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薤韭山探索与发现

 cx老夫子 2011-08-02
薤韭山探索与发现
来源:西和公众信息网 作者:牟勇鹏 日期:2009-6-25 16:37:34 编辑:郭亮

薤韭山色

溶洞

 

洞内一角 

 

  “连峰积长阴,白日递隐见。飕飕林响交,惨惨石状变,山分积草岭,路异明水县”。诗人杜甫携妻拖子在投奔同谷的路上,艰难爬上积草岭,远望泥功山而发出戚楚的声音。积草岭,今薤韭山,因山上盛产薤韭(多年生草本植物,鳞茎可食用)而得名。
  薤韭山位于西和县晒经乡境内,地理座标东经105°30′05″,北纬33°56′05″。秦岭中壮年期高山区,大地构造属西秦岭海西印支褶皱带东段,区内陆层主要为中泥盆统安家岔组。海拔1800----2451米,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
  2006年暮春,听朋友讲薤韭山有众多锅坑,普遍认为是火山口。顿生兴致,约老乡同友择小道,穿林枝,蜿蜒攀上薤韭山,精疲力竭躺倒地,映入眼帘头坪梁:“怪石崚嶒碍鸟飞,绝壁无依穷眄睇”。瞬间困意随云而飘去,拾级掠过,头坪第一锅坑尽收眼底:四周环林,直径约40米,中部凹陷,呈倒置锥形,锥高约5米,似农家做饭铁锅状,故称锅坑。锅底杂草丰盈,再细看中心有裂隙,说明四周之水尽灌其中。继续东行,每隔数十米至百米锅坑相涌而出,直径、锥高大小不等,大者直径约200米,锥高40米。小者几米,在林中发现同状锅坑。更有甚者,找到几处漩坑:坑口怪石惨惨,叄叄叠叠,苔藓凝黏,触手疑毯,坑口直径2至8米。身临坑缘,凉风沁骨,瑟眼相望,呈井状,直立或近直立,深不见底,扔石探道,半响回音绕耳。又沿岭东行,趟过一弯锅坑,则登上了2451主峰,俯看长灌弯锅坑,犹如一串绿宝石悬在主峰玉项而闪烁。依石而卧,清风白云拂面,丽花绿草入怀,洗耳聆听:道士绝食薤韭舍生成仙、雷雨前冒气洞有花杆冉冉升空、采药者所携水瓢掉入漩坑于成县莲池复得……美丽的千年传说,绚丽的地表附着,神秘玄魅笼罩着薤韭山时空,叩响我探秘的心房,让人思绪飞扬:地球上北纬30°附近遍及着自然和人文奇观绝景,如黄山、珠峰、死海、百慕大群岛、四川三星堆、埃及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等。北纬30°附近的薤韭山又向我们昭示着什么?
  为了探究星罗棋布的锅坑、漩坑地貌,2007年怡塬公司开山修路,造茅屋于山,使我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地勘察。与山同眠,山有灵性,敞开心胸逐步接纳,踏遍青山:山有三泉,水量甚小,仅供数十人饮用;山多为石,其为石灰岩、白云岩。在大水泉悬崖处发现天生桥,桥长约15米,宽1米许,横跨崖间,凌空数十丈,站其上:如鸟行空,俯首不寒而栗;举头望:小有洞天,横断白云,如虹长卧苍穹。
  薤韭山地表缺水,裸露岩石为石灰岩,山上遍布锅坑、漩坑,又有天生桥横空。这些地表特征贯穿起来将揭开薤韭山的神秘面纱:
  1)薤韭山地表不存在火山岩,如玄武岩、安山岩等,火山岩主要为硅酸岩,属岩浆岩。而薤韭山的石灰岩、白云岩为碳酸盐,属沉积岩。
  2)锅坑形状酷似火山口,二者皆是环形坑,中心有孔通地下,火山喷发凝结后,火山口往往积水成湖,如天池。而山上无数锅坑内未见一滴水,水顺孔流入地下。
  3)某些锅坑类同火山锥,火山锥是火山喷出物堆积而成的山丘,火山锥以火山口为中心,四周堆积着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物,包括火山灰、火山砾、火山渣和火山弹等,其主要成分为SiO2,而锅坑周围堆砌着石灰岩,主要成分CaCO3,未发现细小的火山灰、火山弹等。
  4)火山群分布在几百平方公里范围内,薤韭山密集的锅坑分布在几十平方公里范围内。
  5)山上无一温泉。
  6)山上无数的漩坑由于地下洞穴塌陷形成,火山地貌无法解释。
