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奇书终极养生:易经养生大道>第四章

 行为准德为先 2011-08-22
第四章 《易经》八卦的脏腑养生 第55节:《易经》卦象指导下的人体"象系统"(1)
    第四章《易经》八卦的脏腑养生
    ●五脏六腑与八卦卦象相对应
    ●依照八卦,心肝脾肺肾均能安然
    ●养生六字诀,五脏六腑全调遍
    《易经》本身没有提到五脏六腑,但是《易传》中已提到八卦和五官四肢的关系,而后世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形成这一套藏象系统。
    藏象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中医对人体生命功能结构的根本认识,是东方生命科学的基础。所以脏腑养生也是养生需要重视的一方面。
    1.《易经》卦象指导下的人体"象系统"
    现代人常说"脏腑""内脏""五脏"等词,这些都是指我们体内的脏器,而在中国古代,乃至现在的中医领域中则会经常提到"藏象"一词。那么"脏"与"藏"有什么关系,又有怎样的区别呢?要想弄明白二者的联系就必须从《易经》谈起。
    ◎从"易"之卦象到"医"之藏象
    《周易》有一句名言:"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这句话意为:《易》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象"字,"象"就是"像"。
    "象"有四个含义:一指卦象,就是《易经》创造的卦号符号系统;二指物象,就是万事万物的形象;三指意象,就是经过人为抽象、体悟而提炼出来的意义符号;四指取象,就是以卦象符号比拟万事万物,或从万事万物中推导出卦象符号。这四个含义中前三个意义,都是名词,写作"象";后一个意义是动词,写作"像"。
    整部《易经》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从卦象到物象、从物象到意象的双向推导、双向比拟过程,《易经》思维实际上就是"象思维"。
    中医、气功所采用的思维当然也是"象思维",中医讲究藏象、脉象、证象、阴阳之象、五行之象??气功讲的"气"实际上也是一种"象"。"象"有有形之"形象"和无形但可感之"意象"两种,"象"又可转换为符号、模型。
    ◎身体内部的"象系统"
    "藏象"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中医对人体生命功能结构的根本认识,是东方生命科学的基础。
    "藏象"两字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内藏外象"。"藏"(zàng)就是"藏"(cáng),隐藏,指隐藏于人体内部的脏腑器官,包括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象",王冰解释是"所见于外可阅者也",就是可以观察的形象,其实还应包括虽不可见但可感受的意象。"藏"与"象",一个在内,一个在外,内外相应、内外同构。"藏象"是一个表述内脏的"象系统"。
    "藏象"现在不少人写作"脏象",虽然"藏"与"脏"只一字之差,但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藏"反映的是意象思维的方法,"脏"反映的是具象思维的方法。从《黄帝内经》思维方法看,应当写作"藏"字。
    ◎藏象的实质
    藏象的实质在于它是一种符号,是一种模型。
    近代大医恽铁樵说:"《黄帝内经》的五脏,非血肉的五脏。"(《群经见智录》)西医讲内脏系统是指解剖学上的脏器实体,是"血肉的五脏";中医讲脏腑系统不是指"血肉的五脏",而是指一种思维模型,既包括实体的西医讲的五个器官,又包括这些脏器的功能,等等。
    中医五脏——心、肝、脾、肺、肾,并不等于西医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不是脏器实体,而是指心功能系统、肝功能系统、脾功能系统、肺功能系统、肾功能系统。五藏可以统领人体的其他相关功能的器官、组织,与它们产生联系。
    《黄帝内经》说"肺与大肠相表里","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这在西医看起来莫名其妙,依照西医的观点,肺属呼吸系统,大肠属消化系统,两者风马牛不相及。中医则认为,肺与大肠,心与舌、面等有相同的功能、属性,所以可归为一类。
    可见中医注重的是功能,而不是实体。
    中医藏象是模型,西医脏器是原型。藏象模型是对脏器原型的模拟,因而藏象不可能完全等同于脏器实体。
    有人认为,古代医家是不自觉地、无意识地、自发地、身不由己地运用了这种思维方式。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我认为从"原型"转化为思维模型,是中国人的思维偏向与早熟的"思维模型"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中国人早期就有一种注重动态功能、轻视实体结构的思维偏向。在医疗实践中,发现有的脏器虽然形状不同、结构上没有联系,但却有相同的功能或性质,于是就将它们归为一类。如心脏跳动,脉搏也跳动,而从舌头和面色上又可反映心的情况,故将它们归为一类。
