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儿童教育方法种种

 乐山老杨 2011-08-09

1、早期教育很重要,不是可有可无的;

2、早期教育是一门复杂的学问,不只是识字念单词之类;

3、重新认识儿童(0-13岁): 儿童有天才的学习能力(每一粒种子中,都蕴涵着一棵参天大树); 儿童的学习方法与成人大不相同; 儿童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4、相应的,在每个年龄段,应该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和不同的教育目标。

 5、我想推行的儿童早期教育可以概括为“经典教育”。

 6、起点高!要教就教“经典”!不够经典的不教! 包括中文、外语、音乐、美术、品德、甚至饮食等等各方面。

7、要教就教长期有用,甚至能用一辈子的东西。 初级的、浅显的、价值量不大的、没有长远价值的,不教! 这些,日常生活会教给他;有些只是暂时有用;有些看起来有用,其实没用;或者,掌握了经典,很多都可以无师自通。

8、注重长期发展能力(即后劲儿)的培养,家长要有恒心,而且要善于期待。

9、与主流教育思想有很大不同,囿于成见,有些家长可能很难接受。 10、时间会证明一切!

经典教育理念之一:

    重新认识孩子的能力 要进行早期教育,必须先对孩子(0-13岁,下同)有准确、全面的认识。

    当今举世之教育,无不遵循“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所谓“认知心理学”的教育原则,从最基本、最浅显、最简单的知识入手。这一思路的出发点就是:孩子是懵懂无知的,也没有什么能力可言。

    事实上,我们可爱的宝宝们真的是这么“差劲”、“无能”吗? 恰恰相反,每个孩子都有天才的学习能力! 教育工作者的信念应该是:每一粒种子中,都蕴含着一棵参天大树! 大脑有极其强大的能量。每个人一生所使用的脑力只有4—10%,绝大部分被浪费了。

      所以,害怕早期教育会把孩子的脑子累坏,完全是杞人忧天。正相反,脑子是越用越灵的。对大脑的刺激越早越多,大脑就发育得越早越快,脑网络就越密集越完善,功能也就越强大。这是现代科学所证明了的(具体的术语和原理,如“沟回、树突、脑细胞”之类,就不说了。) 大脑有多种功能,对应到学习能力上,可以分为许多类型,比如语言能力、记忆能力、吸收能力、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等。其中,有些是成人所擅长的,如理解、综合分析、逻辑推理等,是偏重理性的能力。有些则是孩子们的强项,如善于模仿、强大的记忆、吸收、语言能力、极强的可塑性等,是偏重感性的能力。成人和孩子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让我们观察孩子或者回想自己的经历。

     童年的记忆可以维持一辈子,这是记忆力在起作用;孩子们会有很多你教过或者没有教过的东西偶尔显露出来,让你吃惊不已,这是吸收能力的功劳;儿童学语言很快很正宗,只要有相应的环境,掌握一门语言不成问题;一个人的脾气、性格、价值观在童年时形成,而后终生难以改变,这是可塑性的体现(象一团软泥,捏什么,成什么)。

      再看我们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越来越差,而理解、领悟能力逐步增强;吸收一些新知识新观念也变得困难了,因为吸收能力不如儿时了,而且会与既有观念和陈旧知识产生抵触和排斥,但同时,我们有很强的综合分析、逻辑推理、比较取舍能力;我们学外语,耗时费力而成效很差,张口说出的英语完全是CHINGLISH;我们的个性也已定型,象水泥加过水,没有什么可塑性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孩子们的大脑是空的,而我们的则已经被填塞满了,我们已经有太多的所谓知识、经验、思维习惯,以及成规成见了。 以上只是粗略比较了儿童和成人在上的差别。其实即使是儿童,如果我们做更细致的划分,

     还可以分为更多阶段,如从怀孕到出生的胎儿期(我称为-1—0岁);0—1岁的婴儿期;1—3岁的幼儿期;3—6岁的儿童(低段)期;7—13岁的儿童(高段)和少年期。

     相应的,不同年龄段也各有特点,不再详述。 孩子们有这些迥异于成人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自然会产生出不同于成人的学习方式。相应地,我们要进行早期教育,也应该有不同的教育目标、不同的教育内容、不同的教育方法、不同的侧重点,和不同的诉求点。 这就引出了又一个观念:儿童有着和成人完全不同的学习方式。

      经典教育理念之二:孩子有孩子的学习方式 孩子有孩子的特点,自然的,孩子也有孩子的学习方式。通过分析记忆、理解、分析等人类学习的最基本能力的实际应用过程,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们与成人的差异。

      一、成人学习新知识,是以理解、综合分析、逻辑推理、比较取舍等理性思维能力为基础,充分领悟其中的内涵之后,才能记忆和吸收,来龙去脉搞得越清楚,理解得越透彻,掌握得就越牢固,记得也就越长久。 儿童则不同,他们没有很强的理解、分析等理性思维能力,但他们擅长“机械记忆”和“全盘吸收”。对一个新事物,他不需要懂,只需多次重复,就可以记住,而且是不加区别、不加选择地全盘吸收,象海绵吸水一样,不分白水黑水或者糖水盐水,一律照单全收。比如一句比较长或者内容较复杂甚至从来没听见过的话,只要重复足够的次数,他就能一字不落地复述出来,而其中的字词,写出来一个也不认识,说意思一个也不懂,但就是能记住。这就是他强大的记忆和吸收能力的作用。

     可以说,成人是“先知其所以然,而后知其然”,儿童是“不知其所以然,也能知其然”。 其实,成人也有机械记忆能力,只是这样记住的东西容易遗忘;儿童也有或多或少的理解记忆能力,或者说是一种直觉式的理解能力(在稍大的孩子身上尤其明显),但是很弱,在学习过程中处于次要地位。

      二、我们是有意识的,有强烈的主观愿望或者压力要学会它。儿童则是无意识的,他并没有给自己下任务。即使是在玩,没有刻意地听,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

      三、听力是这样,读书也是这样。孩子读一句话,重复足够多的次数,就能读下来。再重复多次达到熟练之后,这句话就深深地刻在脑子里了。但这些字词什么意思?一个也不懂;这句话什么意思?还是不懂;这些字换个地方,不认识;再重复若干次,换个地方也认识了。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孩子认字,是象机械记忆一样,靠重复,扫描式地,把字型扫入大脑,而不是先理解意思或者借助联想等等方式来记忆,这是我们成人的方式。

      四、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在儿童心目中,是没有难和易的区别的。 比如:对孩子来说,从字型、发音、单字量、含义、复杂程度等各方面来说,“一”都比“爸爸妈妈”要简单得多。但孩子为什么能先学会叫“爸爸妈妈”后学会说“一”?很简单,因为你没教他“一”,“爸爸妈妈”则天天教天天听天天叫,重复得多了,就会叫了也认识人了。其实他何曾懂得“爸爸妈妈”的含义?何曾理解他和她为什么是“爸爸妈妈”而别人不是?又何曾认识这两个字和这两个人?只是这两个读音、这两个人的容貌被无数次重复、拷贝、扫描进了大脑,刻下了深深的痕迹,就这样学会了。他哪里懂得难易?他又何曾趋易避难,自行取舍呢?

       五、儿童是喜欢重复的。一个故事,听妈妈讲过几十遍,照样津津有味。一有机会,还要缠着妈妈再讲,我们大人则早已不胜其烦。若干次之后你会发现,小宝贝能把整个故事讲下来,甚至一字不落地从头到尾背下来(当然,你要照书“读”故事,不要自我发挥,每次的用词都不一样。要知道,书上的用词比你随意改造的要准确、精练而更传神得多了)。而且,如果你有意或无意换一个同意词,他会很敏感地指出来。妈妈讲过多次之后,还是只能讲个大概意思,因为她是靠理解内容来记住这个故事的,孩子则把记忆的精确度提高到了每一个字词的程度。 神奇吗? 虽神也不神,每个孩子都能做到; 虽奇也不奇,因为孩子就是这样学习的!

     所以,不要用我们的所谓“经验”来看待孩子,因为你实际上并不很了解他; 也不要用我们的学习方法来教孩子,因为他有自己的方式; 更不要用我们的标准来要求他,因为这不是适合他的标准。 到了这里,结论也就顺理成章了。

     那就是: 在不同的年龄段,针对孩子不同的特点,开展不同的教育。 记忆力强的时候,给足够多的东西让他记; 吸收能力强的时候,给足够多的东西让他吸收; 可塑性强的时候,时刻注意塑造他美好的品德、勇敢坚毅的性格、正确的世界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百折不挠扭转逆境的奋斗精神、博大宽广的胸怀、高远的志向……就勉强概括为“情商”吧; 理解能力差的时候,别要求他懂,因为现在还不到时候,不要拔苗助长; 领悟能力弱的时候,不要讲太多的内涵、意义、中心思想,因为这不是现阶段的任务; 逻辑推理、综合分析之类的课程,不要早早拿给他,因为这违背了他的天性。

      不要着急,人生百年,有的是时间理解、领悟、运用。 老师家长要善于期待。 肯定有人会说:你这是“填鸭式”的教育。 我说,不错,我是在“填”,但填的不是“鸭”,。“填鸭”是鸭子吃不下,硬塞进去,以图增加分量,卖个好价钱。准确地说,应该是“填牛”,(别嫌这个比喻粗俗,这里没有丝毫不敬)。

       为什么这样比喻? 牛有四个胃,容量很大,恰似儿童那有着极大容量的空空的大脑; 牛吃草是狼吞虎咽而不是细嚼慢咽的,每次吃很多,然后有时间慢慢“反刍”。儿童则是不求理解先大量记忆吸收(狼吞虎咽),而且要记得牢最好终生不忘,尽可能多地把知识装进大脑(食量大)。

      以后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加,理解领悟能力逐步增强,理性分析思维能力也越来越强,就开始对脑袋里的海量知识储备进行“反刍”,每天研磨、分解、消化、吸收。不知不觉,日积月累,年复一年,这些营养逐步被孩子所吸收,与其融为一体,好象与生俱来一般,并且伴随一生。何愁这些知识不能理解不能掌握?何愁大脑有货而无用?何愁腹中空空言之无物下笔无词呢? 孩子的教育,你还发愁吗? 记忆吸收的黄金时代短而且稍纵即逝,理解领悟分析运用的年代则有数十年。如果没有在擅长记忆吸收的时候充塞大脑,到时候有多少存货可供消化、吸收、运用?非要等记性差了,思想复杂了,会选择了(要玩不爱学习),才开始教育吗? 如果孩子没有打下深厚的基础,这不是孩子的错,而是父母的责任,因为你没有做到你该做的事情,你浪费了孩子的黄金时代。

