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湿病证治

 图书 馆员 2011-07-25

[转载]仁炟法师推荐的治风湿验方 <wbr><wbr>(请收藏备用)仁炟法师推荐的治风湿秘方 (请收藏备用)

防风:20g  附子:10g  牛夕:5g  萆薢:5g  茯苓:30g  石斛:5g  巴戟:60g  白术:10g  
水煎服,用生姜三片作引子,忌生冷辛辣,每日一剂,连服十剂。
 

说明:
(一)此方为北京一军医于1963年所传,先是治愈仁炟一位大学同学风湿导致的坐骨神经痛,接着治愈仁炟的风湿性关节炎。
(二)此方药服用第三、四天,全身关节疼痛加剧,属正常现象,不必害怕,继续服用;服至第五、六剂,关节疼痛得厉害,不能起床;服至第八、九剂,疼痛转轻,全身大量出汗,须注意补充水分;服完十剂,全身轻松,飘然欲仙。
(三)秋冬季服用此方为宜。服药十天及服完药半月内,忌用冷水洗手洗脸,避风、勿洗澡。服完药一定避风避冷水半个月。
(四)如果服至第三、四剂,出现头晕头痛,须停药三天。头不疼后再服三剂;尔后再休息三天,无头疼症状,服完十剂。
(五)仁炟经常遇到患风湿性关节炎的信众。今将此方献出,愿能解除一切有缘得到此药方人们的病苦。希望一切善良的人们慈悲为怀,广传此方,利济风湿患者。切勿将此方用于商业目的。
 
湿病证治
湿性类水属阴,故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湿胜则阳微”。

湿性重浊、粘滞、趋下:

重:头重身困,腰肢沉重,头重如裹。

浊:秽浊垢腻,面垢、尿浊、带下。

粘滞:(1)症状粘滞不爽,舌苔粘腻。(2)病情缠绵。

趋下:水性就下,湿类于水,易伤及人体下部。

湿为长夏主气,与脾土相应,湿邪为患,多因脾阳虚弱,运化失职所致。

湿邪为患的特征性临床表现:重、闷、呆、腻、濡。(肢体困重、头重如裹、腰膝痠坤;脘腹痞闷;纳呆乏味;口粘不爽,苔腻;脉濡。)

为了便于掌握和运用,以寒热为纲,将湿邪为患所致病证分为寒湿证和湿热证两大类,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一、寒湿证

1、寒湿犯于上焦肺卫

主症:咳嗽喘促,咳声重浊,鼻塞涕浊,恶寒,胸闷,苔白厚腻,脉濡。(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

治法:宣肺开窍,散寒利湿。(解表祛湿)

方药:湿微者,麻杏苡甘汤;湿重者,麻黄加术汤。

2、寒湿中阻

主症:脘腹胀满,纳呆呕恶,肢体沉重,倦怠嗜卧,或见眩晕、心悸等,苔白厚腻,脉濡。

治法:运脾燥湿。

方药:苓桂术甘汤、甘姜苓术汤、平胃散。

若寒湿中阻,兼见恶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风寒表证,则以藿香正气散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若属寒湿中阻,带脉不固之带下证,则以完带汤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3、寒湿留滞下焦

主症:腰腹坠胀,腰肢沉重,眩悸,水肿,小便不利。

治法:温阳化气,利水渗湿。

方药:五苓散。

4、寒湿痹症

主症:身体烦疼,身重恶寒,骨节疼痛,苔白厚腻,脉滑。

治法:解表散寒,除湿蠲痹。

方药:实证选用麻杏苡甘汤,麻黄加术汤,羌活胜湿汤。虚证选用防己黄芪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

5、寒湿脚气

主症:足胫肿重无力,行动不便,麻木冷痛,或挛急上冲,甚则胸闷泛恶。

治法:行气降浊,化湿通络。

方药:鸡鸣散。

6、寒湿淋浊

主症:小便频数,浑浊不清,白如米泔,凝如膏糊,舌淡苔白,脉沉。

治法:温肾利湿,分清化浊。

方药:萆薢分清饮

7、寒湿郁积肠痈

主症:肠痈内脓已成,身无热,肌肤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现用于急性阑尾炎脓肿已成,或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腹部柔软,压痛不明显,并见面色苍白,脉弱等阳虚证候者。

