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吐血干货】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总结(一)(完美总结,考试适用)

 苗苗8 2018-02-07


史上最全公共基础知识知识点来啦,今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吐血推荐,小编已经把最后一口吐完了,下面该你了!注意,前方高能,和马哲有关的是本资料都可以扔掉了!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哲概论
一、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世界观:怎么看,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任何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

方法论:怎么办,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世界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哲学是世界观的系统理论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抽象、概括、总结。

哲学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基本内容:

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本原)的问题是划分哲学党性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认识世界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把哲学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有不知就为不可知论,都可知为可知论。

(二)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主张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

1、根据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可以把唯物主义区分为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说明它带有直观性和猜测性。如:希腊的水、火是世界的本原,中国的五行、阴阳、气。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代表人物:伯阳父、周太史史伯、孙子、荀子(儒家)、韩非子、张载(气学)、王充、王夫之、柳宗元、范缜等。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缺陷:机械性(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形而上学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不彻底性(自然观是唯物的,历史观是唯心的,半截子唯物主义)。

-代表人物(无中国):拉美特里、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等。霍布斯认为,世界是一部巨大的机器,人体不过是精妙的小机器,心脏好比发条,精神游丝,关节好比齿轮,甚至连欲望、愤怒、爱情、恐惧等情感活动,也是纯粹机械原因引起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用力学规律解释一切。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人的精神是世界的本源,人、脑、心。如,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世界的本原,整个物质世界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物是观念的集合;人是万物的尺度;万物皆备于我;我思故我在;吾心即宇宙;心外无物等。

-代表人物:孟子、陆九渊、王守仁、门格尔、帕累托、希克斯

客观唯心主义:主张脱离物质世界,并在人之外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把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

-代表人物:盘古开天地、上帝创世纪、理在事先、老子的道、朱熹的理、绝对观念绝对精神论、理气之争。中国春秋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老子,他把这种万物运行的法则称为“道”;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他把这种“客观”精神称为“理念”;中国南宋唯心主义哲学家朱熹,他把这种精神称为“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他把这种精神称为“绝对观念”或“绝对精神”。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1、产生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

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自然科学前提: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直接理论来源: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唯心)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片面)。

2、产生的意义: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

3、基本特征:

实践是马哲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哲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马哲区别于其他科学的最主要最根本的特征是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他哲学都不能用“科学”来定义。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恩格斯说: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试验和工业。通过引入实践概念,驳斥否定了不可知论。

毛泽东指出:马克思注意哲学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阶级性,一个是实践性

4、马克思与恩格斯及其著作:

马克思主义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合著——《神圣家族》批判黑格尔;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的巅峰之作——《资本论》工人阶级的圣经;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标志——《哲学的贫困》(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最伟大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915年新文化运动,前期宣传民主与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建党提供思想武器。

1919年五四运动,起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主体是工人阶级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

&&庄子唯心,不可知,形而上学。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说法是****错误的!

&&哲学是科学之母的说法是****正确的!

&&A是B的相加的说一律是***错误的!

二、唯物论
一、物质   


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批判唯心)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坚持可知论,批判不可知论)的客观实在(批判旧唯物主义)。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按照从简单到复杂,运动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

生命运动能够引起生命的变化;社会运动是最高级、最复杂的运动形式,会引起社会变化。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静止)会陷入形而上学;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谈运动(意识)会陷入唯心主义

否认运动及其绝对性,是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否认静止及其相对性,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相对静止的两种情形:①事物在绝对运动中,相对于某个参照系,位置没有发生变化;②事物在量变状态中,保持着质的稳定(事物在运动过程中性质不变)。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整个世界整体上就是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具有一维性,不可逆

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具有三维性具有长、宽、高三度

时间、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是不可分的,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时间和空间不能离开运动着的物质。

时间和空间二者之间也是不可分割的。

时间、空间的绝对性: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它是客观的;时间、空间在客观性上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否认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客观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时间、空间相对性:时间空间的具体特征是可变的,有条件的,是相对的否认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时间的无限性:整个物质世界发展的总过程是无始无终的;有限性是指具体事物发展的过程是有始有终的。

空间的无限性:整个物质世界的存在范围是无边无际的;有限性是说具体事物的存在范围是有边际的。

无限的物质世界是无数有限的具体事物构成的;无限存在与有限之中,有限包含着无限,我们要善于通过有限把握无限


二、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意识)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的作用

劳动创造了语言,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生理上: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器官

内容形式上: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客观存在具有客观性,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的反映经由经历、爱好、兴趣等主观性影响二产生差异,所以形式是主观的。

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反映

庸俗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大脑的分泌物

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影响人的生理过程

&&望梅止渴体现的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夸大能动作用:心想事成、大跃进、看流星许愿;

&&否认能动作用:宿命论。

实践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和基础

三、物质和意识:

1、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起阻碍作用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2、方法论意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指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世界,在改造世界中坚持实事求是

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物质世界先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

世界统一于物质

马克思主义是物质一元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唯心主义

&&动者恒动,静者恒静——形而上学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矛盾观点

三、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发展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唯物辩证法包括:

两大基本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三大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五对基本范畴: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必然和偶然、形式和内容、可能和现实

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区别。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   


