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要不要择校真是一个问题

 dancer1103 2011-07-27
要不要择校真是一个问题

作者: 唐伯余 杨晨微 王秋硕 发布时间: 2011/07/27 责任编辑: 林红茵 来源: 金华日报

     前段时间,我市的各所高中学校都在招生,一些家长为究竟要不要交钱给子女择校而犹豫不决。随着不久前高考分数的揭晓,交钱择校究竟值不值的问题再次被人们提起。那么,花钱择校到底值不值呢?

    近日,记者就此向市区一些学生、家长、老师及专家进行了调查。

    “我后悔当初的择校”

市区徐同学从小喜欢音乐,钢琴演奏上有些天赋,小时候曾参加许多钢琴比赛,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父母经常告诫她:弹钢琴养不活自己,成名的更是极少数,现在先把弹琴放一放,等以后工作了,有的是时间弹琴。徐同学从父母一字一顿的语气中,深切地体会到父母无奈的心情。

    读初三那年,徐同学接到了金华六中校长打来的电话,希望她进入六中的音乐特长班学习。校方甚至表示,徐同学符合保送条件,可以不参加中考,免试录取,学校还可以提供一定数额的奖学金。对处于冲刺阶段的学子而言,能够不参加中考是何等的诱惑呀!然而,徐同学的父母不赞同她进入音乐特长班,坚决要求徐同学参加中考。“无论如何,哪怕交钱也要进省一级重点高中!”父母发誓。

    这场角力最终以徐同学的妥协收场。中考分数揭晓,徐同学的分数离艾青中学的统招线还少2分。她父母毫不犹豫地给她交了择校费,实现了把她送进省一级重点高中的梦想。

    “我后悔当初的择校。”她解释说,她虽然进了重点高中,但因为是择校生,从来没有自豪过,每当别人问起在哪儿读高中,她总是支支吾吾的。学习成绩也没有什么起色。

    徐同学说,她所认识的择校生,尤其是女生,班级排名基本上都在不断地倒退。原因主要是基础差一点,跟不上学校的教学进度。久而久之,学习信心受挫,到后来,对于考试名次已变得无所谓。而别人也常常议论:“哦,择校生啊,进来时本来就差一些的,考成这样也正常。”最近,高考成绩出来了,她连二本线也没能上去。

    择校生的不同结局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交钱择校后,非但成绩没有上去,反而比初中时期成绩差不多的同学落后一大截的例子,屡见不鲜。

    小杨的一个高中同学,当年中考时与金华一中的统招线相差几分,后来父母交了3万元择校费把她送进金华一中。这 名同学告诉小杨,自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她就觉得自己比不上班里的其他同学,总觉得人家很厉害,自己什么也不行。最后,这名同学高考没有上一本线。事后,这名同学挺后悔的:“我的学习能力其实并不差,如果当初选择到金华二中读书,毫无疑问是班里的佼佼者,那样,自我感觉会好得多,也就会很有自信。”这名同学感慨地说:“对于面临中高考的中学生来说,自我感觉和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

    市区应同学,初一、初二时成绩一直位居年级倒数十几名(全年级600人左右)。然而,离中考只有4个月时,他开始用功,经常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有时甚至吃饭时都在背英语。一个多月后期中考试,他的成绩进入年级前100名。他再接再厉,中考发挥出色,成绩离某省一级重点高中的统招线只相差1分。通过择校,他进入该重点高中学习。

    奇迹过后,在高中里他再也找不到状态,人也变得焦虑不安,总是走神,成绩也越来越差。今年高考,他只考了450多分(理科),二本线都没上。

    而浙师大附中(金华二中)校长章云生介绍的两个案例,更是对比鲜明。

    3年前,章云生的两个熟人为其亲戚的孩子究竟要不要交钱择校一事,向他征求意见。两个熟人的亲戚中考分数都处于一所重点高中的统招线与择校线之间。章云生向来不赞成择校,于是建议不要择校。第一个熟人听从他的建议,没让外甥择校,这名学生今年高考分数超过了一本线几十分。另外一个熟人没有听从他的建议,虽然家里经济很困难,还是借钱为儿子交了择校费。遗憾的是,这次高考没上一本线。

    不过,记者采访中,也碰到不少考生择校后进步很大的事例。

    市区张先生是一个凡事都很认真的知识分子。他告诉记者,他有一个亲戚的小孩去年参加中考,与金华一中的分数线相差一分。后来,交钱进了金华一中。金华一中全年级有八九百人,进去时,这个小孩的年级排名在六七百名。但进一中后第一个学期就跃入年级前100名,目前成绩基本稳定在这个水平。按照目前的状况,届时高考,考个名牌大学应该没有问题。