治法:温阳逐湿,排脓消痈。

方药:薏苡附子败酱散。

8、寒湿伤血

主症:寒湿伤血诸般病症。

治法:散寒祛湿,理气活血,化痰消积。

方药:五积散。

刘渡舟:“五积散”擅治寒湿伤血诸般疼痛,而有药到病除之妙。(《湿证论》)

9、水寒土湿证

主症:久病寒湿,伤及肾阳,见畏寒肢冷等阳虚见症。

治法:补火生土,温阳除湿。

方药:术附汤,四逆汤。

10、方剂简说:

(1)麻杏苡甘汤,麻黄加术汤。

组成:略

功用:解表散寒,除湿蠲痹。

主治:此二方为寒湿伤表之代表方剂。主治寒湿伤表之咳喘、身痛腰痛、肢节疼痛等风湿痹症而属表实体壮者。程门雪《湿病解》:二方同为湿病发汗之剂,而有轻重之不同。麻杏苡甘,用药较轻,治风湿证之轻者;麻黄加术汤,则性量俱重矣。刘渡舟以之作为湿证咳喘的主方。

(2)羌活胜湿汤:

组成:羌活、 独活、 藁本、 防风、 甘草(炙) 、川芎各、 蔓荆子。

功用:祛风胜湿。(“风以胜湿”法,治麻杏苡甘汤证之轻者。)

主治:主治风湿在表之头身重痛而表证不明显者。临床应用以头身重痛或腰脊疼痛,苔白脉浮为辨证要点。

歌诀:羌活胜湿羌独用,芎藁蔓荆草防风,寒湿在表头身重 ,发表祛湿效力雄。

(3)防己黄芪汤:

组成:黄芪、防己、白术、甘草。

功用: 益气祛风,健脾除湿。

主治:风水或风湿。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本方治疗风水、风湿属于表虚证的常用方剂。以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浮为证治要点。

(4)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

组成:略。

功用: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主治:风湿痹症而见阳虚肢冷者。是防己黄芪汤的深一层治法。也可借用于治水寒土湿诸证。

(5)苓桂术甘汤(甘姜苓术汤、平胃散):

组成:略。

功用: 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主治: 寒湿中阻诸证。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本方为治疗中阳不足寒湿病之代表方。

附:甘姜苓术汤,经典主治为寒湿流注腰脊之腰痛,从其药味组成分析,用力仍在中焦,以温扶脾阳为功。故可用于一切寒湿中阻之证。

平胃散:具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效,主治脾胃湿滞,呈现胸腹胀满、口淡食少、舌苔白厚而腻者。

(6)藿香正气散

组成:藿香、白芷、 紫苏、 茯苓、半夏曲、 白术、 厚朴、生姜、 苦桔梗、炙甘草、大枣。

功用:解表和中、理气化湿(宣化湿浊,调和胃肠);(芳香醒脾,苦温燥湿,淡渗利湿)

主治:与连朴饮一寒一热,遥相对应。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及四时感冒,但对夏季暑湿感冒效果尤为显著。夏季湿气较盛,湿伤于头目,则头昏、头痛;伤于中焦脾胃则胸膈痞闷、脘腹胀满,或呕或吐;伤于下焦则引发便溏或泄泻。藿香正气散以芳香化湿药为主,为夏季防病治病常用的药物。

(7)完带汤

组成:白术(30克)山药(30克)人参(6克)白芍(15克)车前子(9克)苍术(9克)甘草(3克)陈皮(2克)黑芥穗(2克)柴胡(2克)

功用: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主治:脾虚肝郁,湿浊带下。带下色白,清稀如涕,面色恍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濡弱。以带下清稀色白,舌淡苔白,脉濡、缓为证治要点。(本方常用于阴道炎、宫颈糜烂、盆腔炎而属脾虚肝郁,湿浊下注者。)

