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玉琮兴衰3000年
起源:据研究玉琮渊源于手镯。
用途:玉琮是祭地的礼器,即“以黄琮礼地”。大琮代表皇后的爵位。
玉琮的演化见下表:
兴衰:出现于良渚文化早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000-4000年)
|
|

|
|

|
|

|
|

|
|
时代
|
形制特征
|
长短
|
纹饰
|
良渚文化早期 |
内外均圆 手镯形 |
短 单节 |
细阴线刻兽面纹 |
良渚文化中期 |
内圆外方 方柱与圆呈切线 |
变长 几节 |
复杂精细兽面纹 |
良渚文化晚期 |
内圆外方 割线 上粗下细 |
最长33cm 多节 |
较简单兽面纹 |
商代 |
内圆外方 割线 上下同粗 |
变短 小于10cm |
双刻浮雕兽面纹 |
春秋战国 |
内圆外方 有特殊者 |
短 |
素面为主,有云纹 |
汉代 |
内圆外方 有鹰座 射长 |
短 |
基本素面 |
 |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兽面纹玉琮 手镯状
外形粗糙 阴线刻兽面纹
|
 |
玉琮单节兽面纹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
 |
兽面纹玉琮
新石器晚期
单节 内径大 切线 兽面纹突出双眼
|
 |
玉琮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切线两节兽面纹几何纹
|
 |
兽面纹玉琮 良渚文化中期
纹饰复杂 两节 两种兽面纹
|
 |
兽面纹玉琮
良渚文化浙江反山出土
三节 切线两种兽面纹浅浮雕
|
 |
兽面纹玉琮
良渚文化中期
单节 切线 三种纹饰
|

|
兽面纹玉琮王 良渚文化中期
横向分布三种兽面纹,方柱面中部有戴冠神人兽面
纹,独特;内孔小 切线 浅浮雕、极细的阴线刻
|
 |
上图中部纹饰的放大神人兽面纹 细如毫发的阴线刻浅浮雕良渚文化
|
 |
兽面纹玉琮
良渚文化中期
两节 两种兽面纹纹饰复杂 玉质好
|
 |
新石器时代兽面纹玉琮
两节纹饰变复杂
|
 |
兽面纹玉琮
良渚文化晚期
两大节 六小节简单兽面纹--两只小圆眼
|
 |
玉琮
新石器晚期
简单兽面纹多节 15节高5.8cm
|
 |
素面玉琮 商代射短 单节割线
|
 |
玉琮 商代 单节 横纹 圆角
|
 |
玉琮商代 素面单节射高割线方柱变成四个棱
|
 |
玉琮商代晚期礼玉
长 15节兽面纹射长
首都博物馆藏
|
 |
兽面纹玉琮 周代
单节 双圈眼嘴突切线 直径9cm
|
 |
素面玉琮周代
单节高5cm割线
|
 |
玉琮 西周 17节 兽面纹射长
|
 |
青白玉琮东周
单节 横肋纹
|
 |
素面玉琮 战国单节割线
|
 |
玉琮汉代
新面貌 云纹刻字
|
 |
鹰座玉琮断面 江苏涟水三里墩西汉墓出土割线
|
二、 最有生命力的礼器——璧起源:
据研究璧由石斧演化而来。产生最早,使用年代之长, 数量之多,出土地 域之广是其它玉器无法相提并论的。
用途:主要作礼器:祭天,即“以苍璧礼天”;
还可作礼玉:随葬品;
也可作饰玉: 小于5cm的璧。
演变:从新石器时代到汉代,玉璧不断发展演变,见下图。
起始期——新石器时代到夏代
●数量少,大而厚,状近方形。
●素面为主,极少有纹饰,如山鸟纹。
●厚薄不均,有砣切痕,边缘钝刃形。
●孔不在正中,孔有对钻痕。
●玉质不佳,青灰色、灰白色。
相对衰落期——商周时期
● 晚商有出土,少;周代稍多,器壁厚约0.7cm,大小不等,直径几厘米到80厘米
