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豆棚闲话:没有骨头,就挑斑点

 gcwl 2011-08-13

 带着儒学的眼镜看,曾国藩差不多近乎完人。他勤于政事,总是黎明即起,夜深才睡;他不贪财,从不干买官卖官、私下发包工程之类的活儿;他不近女色,一生只娶过一个小老婆,还是因为身上长了牛皮癣,需要人帮着搔痒;他忠于朝廷,打败太平军后,完全有机会取满清而代之,却恪守着一个臣子的本分……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道德上几乎无可挑剔的人,当年也曾遭到满朝文武的嘲笑。

 事情还得原原本本从前面说起。

 道光三十年正月,老皇帝去世,年方二十的咸丰即位。初尝做皇帝的滋味,咸丰异常兴奋,他搞了两个「政绩工程」,虽不算特别年轻,但依然锐气四射,他当即上了一道《应诏陈年疏》,痛斥当时官场的恶劣风气。在奏折中曾国藩这样说:「京官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外官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顸。退缩者,同官互推,不肯任怨,动辄请旨,不肯担责任咎。琐屑者,锱珠必较,不顾大体,察及秋毫,不见舆薪。敷衍者,装头盖面,但计当前,割肉补疮,不问明日。颟顸者,外面完全,中已溃烂,奏章粉饰,而语无归宿」。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曾国藩认为皇帝应该搞「日讲」,加强思想教育。同时必须改革干部选拔制度,让有理想、有抱负的公务员脱颖而出。

 领导最喜欢的事就是发出号召之后马上有下属回应。收到曾国藩的奏折,咸丰立马认真展读,不读则已,一读觉得这个老曾同志真的是个人才,于是批示:「礼部副部长曾国藩奏陈用人三策,我认真阅读,觉得分析透彻,措施可行,完全可以采用。」皇帝对曾国藩提出的加强教育尤其感兴趣,希望他详细解释。曾国藩一向做事认真,花了许多时间准备这个讲稿,但他小时候美术学得不好,那种解释讲堂布局的示意图画得很难看。

 解释讲堂的示意图本来只起个补充作用,画得好坏无伤大雅,然而,讲稿传开之后,「九卿中无人不冷笑而薄之」。此事使曾国藩甚为郁闷,以致十五年后在写给弟弟的信中他还提到此事,并视之为自己平生所受四大挫折之一。

 世界上许多事看似偶然,内里却充满了必然。满清的大干部本与曾国藩无怨无仇,为何要借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群起而攻之呢?原因至少有两个:一是曾国藩这个乡巴佬运气实在太好。曾国藩二十八岁才考中同进士,本来不算怎样走运,然而,他一进京城,似乎家里所有的祖坟都冒青烟,短短十年就由一个普通的进士成长为副部长,进入高干行列,将许多官场同僚甩在后头。现在皇帝对他又这样器重,更好的前程摆在眼前,怎么可能不让人生出嫉妒之心?二是曾国藩在奏折中极力抨击了中央和地方公务员办事的弊病,而且言辞激烈,让朝廷的领导们个个坐卧不安。如今好不容易抓到他一个短处,自然要大加攻击,以证明曾国藩的才质其实也不过耳耳。

 有人说:人治社会的官员最易生出对异类同僚的妒心。此话很有道理。与民主社会官员的职业压力一般来自民众不同,人治社会的官员职业压力主要来自于上级领导,上级领导直接决定着下级官员的奖惩升降。官员们不怕你在老百姓中说三道四,最怕的是你在领导面前打小报告,哪怕这小报告不针对他个人,而是针对一个群体。在如此环境中,一个人做老好人,可以获得好人缘;一个人想改变官场的「苟且」之风,认真做点事,反而会四面树敌。

 鸡蛋里本来没有骨头,但对于庸官、混官,一个好官的小小的斑点也可以被他们放大为骨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