(8)五苓散

组成:略。

功用:化气利水、健脾祛湿。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所致的发热头痛,烦渴饮水,小便不利等;或水湿停聚所致的水肿,身重,小便不畅及心悸、吐涎沫而头眩等症。

(9)鸡鸣散

组成:槟榔7枚 陈皮 木瓜各30克 吴茱萸6克 桔梗15克 生姜(和皮)15克 紫苏茎叶9克

功用:行气降浊,化湿通络。

主治:湿脚气。脚气疼痛,及风湿流注,足痛筋脉浮肿者。或足胫肿重无力,行动不便,麻木冷痛,或挛急上冲,甚则胸闷泛恶。

刘渡舟《湿证论》:宋老(宋孝志)认为,风心病心衰的特殊发病机制是:初期为风、寒、湿三邪合而为病,尤以寒湿为重。因寒湿困阻肝脉,流注于四肢关节,久则经络痹阻,寒湿凝滞,气血失和,发为水肿。因肝为心之子,母病及子,故久病寒湿上冲于心,旁及于肺,而见心悸、喘憋等证。治疗当以开上导下,温经散寒,宣降湿浊为主。并以此为机理,选用鸡鸣散为主方苦降酸收,温散寒湿。方中诸药均以气为胜,因治肿必治水,治水必治气,气行则水散。方中苏叶温散风寒,桔梗开宣上焦,橘皮开中焦之气,吴茱萸泄降寒浊,槟榔重坠至达下焦,而成三焦同治。同时木瓜配吴茱萸,可平冲心上逆之气,而使湿邪不得上冲。总之,诸药皆主以气,使寒湿之邪,或从汗出而解,或从下利而出。必须强调此方宜在鸡鸣五更时,冷服为佳,以从阳注阴,从阴解邪。加减之法:寒重加附子;心阳虚加桂枝;痰中带血加小量桃仁;水肿较甚加茯苓、泽泻;妇女月经不调加香附、桃仁、益母草。鸡鸣散是一张名方,治疗寒湿脚气与脚气冲心而为专长。

歌诀:鸡鸣散是绝奇方,苏叶茱萸桔梗姜,瓜橘槟榔煎冷服,脚气浮肿效果良。

(10)薏苡附子败酱散

组成:薏苡仁30克,附子6克,败酱草15克。
功用:排脓消肿。
主治:肠痈内脓已成,身无热,肌肤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现代用于治疗寒湿蓄积之阑尾炎、盆腔炎、卵巢囊肿等。

(11)五积散

组成:苍术、厚朴、陈皮、半夏、茯苓、甘草、麻黄、桂枝、白芍、当归、川芎、干姜、枳壳、桔梗、白芷、姜、葱。

功用:散寒祛湿,理气活血,化痰消积。

方解:该方中苍术、厚朴、陈皮、甘草为运脾化湿消食积之平胃散;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为主治痰饮之二陈汤;有治太阳表证的桂技汤;又有治痰饮之苓桂术甘汤;有肾着病的苓姜术甘汤;有四物汤去熟地黄,具行血调经之功;有麻黄合桂枝辛温发表以散表寒;姜、桂、枳、朴温里以行气滞;陈皮、半夏合麻黄、桔梗开肺以豁痰;麻、桂、干姜、白芍、归、甘草具续命汤之方意。 综现全方,结构严谨,实为以上诸名方综合的复方。依诸方之功用,该方不仅主治寒、食、气、血、痰五邪之郁积,而对表里内外、脏腑经络之寒湿阴邪,悉皆能治。

微尘:若用经方则以麻黄汤加当归芍药散合方而治。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胸腹痞闷,呕吐恶食,头身疼痛,肩背拘急,以及妇女血气不调,心腹疼痛等症。五积散为“解表温中除湿之剂,去痰消痞调经之方”,“能散寒积,食积,气积,血积,痰积,故名五积”。刘渡舟:“五积散”擅治寒湿伤血诸般疼痛,而有药到病除之妙。

(12)萆薢分清饮

组成:益智仁、川萆薢、石菖蒲、乌药各等分

功效:温肾利湿,分清化浊。

主治:下焦寒湿之膏淋、白浊。小便频数,浑浊不清,白如米泔,凝如膏糊,舌淡苔白,脉沉。现代用于治疗乳糜尿、慢性前列腺炎、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炎、慢性盆腔炎等下焦虚寒,湿浊下注者。