      总之,在每个阶段做那个阶段该做的事情! 顺其自然,顺势而为,既不要忽略、浪费了他的天才,也不要拔苗助长。 如果能在适当的时候做正确的事情,相信你今后将会获得丰厚的回报。 为了孩子,也为了你! 接下来,既然要“填”,要“灌输”,那填什么?灌输什么? 这是个问题! 如果孩子没有打下深厚的基础,这不是孩子的错,而是父母的责任,因为你没有做到你该做的事情,你浪费了孩子的黄金时代。 初看可能觉得完全不符合传统观念,可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之后会发现:孩子们就是这样的。 抛弃成见,重新认识孩子们! 如果做不到第一步,后面的就只能是空中楼阁了。

      经典教育理念之四:经典教育的三个比喻。 一、 教育理念:“填牛”与“填鸭” 有人说:经典教育是“填鸭式”的教育。 我说,不错,我是在“填”,但填的不是“鸭”,而是“牛”。 “填鸭”是鸭子吃不下,硬塞进去,以图增加分量,卖个好价钱。 “填牛”则不然,(别嫌这个比喻粗俗,这里没有丝毫不敬): 牛有四个胃,容量很大,恰似儿童那有着极大容量的空空的大脑; 牛食量很大,每次吃很多,恰似儿童的大脑,有着超强的吸收能力; 牛吃草是狼吞虎咽而不是细嚼慢咽的,也不是边吃边消化,却并没有任何胃痛或者消化不良的毛病。学经典的儿童也是这样,将精选过的、最有价值的、人类数千年智慧结晶而成的经典文化,不求理解,照单全收,先储存起来,存在生命和灵魂的深处; 牛饱餐之后,有时间就慢慢“反刍”。儿童则是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加,理解领悟能力逐步增强,理性分析思维能力也越来越强,就开始对头脑里的海量知识储备进行“反刍”,每天研磨、分解、消化、吸收。 不知不觉,日积月累,年复一年,这些蕴涵高能量的文化营养就逐步被孩子所懂得、理解、领悟,而且会懂得越来越透彻和精深。更妙的是,这些高度文明早已与孩子融为一体,好象与生俱来一般,并且伴随孩子一生。 何愁这些知识不能理解不能掌握?何愁大脑有货而无用?何愁腹中空空言之无物下笔无词呢? 孩子的教育,你还发愁吗? 二、 教育方法 多听、多读、多背、多吸收、不求理解,这就是经典教育的学习方法。 想当年,诸葛亮“好读书不求甚解”,不但不妨碍他成就三分天下的功业,反而帮助他成为智慧的化身。 有个比喻,恰如俗话所说“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其实并非贬义,而是一种学习方法。博大精深的佛学经典不是一个小和尚能透彻参悟的,所以老和尚才要他先记下来,熟读成诵,以后再慢慢领悟。而且师傅一般不给讲解,偶尔遇到时机稍作点拨,使其自悟。 要知道,“自悟”的境界是最高的。如果详加讲解,惟恐其听不懂或者领悟得不透,结果先入为主,老师的讲解限制了学生的思路,老师的水平限制了学生的水平,反而难有好的效果。 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点悟。其实,结合起来不是更好吗?现在要做的,就是先读万卷书,读经典就是名师点悟。只待年龄稍长,开始行万里路、并阅人无数,其间一边自悟,一边继续名师点悟,成功还不是水到渠成的事吗? 三、教育意义 譬如房子,有的是摩天的百层华厦,直入云端,让人仰视;有的是六七层的楼房,略有风采;有的则是平房,普普通通;有的只是茅草屋,风吹雨漏,破败不堪。 何以如此?根基不同,资本不同,实力不同! 根基——毫无疑问,什么样的建筑,需要什么样的地基。要建百层华厦,必须有极其深厚的根基,否则支撑不起厚重华美的上层建筑;建普通楼房,也要花些成本来打基础;平房的基础可有可无;茅屋嘛,就完全没必要了。 资本——没有雄厚资本,盖不起百层华厦,这是毋庸置疑的;其它的则依次递减,不难理解。 实力——同资本,它是资本的外在表现形式。 人,何尝不是如此?有的功成名就,令人敬仰艳羡,如百层华厦;有的是小资、中产阶级,象楼房;更多的芸芸众生,则是平平淡淡,默默无闻的平房;有的则穷困潦倒,如破败的茅屋。 自然的,这种差别,也根源于基础、资本和实力,而“基础”是所有这些的基础。 但是,房子的基础,你能看见吗? 眼看别人起高楼,再要重新打基础,可能吗? 眼看别人家孩子一步步迈向成功,不羡慕吗? 可当初,你为什么不象别人那样多花些时间、多投些精力在孩子的基础上呢? 靠三五米深的基础,是盖不起摩天大楼的。同样,靠“小老鼠,上灯台”之类的初级文明,也不可能打造出伟大人物和精英人才!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你又为他积攒了多少资本?你培养出了他哪些能力?让他具备了哪些竞争的实力呢? 有了深厚“基础“,就有了学以致用的”资本“,就转化成 “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竞争实力,而且是源源不断、长期发展,越到后来劲头越足的后劲。 你的孩子,有这些吗?没有,怪谁?怨孩子吗? 奉劝各位家长, 一、 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无主见; 二、 慎重选择,黄金时代错过不再来; 三、 眼光长远,着眼于长期功效; 四、 善于期待,不急功近利。 人生是百年长跑,暂时的一城一地之失,不必挂怀。埋头打好基础,才能笑到最后。

     经典教育理念之五:不学所谓简单、浅显、初级的所谓“儿童XX” 比如:儿歌童谣、儿童英语、儿童故事、儿童音乐、儿童美术等。 如果是现场,可能会嘘声一片。不过请注意,我这里所说的“不学”,不是指不听不看不读不接触,而是不要当成个什么重要事情、煞有介事、正经八百地花费宝贵时间去学习。 为什么?

     一、 有些没有什么价值,不值得学。

      二、 有些暂时有用,过后没用,或者说短期有用,长期没用。比如儿歌童谣,幼儿低龄儿童有兴趣,哄孩子,过后没什么用处,也不再被提起。

      三、 有些让孩子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学会,没必要专门学。比如认识物品、颜色等。

      四、 有些完全可以跳过初级阶段,直接学习经典级作品。高级的学会了,低级的早已含于其中,自然就会,或者不教也能自学掌握。 比如音乐,歌好不好听,乐曲是否优美动人,小孩和大人有同样的发言权,欣赏音乐不需要懂五线谱;维也纳的孩子从小听交响乐而我们的宝贝只听儿歌,他们长大成了音乐家,我们只会唱“老鼠爱大米”,还跑调儿;舟舟,弱智孩子,没接受过所谓正规音乐教育,讲乐理知识远不及正常儿童,却成为小小指挥家…… 美术:儿童面对美的图画,与成人有同样的鉴赏能力,甚至更强烈(当然,抽象派除外),根本不必看了简笔画再看经典作品; 外语:象中国孩子学汉语一样学外语,象美国孩子说英语一样说英语,耳濡目染,浑然天成。 语言是完整的,一句一句的,不是单词的拼凑,也不必执着于语法修辞,那是语言学家的事。我们是使用语言,而不是研究语言,更不能为了符合语法而不敢说话,只要做到表情达意就足够了。美国小孩讲英语,比我们学过十年英语的本科大学生都强,不就是这样吗?

     五、 有些则是学习方法不对。比如儿童故事,很多家长都会给孩子念,但往往自以为孩子听不懂,就自作聪明,临时改编,变成极其简单的大白话。其实大可不必。 孩子有一种直觉的、感性的理解能力,一次不懂,三五次之后就懂了,同一个故事他会不厌其烦地让你给讲,所以完全有机会懂。 再者,正规出版物的用词都是很准确、精炼的,而且词汇、成语很丰富,应该一字不落,照本宣科。孩子在听故事的同时,也掌握了很多词汇。 还有,完整的句子中蕴涵规范的语法规则,所以自然就能掌握语法、句式结构等等。如果能让他跟读,那字也认识了。 某一天,他会随意蹦出几个词汇,而且用得很贴切,或者认识某个字,或者说出很有道理的话来,让你吃惊不已,而你根本想不起来什么时候教过他。其实,功夫就在平时,就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 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比较一下,一个孩子唱儿歌“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另一个读《论语》,比如学而第一的“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字数差不多,“子曰”里能认识9个字,一个成语,一条人生经验,而且是受益终生、实用性和命中率很高的经验。“小老鼠”带给孩子什么呢?当时很有趣,也容易懂,但除了以后教孙子,恐怕再不被提起。如此而已。 再次声明:我这里所说的“不学”,不是指不听不看不读不接触,而是不要当成个什么重要事情、煞有介事、正经八百地花费宝贵时间去学习。应该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教给他。教育无处不在嘛。 只要愿教肯学,都是好事。不唯经典! 现在放弃一点儿快乐,是为了今后能享受更多的快乐; 暂时放弃一点儿自由,是为了今后能拥有更大的自由。 当然,是“一点儿”,不是“很多”,更不是“全部”。 记得宋朝的南霁云说过,之所以这样,是为了“将以有为也!” 为了今后。

        诵读经典 为了让生命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应当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读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作品,并多元吸收文化营养。 苏东坡之所以能在任何困难环境中保持一种乐而忘忧的伟大情怀,成为世人敬仰的文学大师,就因为他从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中吸取了营养,并内化成为一种属于苏氏思想性格的美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苏东坡的这种文化积累与思想升华,正源自他小时候对中国经典文化的多元吸纳。 学习古代文化,对文意的理解与诠释固然不可或缺。读好、背会更为关键。可惜目前的中小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学习还多是停留在浅尝辙止的层面。 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傅璇琮曾结合自己的经历讲过这样一段话:“加强对古典文学名篇的阅读和记忆是尤为重要的。我小的时候,也曾在父亲和老师的强迫下背诵了一些还不能理解的古文,虽然当时不得要领,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却发现那些东西已渐渐内化为自身的修养,成为思想的精髓。”

