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与胃辨证

 幽兰之美 2011-08-03
脾胃系统是由脾、胃及其所属的经络、肌肉、四肢、口、唇等相关部分组成。脾胃同居中焦,脾为阴,胃为阳,互为表里。脾主运化,主统血,胃主受纳,脾升胃降,二者燥湿相济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输布。《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指出脾胃能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故亦称为后天之本。

  人体五脏六腑间的升降出入,正常情况下相互协同、相互制约,构成气机运动的整体,其中脾胃的升降起着枢纽的作用。脾胃功能正常,肝肾之气随脾气而升,升则上输于心肺;心肺之气随胃气而降,降则下归于肝肾。若脾胃的升降运动失常,则清阳之气不能输布,后天之气不能归藏,饮食清气无以摄入,痰浊废物不能排出。因此,骨伤科疾患与脾胃的关系极为密切。明·薛己曾经说过:“内伤下血作痛,脾胃之气虚也,……大凡下血不止,脾胃之气脱也。吐泻不食,脾胃之气败也。苟予为调补脾胃,则无此患矣。”“新肉不生,腐肉不溃也,责之失于不预补脾胃”。 强调损伤后要及时调补脾土。此外,败瘀归肝,肝阳偏亢,亦易克伐脾土,而逐瘀之剂药性多峻猛,使用不当易损伤脾气。故应攻伐有度,在活血祛瘀的基础上及时补脾,脾健则充益气血生化之源,正气旺盛亦能祛瘀。这有助于生肌长肉,促进损伤部位的修复。临床上常见的脾胃辨证主要有:

  1.脾气虚弱 脾的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躯体坚实,四肢劲强有力。即使受伤,也会因气血旺盛而恢复较快。若素体虚弱或伤后饮食失调,或肝木乘脾,内伤脾气,都可引起脾气虚弱的病理改变。主要反映在气血亏虚、饮食纳运无力、水液输布障碍等三个方面,症见食欲不振,食后腹胀,脘腹满闷,大便溏薄,面色萎黄,四肢不温,倦怠无力,舌质淡嫩,苔薄白,脉濡弱。多见于慢性损伤或伤后脾胃失调。

  2.脾阳虚 脾气虚弱进一步发展,可伤及脾阳,导致脾阳虚损,症见腹部胀满,肢冷身重,绵绵作痛,喜按,饮食不化,泄泻清冷,苔白滑,脉沉细无力,甚者肢体浮肿等。

  3.脾虚湿困 脾虚湿困是指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而导致寒湿内盛所表现的证候。证见脘腹痞闷胀痛,食少便溏,泛恶欲吐,口淡不渴,头身困重,面色晦黄,或肌肤面目发黄,黄色晦暗如烟熏,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多见于损伤后受寒淋雨,或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或居所潮湿。

  4.脾不统血 指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血不循经,溢出脉外的病理变化。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渗,可出现患处出血不止,或诸窍出血如鼻衄,尿血,便血,妇女崩漏,月经过多等。同时兼见脾气虚或脾阳虚的证候。若大出血不止,可致气随血耗,阳随阴消,演变为气血两脱或阴竭阳脱之危证。

  5.瘀阻胃脘 胃居上腹,外无骨骼保护,有直接受到损伤的机会。胃部受损则有气滞瘀阻,胃失和降,故脘腹胀满,疼痛拒按,难以进食;胃气上逆则嗳气呃逆,恶心呕吐;积瘀随上逆之气外越则吐血,色黑或鲜,或便下色黑。胃既受损,必然影响受纳水谷,导致气血生化不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