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诵读-中庸(节选)

 Cdrich 2011-08-04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①,万物育焉。

 注释:

 ①位:名词做动词用,表示各自找到了各自的位置。

 译文:

 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的普遍规律。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万物就生长出来了。

 提示:

 1、“致中和”是中庸的根本思想。我们现在说“构建和谐社会”,其中也含有中华民族“致中和”的传统哲学思想。

 2、《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

 ▲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①!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
 注释:

 ①强哉矫:矫与强同义,哉表示语气。

 译文:

 君子以和谐的态度待人处事,但不随波逐流,放弃原则,这才是真正的刚强!君子待人处事中正独立,不偏向任何一方,这才是真正的刚强。

 提示:

 1、“和而不流”、“中立不倚”也是中庸之道的重要因素。可见,中庸之道也讲究原则,讲究刚强。往时批判中庸之道“和稀泥”、“不讲原则”、“不讲斗争”是不对的。

 2、我们在社会和国际交往中常说的“中立一词”,即出看《中庸》的这段话。

 ▲好学近乎知①,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
 注释:

 ①知:通智,读zhì。

 译文:

 努力学习就接近智了,努力去做就接近仁了,知道羞耻就接近勇了。

 提示:

 1、参见孟子关于“人不可以无耻”的话。

 ▲凡事豫则立①,不豫则废。

 注释:

 ①豫:通预,先作准备。

 译文:

 不论做什么事,早作准备就成功,不早作准备就不成功。

 提示:

 1、这句话后来成为一条成语。
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①。

 注释:

 ①笃(dǔ):此指忠实。

 译文:

 广博地学习,详细地研究,谨慎的思考,明白地辨析,忠实地执行。

 提示:

 1、这是《中庸》的名言,对古往今来所有的读书人都适用。

 ▲人一能之己百之①,人十能之己千之②。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
 注释:

 ①百:数词做动词,表示“做一百次”。②千:数词做动词,表示“做一千次”。

 译文:

 别人一次能做到,我做一百次,别人十次能做到我做一千次。如果真能按照这个办法去做,即使愚笨的人也会变聪明,即使柔弱的人也会变刚强。

 提示:

 1、这就是“勤能补拙”的道理。这段话特别适用于成绩较差的学生。




文章出自宁河读吧,更多精彩内容(点击进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