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统考试题(A卷)

 永久柱子 2011-08-07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统考试题(A卷)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

注意:答案要求全部写在答题纸上

一、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填在答题纸的相应题号的空格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这里所讲的是(    )。

    A、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B、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C、绝对与相对的关系问题         D、抽象与具体的关系问题

2、《国语·郑语》写道:“先主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朱熹提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    )。

A、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不同观点

B、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两种不同观点

C、 古代唯物主义之中两种不同派别的观点

D、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两种不同观点

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A、 对立统一规律                B、 质量互变规律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4、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  )。    

A、 事物内部矛盾的次要方面    B、 事物内部促使其走向灭亡的方面    

C、 事物内部消极的方面        D、 事物内部处于被决定、被支配的方面    

5、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    

A、矛盾的观点    B、物质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发展的观点

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认识客体的制约

C、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  

8、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

    A、劳动发展史    B、阶级斗争史    C、思想发展史    D、国家发展史

9、人的本质在于(    )。

A、人有智能和思想                   B、人能自觉地创造社会历史 

C、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人在任何社会都有阶级性

10、区分生产关系基本类型的标志是(       )。    

    A、生产过程中各方面的关系         B、产品的分配形式    

C、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二、双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正确的答案,填在答题纸的相应题号的空格内,正确答案未选全或有选错的该小题无分。每题2分,共20分)

1、一切哲学都是(     )。

A、 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       B、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E、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表现为(    )。    

A、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B、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概括和总结各门具体科学的新成果

C、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体,各门具体科学是部分    

D、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各门具体科学是相对真理    

E、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内容,各门具体科学是形式   

3、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

A、理论就是巨大的物质力量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D、理论可以决定一切

E、理论对实践不起作用   

4、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指(    )。    

A、 抛开物质具体形态的其他特性,体现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    

B、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C、 它是具体实在的    

D、 它是抽象的,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中    

E、 它是人人都感觉到的东西

5、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两个根本缺陷是(     )。

A、看不到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看不到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

B、否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C、否认人类具有认识外部世界的能力

D、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经验的东西

E、不了解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6、在我国,每年27月气温逐渐升高的必然性,是(    )。    

A、 气温变化中大量偶然性的表现形式    

B、 气温变化中离开大量偶然性的必然性    

C、 与气温变化中大量偶然性相联系的必然性    

D、 为气温变化中大量偶然性开辟道路的必然性    

E、 通过气温变化中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必然性

7、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是

A、 世界统一于存在    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E、物是感觉的复合  

8、构成上层建筑的两部分是(      )。

A、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B、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C、国家政权和哲学                    D、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

E、社会意识形态和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9、“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个别举动可以改变历史发展方向。这种观点是(      )。

A、认为偶然性为必然性所决定          B、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

C、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决定论        D、重视必然性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

E、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

10、“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包含的哲学思想是(      )。

A、彻底否定旧事物             B、利用旧形式、发展新内容

C、绝对中有相对               D、扬弃               E、相对中有绝对

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三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填在答题纸的相应题号的空格内,正确答案未选全或有选错的该小题无分。每题2分,共10分)

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是(  )    

A、 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 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

C、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D、 各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E、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 对人的价值的正确看法是( )

A、 人是价值的主体又是价值的客体    

B、 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C、 人的价值是贡献和满足的统一

D、 人的价值是功利价值和伦理价值的统一

E、  人的价值的实现要靠个人奋斗

3、现象和本质的区别在于(  )    

A、 现象是个别的,本质是一般的       B、现象是外在的,本质是内在的    

C、现象凭感觉可感知,本质要靠思维来把握   D、现象易逝多变,本质相对稳定    

E、现象是相对的,本质是绝对的

4、感觉到了的东西,人们不一定马上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人们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我们很容易感觉到一个人的脉搏,但是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也不容易感觉到脉搏的变化,而那些精通脉理的医生却能敏锐地、清晰地感觉到一个人脉搏的多种多样细微的变化,并由此对病情做出准确的诊断。每一个人在自身经历中都会发现,任何一个对象,只有当人们理解了它以后,才能比较容易、比较清晰地感觉这个对象的各方面的特点和变化。理解得愈深刻、感觉就愈敏锐、愈准确。这个现象说明  

A、 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

B、 由感性认识而来的理性认识,反过来又促进着感性认识的发展

C、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D、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E、感性认识虽然来源于客观事物,但它却是混乱不清的,不正确的,因而是不可靠的

5、质变、量变与矛盾的关系是(      )。

A、 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B、 矛盾是引起事物量变、质变的源泉和动力

C、量变、质变是由矛盾引起的事物变化的两种状态

D、矛盾是作为质量统一的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E、矛盾双方的同一和斗争引起事物的量变、质变  