第四章 《易经》八卦的脏腑养生 第56节:《易经》卦象指导下的人体"象系统"(2)
    因为阴阳、五行、八卦这类"模型"至迟在西周末年就已大体形成,所以对脏器的归类就可以借助这类模型,这是一种自觉的而不是自发的行为。在藏象理论构建中,如原来的脏器"原型"与这个功能模型不相符,那么宁愿改变"原型"也要适合这个思维模型。如"左肝右肺",从实体脏器看应该是右肝,但从功能上看,肝主升、肺主降,更重要的是在后天八卦的模型中,木在左、金在右,所以为了适应这个模型,则提出"左肝右肺"说。
    藏象是一个含有哲学与科学双重意义的概念。
    这种以五行整体划分的方式与《易传》八卦划分世界的方式是完全一致的。分类原则都是以功能特性、动态联系为依据。将功能相同、行为方式相同、动态或静态属性相同、能相互感应的事物归为一类,体现了"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和全息思想。
    其实,《黄帝内经》脏象学说与人类早期对脏象的认识是不同的。古文《尚书》《吕氏春秋》等认为脾属木、肝属金、肺属火、心属土、肾属水,这是从五脏解剖位置立论的。《黄帝内经》作者发现这种配应与五脏生理特征不符,于是从五脏生理特性出发,调整五脏与五行的配应关系,以脾配应土,肝配应木,肺配应金,心配应火,肾配应水。反映了《黄帝内经》注重功能的特点。
    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理论没有明确按八卦理论将脏腑分为八类,而是采取五行学说模式,将人体分为五大系统,并与自然界的相关事物联系起来,对整个人体和有关自然事物进行五行归类,建立起以五脏为核心的人体整体功能动态模型。
    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心,外在于脉,气主热。
    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气主为弱。
    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肺,外在于皮肤,其气主为燥。
    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
    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肾,外在于骨与肩背之膂筋,其气主为寒也。
    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大肠,外在于两胁腋骨下及肢节。
    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兀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纽,其气主为身湿。
    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胃,外在肌肉,其气主体重——
    《灵枢●九宫八风篇》
    在《灵枢●九宫八风篇》中,自然界被分为九个方位(中间方位不用,实为八方),即后天八卦、河图洛书八方九宫模型,然后将八藏与它相配。
第四章 《易经》八卦的脏腑养生 第57节:《易经》卦象指导下的人体"象系统"(3)
    八卦八方八藏对应表
    八卦 艮 震 巽 离 坤 兑 乾 坎
    八方 东北 东 东南 南 西南 西 西北 北
    八藏 大肠 肝 胃 心 脾 肺 小肠 肾
    无论是五藏配五方还是八藏配八方,都是象数符号模型规范下的产物,这种方位规定体现了中国人象数思维的特征,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又往往与藏象生理功能相符合,于是就这么沿袭下来,因而千万不要以为五藏或八藏方位与人体解剖的实际方位不符合就轻易加以否定。
    九宫八风图
第四章 《易经》八卦的脏腑养生 第58节:离卦--心:保护身体的君主(1)
    2.离卦——心:保护身体的君主
    ◎从离卦看心的特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相,自己的性格特点、喜恶、工作。藏象也一样,它们各有各的样子,也有自己喜欢的和讨厌的,如果弄明白了它们的性格特点,能让它们健康愉悦地工作,那我们还愁身体不好吗?
    心所在之卦属离,离为火、日、南、夏,这样我们就可以类推了,心一定有像火一样的特性。所以心又被称为"阳脏""火脏",阳气旺盛了心的搏动作用才好,血脉温暖,人也有精神。但如果阴阳不协调,心阳太强,心阴不足,不能抑制阳气,人的精神就躁动。
    ◎我们的血脉与神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中医把心作为身体最重要的器官,它统领着人身最重要的功能。《黄帝内经》说它是生存的根本,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心功能,那就活不成了。那么心究竟有什么样的生理机能呢,能对人体产生这么大的作用?
