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昌蛇山矶头今昔

 墨君家 2011-08-14
 
                                                                   2007.12.17 10:32     作者:陈仁江
          

 

    东西走向的蛇山,把武昌老城区分为南北两片,蛇山矶头临江处,在没有修建长江大桥前,早已有了一些老建筑。最有名的黄鹤楼,历经战乱和灾难,屡建屡废。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清代最后一座黄鹤楼被大火焚为灰烬,其攒尖铜顶成为历代黄鹤楼中唯一保存下来的遗物。我小时候到蛇山头玩还看见过,后来因为修长江大桥而迁移,最后安置在现在的黄鹤楼公园的山上。

 

 

   当年,武昌蛇山矶头部分,从江边起到解放路过街天桥止,大概有300米左右。过去没有旅游或者休闲的说法,那时的武汉人(包括外地来汉者),大都知道这一段蛇山是极热闹有趣的游玩场所。那时的我正是少年儿童,也非常喜欢到蛇山头玩耍。大多数时间是从解放路过街桥旁的石阶上山,因为我家就在附近的司门口。有时也特地从江边上山。

 

    从江边的水泥石阶上去,很平缓,一点不费力。走上去,第一个看到的建筑物就是武汉人俗称的“孔明灯”。“孔明灯”是一座白色的石塔,中间大,倒三角形,圆鼓鼓的。对于孔明灯的说法,直到今天我也没有弄明白源自何处。后来修长江大桥,白塔搬迁,才知道孔明灯与孔明没有任何关系,而且白塔也根本不是“灯”。也许是过去,因为塔的位置高,正在蛇山头临江的原因,过往船只老远看到这座白塔,就知道快要到武汉了,所以把白塔看作是一盏指明航向的灯吧。据资料,所谓“孔明灯”真名叫做胜像宝塔,宝塔建于元代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为威顺王宽彻普化太子建,是用于供奉舍利和安藏佛教法物的喇嘛塔。1955在胜像宝塔拆迁过程中,从塔室内清理出一铜瓶,瓶底刻有“洪武二十七年岁在甲戍九月乙卯谨志”,瓶腹刻有“如来宝塔,奉安舍利。国宁民安,永存佛庇”。

 

    站在孔明灯下,依栏看江景,给人格外开阔的感觉。那时的武昌江边,基本是低矮的民居,所以看武昌周边可谓一览无余。看大江奔流,气势雄伟。江面上各种船只来往繁忙。那年月没有大桥,河运事业尤为繁荣。江面波涛汹涌,对岸是隆起的龟山。汉阳在三镇里相对比较萧条,江边几乎看不到什么建筑,所以放眼望去,长江显得更加波澜壮阔。那时江面上还有打鱼的木划子(我曾经夜晚坐划子从汉阳回武昌),江边有不少板罾(张网守在江边捕鱼)的人。遇到晴朗的天气,眼力好的能够看到一群群翻腾在江心的江猪(即现在视作保护对象的江豚)。登上蛇山矶头,时常听见人们议论,要是我们武汉能在长江上建一座桥就好了,南北交通到了武汉就不会受阻了。遇到大风大雨天,也不担心不能过江了。所以当以后听说要在蛇山和龟山之间建造长江大桥,可谓是奔走相告。

 

                                           

 

    胜像宝塔,又称白塔,武汉人俗称孔明灯,原在蛇山西首黄鹤楼故址前的黄鹄矶头,1955年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时,拆迁至蛇山西部、京广铁路线桥旁。1984年迁入风景区大门入处内,位于黄鹤楼正前方约159米处,是黄鹤楼故址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建筑。胜像宝塔高9.36米,座宽5.68米,采用外石内砖方式砌筑,以石砌为主。整体造型号由基座向上逐渐收缩,尺度愈缩愈小,其轮廓线条大体呈三角形。塔外观分作座、瓶、相轮、伞、宝顶5部分。宝顶为合金制作。

      

 

    白塔,成为武昌修建长江大桥前的一座标志性古迹。那时,我经常在白塔下逗留,然后再往上面走。左边曾有一座西式两层楼(1884年,清代最后一座黄鹤楼被大火焚为灰烬;1904年,其故址附近修建了两层西式红色楼,俗称警钟楼”),看老照片的确有这座警钟楼,可是我现在怎么也记不起来,莫非解放后拆掉了?但右边贴着山体修建的吕祖阁还有印象。何时修建没有找到有关资料,里面供奉的是吕洞宾以及道教的圣人们。我记得香火还很旺。不少香客专门来蛇山矶头朝圣。后来修大桥,全部拆除,曾有言说,一切建筑物都按照顺序编号,以后可以恢复。然而,至今杳无音信。去年我去黄鹤楼,在蛇山侧面发现一个人为开凿的洞,还有烧香的痕迹,说是供奉吕洞宾。我想可能是有人大约记起蛇山矶头的吕祖阁了吧。

