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一新生如何适应新环境

 昵称7564379 2011-08-23

——初一新生如何适应新环境

同学们,你们到安丰初级中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不知道你们适应了没有。从大家的表情可以看出来,有的同学已经适应了,有的同学还没有完全适应。今天我就和大家来谈谈如何适应新环境的问题。首先,我想和同学们来共同回忆一下世界科学史上的一项光辉成就。

【案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英国有一位科学家叫达尔文(1809——1882),达尔文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在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学说之前,人们一直

基督教的宣传,相信上帝先创造了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后来又创造了男人亚当,再从亚当身上抽出一根肋骨,做成了女人夏娃,亚当和夏娃婚配繁衍的后代就是人类。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打破了上帝创造人(生物)的迷信。

1831年,23岁的达尔文以自然科学家的身份,参加了贝格尔号军舰的环球旅行,这次旅行历时五年,经受了千辛万苦。在旅行过程中,达尔文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和化石,并对它们进行了认真地研究。1859年,他的划时代科学巨著《物种起源》问世了,在这部书中,他用大量事实证明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他指出物种的变异是由于大自然的环境和生物群体为生存而斗争造成的,彻底否定了万物是上帝创造的旧思想。为了纪念这位学科奠基人,人们把进化论称为“达尔文学说”。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告诉我们,一种生物如果能适应环境就能够生存下来,如果不能适应环境就会被淘汰甚至会灭绝。在远古时代,地球上生活着恐龙这种动物,我们从恐龙化石可以得到证实。后来,由于地球环境发生了变化,恐龙已经不能适应这样的环境了,最后也就灭绝了。我们人也是一样,到了一个新环境以后,一定要尽快地调整好自己,尽快去适应它,否则,会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影响,甚至还会被淘汰。

【案例】鹿与狼群的故事

 

某地区有一条河流,河流的两岸都生活着同一种物种——鹿群。但是,人们发现,北岸的鹿强壮,并且奔跑能力和生殖能力都很强,而南岸的鹿则远远比不上。同一个品种,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呢?后来,人们经过观察、考察和分析得知,原来,河流的北岸有狼群出没而南岸没有。没有哪一只鹿愿意与狼共处,而客观的事实却是狼的存在保证了鹿的强壮。北岸的鹿群每时每刻都生活在警觉当中,一有风吹草动,它们就警觉是不是狼来了,如果是狼来了,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它们就得拼命地奔跑,正是环境中的危险因素焕发了它们的斗志。而南岸的鹿群每天却生活得无忧无虑,这样就导致了它们的生理机能慢慢消退了。

这则故事是不是给我们有所启发呢?心理应激理论认为,危机是一种催化剂,可以打破原有的定式或习惯,寻求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每个同学的家庭状况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家庭条件好,有的家庭条件差。家庭条件好的同学,你一定要引起高度的警示,要自己创设一些坚苦的情境磨练自己,不要把自己变成南岸的鹿。家庭条件差的同学,你不要自卑,艰难的环境已经为你创造了一个客观的条件,只要你勇敢地走过这段路程,你会比别人更加成熟,更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你一定会变成一只强壮的北岸的鹿。

同学们,你们从小学升入初中,进入到一个新的学校,面对的是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才开始我们可能会感到不适应。就拿生活方面来说吧,我们首先遇到了两件事情可能给我们带来了不适应。一是洗衣服,在家里我们不用自己去洗衣服,都是妈妈帮我们洗,到这儿之后,衣服要自己洗,才来的那几天天气比较热,需要天天洗,有的同学洗着

眼泪就流下来了,心想要是在家里多好哇。二是饭菜不合口味,在家里我们想吃什么就叫妈妈买什么,吃饭的时候满桌的菜都是自己喜欢吃的,到了这儿之后,没有这种自由了,食堂里的师傅做什么我们就吃什么,一餐三个菜并不都合我们的品味,甚至没有一个合品味的。面对生活中的这两件小事怎么办?调整自己。因此,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我们首先必须学会适应,适应变化着的新的环境。实际上,环境的变化对人的成长来说是一件好事,常言说“树挪死,人挪活”,人只有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才能亲身经历各种不同环境给我们带来的体验,只要我们积极去适应,就会不断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增强抗挫折的能力,。

所谓适应,即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主要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

升入初中以后会给我们带来哪些不适应呢

我们刚刚升入初中,一切对我们来说都是新鲜的,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刚刚进入这个新的环境,我们会产生哪些不适应呢?

