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调查和思考
【专题名称】中学语文教学
【专 题 号】G31 【复印期号】1995年12期 【原文出处】《中学语文教学》(京)1995年10期第13-16页 【作者简介】朱昌元 浙江省金华市教委教研究
从表4可见,喜爱命题作文的同学略多于喜爱材料作文的同学。从具体的调查材料来看,初中学生喜爱命题作文的更多一些,而高中学生在两者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别。这与初中段较多地训练命题作文,而到了高中段适当地增加了材料作文所造成的学生的思维定势有一定的关系。 表4
三、关于文体和表达方式 从表5、表6统计的数字来看,初、高中学生在文体和表达方式的选择上存在着明显的年龄段差异,初中学生喜欢记叙文和叙述、描写表达方式的占有优势,高中学生喜欢议论文和议论这种表达方式的占有优势,反映了初中学生偏重感性思维、高中学生偏重理性思维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可因势利导,引导初中学生多写记叙性的文章,要求写得具体、生动、形象;而对高中学生,应引导他们多分析一些社会、人生问题,力求深入、辩证,具有理性色彩。 表5 ![]() 表6 ![]() 从表中可以看出,选“说明文”和“说明”的只有20人和12人,分别只占总数的4.9%和2.9%。学生为什么对写说明文这么不感兴趣?一、说明文的内容要求具有科学性,不含或较少含有形象性和情感性,因此,一般来说,学生较难把握,缺乏探究的热情;二、说明文阅读教学往往显得枯燥、平板,知识讲解多,而情趣激发少,因而也间接影响了学生对写作说明文的兴趣;三、说明文写作教学方法单一,往往满足于布置题目,不善于唤起学生的写作冲动,不能使学生体验到作“有米之炊”的成功的乐趣。说明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表达能力,与学生今后的生活、学习、工作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要重视说明文的写作教学。在说明文写作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写作兴趣,要有一个搜集、分析、整理材料的阶段,决不能以布置一个题目或交给几则材料而简单了事。可以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如组织学生上街检查、搜集错别字,然后,说明产生错别字的现象、原因和纠正的方法;也可以设置特定的情景,如让每个学生带一样自己心爱的玩具或工艺品,互相观摩、欣赏,然后说明它的形象特点和心爱的原因等等。总之,要让学生有话要说,有话可说。 四、关于作文指导 根据“你对作文指导有什么要求和建议”的提问,学生作出了令人深思的回答。这些回答出自内心,发诸真情,是我们平时所不易听到的,对我们改进作文指导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生的要求和建议主要集中在下列三个方面。 第一,作文指导要着力于激发写作兴趣,打开思路,并给学生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间。“作文指导应指在要害处,导在兴趣上,让学生的眼睛发亮、发光。”“指导时多点拨,少一些老师自己的见解,这样可使我们打开思路,按着自己的想法去写,不致在框框里打转。”“对于一些题目,老师不应讲得十分透彻,应该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这些话语在指出了教学弊端的同时提出了恳切的希望,值得我们反思。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作文指导经验可资借鉴。如英国的作文教学,鉴于学生不会写好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就在学生作文前,教师先设法给学生各种各样的启发和素材,如看图画,读书,听音乐,看戏剧,讨论等,以唤起学生作文兴趣。 第二,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或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神游其中,使他们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学生的生活经历比起成年人来当然不够丰富,但也并不是白纸一张。作文指导应该唤起学生对自己某种生活的回忆,激起相应的情感体验,使之产生不吐不快的强烈冲动。学生说得好:“建议老师着重开发同学们的生活和思想的源泉,从而使同学们写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体会最深的,而不是按老师讲的一般套路去刻意虚构。”“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确实,有丰富的生活,有强烈的表达动机,才有可能写好作文。 第三,适当淡化写作技巧的指导。