1、联系:作为哲学范畴的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主要素质将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表现。

2、联系的普遍性:

①普遍性:一切事物的现象和过程不能孤立的存在;任何事物、现象、过程内部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②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主观臆造

③多样性:形式多样,作用不同。

④条件性:任何联系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联系。

⑤系统性:若干要素构成整体。

3、系统:

当代,联系是与系统的观念结合在一起的。

系统是若干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整体和部分(系统和要素)的关系:①相互依赖,没有部分没有整体(反之亦然);②整体对部分起支配和决定作用;③部分影响整体,反作用于整体,在特殊情况下,当某一部分为整体的主要环节时,对整体起决定作用;④整体式各个部分的有机结合(不是相加),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新功能。

观察和处理问题要着眼于整体,在此前提下,认识和处理好局部,以实现系统的最佳功能。


二、世界的永恒发展:   


1、发展:是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是具有前行性质的运动,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上升的运动。(运动可上升、可下降,发展只上升)

2、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合乎发展规律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存在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3、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①如实地把事物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②明确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③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三、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1、规律: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特点:可知性(人类可以认识规律);②客观性(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不能消灭、创造、违背);③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有);④可利用性(人可认识、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挥作用的方式)。

3、按客观规律办事:首先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尊重规律,把握规律,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四、辨证唯物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一)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1、质、量、度:

①质: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区别不同事物的依据。

②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成分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区别相同事物的依据。

③度:质、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质的量的限度

2、质变、量变:

①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发展的非连续性

②量变:渐进性、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发展的连续性(数量的增减、空间关系即排列次序和结构的变化)。

3、质量互变规律:

质变和量变相互转化、相互渗透,质变中有量的扩张,在总的量变中包含着部分质变。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部分质变分为:阶段性部分质变(根本性质未变,比较次要的性质发生变化,呈阶段性);局部性部分质变(全局性质未变,其中个别部分发生性质变化)。

4、方法论意义:

重视量的积累。

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

坚持适度原则。(考题中出现“飞跃”一般都是质量互变规律)

过犹不及、讳疾忌医、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欧几里得谷堆论证和秃头论证都是质量互变规律。

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

激变论:只承认质变。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1、肯定、否定:

肯定:保持事物存在决定事物性质的方面(保持现状);

否定:促使事物灭亡它的对立面转化的方面(促进发展)。

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或两种因素。

2、辩证的否定观:

①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②是事物的自我否定,事物自身肯定和否定矛盾运动的结果(只有自我否定,才能促进发展);

③实质是扬弃;

④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3、否定之否定规律:

两次否定:对肯定的否定、对否定的否定;

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表明: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又是曲折的、迂回的。

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

循环论:只看到了曲折性;

直线论:只看到了前进行。

4、方法论的意义:

①从事物存在的总体出发,辩证地把握肯定和否定;

②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出发,正确的对待前进和曲折;

③具体分析事物发展的过程,合理运用否定之否定。

(三)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1、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斗争性。

同一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

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以另一方的为前提。

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①普遍性:共性,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要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一切事物。

②特殊性:个性,矛盾和矛盾的各方面都有其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特殊性从地位上体现为两方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主要矛盾: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其决定性作用的矛盾,起主导作用,制约次要矛盾,处理问题时应着力解决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处于服从地位,对事物起影响作用的矛盾,也要注意解决次要矛盾,次要矛盾解决的好,有利于主要矛盾的解决。

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的方面,影响制约着主要方面。

矛盾的主次方面可以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也会变化。

#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

这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辩证法中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中包含着重点论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联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质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白马非马:割裂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认识事物必须经过特殊、普遍的多次反复

4、内因和外因:

内因:事物自身要素之间的内部矛盾;

外因: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外部矛盾。

区别与联系: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五、唯物辩证法的五对范畴:   


(一)偶然性和必然性:

偶然性: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趋势,产生于费根部矛盾和外部条件,是不确定的、暂时的、不稳定的,是事物发展的个别表现,在事物发展中属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和延缓作用。

必然性: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局域支配地位,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

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支配,是必然性的形式和补充。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形而上学的观点: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二)现象与本质

1、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分类: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本质)。

真象和假象都能反映事物的本质。

错觉、幻觉:个体是自己的错误造成的,属于主观范畴不是现象

假象是由客观条件造成的,属于客观范畴

2、本质:事物的根本属性和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

①现象是表面的、外部的东西,是可以直接感知的;本质是内在的东西,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把握

②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③现象是易变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任何本质都会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表示本质。

假象作为现象也表现本质。

要善于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三)原因和结果:

原因: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结果:由于原因作用二被引起的现象

二者都是现象

二者是对立的不能混淆

二者是统一的,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因果联系:

因果关系具有时间顺序性,原因在,结果在,存在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复杂性;存在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四)可能性与现实性:

可能性:包含在现实事物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现实性:包含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中中联系的综合。

抽象的可能性:目前条件不充分,目前实现还不可能

现实的可能性:目前条件充分,会实现

现实性和可能性是对立的,可能性尚未实现,现实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五)内容与形式:

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的,形式是内容的外部表现,是相对稳定的;内容是形式的实质,是灵活多变的。

内容决定形式,国体决定政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