非常不舒服,湿热体质者体内就像桑拿天,内环境不清洁,又湿又热,湿热氤氲,排泄不畅(特别是解大便,总觉得解不干净)。内外皆显得“浊”。在湿热的环境中,东西非常容易腐败,产生很难闻的味道。对应到人体,湿热体质会表现为口味很重、汗臭味大,汗液发黄,皮肤油腻,容易感染化脓,小便黄,大便很臭,外阴异味较大,白带色黄,口苦,烦躁易怒,等等。湿热体质通常是由于各种先后天因素导致的肝胆、脾胃功能相对不畅通,肝胆郁结化热,脾胃积滞化湿,湿热熏蒸而形成的。前文中的“薏米赤豆红枣粥”、“黄芪薏米豆枣粥”可祛湿,但辣椒、胡椒、生姜之类的辛辣食物不宜食用,可增添一些芳香祛湿(如淮山、莲藕,佩兰、藿香等)、清凉解热(如竹笋、马齿苋、蜂蜜、葛粉、菊花、苦瓜茶,苦参、茵陈、栀子等)的食(药)物。

气郁体质:气机不顺,情绪郁闷。“气”是力量、是动力,要够力。在人体,气的基本运行形式是升降出入,就是清气上升,浊气下降,阳气发散,阴精收藏。气郁体质是肝脏的疏泄条达功能相对不足造成的。肝脏相对不足,就比较容易气阻滞。而肝脏功能障碍,又造成脾脏功能失调。所以气郁的人有一个特点,总是郁闷、不高兴、生闷气,而且可能会这儿疼那儿疼,这儿胀那儿胀的,最常见的就是胃脘、胸腹、胁肋、乳房等部位的胀满疼痛。如果气郁结在体内,人就会郁闷、叹息。“善太息”就是本能地通过叹气来调气,让气顺一些。解决问题,当然要从肝脾入手,其中肝是关键,肝脏为将军之官,指挥全身的气畅通无阻,无拘无束,这叫“疏泄条达”。故气郁体质的人,要重视精神调养,以理顺气机。

血瘀体质:面色晦暗,易生肿瘤。瘀血就是血脉相对不那么畅通,有点缓慢瘀滞,但是又达不到疾病的程度。“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瘀血体质很容易产生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而且疼痛持久、痛如刀割、位置固定、按之痛甚,比如偏头痛、痛经、胃痛、胸痹、痹证等。瘀滞时间久了还会生肿瘤包块,比如全身各种良性及恶性肿瘤。如果一个人体内的血液循环不好,还会带来很多外形的变化,比如说肤色青紫或黑暗,面色黧黑,口唇爪甲青紫,容易生色斑、留疤印、生黑眼圈等。如果你什么时候被某样东西撞伤,造成瘀血,算不算瘀血体质呢?不算,因为疼痛的持续时间不长。瘀血体质主要因寒邪所致,当然,热邪内郁、气机郁滞、气虚等也可致瘀血体质。瘀血体质之人一旦得病,不及时和不正确治疗都很容易转化成难治的慢性病甚至肿瘤,中医有句话叫“久病入络”,基于瘀血体质的各种慢性病尤其如此。所谓"入络",就是病位很深,药力不太容易达到。预防瘀血体质出现的关键因素是保暖防寒、调畅气机。属于瘀血体质者除了要保暖御寒外,还要多食偏温热的食物;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药疗活血祛瘀;运用经络疗法,常做头部、面部、脚部保健按摩,消散瘀血,并坚持艾灸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还有就是要加强运动养生。

 

现实中,我常常听到这样的事情,某人身体如何如何健康,“满面红光,身体硬朗,精神也特别好,不知疲倦……”可是,有一天,突然得了重病,甚至突然中风、心梗离世了。其实,这些人不是什么身体好,而是身体可能早就亮起了“红灯”,只是自己没有注意到而已,正像前面说到的阴虚体质一样(不是说这人一定是阴虚体质),身体过渡透支,病不起,结果一旦生病就成了大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