    心主血脉。心就是人体的发电机,就是血泵。如果心气不足,心脏跳得没有力度,血就不能100%地被输送到四肢百骸。如果心阴不足,心跳得是够快,但是每次输送的血量却不多,人家每次挑一桶水,挑五次就够了,但是心阴不足的人就好像要挑十次,每次挑半桶水,事倍功半。如果心阳不足,则心的运动又迟缓又无力。
    脉是什么呢?可以说脉是血液在其中流动的管道。血流经的这些管道不像钢筋水泥管一样,管腔大小不变。脉管是能够舒缩的,如果心的功能正常,这些脉管就会通畅,有规律地收缩舒张。如果心气、心阴、心阳有问题,脉管就可能会阻塞或舒缩不利。这时就会有心胸憋闷、疼痛、口唇发紫、心慌等症状。
    心还主神。神就是我们的情感、精神、思维等活动。我们常说"心里高兴""心想事成""心思缜密",中国人一直认为这些都是心的重要功能。
    ◎心好不好看脸色看舌看汗
    心"其华在面",如果心气不足,脸色就发白,看着晦暗;心血不足脸色就没有光彩;如果血流通得不顺畅,脸就发青紫;心阳太足、火亢,脸就红。
    "心气通于舌",一个人要是舌尖发红老人看到了一定会说:"上火了,心里有火啊。"所以从舌的颜色跟形状是可以看出心功能好与不好的。如果心血不足,舌头的颜色就淡,不够红润,舌体也比较瘦;心里要是有火,舌头,尤其是舌尖就红,火大了还会舌上生疮;血脉不通畅舌头就紫暗。
    "汗出于心。"中医讲血汗同源,心血是汗化生的源泉。我们想一想,在情绪紧张、受到刺激的时候,人就可能会出汗,而这样的大汗就会伤到心神。中医上治疗血虚的时候是不主张发汗的,因为心血不足的情况下出汗会耗散心气和心阳,很可能会使阳气暴脱,那样就很危险了。
    ◎干姜肉桂,补补我们的心阳
    心以阳为用,它是在阳气的作用下才能正常运转的。如果平时我们有一些心脏方面的病症,并且脸色比较白,但这种白又没有光彩,发暗,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心气、心阳不足的脸色。而且怕冷,尤其是四肢末端,总是冰凉,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很多年轻的女孩都有这样的毛病。有时还会出大汗,出冷汗。如果这样,就证明我们身体里的心阳是不足的。
    这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是好判断的,因为这时如果有心脏方面的病症就已经逐渐显现出来了,但是作为三四十岁,甚至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在疾病还没坐实的情况下,怎么知道自己心脏的功能不太健全呢?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情况可以帮助我们做出判断。
    有个学生曾经跟我说过,一天晚上她正在睡觉,突然窗外传来一声尖叫,据她描述就是声音有些"凄厉",好像叫喊的人遇到了什么大的危险。同屋的四个同学都被叫醒了。但是其他三个人很快就又都睡着了,只有她,心突突地跳个不停,快要从嗓子眼里跳出来了,而且跳得特别快,都能听到"怦、怦"的声音,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最后才慢慢好了。这个学生长得很纤弱,典型的面白无彩,虽然现在年纪小,不会有心脏方面的明显病变,但是根据她的情况,还是应该多做些专门的保养的。
    平时在做菜做饭的时候我们可以在里面加些干姜、肉桂之类的温补食物。姜我们已经说过了,是男女都需要的好药。肉桂也是辛热的,可以归心、脾、肾、肝经,是有名的助阳温通经脉的食物,还能散寒止痛,味道又好,女性跟小孩都喜欢吃,熬粥、焖饭的时候放进去一些,又方便。
    在中药中还有桂枝也可以温补心阳,煲汤炖菜放一些也不错,只是桂枝发汗,像前面说的心血虚的人就要慎用了。
第四章 《易经》八卦的脏腑养生 第59节:离卦--心:保护身体的君主(2)
    ◎搓打巨阙和心俞,给自己一颗强壮的心
    在公园里我们经常能看到晨练的老人,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双手握拳,抡打着前胸和后背,年轻人看了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这样打自己为了什么呢?