● 大者多素面,小者有纹饰:弦纹、云纹、龙、凤、鸟纹。
● 内缘略厚于外缘,璧面平整,边缘圆角形。
● 中孔内壁光滑,无对钻痕迹。
● 青白玉为主。
春秋时期
▲ 玉璧较前期稍多,有大有小。
▲ 素面璧仍较多。纹饰主体是勾云纹和圆圈纹构成的侧面兽头,璧边饰绞丝纹(绹 纹)。
▲ 采用浅浮雕工艺。
▲ 玉质以青玉为主。
鼎盛时期——1、战国时期
◆ 玉璧出土多。 出现新形制:出廓璧,璧的内外缘起边线,有断面呈八角形、菱 形、椭圆形的玉璧。
◆ 纹饰丰富,出现谷纹璧、蒲纹璧,还有多层纹饰璧:谷纹+蒲纹+龙凤纹。还有兽 面纹、镂雕龙纹和螭纹。
◆ 厚薄均匀,工艺精细, 出廓部分镂雕。
◆ 玉质以和田玉为主。
鼎盛时期——2、汉代
▲ 出土玉璧多。与战国相比,璧体较大、略厚、边缘略宽、出廓变长 。
▲ 仍有谷纹、蒲纹,但大而疏;出现刻文字璧、乳钉纹、朱雀纹
▲ 出廓、镂雕进一步发展,出廓部分变长、纹饰更精,璧本身只有简单的纹饰。
▲ 玉质以和田玉为主。魏晋南北朝时的玉璧少,主要继承东汉的余风。
仿古期——唐--清代
◆ 出土品少,主要是传世品。形制和纹饰多仿古,除圆形外、出现长方圆形、椭 圆形。
◆ 唐代出现花卉纹,清朝有阔带几何纹。
◆ 注重龙、螭内部刻画,使之形象生动;多层透雕,立体感强。
◆ 玉质多为白玉,其次是青玉。
 |
典型玉璧素面 玉质不佳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
 |
玉璧上最早的纹饰冠状兽面纹良渚文化台湾私人藏
|
 |
山鸟纹玉璧——最早的有纹玉璧良渚文化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
|
 |
玉璧晚商
素面有沁色
|
 |
素面有领玉璧 晚商
|
 |
有领玉瑗 商素面有沁色
|
 |
商 青白玉龙环玉佩(变形璧) 出现皿纹纹饰 造型别致
|
 |
玉璧 西周
三层纹饰龙饰 乳钉纹 龙纹
出廓透雕
|
 |
云纹璧内外缘起棱春秋
江苏吴县出土
|
 |
龙纹(抽象)璧
春秋晚期陕西凤翔出土
|
 |
四层白玉璧战国
从外到内:龙纹谷纹兽面纹龙纹
纹饰繁缛 透雕
|
 |
战国
透雕蟠龙乳钉纹璧
青玉双璜内外有边直径1.1cm 厚0.4cm
|
 |
三龙环形佩
绹纹、鳞纹造型别致
战国河北平山中山国墓出土
|
 |
战国
黄玉谷纹璧
内外缘起棱
直径5.9cm 市场参考价:30000元
|
 |
多层青玉璧
饕餮纹绹纹蒲纹绹纹
汉
|
 |
三层白玉璧 汉构思新颖工艺精湛出廓 透雕
乳钉纹凤纹龙纹 “寿、乐”字
|
 |
青玉虎凤璧(变形璧)西汉造型新颖工艺较精透雕出廓出廓部分高 高10.7cm宽6.7cm厚0.4cm
|
 |
兽首玉璧饰西汉
变形玉璧出廓部分大螭纹、云纹兽面纹乳钉纹
高 16.7cm南越王墓出土
|
 |
三蟠螭系璧宋代
玉质细腻浮雕俏色
|
 |
白玉双螭纹宜子孙佩宋代
变形璧古今结合透雕出廓刻字
|
 |
黄玉透雕双龙璧清乾隆
玉质优良变形璧透雕 刻字直径:9.9cm市场参考价:90000元
|
 |
白玉八卦纹璧清初
直径:6 cm 市场参考价:4000元
|
 |
白玉浮雕单螭璧
清中
直径:5.5 cm市场参考价:5000元
|
三、玉戈的演化
起源:玉戈由新石器时代的一种石镰演化而来。
形制:一种由援(刃)和内(柄)构成的非实用兵器。
用途:仪仗玉器。
 |
大汶口文化石镰
|
 |
戈各部位 名称
|
演化: 玉戈最早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
其特征为长援、短内、无脊、无阑。玉戈流行于商代。其特征为内略变长、援部有脊、有阑。晚商时期,内部附近出现纹饰。西周后期至春秋早期玉戈特征为援细长、内与援的界线变模糊,似圭。
