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讲在全国课标卷的高考中,通过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儒家学者对现实政治的批评、西晋把养子与亲子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等,考查了考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等方面的学科素养,体现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也体现了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加快了由考查学习结果到考查学习过程的演变。试题呈现出以核心素养立意,“远离教材”的特征。 知 识 体 系 1.背景 2.实质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3.评价(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3)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古代道德学说的建构——孔子思想 1.思想主张
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建构——老子思想 1.思想主张
战国时代的诸子思想 1.战国时期“天道”与“人道”问题的争鸣 战国时期思想学说的“百家争鸣”都产生于学者们对“天道”与“人道”二者相互关系的不同理解。 (1)孟子:
(2)荀子:
(3)庄子:
2.墨家思想 (1)“兼爱”(核心思想):墨子也把“兼爱”称为“仁”,但与孔子的“仁”有很大差异。孔子的“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有等级差别的爱(“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而墨子主张的“兼爱”则是没有差距的爱(“爱人若爱其身”),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 (2)“非攻”:反对不义战争,主张各国和平共处。以墨子为首的墨者为宣传和平四处奔走。 (3)“尚贤”:尊重有才德的人,反对任人唯亲。 (4)“尚力”:强调劳动者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提倡节俭:主张“节用”“节葬”,反对奢侈浪费。 (5)非命(反对儒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非乐(反对娱乐)、尚同(集权主义,“一同天下之义”)。 3.法家思想
一、“异彩纷呈”的先秦诸子思想 1.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诸子百家从治国理念、社会伦理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态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反映了社会变革下思想解放的特点。 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上,都是为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将社会从混乱中救出,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 其差异性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2.先秦诸子思想的现实价值 (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二、中国古代“外儒内法,剂之以道”治国思想的形成 1.汉武帝“独尊儒术”的举措 2.董仲舒新儒学能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3.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