二、湿热证(依照邓铁涛《温病四讲》之“湿温”篇扩充。)

(一)卫分证治

温病卫分证候特点: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

1、湿温在卫

主症:湿温初起,头痛恶寒,面色淡黄,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身热不扬,胸闷不饥,苔腻,脉濡等。

治法:清利湿热,宣畅气机。(辛开苦降淡渗以宣上、畅中、渗下。)

方药:三仁汤。

组成: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仁,半夏。(三仁朴通滑夏竹)

2、湿温在肺

主症:咳喘,发热困倦,胸闷腹胀,肢酸,咽肿,颐肿口渴,身黄,小便短赤,淋浊,吐泻,舌苔淡白或腻或干黄者。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化浊,宣肺平喘。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麻杏苡甘汤。

组成:飞滑石,绵茵陈,淡黄芩, 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 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芳香、淡渗、解毒)

方歌: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温时疫是主方。

刘渡舟:湿热作喘,如果按照风寒火热医治,非但不见功效,而且越治越重。根据临床观察,本病痰多而稠粘,痰白或黄,胸中发满,脘胀纳呆,身体困倦,咽喉不利,兼有低烧哺热。小便色黄,大便粘腻不爽,其脉濡,苔白腻。辨证要点:以咳喘胸满,舌苔白腻,脉来浮濡为主。余用此方时,必加紫菀、杏仁、薏苡仁。本方用了芳香药物的菖蒲、藿香以化湿浊;射干、贝母清化痰热以利肺咽;茵陈、黄芩苦寒清利湿热之邪;连翘、薄荷辛凉轻扬,而能透热于湿上;三仁(杏、苡、蔻)则利三焦之湿热而斡旋上下之气机;滑石、通草寒凉渗利,善清湿热粘滞之邪;紫菀止咳平喘而有提壶揭盖之功能。选用甘露消毒丹与三仁汤合方,芳香化湿,宣肺清热,利气导滞,治疗湿喘,可称百发百中而得心应手。治疗湿喘非麻杏苡甘汤而莫属也。”麻杏苡甘汤组方之妙,在于麻黄一味,仅用半两,不在于多,又经汤泡,义在轻宣上焦,先开肺气,而发微汗,此乃治湿之法也。佐以杏仁、薏苡仁利肺气导湿浊,使从三焦而出。夫肺不宣,则三焦不利;三焦不利,又可使肺气不宣。所以一开一降,一宣一利,妙在清轻,玲珑透剔。一经深思,弥觉妙义无穷,方虽古而治犹新,“云龙三现”这一伟大奇观昭然成立。在湿温学中添了新鲜空气,谁云“继承之中而无发展也?”于是,我在甘露消毒丹中,毅然加入麻黄2g,先煎去上沫。从此以后,何止千百病人,依法而效。《湿证论》

(二)气分证治

温病气分证候特点:发热不恶寒,反恶热,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1、湿热困阻中焦:

(1)湿热俱甚:

主症:湿热蕴伏,霍乱吐利,胸脘痞闷,口渴心烦,小便短赤,舌苔黄腻。以吐泻烦闷,呕吐为主,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为证治要点。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方药:连朴饮(辛开苦泄、升清降浊)。

组成:制厚朴6克 川连(姜汁炒) 石菖蒲 制半夏各3克 香豉(炒) 焦山栀各9克 芦根60克。

方歌:连朴饮用香豆豉,菖蒲半夏焦山栀, 芦根厚朴黄连入,湿热霍乱此方施。

(2)热炽阳明,湿困太阴(热重湿微):

主症:壮热汗出,口渴,脘腹满闷,苔燥,脉数。

治法:清热燥湿。

方药:白虎加苍术汤。

(3)湿重热微:

主症:心下痞闷,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心下痞满,呕吐泻利,苔腻微黄)

治法:辛开苦降,

万病始于'湿'!一个穴位,一碗汤,打开湿气开关,快速祛湿~

夏天的时候,热浪夹带着湿邪,悄悄潜伏在脾胃虚弱的人体内。脾胃虚弱的人、湿气重的人,会被折磨的四肢乏力,脸上出油,身体沉重,最重要的是看上去肥了一圈。

专家表示,夏天经常按摩一个穴位,适时喝一碗祛湿汤,能够打开祛除湿气的开关,帮助我们祛除湿邪,健康常驻!

