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孔子的儒家军事思想

 888KHZ 2011-08-22

 

 

论孔子的儒家军事思想

孔子创立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儒家思想,通常认为仁义礼智,道德文章就是其全部,其实孔子学说中,点状、零散、跳跃式闪烁许多军事智慧亮点。滴水可折射全部阳光,那么把孔子军事智慧亮点聚集放大,就可看出明晰的孔子军事思想。

一、战争评价及用兵原则

总体反战,是孔子战争评价的首要特征。

孔子在《礼心·乐记》中说:“礼者天下之序也”。世界秩序是礼,“战争之序”当然也是须符合礼。孔子在议论《韶》和《武》两组舞乐时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为什么呢?因为《韶》表现虞舜禅让帝位,符合礼,舞乐中有太和之气,所以尽美尽善;而《武》表现武王伐纣,伐纣虽顺天意民心,毕竟是武力夺取政权,不符合礼,所以尽美,不尽善。孔子对周礼顶礼膜拜,并以周礼学说主题,却对奠定周政权的“汤武革命”不用最彻底、最高级的肯定措词,其实隐含着对周武力推翻商的批评。他还在《春秋》中对当时的战争用侵,伐,战,围,灭等不同字眼进行批判,也可以看出他的总体反战态度。

为礼而战,是孔子战争发动的首要原则。

据《论语·宽问》记载:公元前481年,齐国大夫陈恒杀死了齐简公。孔子马上沐浴上朝,请求鲁君出兵征讨陈恒。可见孔子并不反对全部的战争。他极力支持向违反周礼者开战,他主张对那些无辜被灭的诸候“力能救之则救之”,对那些动辄武力欺人以下犯上的诸候“力能讨之则讨之”。

《韩诗外传》中记载着孔子严辞批评陈国投降子民的故事。孔子说他们:“国亡而不知,不智也;知而不争,非忠也;亡而不死,非勇也”。孔子还说过“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殇也”。他认为一个人为国而战,为国捐驱是符合礼的。说明孔子非常重视鼓励忠勇爱国,宁死不惜的精神。

慎战尚谋,孔子用兵方法的二元一体。

《论语》中说“子之所慎,斋、战、疾。”说明他对战争达到象祭祀上苍先祖和自己疾病一样慎重。可现实中他既重视勇敢气慨,又崇尚谋略智慧。他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也”。他决不赞赏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死打硬拼的所谓勇士。因此:

孔子战争评价及用兵原则可以归纳为:总体上—反战;合于礼—支持;违于礼—反对;操作中—务实。

“礼”具有矛盾着的两面性,它一方面作为孔子衡量、认可、组织、发动战争的依据,即决定战争与和平的尺度;另一方面它又是孔子以礼制战,以礼止战的手段。这不是孔子自相矛盾,而是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军事思想中的反映。

二、兵备及军队建设思想

维护皇权,军权归君的建军原则

孔子说:“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说明他坚决主张把军队指挥权收归君王。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大背景下,各诸候国内部政出多门、甚至政权旁落的现象比比皆是。孔子对这种局面非常忧心。担任鲁国司寇后,他坚持贯彻“强公室,抑私门”政策。当时鲁国正值政出步叔、孟孙、季孙三家,“三分公室”的情势。三家各有地盘、城堡,尤其拥有私家军队。于是孔子提出“堕三都”计划,矛头直指拥有“超标都城及军队”的前述三家。公无前498年,孔子由弱开刀,分化瓦解,各个击破,先后拆除了叔孙氏的郈城和季孙氏的费城(季氏之城实被公山不狃占据),还亲自指挥申句须、乐倾率兵,打败起兵反抗的公山不狃。“堕三都”事件可看作孔子“兵权归中央”思想的运用。也可以看出,孔子具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倡导文治,不废武备的兵备策略

孔子任鲁司寇的那年夏天,齐景公派人使鲁,约定两国君主在齐鲁边境的夹谷会见。因鲁国历来拥晋不附齐,齐景公便打算这次武力迫鲁服齐。孔子作为外交官员,准确预见到这齐国的目的及可能手段。并建议说:“我听说外交活动中,须有军事准备,而在战场上,必须以外交手段辅之,文武交互为用。”鲁定公采纳了建议,命左右司马带兵同去,致齐以彻底失败。“礼”是孔子的理想,但他又实用主义地把兵备用于外交,使它成为维护“礼”的手段。

他还说过:“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他把足食)发达的经济,足兵——强大的军备,民信——民众的信任,作为支撑国家的三大支柱。这说明孔子具卓越的战略眼光,能入木三分地洞察问题的关键和本质。悟到了“治国,平天下”的真缔。

