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宝档案

 嘉和堂 2015-07-14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玉牙璧
龙山文化
直径9.5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白色,有褐色沁。璧身中间呈弧状凸起,边缘处磨薄成刃状,外缘凸出三个齿牙。牙璧在多处遗址中有发现,如山东胶县三里河大汶口文化遗址、陕西神木石卯龙山文化遗址等,分析对照以上出土器物,该器定为龙山文化玉器较为妥当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玉圭
龙山文化
31.3、最宽8.5、最厚1.42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整体沁成灰褐色。对称长梯形,宽端直刃不锋利;窄端顶缘一侧崩伤后磨平,钻一孔,两面对钻而成。两面琢刻纹饰,为清代所琢。刻有御题诗及玺文。另配穗、玉勒及玉珠,有长方形木盒。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鹰鸟纹玉圭
龙山文化
25.2、宽6.2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黄褐色。上部梯形,底部平直。阴线刻法,一面为展翅立鹰,一面有鸟首纹,中部两组直线纹,纹饰的线条匀细流动,工艺精湛。此玉圭的鸟首纹与山东省日照县两城镇出土龙山文化玉石圭纹饰相似。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玉璋
龙山文化
26.6、宽4.3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灰白中微呈湖绿色。体扁且薄,光亮度好。一面内中部有一随形的凸脊,柄部近阑处有一个单面钻的圆孔,端刃作外弧状。阑处扉牙向下翘。背面光素。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鹰攫人首纹玉佩
龙山文化
6.8、宽4.7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灰黄色。镂雕和浅浮雕展翅雄鹰,翅下与人体相连,双爪攫持人面,镂雕技术纯熟精湛,隐意奥秘。以动物名称命名氏族是原始社会图腾崇拜及祖灵崇拜的重要内容。此玉佩可能是距今约4000年以前以鹰为图腾的东夷少昊氏族的族徽或祖神像。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人首形玉饰
石家河文化
3.7、宽4.2、厚1.7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整体呈梯形,下部略窄,中部凸起,背面凹进。正面刻有凸起夸张但又具象的人面五官:枣核形眼,圆眼珠;三角形鼻,高翘,上面琢有阴线纹饰;方形嘴,牙齿外露,并有一对獠牙;边缘有耳,耳垂部有孔;头上有冠。冠、颈部、右耳下各有一孔。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鹰形玉簪首
石家河文化
9.2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白润细腻,局部略泛黄。短柱体管形。上端略粗为鹰首,勾喙、直鼻、浅圈形双眼,侧起脊,翅膀饰以斜线勾云纹,胸部单彻毛刀刻出羽毛。下端渐收窄,表面光素,可嵌簪杆。玉件两端有上、下对穿通孔。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玉璧
齐家文化
直径15、孔径5.5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绿色,质地较差,略显石性。圆形扁平体,边缘经锯割后修补,不甚规整,切割痕迹明显。单面钻孔,孔壁倾斜并有单面钻孔的螺旋痕,有孔将穿透时敲击留下的断茬。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玉璧
齐家文化
直径36.236.9、厚0.81.4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带有块斑和带状纹。璧面光素,外形不圆整,璧缘出现多角度的磨面,并间有一些小的崩伤。器体厚薄不一,器面起伏不平整,两面各有一道切割痕;中孔甚小,属单面钻出,孔壁斜,呈上孔缘大下孔缘小的喇叭形孔,斜的孔壁面仍见一圈圈的管钻旋转痕迹。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玉琮
齐家文化
6.2、直径6.1厘米
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玉质多色,以褐、绿色为主,局部透明,受沁白化严重。内圆外方,两端有短射,孔大壁薄,四壁平直,素面无纹。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六联璜玉璧
齐家文化
每一片长约22、宽16.518、厚约0.78、围成圈后最大直径为57.5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六片一致性的玉料,皆是外围白褐色,内呈深青灰色,夹杂深黑色的藻丝斑,推测是来自同一块玉料的剖切。六片形制呈不整齐的多边形,素面。其中两边钻孔,属固定形状,即一边作直边,一边做斜边,各钻二小孔,均作单面钻;每一片厚薄不匀,有的一片伏鼓,另一面留一直线切割槽痕。六片的排列组合方式多种,然其中密合得最理想的是,将钻孔的大孔径朝上,直边对斜边的规则。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玉璧
新石器时代晚期
直径31.8、孔径6.5、厚1.1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已受沁并染色成暗红色。玉璧体型较大,厚薄不均,单面钻孔。此器为清宫旧藏,本光素无纹,但因受乾隆皇帝偏爱,为其赋诗:玉之古率称汉耳,斯突周姬疑复姒,蒲谷辨等匪所云,惟存素质合太始。中规面圆尺以盈,肉倍其好平如砥。沧瀛涌出大轮团,有去晕作红黄紫。一点精莹不受遮,留照三千万劫里。乾隆命人以楷、行、隶、草、篆五体刻于玉璧之上,后署有乾隆已亥御题并识几暇怡情得佳趣二印。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玉璧