      老舍的儿子舒乙先生也说,北京圣陶实验学校七八岁的孩子对《论语》、《诗经》等古代文化经典作品都能背得滚瓜烂熟,虽然当时并不理解其中的意思,但到了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自己就慢慢地理解其中字词的意思了。他说,等到他们年纪大了以后,孩提时代在课本上学过的东西很多都忘记了,但惟独背诵过的一些古诗词耳熟能详,由此内化而成的自身的思想、性格与修养,更是如影随形般地跟随人的一生。 中国古人数千年的学习都很注重朗读与背诵。现在将这种方法拿来为我所用,似乎有点不合时宜的“落伍”,也同当今教育上极力主张的求新求变与让学生多思多想背道而驰。但我们不能只看表面。中国古代几乎每一个时代都产生了让世界瞩目的大思想家、文学家。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孙子、屈原,到清朝的大文学家曹雪芹,无一不是世界级的大师。他们用的就是最“笨”的方法——朗读与背诵。 另外,古人学习讲求“取法乎上”,学生起始阶段学的是“四书”、“五经”等高层次的文化经典。古时候一开始就让学子去背诵,现在有些老师开始就要学生去“创造”;古时候强调文化积淀,现在则空喊创新。什么文化积淀,什么厚积薄发,在“现代教育”中似乎都重视不够。 如是以往,休说诺贝尔奖与中国无缘,大思想家、文学家难以诞生,就是产生有点名气的大学问家也难乎其难了。一味刻意地逐新求异,丢失的不仅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更是自己的个性和中国文化学习的本质东西。朗读与背诵这一最简单、也是最奏效的学习古代文化的方法,千万不要再将其视作污水般泼掉了! 我希望现在的中小学生一定要沉下心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多读多背一些古代经典作品。这会对一生都有好处。

        经典教育的理念之六: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教育和学习方法 当前流行的教育思想普遍以“儿童中心本位”为出发点,主张“教育要本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先易后难的原则,学会了低级的再学高级的,不会走就先别跑。”这种思想对吗? 也对也不对。乍一看,很有道理:符合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符合人类身心发展渐进性的特点,符合孩子理解能力、认知能力乃至整个学习能力逐步增强的实际情况,符合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一般原则。 但,如果我们不是简单盲从,而是对其加以认真、细致的分析就会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这种教育思想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一系列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是有一定局限性、有一定适用范围的,并不是适用一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首先,让我们从根源入手,重新认识一下孩子们的学习内容。 孩子们所学习的科目,按照其特点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理性的、讲求实证的、逻辑思维的科学类科目,如数学、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等,另一类是感性的、讲求美感塑造的、非科学的人文类科目,如语文、外语、文学、美术、音乐等。 科学科目有着环环相扣、逐级推进、渐深渐难的特点,高级知识必须以初级知识为基础。比如数学:由加法产生乘法,进而产生乘方,再进一步产生开方;不懂极限,就不会懂概率和微积分;立体几何是平面几何的深化;多元高次方程是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等等。因此,科学科目“由简单到复杂”的历史发展特点就决定了其教育也必须遵循同样的原则来进行,这才是“认知心理学”的适用范围,才是真正应该按照“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来传授和学习的知识。 所以,科学知识必须用科学的办法来教,必须循序渐进而不能拔苗助长。这样,伴随着孩子理解能力、领悟能力、演绎推理、综合分析、逻辑思维等各种学习能力逐步增强的节奏,教育程度逐步加深,难度逐步提高,孩子们逐步掌握,不会出现畏难心理和厌学情绪。这样才能实现成功的科学教育。 除了降低难度,还有一个办法也可以学好科学知识,那就是“提高学习能力”。这正是经典诵读的作用和意义之一,我们将在后面谈到。 而语文、外语、文学、音乐、美术等人文类科目是怎样的情形?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婴儿最先会说的不是最简单的“1”,而是比“1”复杂得多的“爸爸、妈妈”,因为听的次数最多;可以不认识“人”字而直接认识“从”或“众”字,如果见的次数多;在孩子们眼里,真的“山”、图画的“山”和文字的“山”没有什么区别;大人说一句话,小孩能完整无误地复述出来,但他从未见过其中的任何一个字,也不懂得任何一个字的意思; 儿童背电视广告、学唱流行歌曲的能力令人吃惊;美国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小孩,讲英语比我们学过十年语法的本科大学生都强;维也纳的孩子懂交响乐而我们的宝贝只会听儿歌;弱智的舟舟不懂音乐知识,却成为小小指挥家; 等等等等,不胜枚举。 这是教育的功效吗?是老师家长从初级到高级一步步循序渐进教出来的吗?是逻辑推理得来的吗?是知识造就出来的吗?不!是不断的耳濡目染使然,是长期的环境熏陶使然,是天天接触、日积月累、耳熟能详、熟读成诵使然,绝不是语文知识、语法知识或者音乐知识的功劳。 我们倒是学了很多语文知识,会按照语法规则把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析得头头是道,却看不懂更写不出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经典著作;我们的外语语法知识也很丰富,会做连美国学生都发愁的四选一填空,却不能纯熟、自然地开口说话;我们能看懂五线谱,却听不懂交响乐而只喜欢通俗的、大众化的流行歌曲;我们有着很丰富的各学科知识,却只有初高中的文学艺术欣赏水平,甚至不进反退。

       对照数理化等科学科目,我们会发现:语文、外语、文学、音乐、美术等学科属于人文类科目,是非科学;它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它属于美感教育而不讲求实证和逻辑推理;它不适用于“循序渐进”的原则,不需要学简单的、低级的就可以直接学复杂的、高级的;它也不需要以某学科知识为基础,只需多听、多记、多说、多用即可;老师家长所要做的,只是选择和确立一种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高雅文化、高度智慧、高尚品德的熏陶氛围。我们的教育太执着于人文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它“美感教育”的特点。我们没有从小打下足够深厚的底子,没有从小奠定高档次的基础,所以搭不起高档次的上层建筑,只能做下里巴人而不会成为阳春白雪。 所以说,非科学的人文教育不能用科学的办法来教,也没有必要从最低级、最简单开始。人文教育并不是“认知心理学”原则的适用范围。 在教学实践中也可以发现这一规律。美国的科学教育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我国教育专家专门对中国和美国的数学教育作了对比。通过教学进度的对比发现,美国初中的数学课程,我们的孩子在小学四五年级就学完了;美国大学一二年级的课程,是中国学生的高中课程。所以,美国学生大学一二年级的数学成绩是很差的,但经过两年就平起平坐甚至超越我们。等进入更高级的学习阶段或者数学研究领域,美国人成果频出,逐渐成为国际知名的数学家,而曾经遥遥领先的我们却鲜有出类拔萃者;每年国际奥林匹克竞赛,我国学生都能获得骄人战绩,成年后却少有驰名世界的科学家;很多美籍华人成为世界级科学大师,但我们,泱泱大国十几亿人口,没有一个人获得过世界科学界的最高奖——诺贝尔奖、或者数学界的最高奖——菲尔兹奖。为什么?我们不应该深刻地反思吗? 不能怨孩子!在他们还小的时候、理解力还很弱的时候,我们把很多必须经过透彻理解才能真正掌握的科学类知识硬塞给他们;他们承受了太大的压力;他们是为学习而学习,为父母高兴而学习,为考上大学而学习;他们不喜欢、讨厌甚至害怕这些科学类知识,只因为这些知识超出了他们的大脑所能理解和承受的程度。很难现象我们的孩子在今后更高阶段的学习和科学研究中会有兴趣、有动力、后劲十足,很难想象一个整天为完成任务而学习的学生会成为科学领域里的世界级大师。 在科学教育上,我们赢美国6年,他们赢我们一辈子!教育不是六年八年或者十年的事,是一辈子的事啊!

    改善家庭教育方式 让孩子做快乐儿童

    林素廷:我爱大自然 新华社记者何璐璐摄

    新华网北京11月18日电题:孩子,你快乐吗?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孩子,你快乐吗?”在一些城市的街头,记者随机向孩子们抛出这个问题。令人吃惊的是,不少孩子摇摇头,脸上写着与年龄不符的忧郁,一种不快乐的表情。

    童年的快乐是一生快乐的源头

    北京市第三幼儿园设在天安门附近的中山公园里面,古木参天,空气清新。孩子们来这里时高高兴兴,但有一名孩子却蹲在门口不肯进去,妈妈告诉记者:“幼儿园分班,孩子与他的玩伴分开了,所以不开心。”对于儿童来说,有玩伴的童年才有快乐。

    记者就“开心与快乐”话题随机采访了一些中小学生,一名小学生说“不上培训班就是快乐的”,而一名中学生则表示“不搞分数大排队就是快乐的”。

    很多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就像在蜜罐里长大的一样,要什么有什么,吃穿用样样好,还能不快乐吗?可是,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感觉自己不开心的孩子似乎并不在少数。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社区与家庭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金琰指出,不少孩子在物质上是富裕的,而在精神上,他们不够快乐。除了应试教育剥夺了他们一部分自由玩耍的快乐时光以外,家庭教育失当也使一些孩子快乐不起来。

    在青岛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李艳就是这样一位辛苦而又无奈的妈妈。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李艳在孩子1岁多时就把她送进早教班,到3岁时女儿已经上了奥数、英语、钢琴、美术、舞蹈、琵琶等十几种培训班。她说:“孩子辛苦,我们也辛苦,但为了让孩子在今后的竞争中多一点胜算,不得不如此。”

    金琰认为:“中国父母普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从小就给孩子灌输一种人生模式: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白领阶层=成功人生,而不允许孩子偏离自己设计的这个航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表示,童年的快乐是一生快乐的源头,如果以明天的幸福为诱饵,来剥夺孩子今天的快乐,这不是自欺的行为就是无知的行为。

    现在的“傻孩子”“笨家长”“苦老师” 越来越多,似乎谁也不快乐。专家指出,按照教育的规律,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培养,首先是成长教育,培养心智健全、身体健康的合格公民,然后才是成才教育。倘若从小强加给孩子过重的竞争压力,最终,我们培养出的孩子可能会成为物质上的富翁,精神上的贫民,幸福指数上的乞丐,价值观上的糊涂虫。

    令人高兴的是,一些开明的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他们给孩子更多自由的空间,不强迫孩子做分数的奴隶。但是,与成千上万中小学生相比,这样的家长毕竟是少数。

    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入学率从不足20%提高到99.5%,青壮年文盲从80%以上降到3.58%;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跨越。

    专家提醒,要帮助孩子找回快乐,要改善家庭教育的方式,要做学习型家长,重修父母这门课,重读孩子这本书;同时,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合理设置对孩子的期望值。

 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对自身的尊重、荣誉感、自豪感、自尊心――这是一块磨炼细腻的感情的砺石。”在他任校长的巴甫雷什中学,没有“差生”的概念,只存在“困难学生”或“难教育学生”的说法。

    从这里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教育信念:热爱孩子、关心尊重孩子,相信一切孩子在教育中能够向好的方面转变。

    当前,在一些家庭和学校,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容易忽视一点:孩子也是有尊严的。

