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育和发展上海的持久竞争优势

 昵称4735378 2011-07-30

  ■周振华
  本文提要
  ●上海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全面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国有经济主导竞争力、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内涵是知识竞争力。国有经济主导竞争力的本质内涵是产业组织竞争力。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本质内涵是制度竞争力。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本质内涵是社会全要素竞争力。
  ●全面增强四个竞争力,发展高能级生产要素,培育差异型竞争优势,要顺应全球竞争趋势,根据上海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其战略定位、创造机制、有效途径及其环境条件。
  
  上海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全面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国有经济主导竞争力、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只有这样,上海才能确立新的、比较持久的竞争优势,从而为快速、持续、健康的经济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全面增强四个竞争力是上海新一轮发展的必然要求
  上海提出全面增强四个竞争力,是非常具有现实针对性的。从自身纵向发展和横向比较的历史方位来判断,全面增强四个竞争力是上海新一轮发展的必然要求。
  上海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迅速增长,经济总量的急剧扩张,本质上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体制性能量释放的结果。这种能量释放的基础主要是比较优势,如土地级差优势、区位优势、浦东政策优势、产业基础优势等。这些比较优势有相当部分是过去长期沉积被继承下来的,有些是改革中被赋予的特殊优惠政策,因此具有相当明显的优势特征。正是凭借这些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上海吸引了大量外资与内资,调动了各种资源并加以市场化的配置,从而保证了十多年GDP两位数增长,引发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城市功能的转型与强化。但经过十多年的能量释放,有些比较优势已趋于能量衰减,如有相当部分的高级差收益的土地已被置换,有些比较优势的程度已经减弱,如随着周边地区产业发展及交通条件的改善,上海产业基础优势以及区位优势的特征大不如原先那样显著,有些比较优势已不复存在,如浦东政策等。因此,上海新一轮发展已不能继续依赖正趋于逐步退化的比较优势,而应该建立新的竞争优势,依靠持久的竞争优势取胜。
  按照迈克尔·波特教授的发展阶段划分,依次为“初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四个阶段。事实上,上海经过90年代投资驱动的经济发展,已达到人均GDP5000美元的水平,开始进入以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新阶段。在这一发展新阶段,也必须寻找竞争优势的基础。上海在人均GDP5000-8000美元的时段,正是从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投资驱动阶段向以竞争优势为基础的创新驱动阶段的转换时期。
  竞争优势一般可以分成两类:低成本竞争优势和差异型竞争优势。从我国现阶段参与国际竞争来讲,总体上是低成本竞争模式。各地都在建立低成本竞争优势上下功夫,以便能更有效率地设计、生产和营销产品,而当产品价格相差不多时,成本越低也就表示利润越高。低成本竞争力的弱点在于,更低成本的生产环境会不断出现,因此特别容易引起低成本的过度竞争。事实上,在上海的周边地区已经出现更低成本的生产环境。特别是浙江的民营经济,通过高度专业化生产和专业化市场,已形成强有力的低成本竞争力。因此,上海必须另辟蹊径,在建立竞争优势中考虑的重点是寻求难以替代的差异型竞争能力,在产品的质量、专业功能或售后服务等方面向客户提供独特而优异的价值,进而提高获利能力。确立这种差异型竞争优势,应成为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并依靠这种竞争优势来保证上海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全面增强四个竞争力的本质内涵及其关系
  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背景下,随着全球网络经济的形成,产业价值链正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产品、产业分工的界限日益模糊,更多地形成生产环节中的分工和产业交叉融合的新型分工模式。从一个地区或城市来讲,这种新型分工模式实际上意味着要素分工。也就是说,一个地区或城市拥有什么样的主要要素,决定了其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分工位置。因此,全面增强四个竞争力,从其内容上讲,已从传统意义的产品、产业分工基础上的竞争转变为拥有生产要素的分工基础上的竞争。