 

         山上还有一些其他的建筑,其中之一是武昌最有名的照相馆——显真楼。由于来蛇山游玩的人多,照相馆的生意非常火爆。门前的上山台阶正好作为人们照像留念的好地方,背景就是当时人们误传的“黄鹤楼”——1907年,为纪念张之洞,湖北军界和学界,在蛇山头兴建的奥略楼。毛主席曾经于大革命的1927年登临过这座楼。

 

    我那时还是小学生,虽去过蛇山头无数次,就是无缘进奥略楼。奥略楼大概有通常的三层楼那么高,很破旧的样子。大门总是紧闭着,不知里面有什么。依照当时的眼光,因为整个武昌城区的房屋都十分低矮,所以奥略楼高踞蛇山头就显得特别高大。难怪过去的人会以为那就是黄鹤楼。

 

     逛蛇山头,那里已经全部修成了水泥地。下雨下雪,照样好走路。还记得地上曾经有一块清代流传下来的“鹅”字刻字碑,一笔写成,传说是王羲之在黄鹤楼下养过鹅,有一次情不自禁地写下这个“鹅”字。1986年,现在的黄鹤楼风景区将依拓本重新制作的鹅字碑立于形如弯月的鹅池东端,在碑的北侧建一石拱桥,并以碑作亭壁,建六角亭,亭就以鹅字碑命名。

 

    由于时间过去了半个世纪,记忆已经很模糊。蛇山头还有什么古迹或者历史文物都不大记得了。但是,蛇山头有些情景却总也忘却不了。那就是蛇山头的“露天乐园”。

 

    走完蛇山头临江部分的老建筑,接下来是光秃秃的山上部分,到解放路下山台阶,大约有200米左右。山顶是倾斜的,宽约20多米,全部是自然的碎石头,走的人太多,已经接近平坦了。山的两边则是树木密布,杂草丛生。山体斜度不大,所以人们上下并不费劲。到处都有人为踩出的小路,也有许多比较平的山地。不知从何年何月开始,蛇山这一段自发形成了民众娱乐的场所。

 

     从小起直到修建大桥动工而封闭蛇山止,这段时间我和同学以及家人经常到蛇山来玩。但大多时候是我独自来逛的。因为家离蛇山近,后来又因为初中学校十中就在蛇山脚下,所以我有机会就会去蛇山。

 

     每天,蛇山上(包括蛇山两侧)人流涌动,像赶集或庙会一般。山顶路的两边是一个个地摊,三教九流,无所不有。玩打的、杂耍的、卖狗皮膏药的、测字算命的、吆喝兜售各种手工艺品的、卖草药的、拔牙齿的……反正如今庙会摆的,蛇山乐园都有。

 

    我那时最喜欢挤在人堆里,看变戏法。一次,变戏法的老头,拿出一顶草帽,用红绸子盖着,说等一会,喊一二三,就会出来一条蛇给大家跳舞。我伸长脖子,瞪大眼睛看着,等待蛇的出现。哪知老头不知怎么就扯到人的腰酸背痛上了,只见他顿足大喊,说这是肾亏了,不治不得了啊!说着说着,从身上摸出一把小纸包,说初来宝地,不要钱奉送各位祖传的丹药,吃了包好!有需要的举手我送到各位的手上!……此时,就有许多人争着举手,老头真的往一些手上送。于是要的人就更多了,老头趁机说,哎,有位同志说了,我不要你送,你卖10包我好了!(其实没有人说)于是就有一堆人围拢去,都掏钱要买。老头说都有都有,我这是祖传的,初来宝地,优惠,只要5毛一包!……当时我还傻傻地等着变蛇,最终只见老头数钱,顺手拿起帽子戴上,收拾东西,竟然走了!

 

    我还喜欢听相声。那时蛇山上说相声的都是摆地摊,开始一声不吭,自顾自用手抓了一把石灰粉,蹲在地上写字。字写得非常漂亮,流畅的行书呢。慢慢就围拢来观众。说相声的,开始说笑话,引得观众哄笑。有的是说单口的,有的是两个人一个问一个故意打岔,逗观众乐。据说以后在武汉走红的相声名家,也曾在蛇山上摆过地摊。

 

    蛇山上的秩序非常好,我去过无数次,从来没有看到扯皮拉筋的,打架斗殴的,也没有看到有人收税。因为是山上,完全不用担心车辆,所以所有人都显得无忧无虑,轻松自在。尤其是小孩可以到处看热闹,大人也不担心会出什么事。

 