    今年9月,广州番禺某小学三年级学生小晖因感冒不停地流鼻涕,班主任徐老师在当众批评他不讲卫生后,还让全班同学以《某某很害羞》为题写命题作文。同学们的作文内容大同小异,都是以嘲笑小晖为主。小晖的母亲卢女士对记者说,这件事对孩子的伤害很大,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受到了打击。

    广东省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曾锦华说,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很多人往往放松自律,忽略小孩的自尊。从历年发生的个案看,很多“问题孩子”其实都是由童年的一两次不良事件造成的。有时家长无心,却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有时甚至影响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在江苏省如皋中学,学生每天户外运动不少于1小时,每天睡眠不少于8小时,每天一小时的午睡时间必须得到保证。通过不同的试卷设计,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先找信心再补差距;基础好的学生则可以凸显优势,发挥特长。

    “如果把正在迅速成长、千差万别的儿童少年,像工厂制造物品一样,用一个模子去塑造,用一把尺子去量裁,势必加重学生的负担,扼杀学生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压抑他们才能的发展,使优势得不到发挥。” 中学校长左伯华说。

    “我们要从最微小的平常事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丰富的感情和完整的个性。” 左伯华说,“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专家认为,只有被尊重,孩子才能感知幸福,感受到被聆听和被发现,孩子的潜能才会充分地调动起来。

11种教育方法毁掉孩子

  1、从孩子婴儿时期开始,就对他有求必应,要什么给什么。这样当他长大后,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万物皆备于我。

  2、当他口出污言秽语时,尽管讥笑他。这要他的词汇会越来越不成体统,说出话来把人气个半死。

  3、永远不对他进行精神道德教育,让他自己混到成年时再说,让他自己去决定一切。

  4、避免对孩子说他犯了错误,免得孩子有时候会感到内疚。这样他将来出去偷东西,或者因为其他原因犯罪而被逮捕的时候,会感到全世界都在同他作对,他反倒成了受害者。

  5、把他随手乱丢的一切东西都替他收拾好,千万不能让孩子自己动手,免得他累着。这样他会养成习惯,遇事把一切责任都推给别人。

      6、不论好坏书刊,任其自看,不闻不问,更不予干涉。而家里倒是收拾得干干净净,餐具也做了彻底的清毒,但就是不管孩子的脑袋里装了多少垃圾。

  7、父母经常吵架,恶言相加,根本不顾忌孩子在场。这样,将来父母感情破裂,离婚时,孩子不致于感到意外。

  8、孩子要用多少零用钱都照给不误,不要让自己干活挣钱,也别叫他节省,何如让他和父母当年一样受苦受累呢?

  9、对他在饮食、起居方面的无理要求,总是姑息迁就,否则万一他生气了,着急了,那可不得了。

  10、当他和邻居,老师或警察发生冲突时,家长坚定不移地站在孩子一边,让孩子知道:那些人都是对你不公平的。

  11、当孩子闯了大祸以后,慎重地声明说:“这点鸡毛蒜皮的小事, 未免小题大做了吧?”。

对孩子的顶嘴,家长要教育引导,并且要注意方式。

  一、不要轻易责备孩子。常常不讲方式、场合地批评孩子,是父母的通病。有些批评十分尖锐,却不完全正确,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渐渐引起孩子内心的愤恨、埋怨,甚至记仇。所以批评孩子前先要弄清缘由,不要乱批评;需要批评时,要注意语气、场合和方式;批评时要循循善诱,使他心甘情愿接受。

  二、尊重其自尊心。对有问题的孩子,可以用启发、引导的方式,不摆家长的架子。一般爱顶嘴的孩子都很有见识、内涵和智谋,只要正确引导,他们会早日成才的。

  三、孩子有理时可以申辩。要在家庭中发扬民主,鼓励孩子申辩。这可使孩子感觉到无论做什么,只有“有理”才能站稳脚跟,这对发展孩子个性极为有利。孩子有时可能会狡辩,这时你可正确引导,与孩子充分摆事实、讲道理,这是一种锻炼,可使孩子学会从各种困境和挫折中摆脱出来。 

儿童教育方法

   基本每个家长对教育孩子都很头疼,是各有各的难处。包括每个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也是有分歧的。我和LG也不例外,在孩子的教育上也是意见不统一,好多时候也会有争执。

前些天两个人一起看了一些别人的儿童教育方法,推荐给大家,希望能够有帮助。

 1、让小鹰慢慢张开翅膀

现在的孩子成熟得太快,这并不是一件好事。要让孩子羽翼丰满起来,应该给他们以倒金字塔╠╠即v形的关爱,在他很小的时候,要限制他的自由和他自做主张的权力。当他们逐渐成熟,显现出有足够的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时,再一步步让他走向独立。

这一点是为了提醒年轻的父母们不要对孩子撒手太早,否则他们会感到被纵容,习惯犯一些不必要的错误。进入学校以后,在因缺乏必要的判断力而不得不需要父母帮助时,他们也会感到不习惯,以致沮丧,甚至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而这无疑会增加父母与孩子沟通的难度。

——韩维晶,博士,中国家庭行为研究项目负责人。

 2、不要在饭桌上争吵

家长所选择的食物,挑食的孩子不一定都能接受。教你采用诱导法:选好可爱的食物,然后坐下来跟你的孩子愉快地边吃边谈。一定要让气氛保持轻松活泼,不要指责他的吃饭习惯。这样孩子就会渐渐地喜欢上许多不同种类的饭食。千万记住:进餐是与孩子共处的大好时机,要好好享受它,不要在饭桌上挑起战争。

——ellynsatter 美国儿童及成人不良饮食习惯专家

 3、下班后尽量多和孩子在一起

工作忙碌的父母习惯用买上一大堆的礼物的方式来表达对孩子的歉意,可其实这并不是孩子最需要的。为什么不放下电话,关上电视,一起来放松一下呢?做游戏,讲讲白天发生的故事和笑话,多问问学校运动会的事情,别忘了告诉孩子,和他在一起是你最快乐的时刻。

有了足够的时间交流,即使你的工作会偶尔打断你们的交流,孩子也会体谅你的。

——李翰君儿童护理学博士 

 4、不要把孩子逼入死角

给孩子贴标签,取绰号或拿他和别人比较是很危险的,这只会使他朝着受批评的方向更进一步。你应该把每个孩子都看成是正在不断进步的个体。其实他们的成长就像竹子一样;在花园里栽种下之后,4年间你辛辛苦苦地坚持给他浇水,他只长了几厘米;到第5年,不经意之间他却一下子窜高了将近 1米!每个孩子的成熟速度也是不一样的。但是一定要耐心,要给他们时间。

——sean covey,美国,著有《怎样培养行动能力强的孩子》一书

 5、逐渐向他灌输对学习的热爱,这会影响他的一生

如果能把“这世界是怎么存在的”弄清楚,孩子肯定会感到分外激动。告诉孩子学习就是探险,他自然会充满热情。和在学校的学习相区别,父母在家里主要是从艺术创造力上来引导孩子,以及做智力测验题科学小试验和脑盘急转弯等。组建一个亲子图书角吧,和孩子一起来验学习的乐趣。

——陈逸梅,儿童教育学博士 

 6、纪律并不是多余的,要明确你对他的要求。

只有知道了做每件事的限度,孩子才会保证安全。把你对孩子的要求明白地告诉他们,这样他就会懂得在什么时候应该适可而止,而不至于浑然不觉地走过安全与危险之间的界限。虽然有时候孩子可能不愿听从,但只要你态度坚决,对他所做的要求又是合乎情理的,那么他最终肯定会乖乖地听从你的约束。

——马丽,著有《家庭:教育的前沿》一书

 7、要勇敢地坚持自己的意见

这是最重要的一条;告诉孩子,有时候大多数人的意见反而是错误的。要敢于坚持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要因为害怕与众不同而发表违心的意见。

——霍林儿童心理学教授

 8、制定目标,而不是惩罚方法

或许你有制定工作计划和财政预算的习惯,这种客观的态度也同样适用于教育儿童。应该在撒谎没有发生之前就了孩子一起讨论诚实的重要性。孩子上了小学,就可以逐步向他解释“性”是怎么回事了,免得让他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听到别人对这件事的不正确的议论时,不能正确地看待它。

用惩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是最不可取的。不要忘了这么一个道理:教育就像治水,在于疏导,而不是堵截。

——李艾教授,著有《教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一书 

 9、打骂是在教孩子使用暴力

如果被打骂过的孩子果然变老实了那是因为他们小小的心里充满了恐惧,而不是真正地理解了自己的错误所在。这丝毫不能帮助儿童确立正确的正误观念,只会教会他暴力是一种很好的控制别人的办法。要想让孩子变成什么样子,就需要你自己先做出表率。不要低估了孩子的模仿能力,要处处向他显示有礼貌,有教养的举止是多么值得骄傲。

——陈砚博士,著有《少年儿童健康心理的调适》一书

 10.担当起家长的责任

有了孩子,我们就要为这个小小的生命来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了:工作尽量不要占用生活的时间,正确使用育子的假期,提高家庭的生活质量等等。作为一个妈妈,你所要出席的社交场合也不再只限于为了工作。孩子的毕业典礼和家长会上,你都应该有积极的表现。

——汪亚茹著有《我们能为明天做些什么》

 11、给孩子以闲聊的乐趣

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孩子能放松地讲出他心里所有的喜悦和困惑、恐惧,失望、学校、压力……鼓励他说出自己所有的想法,甚至包括对你的不满。这会帮助他把你当成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还能培养他自我表达的能力这可是最重要的一项生活能力啊!

