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跟黄鹤楼较上了劲 从李白进出武昌城的那些年 前前后后有15首诗写到黄鹤楼 知名的便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尽管如此 在黄鹤楼此地 李白的名头也未曾盖过崔颢 甚至后世传道李白 「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 此话实则为宋时一僧人所作 误传罢了 但若要深究 诗仙还真是十分欣赏 前有崔颢《黄鹤楼》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后有他的《登金陵凤凰台》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同城却不同台 最终都成了千古佳句 到了后世 黄鹤楼成了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甚至唤为天下江山第一楼 真的是崔颢影响太大 还是此地风光独好呢 武汉 被长江、汉水一分为三 划出武昌、汉阳、汉口三镇 其中 武昌建置最早 公元222年 孙吴定都武昌 因紧邻曹魏 为保安全 223年孙权于江夏山(今蛇山)修筑夏口城 ▲ 三国时武昌所在位置 为保持自家水军强势 可训练、观察、指挥之用 又在城垣西南角处 面江建一角楼 这便是黄鹤楼 ▲ 三国时黄鹤楼位置示意 夏口城位于黄鹄山上 居高临下地势险要 汉水入江口与其隔水相对 是长江中游流域的关键枢纽 建城于此即可守东御西 控南据北 ▲ 汉水入江 魏晋时期战乱不断 夏口城与黄鹤楼仍一直发挥军事作用 待到隋唐大一统 百姓安居乐业 经济勃兴 武昌因其地理优势得到快速发展 到唐初已成为长江中游的著名商贸都会 往来此地的文人官员、游士商贾有如过江之鲫 黄鹤楼立于山巅 朱栏粉堞 重檐翼舒 放眼望去平阔江面与逶迤青山相映 细眼品来又有急旋回流与浪花飞溅 风景绝胜 楼体气派 逐步从军事用途转变为游览功能 人们纷纷登临于此 或居高瞭望、观赏大江东去 或凭吊三国旧址、一抒心中情怀 形成“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盛况 ![]() 825-827年(唐敬宗宝历年间) 牛僧孺改建武昌城,黄鹤楼首次与城垣分离 一改瞭望守戍的军事哨楼形制 成为雄美壮伟的独立观景楼阁 到北宋又发展成为建筑组群 曲廊、亭轩众星拱月般环绕于主楼周围 既起映衬作用,又便于游客憩座宴饮 宋朝张咏《登黄鹤楼》诗中曾言 「 重重轩槛与云平, 一度登临万想生」 借此可一睹当日之势 ![]() ▲ 宋代黄鹤楼复原模型 背后为宋代界画《黄鹤楼图》 明朝诗人沈钟曾有诗言 「 武昌形胜雄天下,有此江山有此楼 」 经亡朝之痛与重统之兴 到明清时期 黄鹤楼已经成为 地方百姓的定心之楼 ![]() ▲ 明·安正文 《黄鹤楼图》 与戚继光同为抗倭英雄的刘悫 隆庆五年(1571)曾以都御史巡抚湖广 当时武昌父老向他提议重修黄鹤楼 刘悫本顾虑战乱平定不久 需休养生息 不宜大修这种游赏建筑 然地方父老认为修建此楼 正是彰显太平、鼓舞民心的最好方式 有此楼 以明天时 则观云物 以保地利 则观山川 以察人和 则观谣俗 ![]() ▲ 明·仇英《江汉揽胜图》,黄鹤楼(左)与晴川阁(右)相对而望,也反映了当时武汉的繁荣景象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清朝黄鹤楼损毁最为频繁 历经三次毁灭性火灾 八次重建与修葺 屡建屡毁 屡毁屡建 