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处春深好,春深嫁女家

 苏迷 2011-08-16

——苏州婚礼之演变

沈建东

江南水乡人生礼俗以历史悠久、丰富多彩、重礼讲礼而闻于世,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水乡特征,虽历千百年而情致不衰。

江南水乡旧式婚礼丰富多彩,大体从周“六礼”衍化而来,所谓“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苏州人称送盘)、请期(苏州人叫送“日子”)、亲迎(迎娶)。其中的迎娶拜堂、入洞房,在洞房中进行撒帐,坐富贵,挑方巾,饮合卺酒等礼仪处处都体现出江南水乡的民俗特色,有许多仪式至今仍在民间相沿成习。

苏州婚礼最热闹是迎娶拜堂  即古六礼之“亲迎”礼。喜期至临,男家按吉时发轿亲迎。新娘则沐浴、更衣、开面。梳头时还将新郎的头发梳入新娘的发髻中,谓之“结发”。民间所谓结发夫妻,就是由此而来的。

及吉时到,由父亲或舅舅抱之上轿,上轿时新娘必纵声大哭,半途方止。至男家大门口,全家请亲友吃甜园子、莲心汤,以示团圆甜蜜。新娘三请之出轿,由喜娘搀扶,新娘凤冠霞帔,以红帕覆面,名曰方巾。

苏州传统喜堂正中悬和合之像,旁挂贺联、喜幛,供桌上龙凤花烛高烧,供有天地纸马,桂圆、花生、枣子由锡盘供奉,以及清茶两杯。婚礼由披红绶带的掌礼主持,男方父母高座堂上,新郎出堂,掌礼口唱吉祥,三请新人,新人男左女右跪拜天地、和合、父母高堂、夫妻对拜,礼毕,以挽成同心结的红绿牵巾,对立而行,新娘履不着地,地铺棕麻编织米袋,相递前行,谓之“传宗接代”。

新人入洞房后,在洞房中进行坐富贵、撒帐、挑方巾、饮合卺酒等礼仪。洞房布置以新床最显眼,挂有各式刺绣吉祥图案的“发禄袋”,床中央放红纸包的甘蔗、称杆、如意等讨口彩的物品。取节节高升、称心如意。墙上挂有麒麟送子图,画面上男孩骑在麒麟身上,一手持莲,一手抱笙,寓“连生贵子”之意。新床前子孙桶内放五只红蛋,象征五子登科,取用前,必请男童先在桶内撒一泡尿,以祈今后能添男丁。供桌上龙凤花烛高烧,边上放在衣食饭碗一对,内放满米,米上放红枣、桂圆、花生等干果,取早生子、夫妻富贵之口彩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南方各省的商埠和都会兴起了“文明结婚”,其实,文明结婚的形式趋于规范化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多是教育界、学界、金融界、洋行、各级政府工作人员、西医等行业的人员,苏州离开埠的上海很近,故城里的开明士绅、教育界人士等特定的社会阶层多崇尚“文明结婚”,一般的百姓家则多采用传统婚礼,故“文明结婚”民间又称“新式婚礼”或“西洋婚礼”。有时旧式的花轿与新式的花车在大街相交而过,也成为苏州古城那个时代特有的街景,赚得路人引颈而望。