尤其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时候,如果他们感到说出实话时总是不能得到理解,他们就会很容易地走到危险的道路上去。

  人的一生中要接受三方面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作为人生接受教育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年轻一代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裂变效应和市场经济的竞争,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我们的家庭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绝大多数的家长由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工作与教育没有直接的联系,对子女的教育多是凭感情、凭经验,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方法不当,子女普遍存在娇气、霸气、遇事缺少主见、意志力薄弱等现象,这种状况怎么解决呢?笔者认为要让子女健康快乐地成长,应采取以下方法: 一、消除家长对子女造成的恐惧 初中阶段是孩子们“翻坎”的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家长心情比较着急、浮躁。孩子与家长之间出现了对立的情绪,这时的家 长应先冷静下来,学会耐心等待子女的成长。有专家说道:“孩子避免失败的愿望比争取成功的愿望更强烈。为了防止最小的可能的失败,宁愿降低努力的水平。”这就是家长造成的恐惧使孩子失去主动进取的重要原因之一。希望家长不要一看到成绩考差了,就来一顿“审讯”,甚至痛笞,以免孩子失去信心、家长应对孩子的学习从过程去要求,这样比从结果去要求更科学,效果更理想。 二、为子女建立自信心 发明家爱迪生,幼年求知欲很强,喜欢追根寻源。他向老师提出“2+2为什么等于4”的问题,因此闯下大祸。刚进校3个月的他,被勒令退学。他的母亲十分悲愤,下决心亲自教育儿子成长,为儿子建立自信心,给他讲文学、物理和化学,培养他爱学习,爱科学的习惯。爱迪生的求知欲因此进一步被激发起来。“天才”的萌芽在不知不觉中成长,最终成为举世闻明的发明家。可见成功源于自信,自信心的树立,来自于周围的人们的常识。做父亲的都不赏识自己的孩子,孩子的自信从何而来?爱迪生的母亲不赏识自己的儿子,就没有今天的发明家爱迪生,对目前发展比较差的孩子,家长要用放大镜找他们的闪光点,帮助子女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当子女需要帮助时,家长的帮助要掌握一个度,绝不可越佾越疱,要留有余地。如:孩子问某字怎么写,有的家长会随口报出来,这样做最省力,但十分要不得。碰到孩子问某字怎么写,倒不如鼓励孩子“你不是会查字典吗?先查查看,再来告诉爸爸(妈妈)。”(这样的引导,孩子会欣然去查字典)。这样不仅省却了家长的许多时间,更重要的培养了孩子的自已动手攫取知识的。而这种能力在人的一生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孩子们跳一跳,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孩子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起自信心。 三、与子女一起成长,做子女的知心朋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所要学习的更新的东西越来越多。作为家长,应随时体现出求知上进的精神,给子女作出榜样。“爸爸妈妈同样在学习,在进步啊!”使子女明白学习新知,不断进步是伴随人终生的。其次要经与子女沟通,努力缩短与子女心灵的距离,原意听子女淡知心话,真实地了解自己的子女,教育子女健康成长。 在教育子女时切忌使用“没出息”、“傻瓜”等侮辱性语言,更不要以讥讽语气,来冷嘲热讽子女,冷漠子女,这样会抹杀子女的自信心,给子女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阻碍子女的成长和进步。 “让子女有出息”是家长永恒的需求,教育子女的方法多种多样,子女的个体情况,家庭环境,家长素质等都是重要的因素,家庭教育要有效地配合学校教育,达到共同教育好学生的目的,让孩子快乐健康成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爱的因素非常重要。但是,当爱失去理智或失去限度时,对孩子的爱就成为极端的爱,这往往会导致孩子身心发展出现障碍,心灵发生扭曲,对孩子将来的人生发展有着不良影响。 .. 对孩子的爱的极端表现有: 1、认为只要无限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就是爱孩子,其实这是一种无知的爱。孩子对爱的需要不仅是 物质上,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生活中,有的家长只注意给孩子补充各种营养品,却忽视了对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有的家长给孩子买了许多书籍或买了电脑,却没有正确地引导孩子去读书或正确地使用电脑,也不明白对孩子的精神鼓励、赞扬、肯定和必要的心理支持都是爱,然而,这种精神上的爱对孩子的成长更加重要。 2、家长过分保护孩子,为孩子做了许多本应由孩子自己去做的事情,这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也降低了他们的自立精神与自信心。这种爱限制了孩子的自我发展,对孩子将来独立的社会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3、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常常批评,甚至体罚孩子。有的家长的确非常爱孩子,但是,在观念上错误地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每当孩子的表现与家长的想象不一样时,就通过打骂来解决问题,这种做法往往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创伤。这种爱给孩子带来的不是欢乐,而是痛苦。这种望子成龙的爱往往会形成相反的情绪或情感――恨,对家长、对他人、对社会、甚至对自己的恨。家长应该充分肯定孩子的优点,培养其自信心,而不是发现问题就批评、指责或惩罚,才有可能使孩子获得更好的发展。 我记得有一位外国科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的确,父母的教育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教育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将来,所以说家庭教育尤为重要,是个必不可少的课题,“望子成龙“是家长们的共同心愿,每个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将来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样就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在这方面付出努力。 对于“怎样教育好子女?“一直以来都是广大家长们共同探讨的话题,一边是社会,学校所关注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对于每个孩子的教育方法并非千般一律,应因人而异,这其中就大有学问,教育孩子应根据他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采取相应的方法,这样才能取到好的效果。 教育孩子应先从“德、智、体、美、善”五个方面抓起,即素质教育,首先,家长教育自己的孩子必须从小就要做一个品德良好的好孩子,可以举一些实例或者通过看电视,漫画等引导孩子告诉他在生活中也要做一个像其中的人物一样。 二、家长平时应多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使他感觉到大人很在乎他的学习,不要不闻不问,这样他会感觉到学得没劲,另外,家长与孩子共同制定出一个目标,实行奖罚分明,当达到该目标时,家长应遵守“合同”给予相应的奖励,若没达标时,家长也不应责怪,打骂孩子,应鼓励帮助指导他,这样才能重新树立起他的信心。家长应教孩子养成“不耻下问”的好习惯,独立思考,善于分析难题等良好读书习惯,教他学东西时应灵活掌握,不要死记硬背,“读死书,死读书”的学习方法不管用,时间花不少,效果却一般,比如有的孩子抄写生字,写了一排,过段时间他还是写不出来,这种方法太“死”,家长应多教一些好的方法结子女。 三、“健康是财富”,家长应教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早起早睡,平时打打篮球,跑跑步等对身体很好。 四、家长应教育孩子从小就要养成心地善良的好孩子,多做好事,对人有礼貌,教他们怎样待人接物。 另外,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影响非常大,这一点应引起家长的重视,说话要得体,办事要认真,给子女树立一个好的形象,告诉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平时在家里给他们布置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自己的事自己做,当天的事当天完成,给孩子制定一个作息时间表,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总之,教育孩子的方法有许多,这就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平时应做到有一颗爱心,还要细心、用心、耐心。我相信只要我们家长能做到这几点,再加上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心,我们的孩子未来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人才。 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要注重的问题: 小儿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进入学龄前期,这是人一生中很重要的时期,人的许多基本能力在这个年龄阶段形成,如口头语言、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性也在该期初步形成,所以,不能忽视这一时期的教育及心理护理。早期教育包括体、智、德、美四个方面。 体育:是早期教育中的首要任务。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如走、跑、跳、攀、登等。要完成这些任务,只有保健护理、保育营养还不够,还必须开展一定的体育活动,以掌握某些技能,使儿童的骨胳、肌肉和各种脏器得到锻炼,提高适应能力和各种功能。 智育:早期进行智力教育重要的不是传授深奥的科学知识,而是要把开发儿童的智力作为重点即发展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学龄前期的智力教育,是为今后的教育打基础的,错过这个时期,以后再学习就十分困难了,甚至无法补偿,比如口语就是如此。一个人如果在学龄前期没有练习说话的机会,待到成人后即使花费很大的精力,也达不到正常人的口语水平。我们要从培养儿童智力、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几方面做准备,而不能以识多少字,学了几册算术作为儿童智力高低的标准。 德育:是指对儿童的品德教育。人的品德的形成分析起来有三种因素,即对品德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学龄前儿童对事物认识水平比较低,许多抽象的道理还不能理解,只能够了解比较直接的、简单的是非标准,并且能够培养一些待人接物的初步行为习惯,如礼貌、善良、诚实等。儿童的模仿性强,社会上许多事情都会不知不觉影响他们,如不主动地进行教育,儿童则会自然而然地学会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品德教育要靠成人细致地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儿童的全部生活中去,绝不是仅靠说教、讲大道理所能奏效的。 美育:是指对儿童的审美教育。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会使人产生美的感受,某些艺术形式就是将这些美的内容加以提炼、升华的结果。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他们有意识地体验生活中的美、并教给他们初步的技能技巧,来表现出自己美的感受,甚至进行某些创造。艺术形式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大都用声音、色彩或动作姿态来描绘,这正符合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点。所以,艺术形式能够引起儿童的注意和兴趣,易使之受到艺术的感染和熏陶,如歌曲、乐曲、舞蹈、诗歌、美工、文学作品等都是对儿童知识经验少,理解和欣赏水平低,生理上还不成熟所以只能选择那些浅显易懂的作品。 我们周围的环境,以及人的行为、语言对培养儿童的美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幼儿园和家庭环境的美化、成人的举止、行为、服饰都很重要。 学龄前儿童,在心理护理上应注意心理特征。此时的儿童抽象思维已经产生,能够对抽象的数概念有所认识;创造想象也已出现,个别儿童还能画出很新颖的画面,编出有情趣的小故事。因此,家庭生活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都要给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要让儿童从日常的生活中,感受真善美的陶冶,通过耳濡目染,培养儿童良好的品质,使其心理在一种健康、向上、友爱的环境中得到发展。在心理护理上,要十分注意方法,对儿童切忌采用粗暴简单的训斥,这样容易使儿童产生自卑心理;也不能采用迁就、纵容的方法,这样就会使儿童产生不辨是非,自以为是的心理,采用正面引导,循循善诱的方法,如通过劳动培养儿童勤劳、助人为乐的品德,让孩子在心理上感受到劳动后的愉快及帮助他人后的快乐。在儿童的心理护理上还应注意顺其自然,要和儿童教育、儿童保健紧密地结合起来。护理得当,可使儿童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如何教育?

