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宣城

 秦克 2011-07-24
走进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宣城

在线收听

  由笔、墨、纸、砚组成的文房四宝在宣城已有千年制作历史,宣笔、徽墨、宣纸不仅品质独特,而且制作工艺令人叹服,被视为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宣城市目前拥有宣纸、宣笔、徽墨、歙砚生产企业400多家,从业人员近万人。2004年9月,宣城市荣获“中国文房四宝之乡”特色区域称号。 

  不久前,记者慕名前往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宣城市所辖的泾县、绩溪县进行文房四宝的探访之旅。汽车在安徽南部山区道路上奔驰,渐渐明朗的徽派建筑和“宣纸之乡”的巨大广告牌提醒我们:泾县到了。 

  关于宣纸的由来,已难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宣纸是根据“造纸术鼻祖”蔡伦发明的植物纤维纸演变而来的。 

  记者首先来到泾县的乌溪,中国规模最大的宣纸生产企业--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就在这里。这家企业的宣纸产量和销售量在同行业中独占鳌头,其生产的红星牌宣纸驰名天下。公司总经理佘光斌首先向记者强调了这里宣纸的正宗。

  “泾县这个地方是宣纸的原产地和保护区,这个地方有独特的地理环境,独特的水质,独特的资源,更重要的是我们(这些)传统的工艺。宣纸的定义是这样的: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通过传统的手工艺精制而成的。” 

  关于造纸工艺,佘光斌介绍说: 

  “这是一个世代相传的工艺,我们有一大批造纸工艺大师,很多的技法都是心领神会,而不是用文字可以准确表达出来的。在180多道工序当中,每一个环节对纸张的质量都有影响,所以我讲这个传统工艺在2006年已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保护遗产,我们的这种工艺很多都是一代传一代。” 

  这180道工序每一道都是纯手工操作,犹如一套完整的礼仪。当地有谚语:一张宣纸千滴汗。宣纸从原材料到产品问世凝结着造纸工人的辛劳,若不是身临其境是很难想象的。宣纸制造的核心工艺是国家机密,而宣纸其实是很难被仿冒的,离开泾县乌溪的环境就很难造出一张品质优良的宣纸。可以说,宣纸是上天降临到泾县乌溪的奇迹。一张宣纸被制造出来后就有了1000多年的寿命,是绢和帛的寿命的两倍,所以宣纸有“纸寿千年”的美誉。象酒一样,宣纸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它的价值也在日益提升。佘光斌介绍说: 

  “我们集团现在最好的建筑,投资最大的建筑就是我们的仓库,这个仓库我们储存了将近700吨左右的宣纸,储存的目的就是让宣纸多存放几年,这样我们出去的纸品质会更好。”

  就在记者采访期间,泾县研制宣纸高级工程师周乃空当选为安徽省首届宣纸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并同时被推荐为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乃空1954年开始介入宣纸的生产,回忆起自己走过的路程他感慨良多。 

  “我们才开始介入的时候,这里只有几家小作坊,每年才有20几吨纸的产量,现在是2000多吨,产量发展了,队伍壮大了,质量上去了。” 

  在了解了宣纸的历史之后,我们来介绍一下“宣笔”。在泾县宣笔厂,宣笔研究所所长佘征军引领记者参观。 

  “这是狼豪笔,黄鼠狼的尾巴,学名叫黄鼬。这是紫毫,一般的紫毫主要是用于写小楷,是用山上的野兔毛做的。这是用来画大幅山水画的,是用山上的野猪毛做的,野猪毛弹性大,画山水能撒得开。这种笔杆一般产于福建,笔杆材料用的是福建的斑竹,斑竹分红湘妃、黑湘妃、凤眼三种。”泾县宣笔厂总经理伍森严介绍说: 

  “我们这个厂从1962年开始建厂,现在已经40多年了,从当初几个人发展到现在200多人了。我们的宣笔在全国来说是三大品牌之一。现在宣笔有600多个品种,行销国内除了西藏之外的所有省区市,国际上销售到欧美,还有东南亚、日本,现在我们不仅在老的市场行销,还拓展了欧洲市场和美洲市场。” 

  离开泾县,记者来到绩溪,首先去了胡开文墨业公司。经理汪爱军从烧烟车间出来迎接我们,他脸上因为粘了烟灰而乌黑一片,但灿烂的笑容遮掩不住。“胡开文”自清代由绩溪人胡天注创造以来,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一九一五年胡氏精心制作的“苍佩室”牌“地球墨”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并获金质奖章。汪爱军介绍说: 

  “在1955年公私合营的时候,县里的轻工局把绩溪所有的胡开文墨庄和作坊合并起来成立了胡开文墨厂。在2000年改制就形成了现在的胡开文墨业公司。我们这个工厂原原本本就是原来胡开文传下来的。” 

  在绩溪曹素功墨庄,空气中若有若无地飘着制墨原料麝香的芬芳,那是地球上最古老、最令人着迷的馨香。这里出品的“艺粟斋”牌墨锭2003年获得“国之宝”称号。经理冯良才对记者说: 

  “所有的墨都应该叫徽墨,包括上海墨厂,它的工人都是我们这边的人。它从整个工艺流程都应该属于徽墨。这里是正经八百正宗的徽墨之乡。这两年来从销售行情看是一年比一年好,包括东南亚这一带和国内市场。现在,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这方面的需求也多一点了,有些学校也开始书法课了,我看好这个行业。” 

  文房四宝的工艺师们和书画家们还演绎了一个个高山流水的佳话。工艺师们经常出入博物馆,看看古代那些伟大的美术作品上墨是如何在宣纸上沉淀的,以此为依据来改进自己的产品。造纸大师周乃空介绍了他经历的一件往事。 

  “李可染先生到泾县来,没有好纸他感到非常苦恼。当时我手头上还有一些民国时期的陈纸,我叫他用这种纸试试。他用过之后非常高兴,他问这个纸能不能再做出来,我说能做出来。1977年他提出来的,准备原料我准备了三年,到85年专用纸才造出来。这个纸成功之后,他说他以前是‘废画三千',得到这个纸以后,他画画是张张成功的,没有废画。” 

  宣城市正尝试着将制砚名家从邻近的黄山市歙县引进宣城,以此来带动这里相对薄弱的制砚产业。宣城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文房四宝协会会长姜先进说,宣城市正把中国文房四宝作为他们的城市名片来打造。 

  “我们的文房四宝的前途很广的,因为中国人对它有很深的感情,所以我们就想怎样把这一块打造好,让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断地发扬光大。(中国)文房四宝它已经为我们人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我们想通过我们当代人的努力,使它在世界文明的发展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