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者的困惑与愚者之聪明

 香花供养 2011-08-20

智者的困惑与愚者之聪明

  这是编辑约的文章,写得较赶,不是很好,但毕竟写完了,也就是好的
  
  
  
  智者的困惑与愚者之聪明
  
  记得笛卡尔曾做过这样的假设:“有没有可能我们的生活不过是梦呓或者世界只是我们想象的虚构?”而何怀宏先生也曾说过:“并没有细究,就很自然地认定一个真理,这是源于一种可恶的耐性和懒惰,我们对生活中许许多多的明显的自相矛盾竟然熟视无睹,这也是一种不自觉的虚伪,一种最可恶的虚伪。”从通常的意义上来说,这种观点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疑问,虽然寻找答案的过程可能让人疑惑,因为它毕竟是直指着我们个人思维的本身,而思维形式恰好又是我们赖以认识这个世界及与他人交流的工具,时刻运用却又熟视无睹,甚为有趣。
  
  其实在古希腊时期,阿波罗神殿的石柱上就刻着五个字“认识你自己”,与之相对的石柱上刻着另一句话“毋过”,这两句箴言作为象征最高智慧的“阿波罗神喻”。但我觉得这神喻的核心,却是告诫着我们应该有自知之明,人通常能对其它事物作出客观的判决,却很难对自身的错误得出明智的审视,这种情况通常是人往往已习惯于自身的缺陷,性格的弊端已成为生活的自然。从某种程度上,这本身就是一个由各种缺陷所构成的世界,说不定诸多人们的偏见,组合起来就是事实的真相,而谎言的面具,却又带着真实的表情,让人感觉栩栩如生,这种现象对比起来倒是很有意思。其实相对于古希腊,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在认识论上就有“离坚白”、“合同异”、“白马非马”、“濠梁之辩”等观点,公孙龙、惠施、庄子这些思想巨子,更是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白狗黑、火不热、目不见、龟长于蛇、飞鸟之影未尝动等有趣的思维命题。
  
  在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巴吉尼的新著《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中,作者就一反常道,在精心设计的100种思想实验场景中引导出100个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与其说是逻辑难题,不如说是邀请书,邀请读者认真思考具有挑战性的100个问题。其目的是要以哲学的思考方法挑战人们习以为常或司空见惯的东西,以证明那些人们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可能根本经不起推敲;或者将问题的核心从复杂的现实情境中剥离,以便思考那些暂时而言还不实际、不可能的事。相应地,巴吉尼并不向读者提供或对或错的答案,而是探索某些方式,来梳理它们提出的实际议题。教育者的职业背景让巴吉尼具备一种引导人思考的力量,而书的内容实际上是启发我们不囿于作为常规的思考方式,如作者在前言中分析道:“任何一个思想实验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将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核心概念或问题。如果一个不可能发生的情景帮助我们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它的不可能性我们就无须介意了。”
  
  
  
  对于人来讲,反省是一个巨大的难题,老子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庄子亦语“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这意味着跳出自我思维的三界五行外,对自己的智识进行根本的审视与梳理。但人的思维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依赖于学校的教育,家庭的培养,环境的影响,社会的左右、自身喜好的选择、最终定型为一个人判断事物的习惯,认识事物的态度,及如佛家有渐悟、顿悟之说,其实也有“渐积”、“顿积”之事。而现代社会出于生存的需要及竞争的压力,人们要不断的接受新的事物,进行新的学习,累积知识,提高水准,但比较普遍的情况是,很少有人去反思自己的思维是如何的形成,仅是单纯于某方面技能的培训,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思维形式与自我意识,好像就是一回事,但这纯粹是两种意义上的概念,而我们却极为混淆。法国学者丹纳曾在《艺术哲学》中言道艺术的发展取决于三个因素“时代、种族、及环境”,移植到论述个人的思维形成,也可以作如此的判断。
  
  正如哈佛大学第21任校长艾略特所言:“人类的希望取决于那些知识先驱者的思维,他们所思考的事情可能超过一般人几年、几代人甚至几个世纪。” 对于哈佛大学这样的百年世界名校来说,培养青年学子的超常思维能力,其重要性永远排在教授具体的知识技能之前。《哈佛给学生做的300个思维游戏》这本书,就是哈佛大学为全方位训练学生思维专门设计的,每个游戏都极具代表性和独创性,内容丰富,形式活泼,难易有度。据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善于给自己的生活做出计划的人往往比较勤奋、进取,擅长理性思考,对生命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能谨慎把握,一般都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成功机会也就自然和他们有缘,正如费希特所语:“使一切非理性的东西服从于自己,自由地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去驾驭一切非理性的东西,这就是人的最终目的。”这些浓缩哈佛大学思维训练精华的游戏,将让你在享受乐趣的同时,全面提升各种思维能力,发掘大脑潜能,让读者不断超越自我,迅速迈向成功。
  
  
   通常说来成功的定义应有很多,其中一种被认作为能做自己命运的主人,而这句话则意味着了解自己,而与此的反面则是人作了思想的奴隶。对自我清醒如苏格拉底者极少:“我除了知道我的无知这个事实外一无所知”,极为多数的人则如叔本华之言大脑作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自以为是主人,却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这是一种让人悲哀的现象,大家好像都陷进了某个运行规则里,被剥夺了某些重要的东西而不自知,竟还热切而积极地去让自己全身心去适应这些规则,而不去想这一切是否是一个合理的存在!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一种被填充的工具,先入为主的原理往往让我们接受已成事实的虚假而排斥被贯以荒谬的真实,以至于最终我们并不能分清善与恶、好与坏,而只能盲从于现实的洪流、自觉于默守已存在的陈规。陈寅恪先生之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之可贵,价值即在于此。在生活当中很少这样的人,但我觉得王小波可以算是一例,他能在人们司空见惯的事情中看出可笑和愚蠢,并能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表达有些令人发笑,更多是让人悲哀。因为我们不是超脱于事情之外的观众,我们经常就是当事人!作为一个自由人文主义者,王小波终其一生思考着并快乐着,他以自身的经历为重要矿藏,用杂文以独有的调侃的笔调完成了对自由与理性的反思与书写。由李银河编选的王小波杂文集《思维的乐趣》展示给我们的正是一座巍然屹立于戏谑的笑容和令人会心而战栗的幽默之后的智性的迷宫,并让我们在真切地体会到思维人带来的无与伦比的快乐的同时,从他那里感受如何去独立而自由地思考。在这样一个人人都努力着做一个聪明人的泛智年代,学会当一个愚者的冷眼快乐,也是殊有价值的事!
  
  
  
  注: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作者巴吉尼。
  《哈佛给学生做的300个思维游戏》,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作者蒂姆.戴多普罗斯。
  《思维的乐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作者王小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