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玉牒制度初探

 卓尔爸爸 2011-08-20

 

要:清政府统治中国的两百多年中皇权的更替、宫廷内部的斗争,皇族爵位的继承、皇帝对皇族的要求与约束等等。玉牒还是中国最为完整的清代皇族人口统计资料。主要考证了玉牒的编修制度,乃至玉牒对于档案学研究,历史学研究,社会学研究中的作用作了分析。正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清代玉牒的形成,发展,及相关制度等等,第二部分主要是阐述了研究玉牒的意义,尤其是档案学意义。

 

关键词:玉牒   文史研究的意义   史料价值  社会价值   档案学研究的意义

 

对玉牒这个以问题的研究前人已经有了部分深入研究,主要的材料有周小红和王琦的《皇族家谱——玉牒》文中深刻分析和研究了清代的玉牒以及宗室和觉罗制度。何海龙和蒋霞主编的《潜论清代皇族的宗法化》阐述了清代宗人府的设置、玉牒的修撰和取名制度、族长的设立、祭田的出现,等等皇族的宗法及其管理的宗法化。程大鲲主编的《清代宗室贵族谥号考》和《清代宗室亲王之封谥》俩本书简要介绍了其古代对其宗室成员死后按其生前事迹有朝廷评定一个称号叫作谥号或溢法。冯惠民主编的《谱牒学研究》和汪浚的《略论谱牒学在文史研究中的意义》着重介绍了谱牒的概念,发展和研究谱牒的档案学价值和意义。另外还有李爽写的《近年来有关家族问题的社会史研究》和韦庆远写的《大陆地区现存明清档案的分布及其史料价值》的等等文献资料对清代的谱牒及其制度都有深入的研究。我在前人的基础上借鉴和引用相关内容进行浅显的研究和阐述。希望通过对于玉牒的研究找出玉牒对于档案工作、档案编纂工作、档案管理工作有一个参考借鉴的作用。

一,清代玉牒

长期以来很多人都认为家谱是封建社会的产物而不屑一顾。家谱的解释是封建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家谱是“旧时剥削阶级记载其一姓世系及显赫人物的谱籍。目的在于炫耀门第,维护反动的族权统治”。[]而我认为它是一个家族历史和现状的反映,“清人邵晋涵说:‘则家之有谱,固与国有史、州有志而并重也。’”[]这就是说家有家史,国有国史,皇帝的家谱对于国家来说可谓是承载着皇族血脉与兴衰的重要史籍材料,为历代皇家所重视的,皇族的家谱就叫做“玉牒”。一个家谱往往记载着家族中的重要任务和重要事件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部分珍贵的史料(家谱中部分也有不详实这里不加评述)。玉牒作为皇室的家谱是比较真实可信的记录了当时皇帝及其宗室的所有人物和重要事件对于我们研究清代的历史提供了可信的资料记录。

家谱,是封建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起源于宋代,又名族谱、宗谱和家乘。皇帝家族的家谱称做玉牒。清代玉牒记载内容翔实,装帧华丽,共1100余册,是我国唯一保存完整、幸存至今的皇族家谱。清朝于顺治九年 1652年),设立宗人府,专门负责掌管皇族的属籍,每届十年修一次,每逢纂修玉牒

之年分,由宗人府题请皇帝设立“玉牒馆”,且皇帝钦派大学士充任总监,组织各部官员集中人力进行纂修。

清代皇族按照血缘的远近分为宗室和觉罗。以清太祖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显祖宣皇帝)为本支,称宗室,腰间以黄金带为标志,俗称“黄带子”;以塔克世的伯叔兄弟为旁支,称觉罗,腰间以红带子为标志,俗称“红带子”。为详细分清和记载宗室、觉罗与皇帝的血缘关系、亲疏远近及尊卑上下,宗人府特规定了宗室、觉罗所生子女由各旗首领、族长亲自详查后,于每年正月初十前造册报送宗人府,后因皇族人口增加较快,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改为三个月报一次。宗人府根据报上来的材料详细登记,分别将宗室和觉罗的人口材料注入黄册和红册。

清代宗室玉牒又分为竖格玉牒(又称直格玉牒)和横格玉牒。竖格玉牒每页十五行竖格,按辈分顺序依次记载了宗室、觉罗子孙及女孙的情况。横格玉牒每册数则不等,有十一至十八个格,通常每横格代表一个辈分,辈分最高者写于卷首第一横格,其子孙后裔依辈分递降,每种玉牒都兼有满、汉两种文本。“书写分三种形式:列祖子孙竖格、列祖子孙横格、列祖女竖格。宗室横格玉牒反映皇帝家族的辈分,每页十一至十五横格不等,每一横格代表一个辈分,辈分最高者写于卷首第一横格,其子孙后裔依辈分递减。宗室子女不载入横格玉牒,只能载入竖格‘玉牒’之中。竖格玉牒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谱序,第二部分详载宗室列祖子孙、女孙的生卒年月日时、享年、生母姓氏、封爵等内容。玉牒所记内容都有一定的规定。如皇帝后妃,道光朝以前,其生有子女方能载入玉牒入‘玉牒’;道光十七年(1837年)改为‘皇后无论有无所出,俱著载入玉牒’,妃子仍有所出者著载入,无所出者概毋庸载入。”[]这一规定体现了封建王朝家族男尊女卑有别,女以子贵的伦理观念。清朝自顺治十八年(1661年)初次纂修玉牒开始,至1921年最后一次纂修玉牒止,总共纂修过二十八次。 

