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饮酒对血脂代谢和健康的影响

 茹何 2011-08-07

饮酒对血脂代谢和健康的影响  

2008-02-05 15:20:48|  分类: 医药 |  标签: |字号 订阅

 

摘要  虽然从1988年起,国际癌证研究组织(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on Cancer,IARC)将酒精列为肝脏与上呼吸道(口、咽、喉、食道)的第一级致癌物(就是最强等级的人类致癌物),但无论从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证明,高密脂蛋白HDL是一种抗动脉硬化的血浆脂蛋白,是冠心病的保护因子。饮酒能使高密脂蛋白升高,因此适量饮酒对健康有益。

关键词 饮酒;血脂;脂蛋白 胆固醇

一、脂蛋白分类及对人体作用

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主要成分为甘油三脂和胆固醇。甘油三脂参与能量代谢。胆固醇对人体是非常重要的物质,主要用于合成雄激素、雌激素、肾上腺皮质素、维生素D和胆酸。胆固醇除来源于食物外,人体可用乙酸经异戊二烯和鲨烯合成胆固醇。人即使长期不吃入胆固醇,而在粪中不断排出胆固醇的代谢产物粪固醇,但组织和血中的胆固醇并不降低[1]。

甘油三脂和胆固醇都是疏水性物质,不能直接在血液中被转运,必须与极性类脂如磷脂形成复合物称为脂蛋白才能被运输和进入细胞。根据超速离心分离法,血脂分为以下几类[2]:

1、乳糜微粒CM。来源于食物脂肪,颗粒最大,含外源性甘油三脂约90%。可能与动脉硬化有关,且易致胰腺炎。

2、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甘油三酯占一半以上,是周围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且与胰岛素抵抗、肥胖、糖尿病有关。

3、中间密度低IDL(intermediate)。处于极低密和低密之间。易伴发周围动脉硬化。

4、低密脂蛋白LDL。胆固醇占一半以上。即使浓度很高,血浆也不会浑浊。易穿过动脉内膜层,动脉硬化斑块中的胆固醇来自本组脂。经氧化或化学修饰的LDL具有更强的致动脉硬化作用。

5、  高密脂蛋白HDL。又分为HDL2和 HDL3两型,后者胆固醇最高。是一种抗动脉硬化的血浆脂蛋白,是冠心病的保护因子。

人体内约有60克胆固醇,其中2/3相对稳定地存于皮肤、脂肪、和肌肉等组织中。另外1/3处于经肝脏而在循环活动中。肝脏将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而排向小肠,促使脂肪消化,其中95%致肠重吸收,回到肝脏,只有5%排出体外。另一方,由小肠分泌的游离胆固醇溶于胆汁酸,其中一半被重吸收,另一半被排出体外。

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废物排泄、药物效能的产生、信息传递、人体免疫反应等都与细胞膜有关。也就是说,这些生理生化反应是与胆固醇密不可分的。胆固醇与磷脂是组成各种细胞膜结构的重要成分,因此它对人体生理活动非常重要;另一方面,胆固醇在体内转化成一些具有生理功能的物质,发挥其生理作用;比如在体内转化成胆汁酸盐,有助于脂肪的消化吸收;转化为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新陈代谢具有调节作用;转化为性激素则可起到调节代谢和生育方面的功能;而存在于皮肤中的一些胆固醇,经日光紫外线照射后可转变为维生素D3,有助于钙磷的吸收,增强骨骼,防止小儿佝偻病和软骨病。所以缺乏胆固醇,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维生素D3的生成都会发生障碍,影响身体健康。

最新研究成果发现,胆固醇过低还易患癌症,这可能与缺乏胆固醇,引起细胞膜的功能降低,免疫力降低有着重要关系。  

二、饮酒对血脂及健康的作用

虽然从1988年起,国际癌证研究组织(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on Cancer,IARC)将酒精列为肝脏与上呼吸道(口、咽、喉、食道)的第一级致癌物(就是最强等级的人类致癌物),可能这是动物如小白鼠等的试验结果。但大量流行病学研究提示,小到中量饮酒对冠心病有保护作用[2]。

在十八个发达国家中,冠心病死亡率与酒精消耗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在另外3大系列的研究中也证实了这种相关性。病例对照研究的结果也与上述结果一致:无论是男性或女性,轻中度饮酒(每天饮酒量少于50-75克酒精)心肌梗塞的危险性降低。

饮酒对冠心病的保护作用与血脂代谢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大量饮酒可升高高密载脂蛋白HDL2和HDL3,中量饮酒主要升高高密载脂蛋白HDL3。也有研究结果显示,无论饮酒量多少,均能使两个高密载脂蛋白亚组分升高。应用梯度凝胶电泳分析HDL显示,女性饮酒者主要是HDL2a和HDL2b升高。而男性则HDL3a也升高。饮酒也伴随载脂APOA1APOA2水平升高。随着饮酒量的增加,血浆HDL-胆固醇(HDL-C)浓度增高。同时血浆LPA1和LPA1-A2颗粒均增加。

无论从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证明,高密脂蛋白HDL是一种抗动脉硬化的血浆脂蛋白,是冠心病的保护因子。饮酒能使高密脂蛋白升高,因此适量饮酒对健康有益。

 

参考资料

[1]、聂剑初等编《生物化学简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81):183。

[2]、赵水平、王钟林等编《临床血脂学》湖南科技出版社(1997);3-14、151-15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