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口译专家 蒋希敏
一分钟速记,要消化再下笔
对身经百战的口译家蒋希敏来说,笔记就是工作中最关键的一环,笔记好坏决定了工作顺畅或成为阻碍。
身材高瘦、气质出众的蒋希敏,走到哪儿都不免吸引众人目光。不过,外表并不是她最受瞩目的地方;在一场场国际会议中,不管是面对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或元首级人物,她总能将讲者的理念,精准流利的转译传达给全场观众。其敏捷流畅的表现,让人想起电影《双面翻译》(The Interprter)妮可?基嫚(Nicole Kidman)所饰的联合国翻译员。
但高来高去的轻功也得从蹲马步开始,这个功夫,除了英文好和临场反应快以外,做笔记,也是必练的基本功。
「如果要计算笔记本与工作关系的密切度,口译这一行绝对名列前茅。」口译通常有同步口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和逐步口译(Consecutive Interpreting)两种需求,前者是译者带着耳机,几乎与讲者同时进行的口语翻译,所以无须笔记。而逐步口译则是在讲者演讲到某个段落,通常是1至2分钟后停下来,由口译员进行翻译,如果当下没有以笔记做摘要,轮到时可能已忘得一干二净。
整理逻辑,而非原汁原味纪录
「笔记对口译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工具,有效的笔记可以带你上天堂,但有时笔记也会变成一种障碍,初学者常犯的就是很认真的写笔记,等回神之后,才发现已经漏听一大段,传达的完整度反而比完全不用笔记来得差。」
蒋希敏解释,逐步口译同时包含听、写、译,脑袋必须「分神」于这3者之间,不断的来回跳动切换,也就是所谓的「多工处理」。笔记的功能在于即时记录讯息,帮助译者取回记忆。但是听与记这两件事本来就会打架,多写势必少听,对口译员来说,听一定是最重要的,藉由训练,降低做笔记的吃力程度,就等于有更多的精神放在听与译上。
「口译笔记不是速记,而是有效运用笔记的纸张空间,来协助记忆和整理逻辑。」蒋希敏强调,口译的笔记一定是先想过才下笔,记录的是经过消化组织架构的讯息,未必是与讲者一模一样的内容;所以一般速记员巨细靡遗、完整呈现的记录方式,或是学生听课,讲求漂亮整齐的刻钢板式笔记习惯,都不适用于口译。
4大原则加符号,有助翻译速度
蒋希敏参考刘敏华所着《逐步口译与笔记》一书指出,一般口译笔记最常用的4个原则包括:
1.垂直法:翻开横隔线笔记本的空白页,蒋希敏的第1件事就是在页面中央画线隔成两半;如果使用的是A4的影印纸,就会把纸折成3折。她解释,因为口译纪录的都是短句或关键词,书写的方式是不断的往下写,而非一般习惯的往右连续书写。原因是人视线的上下移动,比左右来回移动要快,这对分秒必争的口译速度影响很大。
2.分隔法:口译笔记的一大特色,就是有很多的分隔线。当译者听到某个段落,觉得讲者语意已完整表达结束时,就会在笔记上画一条线,与下一段区隔。通常一条分隔就代表着一个意义单位,口译者在听和记下时,也已经决定了「译群」,也就是口译的段落,更能掌握口译的速度与讲者语意的转折与表达的意图。
3.内缩法:笔记的内容并非每一行一律齐头,某些内容会以内缩的方式表达彼此的从属关系。举个简单的例子,像是记录多位学生的成绩与表现,记录在同学的名字之后的成绩内容,就会以内缩方式记录区隔。随后浏览时,瞄一眼就知道这一块与下一块分属不同学生,才不会搞错。
4.重叠法:也就是列举式,表示相关字词的密切关系。例如演讲内容若提到3个国家,在笔记上会将3个国家记为从上到下重叠并齐头的3行,而不是从左到右横写成一排。
