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邦彦与汉简

 雨颐墨 2011-08-17

    甘肃汉简是构成汉代甘肃书法,也是汉代中国书法的一个重大板块,是我们学习汉代书法和研究中国书法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宝鉴。

    自20世纪初以来,甘肃境内先后出土了从战国到魏晋四五百年间数以万计的各类简牍,其中两汉简牍共有5万多枚。主要包括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武威汉简、甘谷汉简四部分。自上世纪60年代起,甘肃一些专家学者和书法家如张邦彦、魏振皆、秦明智、赵正(黎泉)、徐祖蕃等都相继投入简牍书法的研究与摹习,特别是赵正先生,近30年来相继出版了《汉简书法艺术》、《简牍书法》、《汉简书法论集》等专著,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广大书家和书法爱好者学习研究汉简书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甘肃简牍所反映的书体,除少量的小篆、古隶外,绝大多数都是由古隶演变而来汉隶、章草、今草、行书、楷书以及各种在变中的过渡性书体,真实地再现了汉代书体孕育、变革和发展的过程,可以说是两汉时期汉字书体的海洋和民间书法艺术的百科全书。

    按照大体时序,甘肃汉简中具有特色的书法墨迹有以下几类。

    一是小篆类。

    如居延汉简中的《幸教牍》,其特点是构形纵长,下部笔画长拖且扭曲张扬,似有鸟虫篆、蝌蚪篆的痕迹,实则是借鉴了汉隶中的长垂笔画。

    二是古隶类。

    古隶起于战国时期,是一种明显带有篆书结构,却已省简了很多、极少屈曲盘绕线条的介于篆书和汉隶之间的书体,如敦煌汉简中的《武帝诏书》、《书人姓名觚》和《效谷西乡习字觚》等。

    三是汉隶类。

    汉代是隶变完成时期,甘肃汉简可谓最全面、最翔实地反映了隶变的过程。居延汉简中的《甲渠侯官名籍简》,是宣帝五凤二年(前56)的墨迹,字形趋扁,汉隶的结体、用笔已然成熟;《相宝剑刀册》为西汉末王莽时的墨迹,最大特点是字形横扁,十分匀整,似有意追摹官方文书风格,恰切地反映了王莽尊孔重儒、标榜正统的政治思想与书法思想的一致性;而《建世二年简》是稍掺行意的汉隶例证,尤其是其“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长垂,显示出王莽末年农民起义军赤眉政权横扫腐恶、直指“常安”的气概。简牍汉隶发展到东汉时不仅完全成熟,而且更是质朴生动,风格多样,或杂有草意,或掺以行笔,多朴拙、自然,用笔率气,线条奔放,极大地表现出甘肃先民的书法天籁精神。

    四是草书类。

    分为章草和今草两个大类。章草到西汉中晚期已然形成,主要特征是用隶之笔法,却破了隶书法度,结体得到了很大的简化;笔画存有波磔但十分简省,书写自由节奏感强,线条质朴凝练;章法上字字独立,大小不拘,极少连绵。如居延简中的《甲渠鄣侯谊简》、《误死马驹册》、《致尉曹吏书》,敦煌汉简中的《王骏幕府奏书稿档案》、《凤报某人书》,武威汉简中的《药简》等,可谓多彩多姿,各具特色。今草也是在隶变过程中产生于民间的书体。东汉早中期的今草,往往还杂有章、行气息,并非现今观念中的今草形态,如居延汉简中的《邮书记录》,线条厚重饱满,笔意浓烈,贯气亦足,真实地反映出东汉早中期今草创变过程中“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基本风貌。今草的真正形成和成熟是在东汉晚期,即到“草圣”张芝时才“映日荷花别样红”,传其所书的《冠军帖》等可证可鉴。而东汉中期的草书居延汉简中的《永元兵器簿》,以介于今、章、行、汉隶以至楷书之间,又以今草为主流特征的形态,展现了一种艺术美感的模糊性和创作、欣赏的最大自由,其不规定性和可塑性恰恰就是它的艺术容量和生命力所在。

    五是行书类。

    行书的书体无定制,书体形成和发展成熟是在东汉晚期完成的。

    甘肃汉简中早期的行书墨迹,多是含有草、汉隶笔意的一些“大象无形”的形态,可以敦煌汉简《广武侯长公牍》和武威汉简《医方》为代表,其次还有居延简中的《燧座病情簿》、《卅井塞尉檄文》等;而东汉晚期的简牍行书,汉隶意味已几近消失,线条内敛,率意自然,显然已走向成熟,如顺帝永和二年(137)的敦煌汉简《玉门官燧次行》等。

    六是楷书类。

    和唐楷相比,甘肃汉简中的楷书墨迹还只是一些雏形。武威汉简中的《奏男子七疾方》虽仍“拖泥带水”,但它已然拉开了楷书产生和形成的序幕;而敦煌汉简《汉亭吏逯进言》则已是趋于成熟的楷书作品,特别是十分清楚的点画和颇见变化的线条。

    甘肃汉简各种在变中的过渡性书体十分丰富,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书法艺术富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