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变 “废” 为 “宝”

 舟在绿杨堤下 2011-08-01

--浅谈错误资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真正的的数学课堂,教师就应该及时捕捉教学中产生的错误信息,抓住稍纵即逝的教学机遇,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建构与再创造中去,互动生成、深层开掘动态教学资源,使课堂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起伏感,学生的认知情感在如此的课堂上将体现出原汁原味。那么,如何认识和对待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错误呢?

一、关注错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或理解有偏差,或思维不够深刻,或看待问题的方式不同,教师教学时如果能从学生出现的错误出发,进行引导点拨,不仅能引出正确的想法,还可以将错就错,拓宽学生思维,对症下药,针对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案例1]:我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练习册上有这么一道判断题: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最大的角小于90°,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师:这道判断题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并说说你的理由。

1:这句话是错误的,因为还可能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2:这道题是正确的,因为这个三角形中最大的角小于90°,也就是说明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是锐角,所以这个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师:这道题大家有不同的看法,请同学们思考:锐角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有联系吗?并分别回答以下三个问题:锐角三角形有没有可能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有没有可能是锐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有没有可能是锐角三角形?

师:从这些问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3: 锐角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两类不同的分类标准,前者是按角分的,而后者是按边分的。

4:锐角三角形可能是等腰三角形,也可能是等边三角形。

5:等腰三角形可能是锐角三角形。

6:等边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师:你们清楚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了吗?

全班回答:明白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了。

师:那你们知道这道题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7:是正确的。

师:谁知道生1错在哪里吗?

8:生1就是没有理清锐角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之间的关系而导致的错误。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这道题,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这道题还给出了快速判断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方法:找到三角形中最大的角,再判断这个角是什么角?从而知道了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从学生的回答中我发现:学生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理清锐角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在这里我马上就设计了有关错误产生的原由的问题。从案例中,不难发现当学生的错误出现时,我们要及时抓住、正确关注,认真分析学生错误出现的原因,有意识地进行引导点拨,从而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二、正视错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课堂上学生往往会出现错误,如何来对待错误呢?有的老师惧怕错误,当课堂中出现错误时,只是以对错判断,然后另请他人,没有加以引导,整堂课展示的都是学生正确的回答,这样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都不能得到很好的提高。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我们不能回避,要正确地去面对,静下心来分析,想办法解决问题,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案例2]:我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让学生认识了三角形的底和高,用课件演示了过A点作出底边BC边上的高的过程。再让学生在三角形中作出过指定顶点作相应底边上的高,讲评完学生的练习后,

师:一个三角形有几条高呢?

1:一条高。

这是什么原因呢?静下心来反思发现:在三角形ABC中我只讲了一条高的作法,让学生产生了错觉。马上调整教学策略,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ABC,要求学生过A点作出底边BC边上的高,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作高,其他的学生在课练本上作高,这样可以巩固刚刚所学知识,当讲评完这条高后,

师:刚才我们过A点作出了底边BC边上的高,你们说这个三角形ABC还有其它的高吗?

2:没有。

师:再说出三角形底和高的概念。并提醒:三角形有3个顶点,3条边,我们刚刚只过A点作高,还可以作出其它的高吗?

3:还有高,可以过顶点B作底边AC边上的高。

学生动手做出这条高。

师:这个三角形ABC除了这条高,还有其它的高吗?

4:还有,可以过顶点C作底边AB上的高。

学生动手做出这条高。

师:你看这个三角形ABC有几条高?

5:有3条高。

师:任意一个三角形有几条高呢?

6:有3条高。

师:为什么呢?

7:三角形有3个顶点,过其中的1个顶点可以作1条高,所以有3条高。

8: 三角形有3条边,三角形中每条边上都有一条高,所以有3条高。

所谓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如果我没有正视这个错误,只是一味地去抱怨学生,学生就不可能会明白错误的原因,那更谈不上去改正错误。有了错误,认真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善待错误,引发学生探究问题能力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背景,对事物有各自不同的理解方式,而且不同的人对同一事情思考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更何况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探索的过程,探索就难免会出错。

[案例3]:我在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在课前我出示了一组练习:1/5+2/57/8-5/83/4+1/87/8-1/4。学生先独立完成,汇报时学生很快说出前两个小题的答案,后两道题的答案不统一,

师:你们为什么很快算出了前两道题的答案?