春秋后期几乎未见到戈。
 |
二里头文化玉戈
特征:长援、短内、无脊、无阑。
|
 |
早商玉戈
湖北黄皮盘龙城出土
特征:内变长、有阑
|
 |
玉戈 晚商
援弯曲较短有脊内有纹饰
|
 |
玉戈
西周
特征: 援细长 内与援的界线 变模糊,似圭
|
 |
商周 青玉戈(礼仗器) 长(上)25.4cm (下)28cm
|
 |
西周 青玉戈
长25.3cm 宽5.8cm
|
四、昙花一现的牙璋
牙璋是璋的一种,只出土于商代。
形制:似戈又似刀。援细长且两边内凹;刃缘内凹,形成两个不等长的峰尖;阑 呈锯齿状。 用途:朝廷给驻外官员传令时的凭信。 西周只有变形的牙璋。
 |
长48.2cm
|
 |
长54cm
|
|
二里头文化 牙璋
|
五、森严等级的象征——圭
起源:圭是一种长方形+尖首的薄片状玉器,分平首圭和尖首圭。
平首圭由石斧演化而来, 尖首圭由戈演变而来。商代中期已经出现。
用途: 礼器:
★不同爵位的男人执不同的圭,称之为六瑞。六瑞是森严等级的象 征。
★祭东方之神的礼器:“以青圭礼东方”。
六瑞:即六种不同尺寸或形制的玉器,由天子或不同爵位的官员持有,作 为权力等级的区别。即: 镇圭:12寸的圭,孔在中间,王执镇圭;
桓圭:9 寸的圭,孔在下端,公执桓圭;
信圭:7 寸的圭,孔在下端,侯执信圭;
躬圭:5 寸的圭,孔在下端,伯执躬圭;
谷璧:无规定尺寸的谷纹璧,子执谷璧;
蒲璧:无规定尺寸的蒲纹璧,男执蒲璧。圭的主要类型
 |
琬圭
圆头底部双孔
|
尖首圭的演化
西周之前:圭尖呈锐角三角形。
春秋开始:
☆上端略窄而呈梯形,圭首与圭身界线渐变,或呈圆锥形。
☆另一种是长方形+等腰钝角三角形。
☆出现谷纹、蒲纹圭。
汉代:仍然有长方形+等腰钝角三角形的玉圭。
明代:北京定陵还出土了圭:镇圭、脊圭、谷圭。
 |
平首圭 西 周
|
 |
汉 玉璧圭 写实性浮雕云纹
|
六、璜的演变
起源:璜的起源与手镯有关。出现于新石器时代。 形制:有半璧璜、弧型璜、折角璜;多见双虎璜;中间或两端有小孔。
用途:最初为佩饰,周代作礼器:“以玄璜礼东方”。
演化:
★素面璜历史很长,从新时器时代到汉代。
★饰纹璜于良渚文化晚期悄悄出现。
★饰纹璜的兴盛却是在商周,
★商代多为人形和动物形玉璜;
★战国除动物形外,多见璜内饰云纹、谷纹。
 |
玉镯
新石器时代 由三段弧形组合而成素面
|
 |
玉璜 半璧形剔地浅浮雕的兽面纹良渚文化 浙江余杭反山出土
|
 |
鹦鹉璜 商 双阴线刻云雷纹动物形板状剪影臣字眼
|
 |
青玉玉璜 周四分之一璧 饰玉 素面
|
 |
青玉璜 春秋初期 双阴线刻云纹
|
 |
琥形璜 春秋初期 浮雕云纹 四分之一璧
|
 |
西周 夔龙纹青玉璜
直径16.6cm宽3.5cm厚0.6cm
|
 |
谷纹虎形璜战国初黄玉
|
 |
谷纹双虎对玉璜 西汉
|
 |
白玉双虎璜 汉代俏色内孔有云纹透雕
|
 |
蒲纹 璜 汉代
|
 |
白玉云纹双龙璜(变形璜) 西汉透雕 玉质优
|
七、耳饰之祖——玦
玉玦产生: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如红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
晚至唐代仍有琢制。
早期特征:形状不太规则,中孔略偏一侧,兽形圆雕很特征。
商代玉玦:中孔居中;有的整体雕成动物形;有的两面阴线刻龙纹、背起扇棱、 身饰云雷纹、鳞纹等。
春秋战国玉玦:孔位正中,有的圆度不好;有的布满云雷纹、卷云纹。
 |
玉玦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