新石器时代晚期
直径23.8、厚1.3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黄褐色。呈不规则扁圆形。内孔壁厚,边沿厚薄不均,肉上琢磨不平整,有多道裂纹,正反两面光素无纹。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玉璧
新石器时代晚期
外径10、内径2.4厘米
现藏于洛阳博物馆
玉质青灰色,杂质较多。扁平状圆形,中有圆形穿孔,为两面对钻而成,孔壁有清晰对钻旋纹。器表琢磨光滑,通体素面无纹。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三联璜玉璧
新石器时代晚期
直径9、厚0.47厘米
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褐色沁。扁平状。由三块玉璜组成,每片玉璜两侧各钻一圆孔,单面钻,两端平齐,均光素无纹。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玉牙璧
新石器时代晚期
直径12、内径6.8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土黄色,布满褐色花斑。片状,环形。孔边厚,边沿薄。孔圆不规则,外缘琢出不等距、不规则三锯齿,每一锯齿上又雕出一三角戟。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玉琮
新石器时代晚期
口径8.4、高4.7厘米
现藏于晋祠博物馆
玉质青色,局部有褐色浸斑。器呈正方体,外方内圆,中间贯穿一孔,两端出射。在器表方体四面阴刻有平行直线纹。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神人面纹玉琮
新石器时代晚期
5.1、口径8、射高0.9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有绺,通体有红褐色沁。外方内圆。整体纹饰为简化的神人面形。方形边角处以四组阴刻线分隔成三组纹饰,每组纹饰中有一磨下去的凹形,象征着嘴巴。中部圆孔打磨工整光滑,显示出工艺的复杂。此玉琮的成组简化神人面纹饰受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影响,与山西陶寺文化类型出土的玉琮类似,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礼仪用玉。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玉斧
新石器时代晚期
27、宽10.25、厚1.57厘米
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玉质碧绿色,有白色斑,磨制光洁。体呈梯形,上小下大,较厚,双面弧刃,顶端中央处有一圆穿。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玉圭
新石器时代晚期
21.7、宽5.7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有灰黄色沁。长条形扁平体,弧首平刃,上中下依次钻三孔,通体抛光,形制规整。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兽面纹玉圭
新石器时代晚期
20.8、宽6、厚1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已受沁并盘玩成牙黄色,间有褐色斑。长条形,一端略宽,有刃,另一端钻有二孔。器两面刻划有兽面纹饰,两面纹饰不同,但纹饰均为手工刻划而成。此器造型纹饰风格类似于龙山文化玉器,但具体纹饰并不相同,十分少见。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神面纹玉圭
新石器时代晚期
21.8、宽5.5、厚0.9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墨黑色,局部有白色沁。体扁长,呈窄长梯形,刃部微侈,一端有喇叭形孔。两面均饰有剔地阳纹的横弦纹和回纹装饰带,两装饰带间有变形涡纹及神面纹。两面纹饰略有不同,一面在弦纹之上还有一抽象变形的神面纹。此玉雕工纹饰均十分精致细腻,纹饰风格带有龙山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的特点,但在弦纹内刻饰的装饰带可能为后刻。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玉璋
新石器时代晚期
22.07、宽7.37、厚0.4厘米
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玉质墨色,有褐色沁斑。扁平体。方内,有一圆穿孔,射端微外撇,两侧伸出形阑,并有四组对称扉牙。射端如圭形,刃部中心部位较薄,从器体、侧饰考察,为器残后二次加工而成。从玉质及制作工艺来看似为陕北史前玉器。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玉璋
新石器时代晚期
31.2、宽9.2、厚0.9厘米
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玉质墨色,细腻滑润。扁平状。长体方内,射端微外撇,双面刃呈弧形内凹,刃较薄,内体结合处两侧有突出的阑,并分布排列对称的两组单齿牙,之间磨有三组平行线及两组交叉线纹,磨痕较浅,内上有一单面钻圆孔。从玉质及制作工艺来看似为陕北史前玉器。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三孔玉刀
新石器时代晚期
24、宽9.5厘米
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玉质青色,有褐色浸斑。扁平体,略呈梯形,一长边为刃部,双面磨制,中间略向内弧,刃锋利,刀背平直。器身中有三孔。整器造型规整,通体磨光,细腻光润。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玉璜