1:前两个小题中的两个分数的分母是相同的,所以是同分母的加减法,是我们已经学过的。

2:后两道题中的两个分数的分母不是相同的,这个我们还没学。

从而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内容。再让学生汇报后两道题的结果并板书,第题的答案有:4/127/8,第题的答案有:6/45/8

师:哪个答案才是正确的呢?并说说自己的看法与答案的由来。

3:分子加分子得分子,分母加分母得分母,所以我的结果是4/12

4:这两个分数的分母不同,我先把这两个分数通分,所以3/4+1/8=6/8+1/8=7/8

这时我没有作出点评,你们还有不同的做法吗?

学生都说:没有。

师:这两道题为什么不能像前两道题那样计算呢?

5:因为这两道题中的两个分数的分母不一样。

师:我们先回顾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6: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师:异分母的分数怎么相加减?(让学生思考一会儿)

师:你们能把这两道题中的两个分数的分母变成一样的吗?

7:可以,用通分的方法。

师:这两种解法中哪种解法是正确的呢?

8:生4的方法是正确的,她是把这两个异分母的分数的加法化成同分母的分数的加法。

师:你们知道生3错在哪里吗?

9:异分母的分数是不能相加减的。

就这样这节课就很自然地展开了,异分母的减法也就自然解决了!一个错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使学生有了探究的目标,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的欲望,引发学生探究问题能力。

四、引导错误,拓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有许多意想不到得错误发生,如何利用好这些错误,化弊为利,是我们每位数学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我在教学中,经常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将错就错的训练。

[案例4]:比如我在教学《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12.579保留整数部分约是( ),

师:你是怎么想的?

1:先看千分位9,因为94,所以向百分位进1,百分位就变成了8,因为84,所以向十分位进1,十分位就变成了6,因为64,所以向个位进1,结果就是13

2:保留整数部分是看十分位5,因为54,所以向个位进1,结果就是13

师:这两位同学的做法不一样,但结果是一样的,此时我没有给出点评,我马上又出了一道题:12.479保留整数部分约是(

1:先看千分位9,因为94,所以向百分位进1,百分位就变成了8,因为84,所以向十分位进1,十分位就变成了5,因为54,所以向个位进1,结果也是13

2:保留整数部分是先看十分位4,因为是4,所以舍去,结果是12

师:这道题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而他们的方法并没有变化,这是什么原因呢?

第二题的答案大部分学生认为是12,结果怎么会错呢?在这样的对比训练中。学生很快发现了错误,接着让学生从小数的组成方面思考,当学生讨论完之后,将这个题目进行分解,出示:12.479=120.479,而0.4790.5,而0.5保留整数部分是10.479保留整数部分应该是多少呢?(是1还是0?)在学生的讨论和争辩中解决了这个问题,让学生真正理解了这种方法为什么是错误的。

[案例5]:在教学这么一道题:光明小学今年春季植树,四年级栽树78棵,是三年级所栽棵树的2倍还多6棵,三年级栽树多少棵?学生汇报时出现了三种列式:78×26786÷2786÷2。先让学生分别说出列式的理由,当时我没有及时评价,而是让学生在自己的课练本上画出本题的数量关系的线段图,对照自己的算式,这样学生就很清楚地看到正确的结果是(786÷2。在这里我并没有草草收场,而是有意识地让学生从错误出发改编题目,使学生错误的算式符合改编后的题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让学生明白了自己错误的原因,知道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我们正确地去引导它,这样才能拓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总之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学生正是在不断地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增进了情感的体验。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学生的错误是宝贵的资源,因为有了错误,课堂才显生机和活力;因为有了错误,师生才有更广阔的探索空间;因为有了错误,我们的数学课堂才更加精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