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主道第五

 香花供养 2011-08-21

主道第五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只要一谈即道,恐怕很多国人都会想到此语,再接而下引,什么风水算卦,阴阳五行,奇门遁甲,谶纬禁忌,占卜堪舆,甚或是太极拳都联袂而来,集体出席。这或许是中国世俗生活受道家影响颇深的缘故,当然也不排除如庄子在《知北游》中答东郭子所言:道无所不在,在蝼蚁,在稊稗,在瓦壁,在屎溺,每下愈况矣。
  
  但在法家巨子韩非子的著作里闻道,还是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甚作惊讶之状,其实不然,早在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把老子与韩非子同例为传,即《老子韩非列传第三》,只因现在的人多不读书,更不读古书,遣乐于好莱坞大片,惬意于日韩爱情剧集,糜志于港台娱乐圈,笃情于三流地摊文学,忘正信之崇高,苦难之沉郁,法理之博大,学问之精深,旨趣日益沉沦而不觉,性情年渐猥琐而不知,社会终被庸俗之态所填充,心灵亦被贪欲所扩张,终致温文尔雅如Bob Dylan的《Blowin’In The Wind》,淳实纯朴如Metaalica的《Kill’em all》,斯文扫地,败类丛生。
  
  何以老子与韩非子同传,道家与法家为何渊源?司马迁给出的原因是“(韩非子)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其实我倒以为,若照此逻辑,诸子百家皆可归入道矣,反正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既然是万物,何不包以其中,涵此于内?儒家圣人孔子见老子感悟如见神龙,不知其轨,不识其踪,便可窥见老子之浩瀚幽深旷远博大远非世俗之常人所能及。不过抛开这些,单仅《韩非子》中有多篇论述道的文章,也可明白韩非子确然对道家有所研习,只不过是把道家学说,化为经世治国之学罢了,这可称之为理论源自于道家的政治学说(当然仅是其中一种),道家则成为法家思想体系之滥觞。
  
  开篇即言“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就把宏微无形的道形而下的延伸至政治领域,在逻辑上衍生为“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故虚静以待,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出手不可谓不是凌厉风行,直接了当。观韩非子文,就是有这等好处,通读一篇,便能省去不少废话,我以为要精炼文字,参习古文功莫大焉。
  
  接下来,韩非子通篇围绕“道”阐述他的政治主张,提出了诸多对君王的要求,概览如下:
  
  一,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
  二,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
  三,故有智而不以虑,使万物知其处;有贤而不以行,观臣下之所因;有勇而不以怒,使群臣尽其武。
  四,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
  五,寂乎其无位而处,漻乎莫得其所。明君无为于上,君臣竦惧乎下。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躬于智;贤者勑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躬于能;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故君不躬于名。
  函掩其迹,匿有端,下不能原;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
  不谨其闭,不固其门,虎乃将在。不慎其事,不掩其情,贼乃将生。
  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福与咎。
  是以不言而善应,不约而善增。言已应,则执其契;事已增,则操其符。符契之所合,赏罚之所生也。
  故明君无偷赏,无赦罚。赏偷,则功臣墯其业;赦罚,则奸臣易为非。
  
  君王如何对待臣下:
  知其言以往,勿变勿更,以参合阅焉。官有一人,勿令通言,则万物皆尽。
  保吾所以往而稽同之,谨执其柄而固握之。
  言已应,则执其契;事已增,则操其符。符契之所合,赏罚之所生也。
  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主授其事,事以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诛。
  
  君王之大弊:
  是故人主有五壅:臣闭其主曰壅,臣制财利曰壅,臣擅行令曰壅,臣得行义曰壅,臣得树人曰壅。臣闭其主,则主失位;臣制财利,则主失德;行令,则主失制;臣得行义,则主失明;臣得树人,则主失党。此人主之所以独擅也,非人臣之所以得操也。
  
  其实攻读此文,细心揣摩,便能发觉,三段开首语句,皆为解题之妙。何也?三段文道皆是道家理论,排铺而行,放思而出,引衔而下,皆化为韩非子之治国方略,政治思想,由此而观,便能摸通“道法”之间之关节,明细“上下里外”之脉略矣,试折分如下:
  
  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故虚静以待,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道家思想)
  
   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故曰: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故曰: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故有智而不以虑,使万物知其处;有贤而不以行,观臣下之所因;有勇而不以怒,使群臣尽其武。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君臣守职,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谓习常。故曰:寂乎其无位而处,漻乎莫得其所。明君无为于上,君臣竦惧乎下。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躬于智;贤者勑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躬于能;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故君不躬于名。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此之谓贤主之经也。(法家思想)
  
  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君;虚静无事,以暗见疵。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道家思想)
  
  知其言以往,勿变勿更,以参合阅焉。官有一人,勿令通言,则万物皆尽。函掩其迹,匿有端,下不能原;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保吾所以往而稽同之,谨执其柄而固握之。绝其望,破其意,毋使人欲之,不谨其闭,不固其门,虎乃将在。不慎其事,不掩其情,贼乃将生。弑其主,代其所,人莫不与,故谓之虎。处其主之侧为奸臣,闻其主之忒,故谓之贼。散其党,收其余,闭其门,夺其辅,国乃无虎。大不可量,深不可测,同合刑名,审验法式,擅为者诛,国乃无贼。是故人主有五壅:臣闭其主曰壅,臣制财利曰壅,臣擅行令曰壅,臣得行义曰壅,臣得树人曰壅。臣闭其主,则主失位;臣制财利,则主失德;行令,则主失制;臣得行义,则主失明;臣得树人,则主失党。此人主之所以独擅也,非人臣之所以得操也。
  (法家思想)
  
   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福与咎。(道家思想)
  是以不言而善应,不约而善增。言已应,则执其契;事已增,则操其符。符契之所合,赏罚之所生也。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主授其事,事以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诛。明君之道,臣不得陈言而不当。是故明君之行赏也,暖乎如时雨,百姓利其泽;其行罚也,畏乎如雷霆,神圣不能解也。故明君无偷赏,无赦罚。赏偷,则功臣墯其业;赦罚,则奸臣易为非。是故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疏贱必赏,近爱必诛,则疏贱者不怠,而近爱者不骄也。(法家思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