    兰溪的张婷婷同学更绝。3年前,张婷婷中考失利,没有够上兰一中的统招线,后来父母交钱让她进了兰一中。今年高考,她考出了655分的高分(文科),名列兰溪市文科第二名。

    值得深思的一组数据

    市区有4所重点高中,它们是金华一中、金华二中、汤溪中学和艾青中学。

    虽然都是省一级重点高中,但这些年来招生时,都是金华一中先录取,然后是金华二中,再后是汤中,最后是艾青中学。也就是说,这4所重点高中事实上是有梯次的。

    现行招生政策决定了这4所学校的生源质量是依次下降的。按照中考成绩来看,金华一中最后一名学生的分数也要比金华二中第一名的分数高(撇开择校生群体及个别特殊情况,下同)。同样,金华二中的最后一名要比汤中第一名的分数高,依此类推。

    排名越前的学校,其师资、管理、学校硬件等即使不一定比后面的学校好,至少不会于后面的学校。在上述生源质量的情况下,如果从静止的眼光看待,3年后高考时,前面学校的最后一名也应比后面学校的第一名好。

    但事实并非如此。有时前面学校的中等生也不见得比后面学校的优等生好。

    记者手头有一组今年市区4所重点高中的高考战绩:金华一中上一本线的有520名(含保送生和自主招生的27名。上北大清华分数线的有17名,其中填报志愿并被录取的14名),金华二中上一本线的有423名(含直升班45人),汤中上一本线的有132名(未含新疆班学生)。

    这组数据不得不让家长们思考:如果孩子择校进入上一层次学校,难免成为“落后”生,3年后假如翻不了身,会与一本线无缘。如果不择校,顺势进入次一级学校,会成为优等生,只要维持现状,3年后可以轻松上一本线。

    做蛇头与做龙尾

谈起要不要择校,章云生认为,这实质上是做蛇头还是做龙尾的问题。

    他说,如今不少家长喜欢追求名气,他们不但为孩子择校,而且要择班主任。近年来,这股风气愈演愈烈。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各学校间在软硬件等各方面存在差距;其次,现行的招生政策(指录取时把同为省一级重点中学的4所学校分为4个批次)拉大了各个学校之间的差距;再次,家长错误地认为进入名校读书效果一定好。

    他说,其实这根本没必要,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学校或班主任好不好,不能只看名气,而要看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其次,孩子自己喜欢的才是好的。如果孩子很喜欢某所学校或某个老师,那就是好的。反之,如果小孩子不喜欢,则某所学校或某个老师名气再大也未必好。“只有小孩子自己喜欢了,才会更自觉地读书,也才会有更大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为什么盲目择校不好?

    章云生回答说,择校的最大害处是,择校生的自信心会受到影响,加上基础确实也较薄弱,进入上一层次学校后,很容易委靡不振。这也是选择择校后,成绩反而越来越差的最重要原因。如果不择校,而是进入低一层次的学校,就会成为蛇头。一般来说,能做蛇头的话,学生的自信心会更强,也更能挖出自身潜力。

    记者发现,多数老师赞同章云生的这一观点。

    金华一中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师说,如果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心理素质好,他赞同择校到金华一中来学习。假如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够好,择校后,学生心理上会有低人一等的感觉,从而影响到自信心,影响到学习成绩。另外,金华一中的学习氛围很浓,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一套独特的学习方法,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比较放手。所以,如果想择校到金华一中,学生必须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此外,金华一中学生之间的竞争很激烈,今天是第10名,明天就可能是倒数第10名。心理素质不过硬的人在金华一中学习,很可能会觉得自己永远只能是倒数第一名,即使他有夺取第一名的潜力。

    张婷婷的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张婷婷在考取兰溪市文科第二名后总结说,一个人的心态对于考试非常重要。一般的择校生,总会把自己视为低人一等。但是她从来没有觉得自己低同学一等,正是有这样的良好心态,她才能取得这个好成绩。

    择校的另一个目的

    采访中,记者发现,并不是所有家长都不懂得择校的风险,有些家长之所以择校,目的并不完全为了孩子能提高成绩,而是考虑到其他因素。

    一些家长告诉记者,中国社会讲究人情,人脉很重要。同学关系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通常,越好的学校,学生家长的经济条件越好、社会地位越高,日后学生成才的几率更高,其中一些人会成为社会精英。因此,这丰富的人脉资源将是一笔无价的财富。

    其实,不仅仅是中学阶段,即使是在职教育也存在类似情况。记者的一位朋友事业有成,但他取得硕士学位后,又花巨款去北京读博士。为了读书,百忙中,他常常在金华与北京之间穿梭。他并不单纯为了增加知识,更不是为了这空洞的学位。他解释说,大凡能读得起在职博士班的人,不是老板就是官员,都是各界精英。导师更是业界泰斗。他读书是为了广交朋友,而且是高层次的朋友。

    如今,出国热,年轻人出国留学更热。记者经常听说,某某老板的子女在外国读了几年书,钱花了不少,但学业没什么进步。

    一位朋友提醒我,这些人出国留学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是为了能结识外国朋友,建立国际的人脉关系,为今后做跨国生意作准备。

    记者不解,通过择校进入上一层次的学校,固然能结交到名校的未来精英,但如果成绩上不去,将来只能进入二三流大学学习,那样,虽然得到了高中阶段的优质人脉,但失去了大学阶段的优质人脉,这不是得不偿失吗?

