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文献妇科经验举要

 淄水渔夫 2011-07-29

妇科经验举要

作者:王大增

关键词:治肝 化瘀通腑 子宫内膜异位症 清心平肝 更年期综合症
     一、女子病重在治肝
 
    临证数十年,所见妇女病以肝之为病据多,所以治疗上我重在治肝。综观《内经》,及历代医家治妇女病亦以治肝为多,因女子经带胎产杂病无不与气血失调有关,而肝体阴而用阳,主血又主气,正合其意。
 
    我很赞赏金·刘河间有关女子病从肝论治的观点。刘氏提出:“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以厥阳论之,天癸既竭乃属太阳经也。”刘氏把女子的一生根据其不同的生理和病理特点划分为三个阶段,以便于临床诊治时有所侧重。其中以天癸之有无(至、竭)即以月经的来潮和终止作为分界线。天癸至前为童幼青春前期阶段,即生长发育的初级阶段,重在治肾。天癸竭指月经终止,生育机能消失,进入老年期,以颐养天年为主,重在调理脾胃。而天癸至到天癸竭这一年龄阶段属青壮中年阶段,月经生育年龄阶段,亦为女子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生理上出现经带胎产,心理上开始成长成熟,学习,工作,接触社会.七情六淫所致妇女病绝大多数发生在此阶段。这样的划分有它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当时来说是一个先进的学术思想,从目前来看,对临床诊治上仍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提示治妇女病应重在治肝。
 
    根据妇女生理上与心理上的特点,以血用事,有经带胎产.叉易于动情,与肝系最为密切。例如临床上常见的月经病与不孕症、月经超前、量多、腹痛、经前乳账、经前紧张症、盆腔血瘀、症瘕、带下、阳痒等症均关系到肝,为肝气不舒,郁久化火之症。临床上我习用疏肝理气解郁,清热泻肝等法,采用逍遥散、丹栀逍逼散、四逆散、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等加减,每莸良效。
 
    二、化瘀通腑治内异
 
    子宫内膜症是以痈为主症的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又是一难治之症,且发病率逐年上升。中医无此病名,根据本病的临床特征,辨证属血瘀,症瘕,一般均从血瘀论治,又由于本病的病变所处部位在盆腔范围,属中医的下焦,血瘀和粘连影响腑气的通畅,反过来又加重盆腔气血的瘀滞,所以在治疗本病的血瘀症同时必需重视通腑,腑气通畅,气血流畅.症状亦得到缓解。根据中医治则.血瘀宜化,腑气宜通,敝采用“化瘀通腑法”治本病,有较好的效果。根据l89例分析,总有效率达85.47%,且无副作用。不少患者经数次诊治,痛经等症状明显减轻。
 
    例:秦××,33岁,已婚。1992年12月诊,主诉缝来腹痛量多已有数年,大便干结,舌暗红,脉细弦,一年半前曾因左侧卵巢巧克力囊肿行手术切除。术后用过西药三苯氧胺。至今未能上班工作。妇检:子宫正常大小后位偏置,活动受限,右后侧穹窿扪及囊性块物约4×3×3厘米,后穹窿扪及结节,触痛明晁。辨证属气滞血瘀腑气不通,治以理气活血,化瘀通腑法。处方:生大黄(后下)6g,炙鳖甲(先煎)15g,桃仁泥9g,艾叶炭4.5g,淡子芩9g,粉丹皮9g,熟军炭6g,炒元胡9g,制没药4.5g。经数次诊治,经量减少,腹痛渐减。1993年8月随访,云经期已正常,自觉良好,已恢复工作。
 
    三、清心平肝治更年
 
    更年期综合征是妇女处于肾气衰,天癸竭阶段的一种常见病,属心身性疾病,一般均从肾论治。但根据本病临床表现的主症为轰热、汗出、心倾、易怒、心悸、失眠等疝,辨证应为心肝火旺。阳亢之症属病理现象,但肾气衰在更年期妇女为正常自然的生理现象,每位妇女(包括田子)都要经历,不属病理,因之立“清心平肝法”治疗本症。通过临床234例治疗总结,有效率为85.8%,与空白组对比,差异显著(P<0.01)。治心,我常用黄连、麦冬、淮小麦、生甘草、淡竹叶、炒枣仁、大丹参等以养阴消心安神。其中黄连消心火,麦冬、淮小麦养心阴,汗为心之液,心火平,汗出止,心烦消,睡眠安:治肝用白芍、白薇养阴柔肝,以茅克刚亦即泻肝肝。也可用丹皮、山栀,对除烦热甚效。消痰用龙齿、牡蛎、珍珠堪、石决明等。总之,用药偏凉。
 
    例:张××,57岁,已绝经。病起8年前,主诉轰热,上半身汗出,每天十余次,心烦易怒,口苦口干,心悸失眠舌红苔少,脉细统。辨证属心肝火旺。治以清心平肝法。处方:黄连3g,麦冬9g,白芍9g,白薇9g,丹皮9g,山栀9g,生甘草9g,龙骨15g,枣仁9g。服药7帖后,症见好转,轰热汗出发作减少至5次。原方续进14剂,轰热汗出白天基本不发,再进7剂,轰热汗出消失,余症亦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