新石器时代晚期
11.5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沁成鸡骨白色,局部有土沁。长条弧形。内壁较厚,外壁较薄,两端各有对穿孔,可穿系,正反两面光素无纹。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玛瑙璜
新石器时代晚期
10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半透明玛瑙质。条状半圆弧形,内外边呈圆弧状。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人兽形玉佩
新石器时代晚期
8.2、宽4、厚0.6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绿色,局部有白色水沁。体扁平,两面纹饰相同。通体镂雕、浮雕一人像立于一兽首之上。人物面部五官清晰,枣核形眼,棒槌形鼻,张口吐舌。两耳带环,头发垂于耳后。头戴绳纹边帽冠,冠上似为对称简化双鸟。人身已几何化变形,立于一兽首之上。而兽之形象与石家河文化出土的虎头像类似。此器造型十分独特,从整体风格看,与石家河文化玉器和山西陶寺文化出土玉器有部分相似性。但其人兽组合的复杂性又十分少见。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兽形玉佩
新石器时代晚期
3.7、宽5、厚0.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已受沁,石性重。整器镂雕,似一兽面。以双孔为眼,镂雕眉、嘴、脸颊、高冠。此器制作工艺十分原始,为原始的线拉搜镂技术。此器器型在考古出土品中不见,但其造型风格及工艺技法类似于安徽潜山薛家岗文化。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玛瑙玦
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
外径10.5、内径8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
灰白色玛瑙质,局部有浅棕色纹理。内、外缘磨成楔形两面突棱,横断面呈六棱形。缺口处两端均切成楔形。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状玉器
新石器时代晚期
直径11、厚3.2、孔直径2.53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
玉质黄褐色,杂大量白色沁斑。齿轮状,中间有一喇叭状圆孔,单面钻,周边外突八个菱形圆齿。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玉琮
商代
6.5、宽6.3、高3.7厘米
现藏于北京颐和园
青玉质有沁。呈矮方柱体筒形,射较矮,内圆外方,通体素面无纹,棱角分明。转角处有竖向阴刻线,似为后世所刻。颐和园旧藏。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玉牙璧
龙山文化
直径9.5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白色,有褐色沁。璧身中间呈弧状凸起,边缘处磨薄成刃状,外缘凸出三个齿牙。牙璧在多处遗址中有发现,如山东胶县三里河大汶口文化遗址、陕西神木石卯龙山文化遗址等,分析对照以上出土器物,该器定为龙山文化玉器较为妥当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玉圭
龙山文化
31.3、最宽8.5、最厚1.42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整体沁成灰褐色。对称长梯形,宽端直刃不锋利;窄端顶缘一侧崩伤后磨平,钻一孔,两面对钻而成。两面琢刻纹饰,为清代所琢。刻有御题诗及玺文。另配穗、玉勒及玉珠,有长方形木盒。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鹰鸟纹玉圭
龙山文化
25.2、宽6.2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黄褐色。上部梯形,底部平直。阴线刻法,一面为展翅立鹰,一面有鸟首纹,中部两组直线纹,纹饰的线条匀细流动,工艺精湛。此玉圭的鸟首纹与山东省日照县两城镇出土龙山文化玉石圭纹饰相似。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玉璋
龙山文化
26.6、宽4.3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灰白中微呈湖绿色。体扁且薄,光亮度好。一面内中部有一随形的凸脊,柄部近阑处有一个单面钻的圆孔,端刃作外弧状。阑处扉牙向下翘。背面光素。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鹰攫人首纹玉佩
龙山文化
6.8、宽4.7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灰黄色。镂雕和浅浮雕展翅雄鹰,翅下与人体相连,双爪攫持人面,镂雕技术纯熟精湛,隐意奥秘。以动物名称命名氏族是原始社会图腾崇拜及祖灵崇拜的重要内容。此玉佩可能是距今约4000年以前以鹰为图腾的东夷少昊氏族的族徽或祖神像。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人首形玉饰
石家河文化
3.7、宽4.2、厚1.7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整体呈梯形,下部略窄,中部凸起,背面凹进。正面刻有凸起夸张但又具象的人面五官:枣核形眼,圆眼珠;三角形鼻,高翘,上面琢有阴线纹饰;方形嘴,牙齿外露,并有一对獠牙;边缘有耳,耳垂部有孔;头上有冠。冠、颈部、右耳下各有一孔。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鹰形玉簪首
石家河文化