    蛇山两侧则多半是圈起一块地,表演各种民间绝活的。比如表演钢刀剁胸、钢叉扎喉以及睡钉板再压石板用锤子砸之类的硬气功,说鼓书,说评书等等。如同天桥的把式,但绝非光说不练。这些表演,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地盘。尤其是说书的,搭起了油布棚子,里面有条凳。那时,我要是放学早呢,就常常去听书。讲的都是武侠之类的长篇。对于内容不怎么感兴趣,感兴趣的是说书人的神态动作。有个叫丘瞎子的,很有名。声音沙哑,但听起来并不觉得难听。丘瞎子并不瞎,只是两只眼睛总是眯成一条缝,好像没有眼睛一样。他的书棚里,条凳上总是坐满了听众。看得出许多人是常客,他们和丘瞎子非常熟,有的人甚至帮忙收钱。像我这样的中学生,当然是白听,从来不会给起钱。说书,总是说到一定时候,醒木一拍,表明要收钱了。坐了凳子的肯定要付钱,站客可给也可不给。丘瞎子用帽子装钱,挨个走来,站着的听客,不给也不会说什么。因为跑江湖的有跑江湖的规矩:有钱的帮钱忙,没钱的帮人忙。只要拢来了,就是好事,谁也不能得罪。我自然属于“帮人忙”的群体。不过现在想来,像我这样的少年儿童,没准在丘瞎子眼里,原本就可以忽略不计。

 

    蛇山“乐园”,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地方。有时也有点小消费,我对那提着篮子叫卖的素菜特别有兴趣。卖素菜的人,大多是老婆婆。篮子用白纱布盖着,素菜便宜的只要1分钱一块,像素鸡子、藕圆子、豆腐干等,贵的有要5分钱和1毛钱的。我买上几块(个),蘸着篮子里的辣酱,吃得津津有味。

 

    蛇山乐园,名气很大,当时只有汉口的民众乐园可以与它媲美。而民众乐园要收费,蛇山乐园则非常自由,完全可以玩上一天不花一分钱。所以,南来北往往跑江湖的没有不到蛇山摆摊的;江城民众也很少有不去逛蛇山的。如果是节假日,蛇山上更是人山人海。

 

    还记得一件事,可能是1953年吧?毛主席也到蛇山上来了!那天我好像是在学校里,后来听说了这个消息,兴奋极了又遗憾极了。据说,毛主席一行人走上蛇山,开始没人注意。后来不知是谁发现了,说这不是毛主席吗?接着另外的人也发现了,立刻轰动了!“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万岁!”口号声大作。听说满山的人疯了一样潮水般涌动。蛇山下的人也知道了,也争抢着朝蛇山上跑。我回家的时候,应当是这个轰动已经结束了,但是我还看见街上围着一堆堆人说这件事。至于毛主席为何要上蛇山(据说是要亲自勘察修建大桥的路线),后来怎样离开,等等,都不得而知了。……

 

    蛇山乐园随着大桥的动工而自然消失,如今能记得它的人已经不是很多了。正如长江后浪推前浪,过去了的东西已经成为历史,那么热闹的情景只不过偶然从我记忆的深处泛起。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啊,我儿时曾经的乐园——蛇山头!     

 

 

 

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堡部分。修建大桥前,这里是沿江马路,什么建筑物也没有。原来的蛇山矶头山体已经成为天然的桥基和引桥。

 

 

   昔日武昌蛇山黄鹄矶头,昔日的所有建筑物早已荡然无存。这里临江半山腰的地方,与武汉长江大桥一并落成的武汉长江大桥纪念碑和观景平台,他们与武汉长江大桥相互依偎,碑高6米,重20余吨,南面镌有毛泽东同志“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诗句,观景平台则是游人赏长江、看大桥的最佳位置之一。 

 

   武昌桥头堡下面,临江处和江边大桥步行上桥处,如今被开辟为群众休闲娱乐的公园。每天这里聚集了数百民众,自发组织起来在这里搭台唱戏或者唱卡拉ok。热闹的程度超过以往蛇山上的“露天乐园”。

 

 

    从汉阳江滩看武昌:上世纪八十年代修建的黄鹤楼,已经显得不那么巍峨高耸了。蛇山的绿化山体虽然还能够辨认出来,但也被一座座新建的现代气派的高楼遮没。昔日老照片里的冷落景象,恐怕如今的武汉人没有多少人还记得。

 

【附录兰州crclz留言】

 

蛇山给我丰富的记忆,有的还是带有历史性的记忆,例如1954年或1953年,一个下午,突然蛇山一阵风地刮过大呼小叫的喊声——毛主席来了毛主席来了!那时我恰好在一个场子听书,人群轰地散尽,随着人流我一口气跑到孔明灯附近,终于看见一个手拉手的队伍,当中走的正是令人惊喜的毛。下台阶简直是滚下去的。人们站满了江边,后来毛到船边,对欢呼人群挥手一边喊“人民万岁!”           
                发布人: crclz 07-12-19
 