每次纂修玉牒时,首先由宗人府理事官及副理事官各一人、满主事一人、汉主事二人、翰林院官三人,内阁侍读一人、礼部司官二人任编修官。玉牒馆成立后,皇帝钦派大学士充任总裁,督率这些官员进行纂修。他们对每年报送的黄册、红册所记载的皇族人口材料进行系统地整理,按支系、辈分逐一排列,草拟出玉牒的初稿。初稿共分三种,第一种为帝系玉牒,即将皇帝直系单独编纂成册,以突出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帝系玉牒内容较简单,只收录皇帝本人及皇子。每朝皇帝名下列其诸皇子的顺序是左右一边一位依次排列,以右为大。每位皇帝及皇子为一页。第二种为宗室玉牒,以皇帝努尔哈赤的父亲显祖塔克世为本支,称其直系子孙为宗室。宗室玉牒详细记载了显祖后裔的繁衍状况。宗室玉牒共分为列祖子孙、列祖女孙两种。列祖子孙又分横格、竖格之分。宗室玉牒以列祖子孙为重点,具体记载方法即上辈之人记载完毕再记载下一辈人的情况。如先记载努尔哈赤之祖、父情况,再接着记载努尔哈赤及其兄弟穆尔哈齐、舒尔哈齐、雅尔哈齐、巴雅喇,接下来是努尔哈赤子侄辈情况。努尔哈赤的子嗣中,先是皇太极,然后是长子褚英等,以下依次是穆尔哈齐子嗣、舒尔哈齐子嗣,等等。每一辈首列皇帝,然后自近支推及至远支。此外,在纂修玉牒时还有一项规定,即 “存者石朱书、殁者墨书”。修玉牒时,要将上次修玉牒后已死亡者用墨笔书写,活着的或者是新出生者一律用红笔书写。新出生者则依据纂修规则按照辈分及其支系远近添加在适当的位置上。宗室玉牒因是黄绫封面,故又称“黄档”。第三种是觉罗玉牒。以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的伯叔兄弟为旁支,称其子孙为觉罗。觉罗玉牒中详细记载了兴祖直皇帝子嗣和景祖翼皇帝部分子嗣的繁衍情况。觉罗玉牒有子孙竖格、子孙横格、女孙竖格之分,有满、汉文两种文本。它的书写格式、内容与宗室玉牒相同。因觉罗玉牒以红绫封面,故又称为“红档”。玉牒的编纂工作,被视为关系清王朝统治的一件要事,朝廷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来完成这项重要的工作。初稿完成后,由宗人府派十二名笔帖式收藏管理,再由满汉大学士、礼部尚书、侍郎、内阁学士五位大臣组成正副总裁官负责审稿和总纂,对玉牒初稿认真修改,要达到无一遗漏,然后再由抽调的三十六名笔帖式进行誊清抄录,之后由宗人府府丞对抄好的玉牒认真校对。至此,玉牒修纂完竣,每次修纂玉牒都要花费白银20万两。玉牒修完后,都要由皇帝亲自审阅。由于玉牒在纂修时,每次都是从头修起,因此,玉牒越修越厚,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所修的玉牒竞厚达 85厘米,重 90公斤。清玉牒的装帧非常华丽,纸张也比较考究。以绫子为封面,内用宣纸书写。