    其实在我们的背部和前胸有很多脏腑之气所汇聚的穴位,在后背的叫背俞穴,在前胸的叫募穴。比如心的俞穴是心俞,它在第五胸椎下,旁开一寸半。我们低头时脖子后面有块骨头最突出,这个是大椎,它下面的就是第一胸椎,找的时候可以用手摸,摸到第五个下方就可以停住了,然后分别向两边移一寸半,这两个点就是心俞。那一寸半是多长呢?我们大拇指关节这个地方是一寸,这样大家就很容易找到了。这个地方适合按摩,无人帮忙的时候可以用空心拳捶打,有别人帮忙的时候可以点压揉按。
    心的募穴是巨阙,它是任脉上的穴位,任脉就在我们胸前正中线的位置上。巨阙在肚脐上六寸,膻中穴下三寸。膻中与乳头在同一直线上,很好找。
    当我们把手指并拢,以中指中节为标准,这四个手指的宽度就是三寸了。
    同身寸方法
    我们平时可以在这两个穴的位置用手掌上下搓动,搓到胸背发热为止。心俞的位置自己一般碰不到,可以跟晨练的朋友或家人互相帮忙。除了搓揉,握拳捶打也可以,不过力度要自己掌握好,不是越用力越好。
    心俞穴和膻中穴
第四章 《易经》八卦的脏腑养生 第60节:坤卦--脾:喜燥的粮库保管员(1)
    3.坤卦——脾:喜燥的粮库保管员
    ◎从坤卦看脾的特性
    脾所在之卦属坤,《周易●说卦传》载:"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子母牛,为大舆,为文,为众,为柄,其于地也为黑。"除了这些,其实八卦的象征物还有很多,可以无穷尽地类比下去。
    坤为地,在五行属土。土是生长万物的东西,而我们要靠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得到养分。所以人是靠这个身体之土,这个后天之本供养着的。
    "坤为地,为母,为布",古代讲的"布"是钱币,而"布"也可以理解为今天讲的布,这是因为"坤"是地,它最广大,而钱币流通就广大,所以坤为布。反映到医学上,脾胃怎么对应坤卦?除了方位、五行上的考量外,脾也有广布的作用。全身的水谷精微和水液都靠脾的作用才能输送到各处,它把这些养料分配到我们身体的每一个地方,它作用的地方太广大了。
    ◎饮食需要运化,血需要统领
    人出生以后,就得靠自己去营养自己,不能再依赖母体生存了。脾就扮演着这个把食物跟水转化成我们必需的养料的角色。它不但要把这些吃进去的食物变成极有营养的精微物质,还要把它们输送到全身各处。脾有这么重要的作用,所以被人们称为"后天之本"。如果脾气不充实,身体的营养就不够,气血会亏虚,肌肉不丰满,软弱无力。
    我们前面说了心主血,是血泵,而脾则有统血的作用,就像堤坝,如果堤坝够高够结实就能让水只流在其中,不至于跑出去泛滥成灾,如果这个堤坝的作用被削弱了,那水就会跑出河道。血也一样,不是脾的控制作用,它们就会流出脉外。比如便血、尿血、崩漏,等等,都是脾统血的作用出了问题。
    ◎脾好不好看肌肉看口唇
    现在很兴减肥,也有很多人练健美,他们的目的无外乎是让身材看起来更漂亮。而减肥减掉的可能是水分,可能是脂肪,也可能是肌纤维变得纤细了。健美是让肌束变得丰满,皮下脂肪薄厚适度。
    除了人为因素,我们肌肉丰满不丰满,壮实不壮实,有劲没有劲,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脾给我们的营养。《素问●五藏生成篇》中说:"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肉。"所以看肌肉,尤其是肌肉丰厚的四肢部位,很容易知道脾健康不健康。
    脾开窍于口,我们吃东西、喝水都用嘴,所以唇、舌都能反映出饮食的情况。比如嘴里淡,发甜,觉得腻,等等,都会关系到脾的健康。
    如果四肢发凉,吃得少又容易胀肚,喜欢温暖,舌头的颜色比较淡,不是正常的红色,舌头比较胖,比以前大或者比正常人的大,这就表示脾阳可能亏虚。
    大家要是总觉得身体没力气,头重,舌、舌苔发生变化的时候就要想到是不是脾生病了。这其中老百姓用得最多的是看舌苔。舌苔要是比平时厚,又白又腻,可能是脾被寒湿所困;而舌苔又黄又腻的时候就是脾蕴结着湿热。
    ◎薏苡能防脾"受潮"
    脾负责运化水液,水如果不能运出去,就会停留在脾内,我们的脾也就"受潮"了。脾是喜欢干燥,害怕潮湿的。这些水湿不能正常地代谢,我们的身体就容易水肿,小便就会变少且不容易排出,还容易泄泻,身体也觉得特别沉重,不轻松。
    脾本身就是运化水谷的,所以最好从饮食上来健脾祛湿。现在可选择的粮食很多,有一种亦药亦米的好东西——薏苡仁(薏米)。《本草纲目》上说:"薏苡仁,阳明药也,能健脾益胃。虚则补其母,故肺痿、肺痈用之。筋骨之病,以治阳明为本,故拘挛筋急、风痹者用之。土能胜水除湿,故泄痢、水肿用之。"
    ◎刘备也要练肌肉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里都有这样一段故事。刘备跟刘表一起吃饭,中途上了趟厕所,发现自己大腿上的肉都松松垮垮的,就忍不住哭了起来。回去落座以后刘表就问:"你哭什么呀?"刘备就说:"以前我南征北战的时候,大腿上的肉都很结实,现在很久不骑战马,腿上的肉又松又垮,天下大业还没着落,这怎么能让我不难过呢?"