于地方知府来说 修葺黄鹤楼已是一项善政 盖兹楼一兴一废 而国家之兴败、人心之悲愉系焉 ![]() ▲ 清黄鹤楼复原模型 千百年来楼城相伴 黄鹤楼于武昌于百姓 已具有不同于普通楼宇的空间政治意义 ![]() ▲ 黄鹤楼建筑史 ![]() 一座楼在岁月流逝中 必然与人发生关联 这些因楼而生的 诗文与传说 不仅激发人们无限的遐思 更赋予这座楼独特的文化和品格 ![]() 说起黄鹤楼 就不得不说这黄鹤 黄鹤之名虽据考证推测 是因古音“鹄” “鹤”相近 黄鹄楼传久了 也就成了黄鹤楼 但楼名之由的另外一些说法 尽管难证为实 却更为历代传诵 ![]() ▲ 黄鹤楼前的龟蛇鹤雕像 对应传说:大禹治水,上天体恤,派龟蛇鹤三神相助,龟蛇化为龟山、蛇山两山锁住长江,仙鹤变为黄鹤楼镇住长江 早在南朝祖冲之的《述异记》就有记载 黄鹤楼之名源于曾有驾鹤仙人到访 该仙人“飘然降自霄汉,俄顷已至” 着羽衣虹裳 秉短笛横吹 仙灵黄鹤悠悠立于身侧 这位仙人传名为子安 又传为费炜 两宋还传是全真祖师、八仙之一吕洞宾 《唐前志怪小说辑释》中言: 鹄(鹤)生五百年而红,五百年而黄,又五百年始苍,又五百年而白,寿三千岁 ![]() 此外宋朝还广传另一版本: 黄鹄山上曾有一辛氏妇人开的酒楼 有道士受其善意 无偿获饮千杯 离开前道士以橘皮为笔 画仙鹤于墙 每逢宾客把酒言欢 仙鹤便翩然下墙 舞蹈助兴 此等奇景使得酒楼宾客大兴 为酬谢道士 辛氏于黄鹄山上建一高楼 取名黄鹤楼 ![]() 无论哪种说法 这些逸闻传说都满足了 人们对神仙的浪漫想象 而鹤在传统文化中高洁、长寿的寓意 更塑造出黄鹤楼在人们心中 祥盛、高雅的象征形象 ![]() 好景好楼 又有仙人踪迹 自然引得各路文人登楼赋咏 唐宋时期恰是诗词的黄金年代 不少古建 在此时获赋诗文美名千古 尤其是崔颢《黄鹤楼》一诗 一举夺得七律第一 引得各方文豪来此 ![]() ▲ 雕刻:崔颢与《黄鹤楼》 大唐盛世时期 白居易、王维、刘禹锡等文人 均登临此楼 借着眼前的大好河山 一表心中抱负 注:白居易、王维、刘禹锡分别作了《卢侍御与崔评事为予于黄鹤楼置宴,宴罢同望》、《送康太守》、 《出鄂州界怀表臣二首》,皆与自身政治抱负有关 ![]() ▲ 三楼中的《人文荟萃》壁画,上有王维、崔颢、李白、孟浩然、宋之问、杜牧、白居易、刘禹锡、岳飞、陆游、范成大等人及其诗词 承平之世人们在此抒情言志 待到战乱四起 武昌险要军事地位再次凸显 一代仁人志士纷纷为国出力 在这个城市、这座高楼之上 留下他们的热血与豪情,愁苦与抗争 岳飞镇守武昌长达七年 一生最辉煌的业绩——三次北伐都以武昌为基地 一首《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道出他那浩然正气与赤子诚心 ![]() ▲ 图中岳飞铜像位于黄鹤楼公园 近代百年间 尽管鹤楼实体暂时缺席于黄鹄岭顶 其故址仍作为精神象征 鼓舞着近代爱国人士一次次前往 第一次国内革命面临失败 又遭党内压制 毛泽东怀着苍凉与苦闷登鹤楼故址 一句“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是一代伟人对革命前途的担忧与坚守 ![]() ▲ 公园中的毛泽东词亭 石碑南面镌有毛泽东1927年春登蛇山时填写的《菩萨蛮.