  与上海构建差异型竞争优势的战略重点相适应,在要素竞争中主要是培育与拥有高能级的生产要素。这种高能级生产要素,通常是比较稀缺的,需要通过大量而持续的投资创造出来,而且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独特性,如先进技术、高级研究力量、高等教育人力和高级技工、先进的基础设施、专业知识等。在当今知识经济逐步兴起的背景下,这种高能级要素的重要性日益增强,不仅在生产要素配置中成为最主要的、起主导作用的要素,而且也是生产体系中最为稀缺的资源。同样,这种高能级生产要素对创造竞争优势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正如迈克尔·波特教授指出的,真正重要的竞争优势必须借由高级、专业型、具有创造和提升动力的生产要素才能达成。
  因此,全面增强四个竞争力,不能停留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仅围绕成本与价格谈竞争力问题,而要围绕培育与拥有高能级生产要素来建立竞争优势。我们要从这一角度来理解全面增强四个竞争力的本质涵义。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独特的、难以替代与模仿等基本特征,在其背后起支撑作用的实际上就是知识(包括技术)要素。从这一意义上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内涵是知识竞争力。国有经济主导竞争力不仅体现在通过其优质资产带动与支配社会资金上,更重要的是创造产业集聚、产业族群,在其背后蕴含的是产业组织要素。从这一意义上讲,国有经济主导竞争力的本质内涵是产业组织竞争力。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意味着一个地区或城市要有更多的创业机会,更低的商务成本,在其背后起主导作用的是制度因素。在现代经济增长中,制度是生产函数中的一个重要内生变量,也是一种高能级的生产要素。因此,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本质内涵是制度竞争力。城市综合竞争力不仅包含经济因素,也包括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其中要有相当多的高能级要素来支撑。从这一角度讲,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本质内涵则是社会全要素竞争力。
  我们在揭示全面增强四个竞争力的本质内涵,强调培育与拥有高能级生产要素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或否定初级、一般性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因为高级生产要素仍必须要以初级生产要素为基础,专业性生产要素是由一般性生产要素发展出来的。这些生产要素能够提供最基本的优势,从而也构成全面增强四个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必须看到,如果要想经由生产要素建立起产业强大而持久的竞争优势,必须发展高能级生产要素。这类生产要素的可获得性与精致程度是决定竞争优势的质量,以及竞争优势能否进一步升级的关键因素,从而是决定其竞争命运的主要因素。
  在全面增强四个竞争力中,最关键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一个地区或城市的生产率最终是由企业的生产率决定的。除非企业有竞争力,否则便不可能有产业竞争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然而,企业的竞争能力,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又是与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商业环境的质量密不可分的。因为更为高级的企业战略,对人的技能、信息、基础设施、供应商、研究机构及企业的竞争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竞争方式的升级也要依靠产业组织基础及商业环境的变化。这就需要有国有经济主导竞争力、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有机配合。国有经济主导竞争力的提升,将有助于把单独的企业转变成一系列产业群,并且提升产业群的竞争力。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则有助于提高商业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质量,从而为形成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全面增强四个竞争力的基本思路
  全面增强四个竞争力,发展高能级生产要素,培育差异型竞争优势,要顺应全球竞争趋势,根据上海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其战略定位、创造机制、有效途径及环境条件。
  (1)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领先一步,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由于一个地区或城市的人力与资源都有一定的限制,所以不可能在所有的领域和产业都建立起竞争优势,合理的选择是把资源应用在最有竞争力的领域。而且,当一个地区或城市的经济升级时,也必须放弃一些不具竞争力的产业与市场。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增强四个竞争力时,要有一个恰当的战略定位,即明确在哪些方面重点培育和发展竞争优势。