第四章 《易经》八卦的脏腑养生 第61节:坤卦--脾:喜燥的粮库保管员(2)
    这段典故后来就叫"髀肉复生",髀就是大腿的意思,骑过马的人都知道,如果大腿上的肉比较多,尤其是大腿的内侧,腿很容易被磨破,骑得时间久了,锻炼得多了,肉就会紧致,也就不会再被磨破了。后世的人有称赞刘备说:"曹公屈指从头数:天下英雄独使君。髀肉复生犹感叹,争教寰宇不三分?"古代的人连腿上长点肉都要哭半天,像诗里写的这样,如果能担心自己的身体肌肉结实不结实,那获得天下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这当然是从战争的角度考虑的,但是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如果能像刘备这样时刻关注自己的肌肉,注意锻炼,连天下都能赚到手,个人的健康就更不成问题了。
    我们大部分人都只注重脏腑的健康,但经常锻炼肌肉,蛋白质含量会增加,肌纤维会变得粗壮,肌肉里的毛细血管数量增多,使肌肉的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脾是血的统领,而又主肌肉,所以如果肌肉强健了,血液量也会增加,并且血流会更加顺畅。通过锻炼不但能使肌肉粗壮有力,收缩得更快速、更持久,而且锻炼对人体的呼吸、心脏、神经等功能都有增强作用,对疾病的抵抗力也有提高。
    有的人认为体力劳动可以代替体育锻炼,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比如做广播操,可以使全身各部分的肌肉关节都得到适当的运动,并且对劳动前的准备姿态和劳动中局部肌肉疲劳的消除也有好处。因此,经常参加体力劳动的人,还是需要进行体育锻炼的。跑步、广播操、太极拳、瑜伽等运动,都是不受条件限制,人人可行的体育运动。
第四章 《易经》八卦的脏腑养生 第62节:震卦--肝:吃软不吃硬的大将军
    4.震卦——肝:吃软不吃硬的大将军
    ◎从震卦看肝的特性
    "震为雷,为龙,为玄黄,为敷,为大涂,为长子,为决躁,为苍莨竹,为萑苇,其于马也为善鸣,为?足,未作足,为的颡,其于稼也为反生,其究为健,为蕃鲜。"
    肝是靠肝气行使其大部分功能的,而气都是在不停运动着的,气是不会停滞的,一旦停下来就会出事。"震为雷",我们形容雷的时候用什么词啊?"滚滚""隆隆""阵阵",这些词都说明了雷的盛大与流动性。肝脏正有这样的特点,它刚强躁动,如雷般声势浩大,又不肯停留。"为决躁",是动的意思。"为苍莨竹",这种竹子有个最大的功能,就是一见到风就摇摆不定。"为萑苇",这个"萑苇"就是芦苇一类的东西,也是动。"其于稼也为反生",在庄稼就是一种"反生"的庄稼,反复生长的庄稼,因为震为动,为春天,它具有这个属性。
    从震卦中我们可以看出,肝脏有"刚"和"动"的特性。刚就是刚强,所谓动就是指肝气的升发与流动。
    ◎气大最伤肝
    肝是跟人们的感情联系得很密切的脏器,也跟"气"关系甚密。老百姓常说"气得我肝疼",这就是情志导致肝气不舒的结果。
    肝能够通过本身气的运动使全身的津液精血输布正常,可以帮助其他脏器的"气"正常运行。就像前面我们说的脾气,也是要靠肝气的帮助而运行的。人要是觉得郁闷的时候,心情不舒畅,气就会凝结,身体的营养和各种气郁在哪儿,哪儿就会出现胀痛等情况。比如胸部疼、两肋疼、乳房疼、肚子疼,等等。要是肝气反过来,横冲直撞的,人的脾气就大,爱发火,面红耳赤的,也容易发生疼痛和出血的症状。
    肝还被称为血海,中医认为它是藏血的脏器,能调节血量,防止出血。
    ◎肝旺不旺要看筋看目看情绪
    "肝生筋",肝气血旺,筋的营养就充足,人的各种动作就灵活、敏捷。老年人为什么行动都很慢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肝的气血不足,筋得不到濡养,这时就会出现行动迟缓,手脚抖动、抽搐等情况。《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上说:"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肝开窍于目",像眼睛干涩,看不清东西,白睛发红,又痒又疼,等等,都是眼睛在告诉我们肝出了毛病。
