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作文教学中的“一文再作

 luhuwu 2011-08-19
谈作文教学中的“一文再作”
【专题名称】中学语文教学
【专 题 号】G31
【复印期号】1995年05期
【原文出处】《宁夏教育学院·银川师专学报:社科版》1995年01期第107-110页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改进和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但是,长期以来,作文教学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其原因固然很多,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缺乏具体可行的训练方法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教师的作文教学,往往是一题一作,学生写完交给老师,老师批改讲评完发给学生就算了事。这样,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失去了再认识、再实践的机会,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那么如何从实际出发,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通过多年的摸索和探讨,我们认为,“一文再作”是比较有效的途径之一。
    “一文再作”的训练过程包括如下环节:指导、说文、初作、初批、讲评、修改、复作、复批。
    第一步,指导。所谓指导,是指学生作文前的指点,引导。初中生还处于学习写作的初级阶段,尚缺乏独立写作能力,下笔前没有教师的指导,很难正确领会作文要求,写出来的文章,毛病必然很多。如果在作文前给予充分的指导,就会使学生初步弄清楚为什么写,如何写,就会使他们受到鼓舞,提高作文的积极性。
    作文前的指导内容很广,如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审题立意、选材剪裁、布局谋篇、运用语言等,都属于指导的范围。如何对上述内容进行指导呢?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指导。课本中所选的文章,大都是优秀作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本着“以读带写,读为写引路”的原则,充分发挥课文对写作的指导作用,紧扣课文立意、构思、谋篇、布局、遣词、行文、款式等方面指导学生的写作,让学生通过课文去初步感知应该怎样写,而不应怎样写。比如,教学议论文时,要指导学生如何确立并提出正确而鲜明的中心论点,如何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去论证论点,如何在论证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学说明文时,应指导学生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采取各种说明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去说明等等。当然,这些内容不是在每次写作训练时都一一指导。指导要有重点,不能面面俱到。指导的重点,要根据作文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二)结合优秀例文进行指导。金人赵秉文曾经说过,如果不师范古人,“譬如弹琴不师谱,称物不师衡,工匠不师绳墨。”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讲的都是学习和模仿。作文历来主张效法乎上。教师要指导学生扩大阅读量,从这些优秀作品中获取有益营养以作为已有知识的补充,借以拓宽学生的视野,积累和丰富写作材料。同时,引导学生模仿例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和表达手法,掌握作文的规矩,进而在借鉴、模仿的基础上写出有新意的习作来。(三)要联系实际进行指导。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熟悉生活,积累生活,挖掘生活,才能写出好的作文。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去多接触社会,多接触人,多观察生活,并指导他们在此基础上去了解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让学生的大脑中储存一定量的生活材料,扩大“进口”,作起文章来才不至于有“无米之炊”的烦恼。(四)注重成功指导,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从目前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看,不是他们不具备写好作文的基本条件,而是缺乏写好作文的信心。“我写不好作文”成了某些中学生写不好作文的心理障碍。大多数学生对作文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个“怕”字。要提高作文指导与写作效率,就必须先消除心理障碍。最佳的方法,就是在学生作文之前,注重对学生进行成功指导。教师要鼓励他们写实事,抒真情。告诉学生,写好作文并不难,并非高不可攀的事,每一个同学都可以写出令人满意的作文来。鼓励他们去掉“怕”的心理,树立起写好作文的信心。
    写作前的指导十分重要,它是学生把握作文基本规律,获取写作知识,积累写作材料,开拓思路,激发兴趣,树立信心的关键。
    第二步,说文。所谓“说文”,指的是学生针对作文题目和作文要求而进行的“即席发言”。它是作文前指导的继续,又是学生写作文的基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一步拓展作文思路有着更重要的作用。
    在根据单元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提出作文要求后,教师要有的放矢地启发学生开展“说文”活动。说文的时间一般为10分钟,说文的内容包括说文章的题目、说文章的主题、说文章的体裁、说文章的构思、说文章的布局谋篇等。说文的形式可以全班说,可以个人说,可以小组选出优秀代表说,教师也可以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其中说。在学生说文的基础上,教师作出简短点拨与小结,同时,提醒学生在听取别人意见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独到的构思和见解。
    安排“说文”这一环节,既便于学生之间相互启发,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又便于老师发现问题,现场指导;既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路,又利于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进而为“初作”创造条件。
    第三步,初作。即学生的初次写作。它是相对于后面的复作而言的。在完成“说文”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作文要求,结合“说文”情况,独立动笔写作。初作必须在课内完成,必须写在初作(或草稿)本上。初作誊写完之后,送交老师批阅。
    安排初作这一环节,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为教师的批阅、讲评提供依据。
    第四步,初批。它是相对于后面的“复批”而言的。