儿童教育方法集锦

动手益智法

手指的触觉灵敏度最高,管辖手指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功能区域面积最广泛。如果手指经常活动,不仅能促进大脑发育,而且能增强大脑的思维能力,因而应该有意识地让幼儿自己动手做些事情,如洗脸洗手、用勺或筷子进食等;让稍大些的孩子学拍皮球、剪纸、叠纸等;让学龄儿童自己削铅笔、剪指甲、扫地、浇花等。这样会使儿童更聪明。

儿童辨别是非能力培养法

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联系实际,抓住一切机会,如邻里亲友间、孩子的小朋友间有助人为乐、刻苦钻研、拾金不昧等优秀事迹,或小偷小摸、酗酒**、骂人打架等不良行维都可启发孩子发表意见:

①耐心听取他们的看法,从中了解孩子对各种社会问题的态度,便于有针对性地与孩子讨论问题。

②对孩子不正确的意见,不能狠批一通,加以压服,而要尊重事实,帮助分析,让孩子真正有所认识。

③密切与学校的联系,共同配合教育孩子。

④对孩子流露的细小思想变化,应适时予以指导。

儿童创造性培养法

培养儿童创造发明的意识,可以从五个方面去做:

①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如用不同于一般的方法解题,按新的方法装配玩具等。

②对孩子的创造性尝试,多加鼓励,少泼冷水,并加积极引导。

③不按自己的意愿强迫孩子接受其不感兴趣的事物,而只能因势利导。

④鼓励孩子多问,解答其疑问应注意加以启发,让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得到正确的答案。

⑤鼓励孩子的大胆设想,培养其动手能力,失败时应帮助他们一起找出失败的原因,树立重新做起的信心和决心。

儿童独立生活能力培养法

应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①父母、祖父母步调应一致,不要娇惯孩子。

②老师强调学生要从事家务劳动时,家长应积极配合;孩子认真进行了家务劳动,不仅及时表扬,还可反映给老师,在班上也给予表扬。

③孩子参加公益劳动,应加以支持和鼓励。

儿童发音培养法

应从下列几个方面培养幼儿正确发音:

①在与儿童交谈时,应尽量使用发音正确的普通话。

②让儿童模仿小动物的叫声和各种车辆的鸣声,有助于孩子发音器官的完善。

③要让孩子区分发音相近的语音间细微的差别。

④经常让孩子背诵一些儿歌。

⑤让孩子多听电台的少儿节目。

儿童好奇心培养法

儿童的好奇心常常是智能发展的前奏,不能加以挫伤,而应采取正确的态度加以培养。不但要热情耐心地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还应经常向他们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去观察、试验,促进他们求知欲的发展。一时回答不了的问题,不能一推了之,更不能胡编乱造,给孩子不正确的回答,而应努力与孩子一起寻求正确的答案。

儿童记忆力培养法

记忆力是可以锻炼提高的,科学地掌握以下四个方法,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①阅读过程中,可帮助孩子用不同色彩的笔标出需要记忆的重点,反复背诵,以重点带动一般。

②抽象概念或有关数据可以联系其日常生活中的有关事项帮助其记忆,效果比死记硬背好。

③培养记忆力时,不要让孩子干情绪容易激动的事情,或者从事剧烈的体育运动,使孩子能集中精力,从容记忆。

④帮助孩子安排好作息时间,可在一段时间内交替干几种不同的事情,以调剂精神。

儿童交际能力培养法

①当孩子长到3~4岁时,不要让儿童离群索居,而应为孩子创造条件,与邻居、朋友家的孩子多接触玩耍。

②尽量把孩子送到托儿所、幼儿园去,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伙伴,过集体生活。

③走亲访友,尽可能携带孩子,让孩子对家长之间的交往方式耳濡目染,还可使孩子接触更多的小伙伴?

儿童教育六解放法

陶行知先生提出儿童教育六解放的原则,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和嘴,以及空间和时间,使他们能想、 能干、 能看、 也能说;开拓他们的眼界,扩大知识面,不填满他们的时间表,留出时间做他们喜欢做的事。

儿童教育时机掌握法

进行儿童的早期智力开发和品德教育,家长应该充分掌握教育孩子的时机:

①父母平时以身作则,事事、处处为孩子作出好的榜样。

②对孩子好的行为要及时赞扬,对他们的不良行为要及时纠正。

③每晚给孩子讲述各种有趣的故事,启迪孩子的智慧;星期日宜带孩子外出逛街、逛公园或参观博物馆等,以扩大其知识面。

④孩子提出疑问时,往往是最好的教育时机。

儿童节奏感培养法

节奏是音乐的第一要素。培养孩子的乐感,要从节奏感开始。

①要让孩子聆听节奏感鲜明的音乐。

②让孩子配合音乐的节奏拍手、摇头、屈膝、踏步等。

③还可以让孩子练打击乐,为一支乐曲打节拍,学会调整节奏。

儿童看书习惯培养法

①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和孩子一起看书。

②睡前大声绘声绘色地给儿童读一段故事。

③在儿童床边设一书柜,摆上儿童爱看的书籍。

④创造舒适的阅读环境。

⑤为儿童提供合适的读物,不要过深过浅。

⑥带儿童逛书店,让儿童自己选择喜爱的图书,可以稍加指点,然后任其作主。

⑦鼓励儿童对好书一读再读,温故知新,获得更深的理解与体会。

⑧引导儿童活用书本上的知识,鼓励其评价各种事物,让儿童体会到读书受益无穷。

⑨不间断地鼓励儿童制订新的读书计划,并按时完成。

⑩把读书纳入家庭计划之中,家长以身作则,为儿童树立榜样。

儿童科学启蒙教育法

对孩子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一般可采用下列方法:

①形象化教育:带领儿童参观自然博物馆、游览公园、参观农村、观赏动植物图片时,结合所看到的事物灌输科学知识。

②趣味性教育:让孩子捕昆虫、闻花香、观察云层变化等,在孩子发生浓厚兴趣时,介绍有关科学知识。

③启发性教育:在孩子玩耍电动玩具、声控玩具的过程中,可启发孩子探索其中的奥秘。

儿童快乐性格培养法

培养儿童的快乐性格,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

①丰富感情世界:要在同儿童的交流中加深感情,并鼓励其与同龄人一起玩耍,学会建立愉快融洽的人际关系。

②指导调整心态:人生快乐的秘诀常在于有适应性很强的心理状态,因而要培养儿童形成调整心理状态的能力,在恢复快乐心情中寻到慰藉。

③赋予决策权力:让儿童从小就懂得怎样使用自己的决策权。

④限制物质占有欲:使儿童认识到人生的快乐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物质财富的占有。

⑤培养广泛兴趣:为儿童提供各种兴趣的选择,爱好广泛者容易拥有快乐的性格。

⑥保持家庭和谐:在和睦幸福家庭气氛中成长的儿童,成年后较多能获得幸福生活。

儿童潜能诱导法

①仔细观察:从儿童的日常言行中发现儿童潜在才能的萌芽,以便有意识地加以诱导激发。

②创造机会:为儿童经常创造表现潜能的机会,让其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勇气和信心。

③耐心等待:不要因急于办成一件事而代替儿童去做,无意中取消了让儿童发挥潜能的机会;而要沉得住气,耐心等待,从心理上“迫使”儿童投入锻炼。

④给予鼓励:对于儿童的各种尝试,尽量给予肯定、鼓励、赞扬;即使有不足,也不要指责、打击,否则会助长其依赖性和羞怯感。

儿童日记指导法

孩子写日记可练习思考、写作,家长要善于诱导启发,激起孩子写日记的兴趣,不可把日记当作业,逼迫孩子写,要求也不必过高,只要记清楚、写明白即可。启发孩子善于抓住主要生活片断,不写成流水帐、检讨书,写真话,允许孩子对日记保密。

儿童审美教育法

①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应为孩子创造清洁、幽雅、静谧的家庭环境,成员间和睦相处,互相尊重,养成孩子的美好心境和独立意志。

②服饰打扮美观大方,不将小孩打扮成小大人,常让小孩听音乐,看优秀电影、电视,引导小孩唱歌、跳舞、绘画,培养高尚情趣。

③常带孩子到野外观赏美丽风光,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总之,通过家庭美育教育,使小孩生理、心理都能健康发展,为今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儿童识字教授法

教儿童识字要循序渐进。

①宜选常接触事物的字,并把字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配合形象化的声音、动作,以加深孩子的印象。

②用多种方式帮孩子复习学过的字,带孩子外出旅游时,看到与学过的字有联系的事物,随时拿出识字卡片,让孩子一一对上号。

儿童思想品德教育法

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可采用下列方法:

①礼貌意识引导:教育孩子礼貌待人,态度和埃

②集体意识引导:教育孩子关心集体,遵守纪律和公共秩序。

③自省意识引导:教育孩子能接受别人的批评,做到知错即改。

④团结意识引导:教育孩子与小伙伴友好相处,互相谦让。

⑤自理意识引导:帮助孩子学会整理玩具和图书,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⑥是非意识引导:教育孩子遇事要分辨是非,知道好坏,有正义感。

⑦先进意识引导:教育孩子敬仰和学习革命前辈和英雄、模范人物。

⑧爱国意识引导:教育孩子从

儿童图书选择法

代儿童选购图书,应有针对性:

①2岁以下的幼儿属智力启蒙期,应选开本大、色块明朗、简易浅显的画册。

②2~3岁, 应选绘有动植物的画册、和人们生活有关的看图识字卡片等。

③3~5岁,应选有色彩、故事、简易文字说明的图册,让孩子学着摹、画、做之类的书,开发小孩的创造力。

④6~8岁,宜选系列魔方画册、连环画册,寓言、童话、神话等方面的故事画册。

⑤8岁后进入思维期,应针对孩子学习需要,选购些辅导性、实用性的课外读物,尤其要选购字典、词典、手册之类的工具书。

儿童兴趣培养法

孩子良好兴趣的培养,应着重于以下四个方面:

①要培养孩子的广泛兴趣,鼓励孩子接触多方面的事物,从而获得广博的知识。

②在广博的基础上,注意发现孩子的特殊爱好,使其在某一方面有所专长。

③当孩子作出选择后,要鼓励他保持恒心,不致半途而废,一事无成。

④帮助孩子在从兴趣出发进行的活动中收到实效,以强化其兴趣。

儿童学习环境营造法

学习成绩的好坏与环境关系密切,以下十一条可供家长参考:

①让孩子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让孩子感到自己有独立的生活、学习能力。

②给孩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包括书桌、字典、必要的参考书等。

③饭后漫谈各自的爱好和当天碰到的事,评论电影及电视节目,尊重孩子的看法。

④定时进餐、休息、工作、学习。

⑤培养孩子养成完成作业再玩耍的习惯。

⑥孩子学习成绩优秀,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孩子继续努力。

⑦定期带孩子一起参观博物馆、图书馆、展览会等。

⑧鼓励孩子养成正确运用语言的良好习惯,丰富孩子的词汇。

⑨鼓励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注意发现孩子的特长和弱点,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⑩注意与老师的配合,经常向老师了解孩子的表现。和孩子共同探索人生,探讨未来,谈论理想、道德、情操。

儿童学习兴趣培养法

对不同智商的孩子,兴趣培养也应不同。

①智商一般的儿童:不宜提出过高的要求,应随时注意并尽力帮助其克服畏难情绪,增强自信心,养成迎着困难上的习惯。

②智商较高的儿童:适当增加其学习的难度与强度,常肯定与鼓励他们取得的进步,激发向更高台阶迈进的浓厚兴趣。

③智商低的儿童:提出实事求是的要求,利用其好强心理,发掘孩子对某一学科的“兴奋点”,并作伟突破口”,使其学习成绩接近或超过智商较高的同学,从而克服自卑心理,培养其学习兴趣。