    肝是很情绪化的一个脏腑,用老百姓的话讲叫"顺毛驴",你顺着它它就高兴,逆着它它要么跟你大发脾气,要么自己郁闷着生气,确实如《黄帝内经》所说,是"将军之官",吃软不吃硬。
    我就见过一些人,脾气很暴躁,排队看病时如果人多他就不耐烦,还会跟旁边的人吐苦水,说很多烦心事,这些都是肝气不舒的表现。对于这种病人,光做做思想工作,光劝说安慰是没用的,必须治肝才有效果。反过来,如果肝不好,也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好脾气、开朗的人得了肝病情绪多半也会变得很糟糕。所以如果家里人、朋友的脾气变得跟以前不同了,比较暴躁或爱叹气,我们应该关注是不是他们的肝出了毛病。
    ◎常抻筋骨老来腿脚灵便
    曾有一个朋友跟我说最近体虚,身上没劲儿,连弯腰都快成问题了。他才50岁左右,要是从这时就开始体虚乏力那以后的二三十年可要怎么过呢。我问他平时回家都做些什么,他说:"还能做什么啊,回家就躺着休息,家人做好了饭就吃饭。我可注意养生了,晚饭从来不吃多,6点以后任何东西都不吃,你说怎么就觉得腿脚总拘在一起,老发紧,是不是年轻时候干的活儿太多,累伤了?所以我现在回家就躺着,伸展伸展。"
    其实越是做脑力劳动的人越容易肢体疲乏,这是不活动的结果。即使回家做家务,也不能使身体得到缓解。人觉得身体累了以后的第一反应就是躺卧,但对于体力劳动者来说,这是可以的,而对于运动量本来就小的人来说,这就适得其反了。还有些朋友上下班都骑很长时间的自行车,他们觉得骑车也是运动,而且运动量也够大了。但是这种运动不能舒展我们的筋骨,要想摆脱那种身体发紧、手脚僵硬的感觉就要做些能抻筋的动作。
    比如将双手十指交叉,高举过头,两臂伸直,尽量保持身体笔直,停留一会儿;双手再保持同一姿势,弯腰,尽量使手贴近地面,腿不能弯曲。这两个动作谁都会做,而且平时也一定都做过,它们对"抻开"我们身体的筋很有好处,要注意的就是一定要坚持天天做,而且每个动作都要有停留,每日不拘什么时候,多做几次。
    这个动作对女性尤其适用。女性50岁左右处于闭经前后,身体会发生急剧的变化,很多人都会出现退行性的病变,肩周炎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一直坚持做这个动作,就能很有效地预防此类疾病。读者也不妨现在就试试,说不定马上就能知道您腿脚的筋骨是不是存在一些问题。任何事都是循序渐进的,如果刚开始坚持的时间短,手也够不着地都不要紧,只要坚持一个月,就能看到锻炼前后的大不同了。
    ◎平和接受是妙方
    我们常听到"平和忍让是妙方"。其实"忍"更多的为的是忍小气而成就大事。对于养生来说,我们不是要成就什么丰功伟业,所以您可千万别忍,也别相信什么忍为高的古训。
    忍是什么意思?是控制住内心的某种感觉、情感,不让它表现出来。这样不代表你没有这种感觉,只是人为地把它压制住了。很多病都是这么憋出来的,尤其对于属于震卦的肝脏来说,它如雷,好动,又刚强,这些痛苦、郁闷等感觉憋在身体里,势必遏制肝气的流动。如果是内向的人就容易抑郁,如果是脾气大的人就容易肝阳上亢,气郁化火,灼伤肝肾之阴。
    所以遇到不平的事,遇到郁闷的事要把道理想通,光想着忍耐不是解决的办法。有人说爱一个人的话,不是觉得他错了依然忍着,而是觉得他做的自有他的道理。这用在我们的情感养生上也是如此,不是觉得生气、郁闷,但是忍着,而是要与自己对话,做通自己的思想工作,为别人多想想,放开胸襟,化怒气为平和。自己不能疏导自己的时候就对亲人、对朋友多讲讲。在讲的时候你可以先不说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以第三者的角度说出来,然后让听的人帮着评评理,这时你听到的也许是你从来没想到过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