为了追上讲者的速度,除了掌握书写原则之外,运用符号辅助也很省时省力,「符号的使用与定义可以随各人的习惯赋予意义,没有一定标准。」蒋希敏说,由于她早期曾在国防部工作,因此经常接触政经、外交、劳工等领域的议题,所以像是经济、海峡两岸、全球、南/北半球、出/回国等都有固定书写的符号。其中她最常用的符号就是箭头,「运用一组方向相反的箭头可以表达出很多的意思,像是『因为』和『所以』的因果关系,会用左右箭头(←→)来标示;而有关数字的成长与衰退就用上下箭头(↓↑)表示。」
这意味着口译笔记要记录的是「意思」而不是直接记「字」,可使翻译选字更灵活迅速,不受原文局限。像是看到笔记上「Weight↓」的纪录,自然译成体重下降,而不是体重跌落,不用再费神转换。
从事口译工作15年,蒋希敏可以说是笔记本的重度使用者,对她来说,口译工作的乐趣与挑战正好是一体两面,可以接触各种专业的主题,正是随时都可学习,但相对压力也更大,每逢紧要关头,小小的笔记本正好发挥了大作用。
「我通常会选择线圈在上的B5尺寸笔记本,因为口译时可能必须站着,或跟着讲者走动,只能够单手翻阅。若是一整天的会议会带个3、4本在身上。
蒋希敏最紧张的一次口译经验,是被誉为「欧元之父」的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孟岱尔(Dr. Rober Mundell)第2次来台湾时。那一次任务,她必须面对台下数百位经济学者及媒体记者,听讲者不乏专家,精通专业用语,万一出错就糗大了。通常当口译员面对较有难度的任务时,一定会请主办单位事前提供资料,然后再用最短的时间把背景知识灌到脑袋里。不过,万一遇到像孟岱尔这种将所有东西都放在他脑子里,却没有书面资料,也只能「现场看着办」,蒋希敏说。
当天,蒋希敏只好从上午的参访行程中,默默观察大师与人的谈话互动并记录内容。所幸最后的结果是顺利过关,但过程中却有段小插曲,当时应邀致词的经建会主委江丙坤,是将整个长达8分钟的讲稿都念完之后,才停下来换她翻译,蒋希敏精简摘要的笔记技巧正好派上用场,发挥了大功能。
蒋希敏说,口译笔记的功夫至少得经过1年的训练,并须不断练习调整,直到能够在听写译之间适当地取舍,而平均的「分神」。本身也在大学里教授口译的蒋希敏常对学生说:「当你对同时做听、写、译这3件事感到自在时,等于打通了任督二脉,口译工作就可以做得好了!」
看学生笔记,诊断学习问题
而蒋希敏也会从学生的口译笔记中,诊断出学生的学习问题,像是因为笔记记太多而漏听;或是只记下关键字,忘了记录讲者的语气转折与态度,使得翻译变得零碎片段,听不出讲者的意图与逻辑等,她都可以从笔记中发现端倪,而进一步给予指导。
不过,如果一般人因为英文不错,临时被公司派去当口译时该怎么办?蒋希敏也提供了一个小撇步。如果是会议,可以把题纲PowerPoint内容印出来,减轻书写笔记的负担。或者最好把逐步口译,变成短逐步口译,即讲一句、译一句,像是电视上所见催眠表演或是牧师传道的口译方式,就能降低对笔记的依赖程度,得到较好的效果。
【延伸阅读】蒋希敏秘密笔记 ──自创表意符号,工作更顺利
垂直:在笔记本中央画直线,行行垂直往下写,可加快回头阅读速度
分隔:讲者语意表达至一段落,就画一横杠分隔
内缩:某些内容内缩进去,彼此的从属关系一目了然
重叠:碰到连续数个月份、国家,分行上下重叠记录
自创符号:
1.两杠双斜线代表台湾海峡,加上黑点的位置不同,分别代表海峡两岸、台湾、大陆
2.3个连在一起的横向方格表示邮递区号
3.□代表国家,加上不同方向的斜箭头,可表示出国与回国或是进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