9.2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白润细腻,局部略泛黄。短柱体管形。上端略粗为鹰首,勾喙、直鼻、浅圈形双眼,侧起脊,翅膀饰以斜线勾云纹,胸部单彻毛刀刻出羽毛。下端渐收窄,表面光素,可嵌簪杆。玉件两端有上、下对穿通孔。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玉璧
齐家文化
直径15、孔径5.5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绿色,质地较差,略显石性。圆形扁平体,边缘经锯割后修补,不甚规整,切割痕迹明显。单面钻孔,孔壁倾斜并有单面钻孔的螺旋痕,有孔将穿透时敲击留下的断茬。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玉璧
齐家文化
直径36.236.9、厚0.81.4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带有块斑和带状纹。璧面光素,外形不圆整,璧缘出现多角度的磨面,并间有一些小的崩伤。器体厚薄不一,器面起伏不平整,两面各有一道切割痕;中孔甚小,属单面钻出,孔壁斜,呈上孔缘大下孔缘小的喇叭形孔,斜的孔壁面仍见一圈圈的管钻旋转痕迹。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玉琮
齐家文化
6.2、直径6.1厘米
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玉质多色,以褐、绿色为主,局部透明,受沁白化严重。内圆外方,两端有短射,孔大壁薄,四壁平直,素面无纹。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六联璜玉璧
齐家文化
每一片长约22、宽16.518、厚约0.78、围成圈后最大直径为57.5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六片一致性的玉料,皆是外围白褐色,内呈深青灰色,夹杂深黑色的藻丝斑,推测是来自同一块玉料的剖切。六片形制呈不整齐的多边形,素面。其中两边钻孔,属固定形状,即一边作直边,一边做斜边,各钻二小孔,均作单面钻;每一片厚薄不匀,有的一片伏鼓,另一面留一直线切割槽痕。六片的排列组合方式多种,然其中密合得最理想的是,将钻孔的大孔径朝上,直边对斜边的规则。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玉璧
新石器时代晚期
直径31.8、孔径6.5、厚1.1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已受沁并染色成暗红色。玉璧体型较大,厚薄不均,单面钻孔。此器为清宫旧藏,本光素无纹,但因受乾隆皇帝偏爱,为其赋诗:玉之古率称汉耳,斯突周姬疑复姒,蒲谷辨等匪所云,惟存素质合太始。中规面圆尺以盈,肉倍其好平如砥。沧瀛涌出大轮团,有去晕作红黄紫。一点精莹不受遮,留照三千万劫里。乾隆命人以楷、行、隶、草、篆五体刻于玉璧之上,后署有乾隆已亥御题并识几暇怡情得佳趣二印。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玉璧
新石器时代晚期
直径23.8、厚1.3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黄褐色。呈不规则扁圆形。内孔壁厚,边沿厚薄不均,肉上琢磨不平整,有多道裂纹,正反两面光素无纹。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玉璧
新石器时代晚期
外径10、内径2.4厘米
现藏于洛阳博物馆
玉质青灰色,杂质较多。扁平状圆形,中有圆形穿孔,为两面对钻而成,孔壁有清晰对钻旋纹。器表琢磨光滑,通体素面无纹。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三联璜玉璧
新石器时代晚期
直径9、厚0.47厘米
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褐色沁。扁平状。由三块玉璜组成,每片玉璜两侧各钻一圆孔,单面钻,两端平齐,均光素无纹。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玉牙璧
新石器时代晚期
直径12、内径6.8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土黄色,布满褐色花斑。片状,环形。孔边厚,边沿薄。孔圆不规则,外缘琢出不等距、不规则三锯齿,每一锯齿上又雕出一三角戟。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玉琮
新石器时代晚期
口径8.4、高4.7厘米
现藏于晋祠博物馆
玉质青色,局部有褐色浸斑。器呈正方体,外方内圆,中间贯穿一孔,两端出射。在器表方体四面阴刻有平行直线纹。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神人面纹玉琮
新石器时代晚期
5.1、口径8、射高0.9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有绺,通体有红褐色沁。外方内圆。整体纹饰为简化的神人面形。方形边角处以四组阴刻线分隔成三组纹饰,每组纹饰中有一磨下去的凹形,象征着嘴巴。中部圆孔打磨工整光滑,显示出工艺的复杂。此玉琮的成组简化神人面纹饰受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影响,与山西陶寺文化类型出土的玉琮类似,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礼仪用玉。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玉斧
新石器时代晚期
27、宽10.25、厚1.57厘米
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玉质碧绿色,有白色斑,磨制光洁。体呈梯形,上小下大,较厚,双面弧刃,顶端中央处有一圆穿。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玉圭