儿童应变能力培养法

父母宜结合具体环境对儿童进行应变能力的培养。如在报上读到孩子被拐骗的新闻,碰上公园里失散了父母、街上错过了集合时间的孩子时,就启发孩子:“要是你——怎么办?”孩子在家不小心摔起了肿块,让小刀划出了熏在给他抹药、包扎的同时,问他:“要是你一个?人……怎么办?”根据孩子的答案, 再给以一定的自然、 社会常识的辅导。

儿童用脑方法指导法

要根据儿童的特点,正确指导儿童科学用脑:

①在鼓励孩子刻苦学习的同时,要注意防止孩子大脑过度疲劳,适时调整其学习内容,或安排适当的休息,讲究用脑卫生。

②注意引导孩子利用早晨的时间用脑,不要让儿童熬夜。

③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负担不宜过重,也不迷恋于某种玩耍。

儿童语言能力培养法

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①经常给孩子讲有趣的故事,也让孩子讲故事以丰富孩子的语汇,锻炼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

②经常领孩子外出、上公园,让孩子描述自然界万物的形象,在社会环境中学习语言。

③指导儿童做游戏,可采用猜字谜、挂字板、打词牌、字组词等方法教孩子学语言,如找出字牌“笔”,让孩子说出“铅笔”、“毛笔”、“粉笔”等词语。

④教儿童读书,在教孩子认识若干字后,要给他们买些儿童读物,  让孩子划词句、 组词句、 摘词句, 积累语汇。

儿童自信心培养法

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对其心理发展和行为情感调节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①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经常诱导孩子多说自信的话,如“我不怕”、“我敢”、“我会”之类,随着时间推移,孩子自然会养成用自信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意愿的习惯。

②几个孩子争着干一件事或玩某种游戏时,教师与家长要为孩子创造正常竞争的氛围,让有充分自信的孩子优先做,使竞争意识逐步得到发展和体现。

③教师和家长要鼓励和督促孩子实现自己的诺言,使孩子懂得,每说出一句自信的话,都要负起一定的责任,反复多次后孩子行为的目的性和责任感会逐渐增强。

④引导孩子将自信建立在比较全面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当孩子表达了充满自信的意图后,再鼓励孩子说出“凭什么”。

⑤避免在他人面前讲孩子的缺点或加以惩罚,否则孩子会产生自卑心理,养成自暴自弃的不良心理。

⑥当孩子遭到挫折时,应和孩子一起商讨解决的办法,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培养百折不挠的毅力。

⑦不溺爱孩子,让孩子适当吃点苦,以培养独立生活、 工作的能力。

⑧关心孩子在校的情况, 不提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

儿童自尊心培养法

培养儿童的自尊心有如下途径:

①正确对待孩子的提问,尽自己所能给予解答,或买一些有关书籍让孩子自学。

②孩子出于好奇,拆散玩具装不起来时,不要责怪,应耐心地给以帮助。

③孩子有了缺点、错误,不能不分场合给以批评。

④对孩子知识的增长、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要给以鼓励和赞扬。

儿童作业辅导法

①因材施教:找出儿童学习中的弱点,有针对性地辅导。

②培养自觉:采用启发式教育,不包办代替,让儿童养成独立、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

③方式多样:根据儿童追求新奇的心理特点,采用问答、复述等形式帮助儿童巩固提高。

④引导自查:培养儿童自己检查作业的能力,并从不足中寻找原因。

⑤切忌苛责:儿童在作业中出现差错是难免的,不要过分指责,以免引起逆反心理、厌学情绪。

 六岁儿童教育方法

自信的孩子会更快乐、更独立,更容易取得成功。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通常家长会认为只要表扬孩子就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真的是这样吗?那么更具启蒙意义的六岁儿童的教育好方法是什么?

自信是孩子最重要的品质之一。我们将传统的培养孩子自信的方法,与更具启蒙意义的新方法进行一番比较,父母们会发现,如今的教育更注重培养孩子作为社会人的角色,更加讲究培养孩子与人相处的能力。

六岁儿童的教育好方法1. 传统方法:赞不绝口。

儿童教育专家过去坚持认为,在儿童教育方面不存在过分表扬的说法。如果你三岁的孩子向你展示了一幅他手绘的图画,你完全可以给他打个满分,告诉他这幅画简直棒极了。如果这幅画并不是他最出色的一张,你至少可以找出某个角度说一些鼓励的话:“这种蓝色选择的非常好。!”

六岁儿童的教育好方法新方法:不宜过多表扬,但是应该言之有据。

接二连三的表扬让人听了感觉空洞、乏味,即使对儿童来说也是如此。真心实意的称赞远比敷衍了事的随口表扬好上百倍。如果孩子为某件事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你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他并没有这样做,你就没有必要对他进行褒奖。你不应该只对孩子完成的工作予以表扬,更应该对他为了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大加赞赏,并且教导他艰苦的努力终将得到回报。与空洞的赞扬相比,这样的信息更容易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六岁儿童的教育好方法2. 传统方法:批评会扼杀孩子的自信心。

儿童教育专家过去认为,批评会打击孩子培养起来的自信心。他们总是告诉父母:“如果你找不出任何鼓励的话,你最好就什么也别说。”曾在幼年时期受过父母严厉斥责的人,在为人父母后更愿意接受这样的建议。但是最新的研究结果发现,伤人自尊的批评与充满爱心的实话之间存在巨大差别。

六岁儿童的教育好方法新方法:用诚恳、关心的态度告诉孩子实情。

如果五岁的孩子把他写给奶奶的致谢信交给你看,你发现信上的字非常潦草,你不应该只说:“这是什么呀?拿回去重写一遍。”你可以委婉地告诉他:“这上面的字不是你写的最好看的字。我见过你写的更漂亮的字。为什么不写一张更漂亮的呢?”通过实事求是的评价,你可以赢得孩子对你的信任。用委婉的方式表达出实际情况能够鼓励孩子在做事时尽更大的努力。

六岁儿童的教育好方法3. 传统方法:自我表现的机会越多,越容易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先前的老话“大人说话时,小孩别插嘴”已经被人推翻了。有专家告诉父母,应该鼓励孩子表达出脑海中的真实想法。有些人甚至允许孩子说这样的话,如“我就不,傻瓜”,“你是个大笨蛋”等,他们认为让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并无不妥。但是,如果任由孩子随心所欲地表达想法(不顾忌任何后果),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有很大的自主权,而这样反而会让孩子产生不安全感。

六岁儿童的教育好方法新方法:有些自我表达方式会伤害他人??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伤害。

如果你听到孩子说了一些不友善或者没礼貌的话,你应该坚决予以制止,即使他当时是出于愤怒和伤心也不行。千万不能为孩子找借口(“他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感到很委屈”,或者“他实在太累、太饿了,没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相反,你应该指出孩子的错误。例如,你可以说:“你太没礼貌了。”你应该告诉孩子,以后你不希望再听到他用这样的语气说话,随后结束这次讨论。这样的教育方式并不会伤及孩子的自尊心。事实上,这样一来,孩子以后就会逐步克服情绪失控的问题,并且增强他的安全感。

六岁儿童的教育好方法4. 传统方法: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

这一传统教育理念的根据是:当你让孩子自己讲述他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时,他会为自己独立做决定而感到信心备增。这并非完全正确,因为这样做容易使孩子得意忘形。许多父母现在不得不耐心聆听孩子细数身边发生的每一件琐事。

六岁儿童的教育好方法新方法:有限的选择权可以让孩子生活的世界更真实。

事实上,生活中没有无穷无尽的可能性。你不可能对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做出选择,学会处理生活道路上出现的大事小情,即使是令你感到不快的事也没有关系,这有助于培养孩子乐观通达的生活态度。如果你让孩子对他生活中的一切事情做主??何时离校,饭前是否该吃零食,看哪些电视节目??那么你帮助孩子培养起来的不是自尊,而是特权意识。

六岁儿童的教育好方法5.传统方法:向孩子解释所发生的一切。

许多家长都有这样一条认识,他们有必要向孩子解释清楚自己为什么会要求他做这做那。专家认为,如果家长不是简单地指使孩子,将有助于孩子培养自我意识。但是有些时候向孩子解释某件事情的重要性却会难倒爸爸、妈妈。而且解释和辩解会让孩子感到不知所措,他们分不清哪一个更重要。由于未来的世界复杂多变,这样的教育方法会让孩子滋生烦躁情绪,而不是自信。

六岁儿童的教育好方法新方法:有些时候,你只管发号施令,这并无不妥。

当孩子向你发问,“为什么我必须这样做”,你偶尔也可以这样回答他:“因为我是你的家长,我说你要这样做,你就得这样做。以后我会告诉你为什么。”这样的回答会让孩子明白,有些时候他们必须做某些事情,而且不必明白为什么。最终,孩子会发现你要求他们做的事情是有道理的。这样的事多了,孩子会逐渐明白,他可以完全信赖他最爱的大人,也就是你,因为你总是处处为他着想。

六岁儿童的教育好方法6.传统方法:孩子越能干,就会越自信。

根据这条教育理念,孩子越早接触各种不同的活动,他们获得启蒙的时间的就越早。结果,家长们在孩子还未出生时,便让他们聆听莫扎特的音乐,让他们隔着婴儿床的栅栏看教育节目录像带,孩子刚上幼儿园就带着他们去上各种培训班。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儿童整日里忙忙碌碌,他们甚至需要用PDA来安排活动时间。

六岁儿童的教育好方法新方法:少参加活动,多接触社会。

当孩子的日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时候,他们有可能对各种活动敷衍了事,而你最终可能成了试图干涉孩子生活的人,而不是与他们一起分享快乐的生活。各种后勤工作,接孩子上下学,帮助他们检查各种用具等将占据你的全部生活。事实上,把孩子管得团团转并不能有助于培养他的自尊心,反而让他疏远了和的关系。所以,父母最好赶快减轻孩子繁重的负担,让他有更多的时间享受家庭生活的乐趣。孩子会因此觉得身心放松,你也同样能从中感受到快乐。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因而变得更融洽,而这种爱的纽带正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基础

儿童早期教育方法-儿童教育-儿童网

早期教育是什么?

