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本质(一)
──生命在于奉献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提出“生命在于运动”,我认为靠运动来达到健康的目的是行不通的,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说不通。我们知道,人和一切动物都少不了“动”,但人的“动”和一般动物的“动”有着本质的不同,人的“动”是创造性的,动物的“动”是消费性的。人是一种会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动物,这是我给“人”下的定义,所以人必须劳动,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这样才能达到阴阳的完美统一。因为,运动只有动和静的阴阳关系,这只能是一般动物的“动”,人的“动”还包含有奉献与索取的阴阳关系,人和一般动物比较,人为阳,是阳就得像太阳一样发光发热,是阳就得有阳的特征:讲奉献。所以人必须劳动,不创造社会财富就无所谓人了,这是人的“动”和一般动物的“动”最本质的区别。动物不劳动可以活到它应有的寿命,即它生长期的6倍左右,人不劳动就会失去生命。恩格斯也说过:是劳动创造了人。假如一个人只会吃好穿好,而不劳动,即使天天运动也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人的“动”和动物的“动”的另外一个不同点是:人更多地表现为精神活动,动物主要是体能活动。精神活动是最高级的物质运动形式,这种“动”只有人才会有,而且这种“动”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体能活动只是偶尔发生,从这一点来看,人比一般动物更“动”,人的动是无形的,动物的动是有形的。人的精神活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身体上的好坏,精神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精神健康的最主要标志是要讲利人,讲无私,讲奉献。“无私奉献”一词常常是连用的。
劳动,是一个神形合一的过程。人的每一个劳动都有人的思维活动的参与,都是在人的思维活动和人的手足活动共同配合下完成的。所以,人脱离了劳动,一切器官都得退化。
动物的“动”是消费性的,讲索取,讲利己;人的“动”是创造性的,讲奉献,讲利人,这是自然规律(阴阳规律)赋予人和动物的不同。
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也找不出一个不劳动,不为社会做点事而能长寿的例子,连英国的谚语也说:懒汉无长寿。
为什么长寿者大多是体力劳动者?因为体力劳动往往阴阳平衡较全面,其阴阳关系有:动与静、劳与逸、奉献与索取、神与形等的平衡。脑力劳动者往往缺乏动与静的关系,不过脑力劳动长寿者也不乏其人,如四川成都有一个女博士叫张振华,已经110岁了。我也看过这样的报道:有的百岁老人终身没搞过什么体育运动,也基本不参加体力劳动,只是做脑力劳动的。其实,脑力劳动者只要正确摆正动与静的关系,他们的寿命是要比体力劳动者有更长的寿命的,这一点,有许多学者都有这种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