  以上六点说明薤韭山地貌非火山地貌,锅坑也非火山口,而恰恰是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来源于南斯拉夫一高原地名,同雅丹、丹霞地貌一样全球通用,特指区域性碳酸岩层地质物理、化学变化特征。学术界普遍认为喀斯特天坑群北方罕有(广大的西北地区,从第三纪以来均处于干燥气候条件下,是喀斯特几乎不发育的地区)。而喀斯特地貌与薤韭山地貌特征相吻合,它具有研究地球物理运动,地质岩溶活动,生物演变过程和气候变迁等极高的科考价值和旅游价值。
  喀斯特地形按其发育演化可分出以下6种:
  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称坍陷漏斗。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长期相结合的结果,形成坡立谷(天坑)和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形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
  喀斯特天坑群地貌世界仅有78处,在中国只有广西、贵州、重庆几处(广西乐业天坑2007年已申请世界自然遗产成功),北方尚未发现。薤韭山堪称北方地质博物馆,由于造山运动,地质结构发育,东部、北部抬升形成大断裂,壁立千仞,石林崖下丛生,生动万象。南部、西部缓斜,梭草丰盈,百花争艳。薤韭山地表为碳酸盐,地表水在运动过程中对所经过的沉积物或岩石有着重要的侵蚀作用,既包括水动力作用下的碎屑物搬运,又包括水对岩石或沉积物的化学溶蚀作用,还包括碎屑物在搬运过程中的磨蚀作用,由于亿万斯年二氧化碳水溶液对碳酸岩侵蚀渗透,岩石溶解塌陷崩落形成喀斯特天生桥、天坑、漏斗(退化天坑,俗称锅坑)、竖井(俗称漩坑)群。天坑、竖井怪石嶙峋,深不见底,极具探险活动。漏斗四周圆斜,中心贯通地下,吸附地表水流。由于特殊的喀斯特天坑、漏斗、竖井群存在,科学推测薤韭山地下应存在:
  ①  巨大的溶洞。
  ②  长距离地下暗河,贯穿所有天坑、漏斗、竖井。
  ③  暗河中生存有盲鱼,中国溪蟹等世界罕见生物。
  根据推测,于2008年10月在成县红冲坡成功发现了暗河出口:岩石崩裂,激流突涌,白浪涛天,响彻山谷,顺势形成二郎河。由于暗河的存在,石灰岩地区溶洞必然存在,石灰岩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而且可形成数个层面。2009年4月在头坪杜鹃崖下发现一溶洞:洞口青苔淋依,青烟缥缈,洞顶苍松挺拔,杜鹃竞艳,恰似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洞口走向N200°,宽3.9米,高6.0米。洞身为斜井,岩石为石灰岩,岩层倾角∠25°,岩壁呈流纹状,水波潋潋,曲径通幽。距洞口58米处遇蝙蝠粪,《本草纲目》称夜明砂,棕色轻盈似麦麸,遍布坑道,没及膝盖,至98米处粪堆积超过两米,数量之巨,实为惊叹,为国内溶洞首次发现。而98米处为一空场,长7米,宽5米,穹顶十几米高,蝙蝠横飞。岩壁有钟乳石,千变万象,是人聚首、是马奔腾、是鸟飞翔、是物刀剑、是花怒放、是云飘逸。置身此处,恍惚太虚幻境而忘我。待清醒方知美景还在深处,直指暗河,然而通道被粪阻塞不能下行,有待下一步探索。
  薤韭山有着绚丽多姿的喀斯特,同样生物也极具多样性,素有千年药乡之称,盛产薤韭、野党、朱萸、茯苓、玄参、当归、大黄等五百多种药材,更有世界稀有植物高山杜鹃等;国家级保护动物有大鯢、野牛、猎豹、猎狗、马鹿、马熊、石羊、锦鸡等。
  登薤韭山顶,一览众山小。须晴日,北望云涛滚滚,南临斜雾吻林,脚下绿草茵茵,身旁百鸟齐鸣,在化道成仙的美丽传说中旷怡沉醉。
薤韭山拥有北方罕有的高原喀斯特地貌,有着丰富的地质资源,应着力开发建造一个环保型(能源来源:风能、太阳能),天人合一的国家地质公园(如美国黄石公园),打造一个西和自然旅游新亮点。
西和县怡塬生态开发有限公司历尽艰辛修通山路。计划邀请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溶所,国家探险队科考专家对薤韭山进一步科学论证,为建造地质公园做好前期工作。
  

