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反思中提高——细学专家名师讲座反思与体会之二

 天雷教育 2011-08-08

在反思中提高——细学专家名师讲座反思与体会之二  

2010-08-28 11:25:03|  分类: 教育教学 |  标签: |字号 订阅

 

陈勃教授在讲座中讲到了一个使教师永葆青春的生命循环圈:“实践——反思——更新——实践”。我很受震动:反思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永葆活力显得如此重要。

陈教授讲座的主要内容:

教学反思分为个体反思和群体反思两类。

1、个体反思:教师个体对自己的反思,主要包括自我反思和自学反思。

(1)自我反思。即教师自己利用各种机会和方法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的反思。这种反思因为时间的长短不同而可以分为及时反思、延时反思两种。

① 及时反思:就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就进行的反思。这种反思一般表现为坚持课堂教学的“三段式”。即备课时写“课前设想”,用课改理念设计本节课的教学,写出其教学思路;上课时做到“课中落实”,即课堂上尽力体现“课前设想”;上课后写“课后反思”,针对实际教学情况,结合教学设想,看实际教学体现程度。

② 延时反思:就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过了一段时间再进行的反思。如每周一篇教育教学杂记或者在学期末的研究论文或者反思案例等。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平时做一个“有心人”,对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的现象做好观察与记录,并要进行相应的学习和不间断的思考,最后形成文字,开展交流。

(2)自学反思。是指教师在自我进修、自我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教师既是培训对象,又是培训者。教师应通过不断地自学反思,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要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作为研究对象,学会反思技术,进行反思性教学,并让反思成为习惯,成为一名科研型教师。

2、群体反思:就是在两个以上教学主体之间所进行的教学反思。这种反思在现在学校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以教研组为主体的问题汇总式反思和以对话为核心的经验交流型反思。

以教研组为主体的问题汇总式反思侧重于问题的解决,以对话为核心的经验交流型反思则注重分享。

(1)问题汇总式反思

在开学初,在制定各科计划和教研组计划的同时,要明确要求各个教师和教研组结合前期教学实践中困绕自己的问题,自下而上地汇集,并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确定本学期的研究专题和校级研究课题,积极培养教师反思教学的意识,自觉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反省、思考、探索能解决自己问题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等要素,促进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促进专业发展,向“反思型”教师迈进。

(2)经验交流型反思

真正的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开放性的课堂,是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特殊场所。所以教学的实质在于师师、师生间的对话、沟通与交流。对教学进行反思,也需要教师树立起沟通、交流的意识。大家可以针对某个问题进行“解剖”,通过相互的研讨交流,通过多种观点的交锋来多视角,多层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清楚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并提出改进意见和理论依据和策略。在交流中展开教学反思,有利于拓展思路,把握实质,共享成功的快乐。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他可能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它是我们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区别作为技术人员的经验型教师与作为研究人员的学者型教师的主要指标之一。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