黄鹤楼》 抗日战争时期 周恩来、郭沫若、田汉、冼星海等 均来此地进行抗日宣传 号召群众团结一心 救亡图存 无论盛世与乱世 繁华与灾祸 黄鹤楼早已成为 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空间象征 ![]() ![]() 光绪十年(1884) 一场大火将清同治楼化为灰烬 之后百年间国家动荡 迟未有余力修建 直到改革开放 重修之事提上日程 黄鹤楼在1985年终于又重现于世 ![]() ▲ 清黄鹤楼旧照 图源:黄鹤楼官网 因1957年修建长江大桥时 占据了其旧址 只得往后撤移千米 但仍居蛇岭之上 并形成了以主楼为中心的景区公园 整个公园东起大东门 西至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堡 北临京广线 南靠武珞路和武汉长江大桥引桥 体量颇大 ![]() ▲ 黄鹤楼公园 重修的黄鹤楼以同治楼为蓝本 但更雄伟高大 高5层 共51.4米 飞檐5层 底层边宽30米 顶层边宽18米 整个由72根贯通楼体的圆柱支撑 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 所以现今看来仍有古韵 每两层之间设有跑马廊 外看五层 内夹四层 形成“外五内九”的建筑结构 楼体设有宽大廊道环绕 于每层可远眺美景 各层大小屋檐交错重叠有致 呈现出层次美感 ![]() ▲ 重檐 楼檐翘角又有惊鸟铃悬挂于上 随风响动 增添意趣 ![]() ▲ 惊鸟铃 全屋面铺设有金琉璃瓦十多万块 远远看去 犹如楼面上无数黄鹤展翅欲飞 顶部仍采用攒尖顶 荷花座基上 葫芦宝顶向天空延伸 配合整个楼体 营造出四望如一的效果 ![]() 楼层内外皆绘有以仙鹤为主体 云纹、花草、龙凤为陪衬的图案 五层各有主题 自下而上 分别为神话、历史、人文、传统和永存 一楼大厅 迎面的 “白云黄鹤”的巨大壁画 呈现出驾鹤仙人与世人共乐的祥和景象 ![]() 二楼有阎伯理撰写的《黄鹤楼记》 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 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 分别为“孙权筑城”和“周瑜设宴” 三楼大厅的壁画则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 如李白、崔颢等 (具体见前文“人文荟萃”图) 四楼为当代名人字画及古黄鹤楼图 ![]() 顶层则为《江天浩瀚图》的长卷壁画 展现黄鹤楼之永存气势 ![]() ▲ 《江天浩瀚图》其中一部分 层层往上 沉淀的历史鼓荡心中 登楼远眺 立感何谓 对江楼阁参天立,全楚山河缩地来 ![]() 改革开放以后 武汉经济飞跃发展 是中部地区最早GDP超万亿 也是一个人口超千万的城市 而黄鹤楼也一直立于长江之滨 蛇山之巅 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腾飞 ![]() 2020年初疫情汹涌来犯 武汉承受巨大冲击 整个城市按下暂停键长达76天 各地医疗人员纷纷赶赴武汉支援 各地人民皆心系武汉 生命至上、举国同心的抗疫精神 刻进了这座城市、这里的人民 同时也刻进了黄鹤楼的记忆里 ![]() 如今国内疫情大势退去 城市运转如常 黄鹤楼也恢复了往日的喧嚣 它和湖北省其他A级景点一起 5年内都将对援鄂医护人员免费开放 4月8日正逢武汉解封一周年 黄鹤楼和其他名楼一起点亮夜空 祈福国泰民安 缅怀抗疫勇士 ![]() ▲ 重回喧嚣的武汉夜市 再临黄鹤楼 这座浴火重生 在变局中开新局的英雄城市 尽收眼底 这座楼将一如既往 陪伴着这座城市 经历暂时的低谷 提档加速 再现恢弘 出品人:胡鹏飞 编辑/监制:肖鹏 模型/动画/剪辑:童冲 李文伟 黄剑 制图:陈璇 李斯伊 校对:符峰、吴宝善 录音:符峰 摄影:张维升 特别鸣谢:黄鹤楼景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