    学生交上初作本之后,教师即可以进行初批工作。初批时,教师首先要做到“三看”。一看作文是否符合教材规定的“作文范围”和“作文要求”;二看中心思想是否明确,文中引用的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关系如何;三看文章的层次是否清楚,详略是否得当,主次是否明确,交待是否明白,用词是否准确,语句是否通顺,有无错别字,有无不当的标点,行款格式和书写是否规范。针对“三看”所发现的问题,教师可用特定的符号(事先让学生弄明白各种符号的意思)标明要改的地方,也可采用眉批的方式,以揭示修改的方式和思路,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其次,还应注意以下问题:(一)要精批少改。精批,就是眉批和尾批要精炼而短少,不必太多太杂太空,只要三两句话写出批语,点出最主要的优缺点即可。同时,在初作本上不判等级,不打分数。少改,就是尊重学生的劳动,尽可能保留学生的原作,对可改可不改的尽量少改,即使不得不改的,也要尊重学生的原意。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作文,无论好坏,总有他的思路,认清他们的思路,看这样说话合不合理,是一个标准。”合不合理是逻辑问题,能不能明白是文法问题。对这样的问题应指出来。至于“意义尚不完全之处不必为之增,字句尚欠凝炼,不必为之改。”因此,教师在初批时,一定要从学生的水平出发,考虑到学生改正的可能性,不必大删大改,更不能越俎代庖。(二)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对于程度较高的学生,要根据计划进行批改,要帮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于中等程度的学生,既要充分鼓励,肯定他们好的方面,又要提出希望,指出他们的不足,并帮助他们提高;对于程度较差的学生,首先着眼于文字基本功的批改,先求其“通”,再求其“好”。(三)注意批语的写法。写批语要从文章的具体内容出发,要讲求针对性、商榷性、趣味性不写“主题鲜明”之类的套语,更不能写不着边际的空话。(四)注意及时批改,避免批改与作文日期相隔太久。写批语时的字迹要端正,能为学生示范。
    初批的目的是为了解学生的思想水平和写作水平。它比作文前的指导和说文更有针对性,更细致,更深入。它在整个作文环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检查作文前指导和说文的效果,另一方面,为讲评提供材料。
    第五步,讲评。学生在完成初作之后,不仅急于知道自己写得怎样,而且迫切希望知道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因此一般都爱听评讲。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讲评。根据每次作文的要求,可从学生的作文中挑选有代表性的印发给全班,让大家分析评论,指出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好,哪些地方写得不好,为什么不好,应该如何写,使学生在讲评中得到启发,然后对照自己的作文;或让学生读范文,引导他们将范文与自己的作文对照分析,领会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或由教师讲课前把初作本发给学生,要求他们对老师批改的地方仔细琢磨,写出心得体会,然后选几个消化得好,体会得深的学生做重点发言,并引导其余学生作补充。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作出总结。这种方式能促使学生重视教师的批改,扩大批改的效果。但不管采取哪种讲评方式,都要指导学生明确如何根据不同文题和文体进行审题立意、选材剪裁、谋篇布局和恰当运用表达方式、语言技巧等,使其了解好作文的标准,领悟并掌握写好作文的要领与规律。
    讲评宜注意以下几点:(一)讲评要有充分的准备。首先要把批改中发现的主要优缺点记录下来,然后分析综合,确定讲评的内容。(二)讲评要有重点。教师要紧扣作文要求,一次集中解决一两个问题,不能面面俱到。(三)讲评要贯彻表扬为主的原则,要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而不能损害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四)讲评不能搞“一言堂”,要师生共同活动。教师既是讲评的组织者,又是讲评的参与者,更是一位跟学生一样完全平等的发言者,要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绝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
    讲评是作文前指导的再现,但不是作文指导的简单重复;是作文批改的深入和继续,而不是作文的终结。讲评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确自己初作中的优缺点,进而获得理性认识,为修改、誊写铺平道路,搭好桥梁。
    第六步,修改。所谓“修改”是指在讲评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对初作进行增、删、补、调。
    修改是整个写作训练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清人唐彪说:“文章不能一做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学人必不可知也。”毛泽东同志也说过:“我看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的、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在这里粗心大意,是不懂得做文章的起码知识。”散文作家杨朔也曾说过,“我的文章是改出来的。”这些话,都深刻地说明了修改文章的重要性。教师要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习惯和能力,要把修改初作(草稿)作为不可缺少的步骤,并及时检查。
    修改时,可采用互改或自改的方式。但不论采取哪种方式,都要让学生做到“十查”:一查观点是否明确;二查重点是否突出;三查内容是否充实;四查扣题是否紧密;五查详略是否得当;六查结构是否完整;七查文笔是否简练;八查句子是否流畅;九查用词是否确切;十查标点是否准确。在“十查”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修改。修改之后,如是“互改”还应让学生写出200字左右的批语,谈出自己修改作文的意见或感想。
    修改是初批的深入和发展,是评讲的最终归宿。通过修改,学生的认识必然会得到升华,写作水平必然会得到提高。
    第七步,复作。所谓“复作”,是指学生在修改的基础上进行的又一次写作。
    学生在修改定稿之后,把修改后的文章誊清在“提高本”上再送交老师批阅。
    复作要达到以下要求:(一)标题、段落合乎书写的行款格式;(二)标点符号清楚、正确;(三)字迹工正,卷面整洁。
    对复作这个环节要进行严格要求,这不仅可以促使学生重视文章的形式美,还可以培养他们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
    第八步,复批。所谓复批,即教师对学生作文的第二次批阅。复批和初批有着明显的不同;初批比较细致,而复批只是“浏览批阅”;初批要批要改,而复批可批可改,也可不批不改;初批不判等级不打分数,而复批要打分数判等级。
    当然,还有个别学生复作后的作文水平没有明显提高,得的分数和判的等级没有达到标准,教师就要面批作文,进行个别辅导,而后要求学生再修改、再复作,教师再批阅,一直到学生写出合格的文章来。
    总之,“一文再作”是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与写作规律的。采用这种方法,可有效地调动初中生的作文积极性,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