新石器时代晚期
21.7、宽5.7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有灰黄色沁。长条形扁平体,弧首平刃,上中下依次钻三孔,通体抛光,形制规整。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兽面纹玉圭
新石器时代晚期
20.8、宽6、厚1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已受沁并盘玩成牙黄色,间有褐色斑。长条形,一端略宽,有刃,另一端钻有二孔。器两面刻划有兽面纹饰,两面纹饰不同,但纹饰均为手工刻划而成。此器造型纹饰风格类似于龙山文化玉器,但具体纹饰并不相同,十分少见。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神面纹玉圭
新石器时代晚期
21.8、宽5.5、厚0.9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墨黑色,局部有白色沁。体扁长,呈窄长梯形,刃部微侈,一端有喇叭形孔。两面均饰有剔地阳纹的横弦纹和回纹装饰带,两装饰带间有变形涡纹及神面纹。两面纹饰略有不同,一面在弦纹之上还有一抽象变形的神面纹。此玉雕工纹饰均十分精致细腻,纹饰风格带有龙山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的特点,但在弦纹内刻饰的装饰带可能为后刻。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玉璋
新石器时代晚期
22.07、宽7.37、厚0.4厘米
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玉质墨色,有褐色沁斑。扁平体。方内,有一圆穿孔,射端微外撇,两侧伸出形阑,并有四组对称扉牙。射端如圭形,刃部中心部位较薄,从器体、侧饰考察,为器残后二次加工而成。从玉质及制作工艺来看似为陕北史前玉器。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玉璋
新石器时代晚期
31.2、宽9.2、厚0.9厘米
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玉质墨色,细腻滑润。扁平状。长体方内,射端微外撇,双面刃呈弧形内凹,刃较薄,内体结合处两侧有突出的阑,并分布排列对称的两组单齿牙,之间磨有三组平行线及两组交叉线纹,磨痕较浅,内上有一单面钻圆孔。从玉质及制作工艺来看似为陕北史前玉器。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三孔玉刀
新石器时代晚期
24、宽9.5厘米
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玉质青色,有褐色浸斑。扁平体,略呈梯形,一长边为刃部,双面磨制,中间略向内弧,刃锋利,刀背平直。器身中有三孔。整器造型规整,通体磨光,细腻光润。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玉璜
新石器时代晚期
11.5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沁成鸡骨白色,局部有土沁。长条弧形。内壁较厚,外壁较薄,两端各有对穿孔,可穿系,正反两面光素无纹。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玛瑙璜
新石器时代晚期
10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半透明玛瑙质。条状半圆弧形,内外边呈圆弧状。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人兽形玉佩
新石器时代晚期
8.2、宽4、厚0.6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绿色,局部有白色水沁。体扁平,两面纹饰相同。通体镂雕、浮雕一人像立于一兽首之上。人物面部五官清晰,枣核形眼,棒槌形鼻,张口吐舌。两耳带环,头发垂于耳后。头戴绳纹边帽冠,冠上似为对称简化双鸟。人身已几何化变形,立于一兽首之上。而兽之形象与石家河文化出土的虎头像类似。此器造型十分独特,从整体风格看,与石家河文化玉器和山西陶寺文化出土玉器有部分相似性。但其人兽组合的复杂性又十分少见。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兽形玉佩
新石器时代晚期
3.7、宽5、厚0.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已受沁,石性重。整器镂雕,似一兽面。以双孔为眼,镂雕眉、嘴、脸颊、高冠。此器制作工艺十分原始,为原始的线拉搜镂技术。此器器型在考古出土品中不见,但其造型风格及工艺技法类似于安徽潜山薛家岗文化。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玛瑙玦
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
外径10.5、内径8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
灰白色玛瑙质,局部有浅棕色纹理。内、外缘磨成楔形两面突棱,横断面呈六棱形。缺口处两端均切成楔形。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状玉器
新石器时代晚期
直径11、厚3.2、孔直径2.53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
玉质黄褐色,杂大量白色沁斑。齿轮状,中间有一喇叭状圆孔,单面钻,周边外突八个菱形圆齿。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2) 
玉琮
商代
6.5、宽6.3、高3.7厘米
现藏于北京颐和园
青玉质有沁。呈矮方柱体筒形,射较矮,内圆外方,通体素面无纹,棱角分明。转角处有竖向阴刻线,似为后世所刻。颐和园旧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