“文明结婚”在婚礼前摒弃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旧规,双方家长先要征得儿女的同意,定婚约后男女双方具帖,邀请亲朋好友,还要备礼请礼仪、司仪、伴郎、伴娘等相关人员操持婚礼。不用花轿,而用花车,彩饰“龙凤呈祥”和双“囍”的马车或汽车做迎娶的交通工具,男家设喜棚、礼堂。礼堂里设礼案,上面摆设结婚证书、印盒、仪式单、新娘捧花等婚礼用品,亲友送的贺联、贺幛都要挂在礼堂的墙壁上,以方便来贺喜的客人观赏,旧式婚礼的江南丝竹不用了,改用西洋乐队演奏的婚礼进行曲,新人的礼服则有中西之分,新郎有西式黑色燕尾大礼服,白衬衫、高筒礼帽、戴白手套、脚穿皮鞋,中式礼服是绸缎长袍,马褂、园口便鞋、礼帽。新娘则穿白软礼服长裙,头戴珠冠花环,披有4米长的罩纱,戴白手套、捧花,脚穿皮鞋。伴娘除无头纱外,其余与新娘大致相同。拉纱的孩子为一男一女或皆是女孩儿。迎娶时间一般择日不择时,由伴郎和介绍人陪伴到新娘家,先向岳父母谢亲三鞠躬。稍事休息,由西洋乐队前导,新人上花车,来到男家。婚礼仪式开始,奏乐,新人在傧相的引导下,入席,征婚人宣读证书,证婚和新郎、新娘在证书上用印,征婚人为新人交换定情礼物,新人向父母鞠躬,新人对鞠躬,主婚人、征婚人相继致词,新郎、新娘致词。女宾代表唱文明结婚歌,最后举行茶点宴会。婚礼即告结束。封建的老夫子见此风气,认为有伤风化,大为恼火,曾有《竹枝词》传世,其词云:同学青年意倍亲,文明婚纸自由身。女权解放爱情痴,籘帽弓鞋握手时。

解放后,提倡革命化,婚礼简朴庄重, 五六十年代的结婚照大多是黑白的半生像,六七十年代有以军绿装带有“文革”特有色彩的黑白半生像或者彩照为主,八十年代开始流行新娘穿白色婚纱,新郎穿西装礼服的彩色大照,多在苏州有名的光明、大华等摄影社拍摄,样式背静统一,变化很少。九十年代以来出现了专营婚纱摄影的机构 ,婚纱摄影也由室内转到室外,注重色彩、造型、服饰的搭配和个性化的特征, 浪漫唯美新潮独特成为新人拍婚纱追求的风尚,并从瞬间的留影发展到了婚礼全程动态——婚礼摄像,还将摄像刻录到光盘上,留做永久的纪念。

八十年代前婚礼有用自行车、黄鱼车驮新娘的风俗,八十年代以来,汽车迎娶也成了苏州百姓婚礼的普遍风尚,九十年代后期流行迎娶的轿车缀满鲜花,动辄几辆、十余辆花车组成队伍在大街上驰过,成了节假日苏州城里的一大景色。

在婚礼的主要仪式婚宴前,男女两人发出请帖邀亲朋好友出席婚礼。新郎新娘盛装在宾馆饭店门口手捧鲜花迎宾,节假日往往在同一饭店门口有几队新人伫立的场面,苏州人称插蜡烛。已然成了苏州城里的亮丽风景。

苏州附近农村婚俗对传统的礼仪有较多的保留、八九十年代办喜事都在家里自操自办,提前一星期作准备、杀猪宰鸡,还要踩着黄鱼车去买菜,请厨师和亲戚相帮,借好碗盆家什、桌椅甚至向邻居借屋放酒席,全村的人都来帮忙洗碗洗菜,而且日子多选在春节期间,天气寒冷又正是农闲,利于菜肴的保存和来人帮忙。九十年代末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农村拆迁成为了城镇居民,但仍然有人家通过专门木圆堂在新居的空地上举办婚宴,亲朋相聚大吃三天,新一代的农民读书经商观念也有了改变,来自村镇的喜宴在城中的大饭店里开始多起来,拍婚纱照、租婚车、请婚庆司仪和城里人办喜事一模一样。

近几年,人们又开始注重本土的婚姻文化,举办中式传统婚礼,风冠霞帔、状元袍,坐轿子,喜堂拜天地、挑方巾、坐富贵、交杯酒、撒帐等一系列古典婚礼的礼仪或者举办一场西式婚礼再举办一场中国古典婚礼,有的新郎是外国人的都非常喜欢举办中式古典婚礼。苏州民俗博物馆早在1981年就曾为一对美国夫妇举办过古典婚礼,90年代末到进入21世纪以来又不断有新人举办类似江南古典婚礼,也许人们希望在中国文化土壤里同样能够找到一种新婚姻文化的感觉。

 

 

 

(作者系苏州民俗博物馆研究员、苏州市吴文化研究会理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