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正在忘却的传统文化

 魔城彩石 2011-08-07

我们正在忘却的传统文化

 我们正在忘却的传统文化 <wbr> <wbr> <wbr> <wbr>­

    1900年2月10日,梁启超写下激扬一代中国人的《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今天,梁启超寄于厚望的少年,具有的希望、进取、日新、破格、好行乐、盛气、豪壮、造世界、“常思将来”、“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的气质,都在这一代身上可以依稀地看见。可是,他们身上的中国传统日趋减少,特质与个体已不复存在,中国味淡不可闻。 ­

­

    一、关于“忠孝仁义信礼智勇”­­

  我们打破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要维护的那个秩序,也切断了我们与“忠孝仁义”的关联。“信礼智勇”做为各社会通用的一种生存哲学和基本要求,披着儒家的词语外壳,但在嫁接了西方的价值理念之后,内涵早已不再。经济为先的如今,只有在台北的路牌上还可以看到这八个字。古人曾把道德修养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在全球化的今天,个人理念,快乐,自由好象都比道德重要。现在的孩子还有很多别的事情要忙。­

­

    二、关于“四书五经”­­

    古时的书生,15岁出童前,要把四书五经背的烂熟于心,他们对经典的了解,足使今天的古文学博士生汗颜。1912年1月19日,当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下令,“小学堂读经一律废止”的时候,这是一个解放思想的壮举。但在历经近一个世纪后的结果,却是已经没有多少人答得出来什么是四书五经。如今,孩子们对以《大学》、《中庸》、《伦语》、《孟子》、《易经》、《易书》、《诗经》、《礼记》、《左传》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的支柱思想体系是一头雾水。­

­

    三、关于“任侠之气” ­ ­

    任侠之气:何谓任侠?是“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至,与君痛饮三百杯”;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是荆轲,是专诸,是李白,是辛弃疾,是一饭之恩的漂母,是救过吴子胥的渔女。­­

   不过,今天他们都在风中消散了,再不见独行万里为曾允朋友一诺的男人,再也没有“拼将一生休,尽君今日欢”的女子。高晓松在《青春无悔》里,这样幽幽地写道,从小就接受明哲保身的教育,不敢相信任何人,何来的狂狷豪迈之气?何来风流洒脱的风骨?­­

   从来没有年少轻狂,青春就不是完整的青春,人生也不是完美的人生。读再多的金庸古龙也没有用。­

­

    四、关于“匹夫有责”­­

    对家庭负责、对族人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为看不见摸不着的社会风气负责……这是古人肩上义不容辞的职责。《大学》开篇就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在今天成为镜花水月,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和平时期,更像是一句空谈。­­

    于是,我们坚持不再长大,看日本漫画,穿满身口袋的阔脚裤,口号是“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咄咄逼人的自由泛滥,让责任感处处失守。年方十几岁的那一拨孩子,耳濡目染的是这一代人放任自流、无限延长的青春期,他们怎么知道责任感是何物呢?­

­

    五、关于“诗词曲赋”­­

    如果20世纪90年代的孩子们是从周杰伦的《东风破》里,开始接触古典诗词之美,这是不是有点迟了?《全唐诗》有42863首,《全宋词》有19990首,李白有诗900余首,陆游有诗9000多首,这只是中国诗词曲赋的一点零头。然而,我们直到中学毕业,背的不过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样的小情调,如何让我们爱上浩瀚诗海呢?不是说古典诗词应该被广泛应用,但她从我们的视野里大幅度地撤退、消失,就是这个社会审美能力的丧失。一个从小就被“涉江采芙蓉”、“袅情丝吹来闲庭院”、“醉里挑灯看剑”这样的情韵滋养的孩子,长大以后,他们的心灵或许不至于那么麻木,冷漠。 ­

­

    六、关于“琴棋书画”­­

   现在,年轻有为的形象是年少多金、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懂得如何赚钱,还要懂得如何花钱。成人的价值取向在下一代人身上复制,甚至强化。学琴(指的是钢琴而非古琴古筝)一定要考级,下棋是想成为常昊那样的国手,书画是少年宫的常备项目,为的是升学时加分…… 那种初始的风雅, 在父母们的鸡毛掸子和考级的压力下,已经被扭曲,再也保持不了唯美的形状。 ­

­

    七、关于“谦虚礼让”­­

    “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孔融为什么让梨?”“因为大的梨是坏的。” 那个固执而陈腐的孔融,如果听到现在的孩子这样回答,肯定气得从棺材里跳出来。是的,传统的道德规范正在流失。孩子们被教导:不劳动者不得食。他们几乎一生下来就置身于竞争中,天生就是达尔文主义者。没人会感激孔融。当整个社会开始认同并宣扬“谦虚使人落后”这样的以工业文明为代表的价值观时,中国古人那种温润如玉的人格魅力,也就湮没了。­

­

    六、关于“民风民俗”­­

  过年摸门钉放鞭炮,上元吃汤圆放花灯扭秧歌,端午插艾条挂香符赛龙舟,中元孟兰盆会驱傩……随着大城市全面禁燃鞭炮,这些节日离我们渐行渐远,孩子们获得的野趣,也被逐渐稀释。­

  20世纪90年代生人开始相信圣诞老人,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里过生日。他们不知道阿福,没放过风筝,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没爬过大门槛。在他们看来,传统的东西是没有质感的、是苍白的。­

  传统文化的传承正从孩子们的视野中淡去,蕴涵其中的文化精髓也随风逝去。 

我们正在忘却的传统文化 <wbr> <wbr> <wbr> <wbr>­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