  在这一问题上,过去我们常常感到迷茫,并有较大的争议。对于上海现阶段经济发展来讲,制造业与服务业似乎都很重要,缺一不可,这就陷入了两难选择的困境:是发展制造业的竞争优势,还是发展服务业的竞争优势?事实上,要打破这种传统的产业分类束缚,按照国际产业发展中制造业与服务业日益融合的趋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应单纯依靠技术上的“文化传统”,将知识经济中的创造力再度机械化,使知识经济衍生的工作方式与工业经济完全相同,也不能继续停留在单纯供应商的角色上,更应该注重质量和技术环节、品牌效应和客户服务、研究与开发投资等,并进行公司转型,从过去的制造商变为服务商。这样,能够比较好地处理制造业发展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关系,不仅强调两者都要大力发展,而且更主要的是找到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结合点——产业融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新的产业部门,开辟新的市场。
  根据上海的特点,更适宜发展集制造与服务于一身的承包公司,设法生产客户的全部系列产品(主要做装配总成),并提供全套服务,如从策划库房管理到交货,到售后服务等。其产品研发与营销(包括品牌、销售网络)由跨国公司承担,组件生产则外包给周边地区的企业。这既可以在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合作与发展中发挥新的重要的作用,减少来自外部的摩擦。同时,也能率先与发达国家经济接轨,吸引高级、专业性生产要素流入。
  (2)形成富有活力的高能级生产要素的创造机制,为竞争优势奠定基础
  正如前面指出的,全面增强四个竞争力的本质内涵是培育与发展高能级生产要素。然而,与一般生产要素不同,高能级的生产要素通常是创造出来的。因此,如果想从要素竞争中建立起相应的优势,拥有什么现存的资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一套能持续提升生产要素的机制,特别是高能级生产要素的创造机制。
  一个富有活力的高能级生产要素的创造机制,主要是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从国内外吸引与集聚高能级的生产要素;二是如何培育和发展高能级生产要素。
  目前,我们不仅要抓住蓝领工作全球化的第一波浪潮,接受产品制造业的国际转移,更要关注和抓住白领工作全球化的第二波浪潮,接受服务工作的国际转移。据国外专家预测,真正大规模的白领工作全球化将发生在2010年左右。那时全球白领服务工作已实现了标准化。因此,上海要在这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提供便宜而快速的电信联系、积极的投资政策、足够的专业人才储备以及推行双语教育等,以吸引全球高能级生产要素集聚上海。
  另外,高能级生产要素的培育与发展,需要有大量的投资,而且是要求更明确、通常风险也更高的资本投入。在此过程中,政府只是起发动机的作用,主要依靠企业自行投资。因此,企业要有这种投资意识与战略思考,能够积极开展研究与开发活动,实施知识管理,进行系统培训,培育自主创新能力。
  (3)通过竞争的途径来增强四个竞争力,实现竞争优势升级
  全面增强四个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只能是竞争,而不能一味依赖充裕的资源和舒适的环境来发展竞争优势。因此,要正视所处的劣势,而不是消极回避,并要在化劣势为优势上下功夫。例如,商务成本居高是不利的因素,是看得见的瓶颈,也是明显的威胁,更是为了提高竞争地位亟待克服的问题。
  为此,政府制定政策的基础,必须着眼于提升产业竞争优势,而不是强调维护已有优势,这反而会对产业发展与进步过程形成阻碍。另外,在竞争优势的创造过程中,政府要充当推动者和挑战者的角色,消除各种隋性,促进企业参与竞争。过分强调政府与企业彼此充分合作,由政府来全力帮助企业解忧或允许企业回避必须面对的问题,只会导致企业不求变革的危险倾向。
  (4)在开放环境中全面增强四个竞争力,培养真正的竞争能力
  一个开放的环境,可以加大竞争压力。周边地区、国内及国际的竞争态势给我们带来的压力是好事,可促使企业从竞争劣势中创新,转化为竞争优势。例如,在开放环境下,产业链的分工与配套,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不可能像过去那样按照所有制来组织。这就将促使上海的国有企业打破原来的产业上下游关系,进入到开放性的包容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链中去。
  在开放的环境中,也能更好地吸收来自外部的竞争资源。对于上海国际大都市的繁荣来讲,必须拥有的两项重要资产,即世界级的供应商和客户。这种竞争资源只能通过开放环境中的竞争,才能争取得到的。
  事实上,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中,我们才能寻找到较好的竞争定位。例如,对于企业在价值链中的定位问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它放在什么样的范围和空间来看待。仅仅放在上海一个区域里来考虑它,这种竞争定位是有问题的。因此,必须打破封闭的产业环境及在本地价值链中定位的局限,在全国乃至全球价值链中寻求产业发展定位,主动参与国内外竞争。
  更为重要的是,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中,通过更加严酷的自然选择与实际磨练,才能真正形成独特的产业竞争力,才能形成能够支撑高薪与高价位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摘自《文汇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