对写作方法、写作技巧作一些相机点拨,是完全必要的,但如果喋喋不休大谈作法,而不注重开启生活、情感这一源泉,那就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非但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会误导学生,使他们以为只要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就可以包医百病了。不但如此,“过多地强调写作技巧的提高,学生反而对写作文易产生厌恶的情绪”。(王晨、徐同编《国外语文教学概况》第39页)因此,有必要提出“适当淡化写作技巧的指导”这一观点。对此,学生也有强烈的呼声:“作文指导对写法不能提示太多,否则会影响学生的写作情绪和思路。”“应理论联系实际,少讲空话、套话。”“作文指导应将学生易写偏的地方加以点拨,但最好不要多举例,多讲解写法,否则易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个范围内,得不到扩展。”确实,在作文指导中,教师应力戒空话、套话,作一点切实、精要的点拨。 五、关于作文批改和讲评 表7 ![]() (注:有的学生不只选一项) 从上表可见,真正要求精批细改的学生只占少数(这部分学生往往是差生),另有一部分认为不妨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改或互改,而大部分学生认为比较有效的作文评改方式是教师批阅后加以讲评。这后一种评改方式是教师所经常运用并取得了实际成效的,为学生所熟悉和喜爱。 为了更加具体、深入地了解学生对作文讲评的要求和建议,我们又采用要求简答的形式进行了具体的调查。学生的回答主要集中在下列三个方面:一是遵循鼓励性原则,就是多肯定,多表扬,少批评,不嘲讽,即使对一些典型的毛病非指出不可,也要抱着诚恳亲切的态度,嘲讽决不是教学幽默。学生说得好:“讲评时,好的文章应加以表扬和宣读,而对较差的文章则不应责备。否则容易使这些学生难堪,从而失去对作文乃至对语文的兴趣。讲评时,应将作文中欠缺的地方分析透,然后告诉学生改的方法。”“不要把作文讲评课上成批评课或笑话课。”我们应该让学生特别是作文差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们树立起写好作文的信心,并使这种快乐和信心转化成追求的具体行动。二是多采用比较的方法。学生说:“讲评时应重复一下作文指导时的话,好让学生与自己的文章对照一下,看是否符合要求。”“在作文讲评时最好把好的作文与差的作文都读一读,先让我们自己比较,然后再指出好的好在哪里,差的差在哪里,最后再读一、两篇范文,让我们在比较之后有所收获。”“作文讲评应以一至两篇好文章和差文章为例,先让同学们发表意见,然后老师讲评。”这些建议包括了三方面的比较:一是将习作与写作要求进行比照,二是将好作文与差作文进行比较,三是将学生作文与范文(或优秀作文)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差距所在及努力的方向。三是多分析“为什么”。讲评时罗列一些现象,套用几句术语是懒汉的做法,我们需要的是根据学生的作文实际作一些具体深入的分析,正像学生所要求的:“作文讲评要有针对性,哪篇好,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说它好,哪篇不好,不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说它不好,都要使我们弄清楚。”讲评不必面面俱到,但对讲到的那一点必须抓准、讲透,分析得情理俱足,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六、关于课外练笔 课外练笔是作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作文教学必要的补充和延伸,理应列入我们调查和思考的范围。 表8
表9
应该承认,近年来通过教师的努力,课外练笔这块荒芜的土地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是离开理想的境界还有相当的距离。从表8可以看出,经常练笔的学生只有36人,占总数的8.8%;有时练笔,但不经常的人数较多,占有62.7%;很少写和不写的却有117人,占有28.5%,呈现出头小、中间大、尾巴也不小的态势。我们应大力提倡、鼓励、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练笔,使“有时练笔,但不经常”的学生向“经常练笔”转化,而不致滑向“很少写”乃至“不写”;使“很少写”和“不写”的向“有时练笔,但不经常”甚至“经常练笔”转化,形成人人经常练笔的可喜局面。要形成这样的局面当然需要教师的热情鼓励和精心指导。具体的做法可以是:1.浏览后兴之所至写点评语,重在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沟通感情;2.鼓励学生给练笔插图;3.鼓励学生将练笔编成集子,并拟出“书名”,如“百草园”、“鹅卵石”、“牛犊”之类;4.在班上宣读或张贴;5.将优秀的练笔向有关报刊推荐。总而言之,要调动多种手段,精心培育、保护、增强学生练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乐于练笔,勤于练笔。 至于课外写作的方式,有半数学生喜爱随笔,有半数学生喜爱写日记和摘抄。在这方面,可以随学生性之所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