    是否择校的理性判断

在择校的问题上,一味地赞成或反对,未必正确,只有因人而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是最可靠的。

    前面提到过的张先生,对择校问题有一定的思考。他说,因为孩子的事,他多年前就开始关注并思考择校问题。孩子小升初时,他为孩子究竟该到市区哪所初中读书的问题,请教了许多人,包括市教育部门的一些专家。有关专家告诉他,市区几所主要初中有各自的长处与短处,选择到哪所学校读书,不是看哪所学校名气最大、以往升入金一中的比例最高,而是要看究竟哪所学校更适合自己的孩子。选择学校如此,选择班主任更是如此。有些小孩子成绩很一般,但换一个班主任后,成绩进步非常快,这就是班主任与小孩子是否匹配的问题。

    张先生说,有些小孩应该择校进入上一层次学习,也有一些小孩子不适合择校,适合进入下一层次学校学习。

    那么,哪些孩子适合择校,哪些孩子不适合择校呢?

    张先生说,该不该择校,最重要的一点是看小孩是否有潜力,是很谦虚还是很容易自满。如果孩子很有潜力,而且很容易自满,那可以考虑择校。择校进入上一层次学习,因为前面有不少标兵,不会自我感觉太好,只要一用劲,就能进步很快。反之,如果不择校,而是进入低一层次学校,因为一进去就是佼佼者,很容易自满、自足,要想进步自然就难。

    对于潜力不大,且中考时已经发挥出最高水平,又比较谦虚、自觉的孩子来说,勉强交钱进入上一层次学校后,由于本身是择校生,基础比人家差,学习会很吃力,时间长了,自信心受损,形成恶性循环。

    反之,如果不择校,顺势进入低一层次的学校,因为一进去就是尖子生,心态会很好,加上比较谦虚,不骄傲自满,今后自然有望保持良好态势,高考时容易考出好成绩。

    择校的收益与成本

浙师大副教授陈刚博士认为,当前择校之风盛行的根源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短缺。因此,消除家长择校纠结的根本办法在于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化供给,改变供给短缺现状。然而,限于诸多原因,短期内这一点尚无法做到。在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背景下,家长们如何做到择校与否的理性决策就显得十分重要。

    具体地说,家长们应当对择校的收益和择校的成本进行权衡。首先,要考虑择校收益。择校收益是预期性和潜在性的,虽然较难衡量,但我们可以主要把它理解为子女通过择校而成才的水平和概率。这样,择校收益大体应该综合考虑以下4点:一、通过择校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可能性。这主要是由待择学校的级别和教育理念所决定的。一般而言,待择学校越优秀,择校者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可能性越大。待择学校内部教育越“均等化”,择校者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可能性也越大。二、择校后取得较好成绩的可能性。这与第一点相关,也与学生个体的性格特征、发展潜力和适应能力有关。三、未来(升入高一级学校以及将来就业后)可能拥有的人际资源价值。总体上说,越优秀的学校,未来的人际资源价值越大。四,待择学校所享有的升学政策优势(如保送重点大学的名额多少等)。这主要取决于招生政策和待择学校的级别、声誉等。

    其次要考虑择校成本。择校成本是择校所付出的各种代价,主要有两类:一是直接付出的代价,包括择校费、人际关系疏通费、人情费等。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这类成本呈不断上升趋势。能否承受这类成本,需要家长结合家庭自身实际做出理性判断;二是择校的机会成本,指因择校而放弃的其他成才机会,主要是指不择校可能实现的成才水平和概率。这主要取决于3点:一是次一级学校与待择学校的教学质量差距究竟有多大。如果差距不大,择校的机会成本就较高。二是次一级学校教育教学优势或特色与孩子今后发展方向的吻合度,吻合度越低,择校的机会成本越高。例如,如果孩子今后将向文科发展,而次一级学校文科颇具优势,那么择校的机会成本就会很高。三是孩子究竟适合什么样的成长模式,是适合于挫折鞭策型成长,还是适合于成就激励型成长?如果孩子适合于成就激励型成长模式,那么择校反而可能放弃更好的成才机会,因而择校机会成本较高,不择校是更合适的选择。

    总之,是否择校,家长们需要,综合考虑上述择校收益和择校成本所涵盖的主要方面,尽可能做到理性权衡,合理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