  【附录资料】武昌蛇山

 

蛇山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长江南岸边。蛇山又名黄鹄山,绵亘蜿蜒,形如伏蛇,头临大江,尾插闹市。与汉阳龟山隔江相望,武汉长江大桥的南岸和汉阳龟山的北岸为一桥飞架的南北交点。蛇山长约1790米,海拔85米,宽约25—30米,山上古迹甚多,名胜也不少,均呈斜陡长狭形,形势十分险恶。

 

在长约2公里的山上,历代建有众多的名胜古迹,驰名的楼阁亭台有20多处,历代名人崔颢、孟浩然、李白、王维、陆游等10多人,均先后登临游赏,吟诗作赋,留下“寒花媚幽石,疏林带高阁”,“桃桦深处暖云浮,隔树红妆倚翠楼”等名句。 三国时期,蛇山称江夏山,又名紫竹岭。北魏时称黄鹤山,宋朝称石城山,元朝时称长寿山,明朝时被誉为金华山和灵山。其间,以蛇山为山名,是南宋诗人陆游的《入蜀记》中“缭绕为伏蛇……”故后世称蛇山者为多;至清乾隆《江夏县志》已有蛇山之名。1909年《湖北省城内外详图》正式标名为蛇山。 早在公元223 年,三国时筑夏口城于其上,历代不断扩建,名区 胜景甚多。驰名的楼阁有黄鹤楼、八极楼、白云楼、留云阁、一览亭 等达20多处,故有“鄂之神皋奥区”的美称。历代名人如崔颢、孟浩 然、李白、白居易、王维、陆游等,均先后登临游赏,行吟作歌,留 下佳作颇多。

 

现存胜迹可供参观游览的有:在蛇山之巅的黄鹤楼;在 长江大桥引桥东头的胜象宝塔;在蛇山南麓的陈友谅墓;在蛇山中部 顶端的岳武穆遗像亭,简称岳飞亭;在蛇山南腰处的抱冰堂;在蛇山 尾部武昌大东门外的长春观,以及许多重要的石刻碑刻等。 其名胜古迹数不胜数,现存除黄鹤楼外,尚有白云楼、八极楼、静春台、奇章台、斗姥阁、留云阁、西夹阁、仙枣亭、石照亭、压云庄、一览亭等二十多处。飞檐崇脊,危耸半空;金碧辉煌,且大都与道教及神话传说有关。蛇山尾部的长春观,建于元代,是此山的道教中心,其他另有胜象宝塔、抱冰堂、涌月台、岳飞亭、黄兴铜像及历代名士的许多重要碑刻题记等。 亿万年前,武汉地区虽多次海陆交替,惟蛇山未受任何影响,它起伏自若,呈狭长形,屹立于武昌城中,山中各朝代据考证均有其遗迹,可惜至今多数已不复存在了。1924年为纪念武昌起义,将原有蛇山公元改建为首义公园,此为武汉三镇最早的公园(比中山公园早三年)。

 

蛇山头枕大江,尾过小东门。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公元223年,东吴筑口城于蛇山上,以御外敌,。辛亥武昌首义,起义军首破中和门(即起义门),1912年,为纪念武昌起义改中和门为起义门,当时起义军率先占领蛇山,在蛇山架炮猛轰清兵,为首义成功开辟了道路。

 

蛇山虽不大,但名胜古迹甚多,自晋代以后,历代不断扩建,寺庙宫祠、亭台楼阁、山石秀丽,绿荫陪衬,历代名人均攀登此山观赏并写歌赋诗。写有“寒光媚幽石,疏林带音阁”、“桃花深处暖云浮,隔书红妆倚翠楼”名句佳作。此后由于天灾人祸,景观大多废毁,许多遗址不复存在。至1924年——1984年,蛇山由首义公园管辖,经多年兴建修缮有黄鹤楼、白云阁、落雁轩,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碑、胜像宝塔、槌冰堂、古州城遗址,陈友谅墓等文物名胜亦在此山,陈友谅是元朝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并自立为帝。陈于1363年与朱元璋决战失败后,中箭身亡,葬于蛇山。在首义公园成立槌冰堂是张之洞之门生为纪念张之洞而集资兴建。解放后,为满足劳动人民的文化生活需要,人民政府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大力扶持古建筑文化不断修葺增建使蛇山景观不断添新,使蛇山昔日之辉煌再现,游人缅怀历代英豪,莫不为之赞叹不已,人们堪称武昌蛇山实为江城之一大古迹和景观,并为武汉人民仰慕之圣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