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多,不如少】

 真诚清净平等 2011-08-12

『話說多,不如少』。我們去思考一下,一個人一見到你馬上就喋喋不休,都停不下來,請問他的內在狀態怎樣?很浮躁,很沒有安全感。所以「吉人之詞寡,躁人之詞多」。一個人看起來很吉祥,他的話語不多,心很平靜;一個很急躁的人,內心很焦躁,話就會很多。諸位同修,不要聽完以後都不講話了,話是該說的時候一定要說,不該說的時候老實念佛,所以「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剛好你給這個朋友講了佛法,講了幾句,他的眼光都發亮,你可不可以告訴他,今天我就講到這裡就好了,那就太不慈悲了。所以言談當中也要觀機而行,當我們談佛法,已經談的他兩眼發白,這個時候要趕快退,所以緣分我們要動態處理。

  確確實實言多必失,因為言語的謹慎度也要隨著我們的歷練才會慢慢的提升。在不熟悉的場合之下,儘量先保持沈默,多看、多聽、多付出,這個很重要。另外在團體生活當中,在企業、甚至於在道場裡面,我們要注意到假如是為了一些決策,為了一些發展的問題,我們在開會當中可不可以「話說多,不如少」?不行!一定要就我們所觀察到、所了解到的情況,大家要暢所欲言。因為是為了把這個事情、決策做好,在討論過程當中來取得共識,這個時候就不能不講話。很多情況是開會的時候都一句沒有,開完會以後話很多,這就不是正確的方式。
 

諸位同修,剛剛在吃飯有沒有感覺聲音變少了?不過當我們的言談當中,可以讓人家歡喜,讓人家生信心,講的都是利益語、誠實語、軟慰語、智慧語,你是口吐蓮花,舌燦蓮花,這個話可以多說,因為是對人有益。所以我們說話就抓一個標準,只要對人有益就說,對人無益,就好好念佛。

  剛剛最後我們也提到,在團體當中,當開會的時候必須集思廣益,把各種情況反應出來,好做調整,做往後的決策,這時候我們就必須把實際情況反應出來。而在這個談話過程,是對事不對人,因為我們建立的共識,就是要把團體的事情辦好,甚至道場裡面所做的事都是利益眾生之事。既然我們有這個因緣擔任這些工作,就應該該講話的時候要直言不諱。等大家的意見都講出來,當然最後的決策不可能每個人都滿意,不可能照每個人的想法去做,總會取得一個協調、一個共識。當團體已經決定要這麼做,往後每個人離開這個門,口徑都要一致,都要一起去做,真正在做的過程中又有問題的時候再趕緊反應。當每個人都是做同樣的事情,同樣的決定,感覺起來團體就很有向心力、凝聚力。假如開會的時候都不講,然後出門以後意見都很多,這邊也講,那邊也講,搞這邊一團,那邊又一團。團體只要失和,就很難把眾人之事辦好,因為要家和萬事才會興。當我們處理事情都有這個共識,就能夠把事辦得比較理想,而不至於因為我們的言詞而讓事情搞砸,所以言詞也要相當謹慎才行。

  因為在很多的朝代當中,都是因為太多的讒言造成了國家的敗亡,團體的敗喪,都是言語的禍害,所以禍之所生很多都是言語以為階梯跨上去的。君臣之間,君聽了讒言,「君聽臣當誅」,領導者只要聽了讒言,很有可能忠臣就要掉腦袋了;「父聽子當決」,父親假如聽了一些讒言,可能父子關係都會出現障礙;甚至於朋友之間聽了讒言會疏離;夫妻聽了讒言,可能就要分離。所以我們對於言語要有判斷能力,要相當謹慎。有一句詩也提到「讒言慎莫聽,聽之禍殃結;堂堂七尺軀,莫聽三寸舌,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

  所以處公事當中大家可以直言不諱,但是私底下,假如讒言飛來飛去的時候,我們心要把持得住,所謂「謠言止於智者」。其實我們可以設身來思考一下,當一個人有德行的時候,他願不願意團體不和諧?不可能!他只希望朝一個如何讓團體更團結的方向去走,而且他會更清楚明白,第一步一定是從自己做好來影響,他絕對不可能講出讒言,去影響團體和諧。俗話講「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這些老祖宗的言語都有他很深的人生哲學,我們要用心去領會.
 
 
——出自《弟子规》与佛法修学23,2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