重视教战,先教后战的训练思想

他非常重视“教战”。在办学实践中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内容,说明他非常重视人的综合素质。“六艺”中“射”和“御”与军事及战争有直接关系,其他“四艺”作为战争者的素质,也在战争中起着重要作用。孔子说:“善人教民七年,亦可即戎矣”,他还说:“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民只要经过长期严格训练,随时都可以上战场。没有经过训练而上战场,就是抛弃他们。这种以扎实的训练作为军队战斗力及克敌制胜基础的思想符合军事学客观规律。

总之,他主张建立一支由国君控制,训练有素,战力强大的军队;并使之与国家清明的政治,务实、灵活的外交结合起来;作为支撑国家和民众生存的基本力量。这一思想具有重大历史价值,为中国封建社会各朝代沿用。

三、哲学体系对兵学的影响

孔子的儒学思想中蕴含博大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具有双重影响。

人本主义思想对后世兵学影响巨大。

孔子提出的“仁者,人也”的观点,“爱人”,“忠恕”的主张是他的哲学主张。他重人道轻天道,第一个提出用“礼”来制约战争,从国家上层建筑和战争者(人),两个层面上给战争这野蛮血腥的斗争形式套上了“紧箍咒”。由于“礼”对战争切入灵魂式的介入。使中国人形成了战争起因重道义,胜负因素重视人,对抗形式重权谋的兵家文化底蕴。并造就了东方战争者追求道德、精神、感悟、体验等内省与西方战争者重视科学、分析、演绎、逻辑的根本差别。

借鉴《易》之阴阳符合军事辩证法。

《易》是一种古老的占书,也是最早的哲学名著共有64卦。每卦6爻(音摇)、上三爻为上卦、下三爻为下卦,合为一卦。易爻分为“—”阳爻和“——”阴爻。易的封辞、爻辞简而隐晦。孔子向弟子讲述《易》时的理解与阐释,总称为《易传》或《十翼》,他最大程度地把儒家思想的本质精神加了进去。比如,他在给《易》之《乾》(三)封的《彖》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思想作用到军事领域,要求战争者在战争中要尽力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意识。

《易》在一卦中从初爻到上爻模拟地揭示事物发展的过程及规律。以《易》的《师》()卦为例:

(A)原卦各爻辞。初:师出以律,不臧凶。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赐)命。三:师或舆尸,凶。四:师左次,无咎。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第子舆尸、贞凶。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君,小人勿用。

(B)爻辞解释。初:行军靠纪律,纪律不严,凶。二:身在军中吉,无害,王三次嘉奖。三:军队有人载尸归,凶。四:军队驻扎在左,无害。五:猎得禽,按(上级的)话办,有利,无害。长子率军出征,次子战死,尸归,凶。六:天子有令,封候国、大夫,不要用小人。

这是一次战争过程。每一爻代表一个阶段。是个模拟动态反映。《易》的阳爻和阴爻,可依据一定条件转化,每一爻都可能变,一变就成了另一卦、另一个过程。《师》封其实还揭示出战争胜负因素如:将帅选择、严明纪律、执行命令、赏罚得当、军事地理等,具朴素唯物特性。这些对稍后的《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等影响巨大,它们汲钠了《易》中朴素辩证法思想。如《孙子兵法》中列举的战止、敌我、彼己,众寡、进退、胜败、奇正、久速、逸劳、患利、利害、迂直、虚实、静哗、饱饥等等互为矛盾、互为依存的战争哲学命题。都与《易》中阳爻、阴爻特性相合,它们同样具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即“变”的特性。孙子强调在“知”的前提下求“变”,以“变”保证行动自由,保持战争主动权。易的本意就是“变”。

兵家经典中多有儒家思想闪烁

以《孙子兵法》为例:孙子在《计篇》中把“道”列为决定战争胜负五因素之首。在“七计”中选将五条标准里“智、信、仁”都可以看作是儒家的思想,甚至“勇”也可称为是儒家思想,因为儒家倡导的理想人格就是“仁、智、勇”(出自论语)。只是孔子强调的“道”,“智”,“信”,“仁”,“勇”偏重人性修养;孙子则注重其军事价值,差异只是目标指向不同。

“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它促进了百家学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但从各家学说创立者的年龄,活跃时间,学说的影响程度来分析,除道家的老子略占年龄优势外,其他的,孔子的儒学均占优质。那么儒家学说对其他学说的影响力及可能性最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