——让孩子自然吸收,而非硬性灌输;让孩子随兴趣自然发展,而非单纯地积累知识;是启蒙教育,而非系统的正规教育。我们教幼儿简单的字词,并不是要把他们培养成语言学家,让孩子欣赏音乐,也不是一定要使他成为音乐家,早期教育注重开发多元智能,本着兴趣、需要的原则对孩子实施启蒙教育,是创造适当条件使幼儿的各项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是为培养孩子体格健康、智力发达、品质和个性良好打基础。

知识灌输的结果是高分低能,所以,我们认为:“学问”不等于“知识”,所谓有“学问”的人并不仅指他掌握多少知识,而更是指他是一个“学会了问”的人,是一个“会问、能问”的人。孩子能发现问题并有发现问题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有了无限的发展潜力,这比灌输大量的知识强一千倍。幼儿园不是培养“知识型”的人才,而是要培养“探究型”的人才

我们提倡“大课程观”,即幼儿园的课程包括幼儿园的全部生活和学习活动,幼儿的生活即学习,幼儿的学习并不是只在每天短短的十分钟的集体活动中,孩子的每一个生活活动都是课程的一部分,不要把幼儿的学习限制在所谓的“课堂”内。例如:孩子和别人的交往、孩子的进餐、孩子的体育活动、区域活动等等都是学习。

总之,儿童应该享有童年的快乐,我们家长也没有必要总是抱怨自己的孩子有多调皮,孩子是在和周围环境的探索中发展起来的,如果他们老是在束缚中生活,不许这样不许那样,他又如何能发展起来呢。因此在孩子的生活中、特别是在家庭生活中,我们应放开孩子的手脚,多一份自由,少一份约束,让孩子尽情的感受世界的奇妙。当然自由也不是指完全的放任自由,基本的规则还是要遵守的,我们要帮助幼儿克服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帮助他们学会合作、学会分享为他们更好的融入到集体生活中打好基础。

儿童早期教育方法

   1.让儿童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学习。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要活动,儿童通过游戏来认识周围事物,适应生活环境和发展智力。因此要给孩子买或借用有利于开发智力的玩具,要多让其和小朋友一起玩。

 2.引导儿童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学习。大自然和社会环境最能吸引孩子们,最容易激起孩子们探索的愿望。因此,节假日应多带孩子到外边去玩。

 3.注意训练孩子的感觉器官。在学前期,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比较发达,他们是依靠发育得比较完好的感觉器官捕捉事物的形象和特征的。感觉器官功能的好坏,对儿童智力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所以要注意多多训练孩子的感觉器官。

4.注意从小培养儿童发展语言。学前期是语言发生和初步发展的时期,而语言具有发展智力活动的工具职能,它在人的全部心理活动中起着十分显著的作用。因此,从小发展语言,对一生的语言和心理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例如:编讲形象生动而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不仅能扩大儿童的知识面,而且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5.注意培养绘画能力。绘画不仅可以锻炼儿童的感官,还能发展儿童的智力,同时可以培养儿童集中注意力、克服困难等良好品性。

 6.提供音乐环境。音乐不仅能使儿童情绪愉快,还可以促进他们的情感与美感等心理品质的发展,从而增进健康,增加知识,发展能力。例如:放一些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歌曲,学习各种琴类等。

 7.对孩子要爱而不矫惯,注意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做父母的对孩子可爱得很深,但不可以溺爱、娇惯,应当关心子女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做父母的不光要让孩子吃好、穿好,而且要注意启发和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注意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

   8.父母应当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表率。孩子的模仿力很强,父母同孩子接触的时间最长,因此孩子对父母模仿得最多。由于儿童的世界观尚未形成,儿童模仿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故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符合道德规范,做好孩子的表率

关于少年儿童教育中7条基本原则(方法

 教育孩子有哪些基本原则吗?年轻父母应该从那些铺天盖地的资讯中解脱出来,休息一下,仔细想一想就能发现,专家的建议与父母面临的问题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共鸣,归纳一下,教育儿童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七条:

  1、让孩子体会到他们的举动所带来的后果。

  《教会你的孩子正确举动》一书的作者之一查尔斯·斯卡尔菲教授认为,要采取一些办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意识。一个三岁大的孩子就有能力明白基本的因果关系。他建议家长试着用一种“事实就是如此”的语气来陈述某种不寻常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比如:“如果你把玩具留在车道上,它们可能会被车辆碾过。”让这种自然发生的状况起到其应有的作用,而不是换掉那些损坏的玩具。小提醒:如果你永远都不想要你的孩子丢面子,那么他就永远都学不会自己振作起来。

  如果事情本身带来的结果可能非常危险(比如孩子用玩具敲打玻璃桌),或者可能代价昂贵(比如他忘了锁自行车),就给他另外安排些合理的后果。比如把玩具收缴,一个星期不准他骑车等等。

  父母常犯的错误:安排了一些与他的举动所造成的损害毫无关联的后果。

  如果你的孩子看电视时跳上沙发,用取消他的一次娱乐安排作为惩罚他是毫无作用的。因此,正确的做法是:你需要他明白他的举动和造成的后果之间的直接关联——所以,必须关掉电视。

  2.给予正面的支持。

  “抓住你孩子做出好表现的时机——比如他和别人一起分享玩具玩耍,对别人表现得彬彬有礼,帮助做家务事等等——就赞扬他,向他微笑或者拥抱她。”《你孩子的健康》一书的作者——丹佛的儿科医生巴顿·D·施密特提到,“每天对孩子的批评和赞扬,要达到一定的平衡程度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

  向孩子表达你明确的态度:“谢谢你在我通电话时保持安静”以及“对于你今天解决你和你弟弟之间的争端的方式,我感到非常自豪。”

  父母常犯的错误:把奖励当作贿赂来防止孩子的不正确行为。

  专家认为: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不应得到这样的款待。制止不正确行为,更好的解决办法是让他们停下,取消他们的某项优待特权。

  3.缓和孩子急躁的脾气。

  畅销书《了解你的孩子》的作者之一儿童精神学家斯特拉·切斯认为:孩子性情上的差异是造成教育子女不能一概而论的主要原因。四十多年来她对于131名儿童进行了跟踪调查研究,而近年来有关个人特性的科学发现,比如基因等也支持了她的结论。

  切斯说:“仅仅出生几个星期后,婴儿就会在行为方式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一个孩子的性情,影响了他的行为标准、专心程度、对新环境的反应以及他感情表达的激烈程度。

  研究者现在发现了试着改变这些人格特性是无用的,因为某些性情是与生俱来的。

  父母常犯的错误:为适应你的孩子而竭力改变周围的世界。

  如果你带着你精力旺盛的孩子走访亲戚,不要叫别人把所有易碎的东西移到孩子够不到的地方。相反你应该在走亲戚之前就训练孩子具有正确的行为;如果她要调皮捣蛋,马上把她带出去。

  4.把持底线。

  任何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开心,不喜欢听到当你阻拦他的计划进行时他所发出的尖叫。

  父母教育中心的研究表明,教育在孩子六个月大时开始己初见成效。所以,你越早开始把持和孩子打交道的底线,效果越好。《抚养一个没被宠坏的快乐孩子》一书的作者、心理学家波顿·L·怀特说:“就算一个婴儿在哺乳过程中咬疼母亲,也应该把他拉开。如果用一种简单的、适合他们年龄的办法向学龄前孩子阐述道理,他们最终能做到遵守规则。”

  一个孩子要逐渐融入社会,他需要知道怎样区分自己和别人的合理权力。怀特说:“要想有效把持给孩子设定的底线,你必须学会面对孩子在某些情况下不快的哭泣。”

明确可接受行为和不可接受行为的分界线,让你的孩子明白界线是什么,以及孩子跨过界线后会发生的后果。从今天做起,每天都做到,保持一致。

  父母常犯的错误:对孩子过分严厉。

  孩子们需要机会在经历中发现并学习经验,所以不要设置不必要的底线。比如你不该把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放在原地,而应该给他创造一个安全的游戏环境。

  5.别打击你的孩子。

  当孩子的行为出现了问题,很容易引起了父母的反应,如命令式的:“立刻把你弄脏的地方打扫干净”、威胁式的:“如果下次再迟到,就惩罚你”,或者在冲动之下,带点讽刺味道:“如果你不能把头贴到肩膀上,那么也就忘了那事吧。”心理学家托马斯·哥顿父母教育效力训练项目的创始人,他认为:“这样的语言向孩子表达了一种责备的情绪,会使他们感觉不被父母爱护着,或者遭到了不公平的指责。”

  如果你这样说:“亲爱的,电视声音这么大让我难受。我和你爸爸都听不到对方说话了。”这样简单的语言,也比唠叨叨叨的埋怨好。孩子心里会想“妈妈在向我唠叨了,其实我并不想打扰他们谈话的。”

  父母常犯的错误:将“从我出发”的信息表达成了“从你出发”。很容易犯这样一个错误,语言以“我觉得……”开头,而后面跟随着某种污辱性的语言,而当时你自我感觉正在进行有效的沟通。比如说“我觉得你很自私”与“你很自私”有一样的效果。试着向孩子表达具体的感情和具体的事情:“那些家务事本来你答应了要做的,现在让我做了,我感到精疲力竭。”

  6.让孩子按自己的步伐成长。

  《孩子第一》一书的作者、闻名世界的英国心理学家珀涅罗珀·里奇提到:“一些父母急不可待的要脱掉孩子的尿布,送他们去读这个班、那个班。那种认为走得最快的孩子走得最远的想法是一个很严重的误区。”

  里奇观察发现,急于求成反而把孩子推向失败。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你硬把孩子送进儿童钢琴班,而周围的学员都比她大一岁,她是班里最差的学员,那么她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父母常犯的错误:因为你的急于求成,反而没能为你的孩子打开那扇通向成功的门。

  里奇还提到:“父母扮演的角色就如同登山指导员,不要靠脚踢、吼叫把你的小登山运动员逼上山顶,而是给他们指出通向顶峰的道路。”

  7.承认孩子的感觉。

  “你怎么能说自己画得难看呢?画得很好啊。”父母往往采取这样的方式来缓和孩子的情绪。《与孩子交谈、倾听》一书的作者、教育学家阿德乐·法贝却提出,这些语言“忽略了孩子内心的痛苦,并且教他否定自己的感觉,或者为自己的感觉感到羞愧。他们同样也会从此断绝与父母的沟通。沟通在父母、孩子的关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一种更有建设性的反应是:倾听孩子的表述时,感受他们表达的情绪,再将这种情绪反应给孩子。“儿子,我明白你在为爸爸错过了你的表演而心烦”,这样说能表达出你理解他,并且让他明白,心里对某个人感到不快的同时,仍然爱着那个人。

  父母常犯的错误:不动感情地分析情况。

  如果你的孩子正在为他最好的朋友损坏了自己的玩具而发怒。如果你用那种冷静的话语,比如‘你看上去有点生气’,在他听来,就像只苍蝇在麦克风后嗡嗡嗡的叫。你的反应应该向他反馈出他感情的激动程度,这样孩子才明白你确实理解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