素面内孔有对钻痕迹缺口不平
|
 |
龙兽玦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岫玉身体素面“C”佩饰半圆雕
|
 |
玉玦 商素面内孔居中、圆
|
 |
龙形玉玦青白玉龙形龙纹背起扇棱半圆雕
商 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
|
 |
对玉玦 西周雷纹 内孔不够圆
|
 |
对玉玦 东周素面 内孔不圆
|
 |
青玉玦 春秋初龙纹
|
八、变幻莫测的龙
从龙的整体形态、头部特征、足部特征、纹饰特征及神态等特征,来比较分析各时代玉龙佩或龙纹的整体特征。
1、新石器时代的龙
整体形态:“C”形,如“中华第一龙”。
头部特征:龙首长,似马头;吻前伸、略上翘;菱形眼,颈脊长鬣后披,无耳。
足部特征:无足、无爪。
纹饰特征:龙身无纹饰,头部有简单纹饰。
神 态:不生动,厚实古朴。
 |
|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内蒙翁牛特期三星他拉村出土
|
|
|
“天下第一龙”“C”形双眼突出呈菱形;鼻端截平、对称的圆鼻孔;嘴紧闭、吻前伸、略上翘;额上、鄂底有菱形纹;颈脊起长毛,无耳;无足、无爪;高26 cm。
|
|
2、商→周时代的龙
整体形态:玦形、璜形龙;商代的短,周代的长。
头部特征:头较大,张口露齿,双阴线刻“臣”眼或菱形眼,柱形或蘑菇形独 角。
足部特征:有足、无爪;
纹饰特征:皿纹、云雷纹、菱形纹、谷纹 ;背脊疏到密。
神 态:凶猛威武状
 |
圆雕大头龙商周 长8cm 头大有角菱形纹卷曲形圆雕张口露齿
|
 |
商 龙形玉佩( 长5.3cm 高3.2cm)马形头弓字形有角有足乳钉纹
|
 |
谷纹母子龙佩西周 反“S”形有角 有足 无爪
|
3、战国的龙
整体形态 :身更长、多种形态:“弓”形、“S”形、双“S”形、Ω形、“M” 形;
头部特征:头小;张嘴,上唇翘、下唇内卷,无齿; 角变成云纹或耳朵;
圆眼、浑圆方眼、丹凤眼。
足部特征:有足、无爪。
纹饰特征:谷纹为主,也有素面。
神 态:极强的动感 ,腾光耀彩。
 |
三龙环形佩
造型别致头向后看、有角身饰绹纹、鳞纹有足
战国河北平山中山国墓出土
|
 |
青玉龙形佩战国弓形嘴上钩
1.8cm×5.7cm×0.5cm云纹 透雕刀工较圆润
|
 |
谷纹白玉龙凤佩战国
龙头凤尾相对呈倒Ω形有角 无足
|
 |
龙形佩 战国 素面、有角、 有足、尾分叉 徐政夫藏
|
 |
战国青玉夔龙佩呈弓字形,身饰谷纹,有角、有足 长7.2cm 宽5.1cm 厚0.5cm
|
4、汉代的龙
整体形态 :盘旋曲折。
头部特征:头长;眼多呈杏核状,眼稍加长;角呈勾云状位耳后。
足部特征:四足呈勾云状、无爪。
纹饰特征:云纹,短阴刻线饰茸毛。
神 态:具神异感
 |
金玉相连龙带钩龙形 乳钉纹西汉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
|
5、唐--清代玉龙 ——长身复杂盘旋,身饰菱纹
 |
宋白玉六龙带板
多层立体镂雕龙造型复杂长身盘旋毛发竖起四腿 三爪
高9.1cm宽5.3cm厚1.8cm
|
 |
元 多层镂雕青玉龙纹带饰龙身细长盘旋、长发细颈、四条长腿、五爪锋利 长13cm 宽7cm 厚0.8cm
|
 |
明白玉蟠龙带板 头大眼圆张嘴露齿长须鳞纹立体镂雕径6.8cm厚3.3cm
|
 |
白玉云龙纹盖尊 清龙头毛发丛生长须尾呈蒲扇形
高26.1cm浮雕纹饰复杂琢工精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