二,我们研究清代玉牒制度研究的意义

1,文史研究的意义

总的来说,“谱牒与考据有密切的联系,在大量掌握确切材料的基础上,将人物、事件和作品放进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视界之中,透过复杂散乱似乎彼此孤立的表象,寻绎现象间因果联系,揭示出其内部的必然逻辑和本质。它对历史学、人类学、文化学以及文献学等学科的研究均有助益,使一门求真的科学。”[]由于谱牒中记述的多为历史中的重要人物,是后人出于某种目的(景仰、批判、考证、驳难或兼而有之)而针对其前人所作的,能反映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生活环境,人们对其一生经历,功过是非,学术活动或者艺术创作乃至是外交都会有所了解的,这就是谱牒的重要的史料价值。所以我们“进行档案事业史的研究首先要发掘、整理、考订历史资料。在占有大量可靠资料的基础上,探索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发展规律,寻求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以利于当前的档案工作和事业的建设。档案事业史既是档案学的分支学科,也是史学的部门史。研究档案事业史,必须把档案、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的发展放在整个历史环境中去考察,要利用历史学、史料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历史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历史科学的唯物史观、史论结合、批判继承等理论对档案事业研究起重要指导作用;史料学提供的史料收集、整理、鉴别、考证、校勘等方法,对档案事业史资料发掘、整理和考订有借鉴意义;考古发现的古代各种档案文物,可以补充档案事业史文献资料的不足,并提供物证。”[]这是我们档案学研究历史,发展档案事业必须做到的,而清代玉牒是唯一的皇室保存最完整的玉牒,也是记录比较详尽的,制度比较严谨的,对于我们的研究会起到很大的史料价值的作用。
    2
,社会价值

家族组织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础,在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家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并通过与地缘关系、利益关系的结合,演化出种种再生形态,形成一个从家庭到宗族不断分化整合的过程的系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家族的发展演变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变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研究家族组织的内部结构、社会功能、发展模式和演变趋势,探讨家族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不仅是人类学、社会学的课题,也是历史学,特别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从50年代以来,我国的民族学工作者和地方史学工作者进行了艰苦社会调查,取得了大量成果,其中包括了丰富的家族史内容,涉及到家族结构、遗产继承、祖先崇拜、宗族械斗等多方面的问题,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家族的演进过程,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现代考古学的众多田野发掘报告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墓葬形制进行了精确的研究,是我们研究家族史的第一手材料。但由于专业的隔膜,这两方面的材料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清代谱牒是清代宗室家庭生活的现实反映,我们通过它能过看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皇室家族的世袭繁衍,对于我们研究皇嗣问题,以及当时宗室间关系等等历史问题提供了可靠的佐证材料。

3,利用档案修史也是我们利用谱牒的一个重要的作用。

“清代历史去今未远,传世的清代典籍史料十分丰富。既有官修的大型典籍,也有各种私家著述,以及各种文集、笔记、碑传谱牒等等,都是价值很高的重要史料。可以说,纂修大型《清史》的史料条件是比较充分的。但是,要编修一部科学完备的信史,仍然离不开清代历史档案。”[⑥]

4,清代人口研究中的新进展

 清代人口研究是近年来中外学者颇为关注的课题之一。如何在这一研究领域采用高科技手段、运用新方法并拓展新的课题,对此,由美国学者李中清与中国学者郭松义共同主编的《清代皇族人口行为和社会环境》一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该书所收论文,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玉牒》等皇族人口资料进行研究。“在此之前,中外学者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建立了‘宗人府档案’电脑资料库,将《玉牒》中的男女本人姓名、出生日期、婚嫁、爵职、死亡以及有关父母情况等内容,加以技术处理。”[⑦]从而研究清代的满族人口的主要分布和繁衍等等。

综上所述从清代玉牒中,我们可以看到清政府统治中国的两百多年中皇权的更替、宫廷内部的斗争,皇族爵位的继承、皇帝对皇族的要求与约束等等。玉牒还是中国最为完整的清代皇族人口统计资料。此外,玉牒还是珍贵的文物,从外形看,装帧华贵、富丽堂皇,每部玉牒都是黄绫或红绫封面,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因此说,清代玉牒是我国档案之珍品,它对于后人研究清代宫廷历史及皇族户籍等提供了重要依据。对于档案学研究清代的档案制度,及史学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详实可靠的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周小红 王琦  《皇族家谱——玉牒》 中国档案 2002.6

【2】       冯惠民《谱牒学研究》  书目文献出版社

【3】       程大鲲《清代宗室贵族谥号考》满族研究  2004  3

【4】       程大鲲《清代宗室亲王之封谥》满族研究  1997 2期(总第25期)

【5】       程大鲲《清代宗室郡王封谥考》满族研究  2000 1 (总第30期)

【6】       韦庆远《大陆地区现存明清档案的分布及其史料价值台湾政治大学图书馆《图书与资讯学刊》第17期,19965

【7】       李中清郭松义《清代皇族人口行为和社会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



[] 潘世仁  “家谱——内涵丰富的史籍”   《谱牒学研究》 第四辑    书目文献出版社    271

[] 同上

[] 何海龙  蒋霞   《浅论清代宗法化》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5卷第2   20036

[]汪浚    《略论谱牒学在文史研究中的意义》  《扬州大学学报》  1997年第3

[]  吴宝康 《中国大百科全书·档案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年版 513

[]邹爱莲 唐益年 李国荣 韩永福 《清代档案与清史修撰》《清史研究》2002年第3

[] 1996年清史研究概况》  林海  《中国史研究动态》 1997年第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