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基胶塞供大于求矛盾引关注

 sd浪迹天涯 2011-08-09


  实际产能比市场需求多出2/5,销售价格与成本倒挂,新建、改扩建药用丁基胶塞被发改委列为限制类项目……日前,中国医药包装协会下设的药用胶塞专业委员会获得国家正式批准。在专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行业经营困境和发展出路成为讨论的焦点。

  当前困境

  中国医药包装协会的跟踪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药用丁基胶塞的年产能约为500亿只,市场需求为300亿只左右。2010年前,我国大输液的市场增长率约为9%~10%。然而,今年第一季度由于低价中标、各省陆续出台抗生素管理新政等原因,大输液的增长速度渐缓。与此同时,随着各地环保政策趋紧和新版药品GMP实施,相当多的企业面临整体搬迁和产品升级,改扩建成为主流。以石家庄第一橡胶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工厂搬迁前胶塞产能为40亿只,而搬迁后预计产能将达到100亿只。

  中国医药包装协会秘书长蔡弘对此深感忧虑。她表示,丁基胶塞的潜在产能扩大和大输液市场需求的萎缩,将使丁基胶塞供大于求矛盾更加突出,胶塞企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事实上,丁基胶塞供大于求还仅仅是行业困境的一个方面。

  企业反映,丁基胶塞原料价格近年来已经上涨了数倍。由于原料全部为进口,胶塞产业较小,需求总量不大,在与丁基胶供应商的谈判中,议价能力完全处于劣势,任由供应商定价。而同时大输液、粉针等丁基胶塞用户在招标采购中价格被压低,降成本已经成为这些丁基胶塞使用者的基本诉求。目前国内每只普通丁基胶塞的价格仅为4~5分人民币,根本不够制造成本。

  协会标准救市

  成本、产能、诚信……今天,丁基胶塞行业面临的每一个问题都关乎企业的生死,破解每一个题目似乎都非常困难。而从更深远的意义来看,它也关乎着病人的用药安全。药用胶塞专业委员会历经两年最终获批,也预示着这个小行业终于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

  经过会员单位的投票选举,湖北华强、山东药玻、石家庄第一橡胶、江苏博生、华兰股份等5家企业当选为第一届药用胶塞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这些主任单位的当务之急就是尽快破解行业的难题。

  “丁基胶塞行业今天的困境与进入门槛低、企业无序扩产有极大关系。在2003年国家刚刚推广使用丁基胶塞的时候,全国仅有五六家丁基胶塞企业,如果当时就进行产业调控,足够满足国内市场需要。但现在企业数量已经增长了10倍,达到了50多家,而且还在扩产,最后只能是无序竞争,为求生存不择手段。”一家企业负责人说。

  目前,胶塞专业委员会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注射液用卤化丁基胶塞外观及尺寸》协会标准的最后认定,希望尽早发布。

  蔡弘表示,丁基胶塞外观尺寸的协会标准是规范丁基胶塞产业的第一步。由于之前没有标准,丁基胶塞的外观尺寸比较混乱,也造成了安全隐患。协会希望通过制定发布协会标准,起到规范引导行业的作用,同时也逐渐规范下游药品生产企业的包材使用。“从国外的情况来看,行业协会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规范行业、协调行业发展。

  制定协会标准是重要的一环,这将是医药包装协会未来努力的方向。”

  联合重组或成出路

  据悉,工信部制定的医药行业“十二五”规划讨论稿中已经将药用包材作为单独的产业提出发展规划,其重要作用等同于药品。而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版)》中,还将丁基胶塞新建、改扩建项目列为限制类目录。

  蔡弘认为,这两项政策会给胶塞行业带来新的气象。随着国家提高对药用包材产业的认识,药用包材的产业结构调整已经进入关键阶段。未来几年,胶塞行业有可能出现并购高潮,形成几个规模企业。

  在胶塞专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这一趋势也得到了相当多企业的认可。

  有企业提出,在丁基胶塞与药液的相容性试验中可以搞企业联合。“相容性试验可能一家胶塞企业搞不起来,但如果几家企业联合起来,拿出成熟的技术共享,然后集中精力攻克难题,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实不见得非要并购,企业之间可以相互参股结成联盟。现在医药流通企业联盟的经验可以借鉴。”另一家企业代表说。

  蔡弘表示,目前丁基胶塞企业的出路唯有两条,一条是主动限产,扭转供大于求的局面,保障企业必须的利润;另一条出路就是走联合之路,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渡难关。“胶塞企业必须改变原来的经营思路,以更开放的姿态迎接挑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