6、《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 

A、运动是心灵的运动                  B、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C、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D、运动的承担者是精神

E、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7、科学发现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      )。

A、不是纯粹的生物学过程

B、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

C、不仅是物质现象,而且是自然现象

D、不仅全人类意识的形成过程离不开社会,而且人类意识形成以后个人意识的形成也离不开社会

E、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是人的社会化的产物

8、远古时期,我国的许多地区地广人稀,不仅地力资源得不到应有的开发和利用,而且难以形成有效的分工协作体制。到了近代,我国东部地区地少人多,人口过分集中,劳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特别是到了晚清,人口激增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拖了社会发展的后腿。以上两种情况告诉我们:(ABCE)。

A、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B、适度的人口状况能加速社会的发展

C、一定的人口数量和密度是社会内部分工的物质前提

D、人口数量是社会能否发生革命的根本原因

E、必须有计划地对人口实行调节和控制

9、抗体是一种蛋白质,即免疫球蛋白,简称lg。当机体受到某一抗原的初次刺激后,经过较短的潜伏期,在局部的淋巴结内产生抗体,此种免疫反应称为原发反应。抗体在血液中历时数日或更长。当机体再次受到同一抗原的刺激后,在血液中很快又出现抗体,此次免疫反应称为继发反应,又称回忆反应。其产生抗体的数量往往超过原发反应的数百倍,而且存在的时间也较长。免疫疗法就是通过抗原的刺激,使抗体产生原发反应,并为继发反应创造内部条件,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现代医学上广泛采取防疫措施,像种牛痘、接卡介苗、注射防疫针等,都是为了让人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以防止或减少疾病。

免疫疗法说明(      )。

A、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B、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外因不起作用

E、内因和外因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0、芝诺(约公元前490—前430)是巴门尼德的学生。他的哲学思想特点是用逻辑论证来说明存在是“一”而不是“多”,存在是“静”而不是“动”。他认为承认“多”与“动”,就要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之中。“飞矢辩”就是他的论证之一,说的是飞矢不动,因为飞矢在一定时间内必存在于与它自身相等的空间里。因此,如果把飞矢在空中运动的过程分为无数个点,则它在每一个点上都存在感动与它自身相等的空间里。可见,箭的飞动乃是无数静止的总和而不是运动,说飞矢运动是矛盾的。芝诺的错误在于(A、B、CDE)。

A、 他不懂得运动是间断性与不间断性的矛盾统一

B、 他不知道运动着的物体既在这个点上,同时又不在这个点上而不断向前进

C、 他的结论是形而上学的

D、 他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E 他不了解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四、判断题:(判断下列每小题的正误,用AB填在答题纸的相应题号的空格内。每题2分,共10分)

1、世界首先是存在的,所以世界统一于存在。(    )

A、正确    B、错误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并不一定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    

A、正确    B、错误

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的大脑就像胃分泌胃液那样分泌意识。( )    

A、正确    B、错误

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承认不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发展的动力。(  )

A、正确     B、错误

5、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

A、正确     B、错误

五、综合分析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每题15分,共30分) 

1、 论述题: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

2、材料综述题:

    材料1

    “生而知之者上也。”“良知良能。”“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2

    “行高于知。”“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材料3

    “科学虽明,惟人类之事仍不能悉先知之而后行之也,其不知而行之事,仍较于知而后行为尤多也。且人类之进步,皆轫于不知而行者也,此自然之理则,而不以科学之发明为之变易者也。”

    材料4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行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请回答:

    (1)材料1、2、3各是什么样的知行观?

    (2)材料2与3有什么异同?

(3)材料4是什么样的知行观?其重要意义是什么?

华南理工大学2004~2005学年度第二学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统考答题纸

专业年级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

注意:答案全部写在此答题纸上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B

D

A

B

B

C

C

A

C

C

二、双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BD

AB

BC

AB

AE

CE

CD

BE

BE

BD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

2

3

4

5

ABCDE

ABCD

ABCD

ABC

BCDE

6

7

8

9

10

ACD

ABDE

ABCE

ABCE

ABCDE

四、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

2

3

4

5

B

A

B

A

B

五、综合分析题(每题15分,2题,共30分。)

1\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辨证关系原理,说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辨证关系原理,说明“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说明“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等

2(1)材料1是唯心主义的知先行后观,材料2是唯物主义的行先知后观。材料3是唯物主义的行先知后、行易知难观。

    (2)材料2与3的相同之处都是“行先知后”观。不同之处在于:材料2是纯思辨的观点;材料3用近代自然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发展史来解释知行学说。

(3)材料4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对中国哲学史上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的争议进行了批判的总结和革命的改造,并将其融合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