  附:薤韭山天坑溶洞暗河平面分布草图

喀斯特地形按其发育演化可分出以下6种:
  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称坍陷漏斗。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长期相结合的结果,形成坡立谷(天坑)和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形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
喀斯特天坑群地貌世界仅有78处,在中国只有广西、贵州、重庆几处(广西乐业天坑2007年已申请世界自然遗产成功),北方尚未发现。薤韭山堪称北方地质博物馆,由于造山运动,地质结构发育,东部、北部抬升形成大断裂,壁立千仞,石林崖下丛生,生动万象。南部、西部缓斜,梭草丰盈,百花争艳。薤韭山地表为碳酸盐,地表水在运动过程中对所经过的沉积物或岩石有着重要的侵蚀作用,既包括水动力作用下的碎屑物搬运,又包括水对岩石或沉积物的化学溶蚀作用,还包括碎屑物在搬运过程中的磨蚀作用,由于亿万斯年二氧化碳水溶液对碳酸岩侵蚀渗透,岩石溶解塌陷崩落形成喀斯特天生桥、天坑、漏斗(退化天坑,俗称锅坑)、竖井(俗称漩坑)群。天坑、竖井怪石嶙峋,深不见底,极具探险活动。漏斗四周圆斜,中心贯通地下,吸附地表水流。由于特殊的喀斯特天坑、漏斗、竖井群存在,科学推测薤韭山地下应存在:
  ①  巨大的溶洞。
  ②  长距离地下暗河,贯穿所有天坑、漏斗、竖井。
  ③  暗河中生存有盲鱼,中国溪蟹等世界罕见生物。
  根据推测,于2008年10月在成县红冲坡成功发现了暗河出口:岩石崩裂,激流突涌,白浪涛天,响彻山谷,顺势形成二郎河。由于暗河的存在,石灰岩地区溶洞必然存在,石灰岩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而且可形成数个层面。2009年4月在头坪杜鹃崖下发现一溶洞:洞口青苔淋依,青烟缥缈,洞顶苍松挺拔,杜鹃竞艳,恰似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洞口走向N200°,宽3.9米,高6.0米。洞身为斜井,岩石为石灰岩,岩层倾角∠25°,岩壁呈流纹状,水波潋潋,曲径通幽。距洞口58米处遇蝙蝠粪,《本草纲目》称夜明砂,棕色轻盈似麦麸,遍布坑道,没及膝盖,至98米处粪堆积超过两米,数量之巨,实为惊叹,为国内溶洞首次发现。而98米处为一空场,长7米,宽5米,穹顶十几米高,蝙蝠横飞。岩壁有钟乳石,千变万象,是人聚首、是马奔腾、是鸟飞翔、是物刀剑、是花怒放、是云飘逸。置身此处,恍惚太虚幻境而忘我。待清醒方知美景还在深处,直指暗河,然而通道被粪阻塞不能下行,有待下一步探索。
  薤韭山有着绚丽多姿的喀斯特,同样生物也极具多样性,素有千年药乡之称,盛产薤韭、野党、朱萸、茯苓、玄参、当归、大黄等五百多种药材,更有世界稀有植物高山杜鹃等;国家级保护动物有大鯢、野牛、猎豹、猎狗、马鹿、马熊、石羊、锦鸡等。
  登薤韭山顶,一览众山小。须晴日,北望云涛滚滚,南临斜雾吻林,脚下绿草茵茵,身旁百鸟齐鸣,在化道成仙的美丽传说中旷怡沉醉。 薤韭山拥有北方罕有的高原喀斯特地貌,有着丰富的地质资源,应着力开发建造一个环保型(能源来源:风能、太阳能),天人合一的国家地质公园(如美国黄石公园),打造一个西和自然旅游新亮点。
  西和县怡塬生态开发有限公司历尽艰辛修通山路。计划邀请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溶所,国家探险队科考专家对薤韭山进一步科学论证,为建造地质公园做好前期工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