万病始于

1

一个穴位

打开祛除湿气的开关

承山穴是祛除人体湿气的最好穴位,其效果跟薏米红豆粥有异曲同工之妙。很多人点按承山穴时,会有明显的酸胀痛感,这是因为体内有湿气的缘故。

而在按揉该穴一段时间后,便会觉得身体微微发热,这预示着阳气生发,湿邪减少。

游泳的时候,人的小腿肚子会抽筋,这是因为人在水里感受了寒湿之邪,这时,也只要赶紧揉一揉承山,抽筋的症状就会缓解或者消失。

万病始于

取穴:承山穴,在小腿肚子下方正中,这个位置,肌肉分成“人”字形,承山穴就在人字中间。

按摩方法:

1、点按法:承山穴按上去会非常酸痛,所以,手法一定要轻柔,以感觉到酸胀微痛为宜,慢慢地可以加重手法。每天可点按1-2次,每次10-20分钟,点按时由轻到重,力量均匀。

2、承重法:随意站立,双手在胸前环抱,脚跟稍稍抬起,重心要落在脚掌前三分之二处,这样一来,受力部位正好是位于小腿肚子上的承山穴,也可起到按摩的作用。

万病始于

按压承山穴最好的时间是下午的3点至5点,那时候我们身体的膀胱经气血最为旺盛,可以让身体为我们祛湿助攻。

另外,一些中老年朋友容易出现小腿抽筋,尤其是在夜晚睡觉的时候,这时只要按揉承山穴,抽筋的症状就会缓解或者消失。

2

一碗祛湿汤

不寒凉、能祛湿

万病始于

正所谓“药疗不如食疗”,夏季防暑降温时,不妨试试饮食调理。广西桂林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主治医师莫笛提醒,在选择食疗方时,要结合自身体质加以选择。

夏天祛湿,除了按摩承山穴,再推荐一碗祛湿五豆汤。

说到祛湿汤,很多人会想到红豆薏米汤,但这碗五豆汤,相比于红豆薏米汤更温和,消暑而不寒凉,利水而不伤肾。

万病始于

祛湿五豆汤

健脾胃,祛暑湿

原料:赤小豆10g、绿豆10g、黑豆10g、白扁豆10g、甘草3g

做法:将原料洗净、浸泡后,放进锅内,加入清水2000毫升,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熬煮2小时,可根据个人口味直接温热食用或是加糖食用。

赤小豆补心,利水消肿;黑豆益肾、补肾;绿豆去火、解毒;白扁豆健脾养胃;甘草是补气、补脾。

夏天常喝这一碗五豆汤,有祛暑、清热解毒作用,又有健脾、养胃、益肾的作用,还有其他一些止痛的作用,对于夏天祛除湿邪很有帮助。

万病始于

在夏天喝一碗五豆汤,能够更温和的祛除体内的湿气,平衡体内五脏六腑的能量,不过记得不要放在冰箱里冷藏,寒凉之物反倒更容易伤脾胃,增加寒湿。

适宜人群:此汤较适合痰湿体质和湿热体质的人食用。一般来说,痰湿体质的人多有肥胖、胸闷、四肢倦重等问题,湿热体质的人常常性情急躁、面垢油光,多有痤疮和粉刺,食用五豆可祛除体内湿气。

注意事项:绿豆较为寒凉,气短无力、手脚发凉、肠胃虚寒等阳虚或气虚体质的人可将绿豆去掉,用其余的材料熬汤。

俗话说,“十人九湿”,万病皆始于湿。夏天多雨闷热,湿邪入侵,祛湿非常重要。平时可以经常按摩承山穴,喝一点祛湿五豆汤,对于夏天祛湿保健很有帮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