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争中的平民悲歌

 赵东华 2011-08-22

  平民,本可以享有健康的体魄,也可以安享平静的生活。但是在战争中,他们却只能书写着一曲曲血泪悲歌。 

2006年7月26日,以军战机轰炸了黎巴嫩一军官官邸,造成16人死伤。人们在废墟中寻找幸存者。

    4月4日,安哥拉“地雷小姐”网络选美大赛的各个奖项当众揭晓,与往常的选美大赛不同,参选的10位佳丽都在内战中被地雷炸残,拔得头筹的佳丽也没有丰厚的奖金,而只有一只假肢的奖励。

  灾难依然在继续

    此次活动的组织者表示,希望通过这次选美来唤起人们对“杀伤性地雷”的关注。据安哥拉国家排雷委员会日前出具的资料显示,2007年安哥拉摧毁了约2.9万颗地雷,而同期有13辆汽车被炸毁,46人被炸死,81人受伤,且大多是平民。斯里兰卡的境况也不容乐观。2月4日,在举国庆祝独立60周年的当天,一辆公共汽车触雷爆炸,造成12人死亡,17人受伤。同样的悲剧发生在1月29日,车内包括11名学生在内的17名平民死亡,另有17人受伤。

    然而,形势比已知的更为严峻。埃及的媒体称,在过去20多年里,约有8000名埃及平民被地雷炸死炸伤。而据阿富汗当局估计,近20年来,阿富汗因地雷伤亡的人数接近150万,平均每月死亡100人。柬埔寨近30年来约有近2万人触雷死亡,4万多人触雷断肢。目前,平均每天至少仍有2人因触雷死亡或受伤,而受害者中95%以上都是平民。更为可怕的是,新雷的部署使得潜在的威胁不容忽视。原估计阿富汗有1000万颗地雷,本计划到2013年可以完全清除,但由于不断地有新雷布设,原有目标的实现不知何期。

    联合国裁军研究所公布的《2007年地雷监测报告》显示,2006年全世界共有5700多人因地雷而丧生,其中3/4是无辜的平民,丧生的人口中34%为儿童,截至2007年8月,全球已有47万人被地雷炸伤。

    战争乃苦难之源

    有媒体称,哪里有战争,哪里就有地雷。归根结底,这都是战争惹的祸。

    但战争的危害又不仅限于此。今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联合伊拉克政府发布报告,估计伊战中平民死亡人数在10.4万至22.3万之间,而英国一家调查机构公布的数字是120万左右。越南战争历时14年,造成160万越南人死亡,1000多万人沦为难民。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使得两国300多万平民无家可归。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军对南联盟的空袭,使大部分地区的军事、民用、工业设施和居民区遭到严重破坏,1000多无辜平民死亡,数十万阿尔巴尼亚族人沦为难民。

    除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及地雷威胁外,战争造成的污染对寻常百姓的健康造成极大的隐患。海湾战争中,美军向伊拉克发射了数十万枚贫铀弹。战后,伊拉克人特别是儿童患白血病及癌症的机率大幅增加,儿童癌症死亡率比战前增加7.2倍,新生儿畸形的比例也超过正常值。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军在越南中部和南部释放了2100万加仑的除草剂,至今有毒化学物质仍然在伤害着越南人。

    生态环境恶化也是战争恶果之一。联合国环境计划署对阿富汗的生态情况调查后发现,有80%农业人口的阿富汗,在经历了连年冲突后,水资源流失、森林被毁、土地情况恶化乃至沙漠化,上百个村庄不能耕种,当地民众深受其害。海湾战争中,被点燃的油井造成的黑灰,使科威特的人口死亡率提高了近10%。

  反战任重而道远

    战争易逝,但却无法抹平战争给人们心理造成的创伤。值得庆幸的是,反战已成主流民意,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国的民众加入到了反战的行列中来。

    3月20日,伊拉克战争5周年之际,就在美国总统布什为伊战“辩护”的同时,反战示威活动在华盛顿、纽约、芝加哥、西雅图和旧金山等美国主要城市举行,以唤起公众和媒体对伊拉克问题的关注。据统计,美国50个州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举行的反战示威活动超过660场,有数以万计的民众参加。英国、加拿大、丹麦、挪威和西班牙也纷纷发生反战游行。

    在世界各地,几乎每天都有反战示威活动,成千上万的人以不同的反战方式,抗议美英发动的战争,呼唤和平。英国的和平人士在美国驻英的空军基地安营扎寨,建立“和平营地”。尼加拉瓜首都举行了“汽车游行”,乘车的抗议者走街串巷,呼唤和平。有些反战人士还走极端,用黑客手段攻击了美英数以万计的网站,发送了大量的反战图片和标语,就连英国首相布莱尔的官方站点也未能幸免。

    有媒体称,民众反战的舆论压力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由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利益的差异,冲突在所难免,要想从根本上消灭战争,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报记者 杨子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