第一,学习压力的增加会给我们带来不适应。

初中的学习任务明显加重了,课程的门类增多了,每门课程的内容在小学基础上深化了许多,难度也大大提高了。具体说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变化:

①学习内容的变化。初中学科的知识点增多了,知识内容也更加抽象了,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复杂。我们在小学学习的知识,有很多内容都可以在大脑里把它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情境,比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们就可以在脑海里形成一幅图画。而在初中,越来越多的学习内容已经不能勾勒出图画了,变得越来越抽象了。

②学习要求的变化。在小学,我们主要掌握的是“两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在初中,对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不仅提高了,而且在学习“两基”的基础上还提出了其它的要求,比如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学习方式的变化。初中的课堂密度增加了,自学时间也增加了。在初中,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再也不能象在小学时候那样,跟着老师后面学,我们要学会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

升入初中,就要面临中考,而中考对每个同学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进入初中的第一天起,中考就成为一个思想包袱时时压在我们的心上,使我们不能够顺畅的呼吸,这样的心理压力又造成了另一方面的不适应。

第二,学习环境的改变会给我们带来不适应。

升入初中,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校园是陌生的,老师是陌生的,同学也是陌生的。总之,我们所面临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而环境的变化肯定会给我们带来压力和紧张。面对这个新的环境,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接受它,承认它,按照它的客观状态去适应它,利用它。改变我们原有的心理模式,创造新的心理模式,把自己隔入到这个陌生的同时也是新的环境中去,以便我们更好地去生活,去学习。

将来你走上了社会,面对着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也同样会出现不适应。人的一生中,我们会不止一次地经历新的环境,如何适应环境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人生课题。

第三,社会角色的转变会给我们带来不适应。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角色”一词源于戏剧,最早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20世纪20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将其引入社会心理学。

我们已经度过了一段初中生活,你是否发现,现在的你长得更像“大人”了?原先我们的生活是依赖性的,而现在我们的生活是独立性的或半独立性的。我们从一个小学生角色转变成一个初中生角色,小学生角色和初中生角色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是不一样的,由于这个转变,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变化。生活需要我们自己安排,衣服需要我们自己洗,作息时间需要我们自己调整,我们再也不能依赖父母了。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体验到慢慢长大所带来的快乐,但也会有成长的烦恼伴随着我们。我们不再完全有所依靠,我们不再随心所欲了,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此舞台上扮演一定的角色。因此,我们一定要扮演好初中生这个角色。

【案例】“小鱼翻塘”的警示

有一个地方有一座湖叫东湖。一天,有人发现东湖边漂着许多死鱼,便给记者报料,说东湖的鱼“翻塘”了。记者找到正在湖边作业的渔民,渔民笑着说,这死的都是清一色的小鱼,它们都是不会自己找食吃被活活饿死的。原来,鱼苗生活在小塘时,每天都有人投放饲料,小鱼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而东湖的水面比小鱼塘大几十倍,渔民投放饲料不可能面面俱到。有些平日里在小鱼塘里养尊处优、饭到嘴边才张口的小鱼,一时间无法适应自己觅食的生存法则,最终被活活饿死。而一些生存意识强的小鱼却四处寻食,从而活了下来。这种现象每到东湖鱼苗投放期,都会出现。

我们每个人的家庭也是一个“小鱼塘”,在家里被呵护过度的孩子,一旦离开这个“小鱼塘”,是不是也会成为因为觅不到食吃而被饿死的“小鱼”呢?

环境变了,我们如何去适应呢

第一,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初中的学习比小学内容更多、难度更大、系统性更强。因此,我们应该逐渐学会怎样更合理地安排学习和休息的时间、怎样记笔记、怎样总结学过的内容、怎样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不断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方法有什么意义呢?良好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学习速度和学习能力。如果仅仅停留在苦学、勤学的水平上,将很难应对学业,我们要使事倍功半达到事半功倍。同时,我们还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就能够持续地保持一种高效率的学习态势。

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走出两个误区。一个是废寝忘食,不注意休息。列宁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我在这里要说的是: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学习。学校每天都安排了午睡时间,同学们中午一定要休息一会儿,哪怕休息十分钟二十分钟也是好的。有的同学认为,中午休息不是浪费时间吗?我要珍惜时间,把别人睡觉的时间都利用上,我要做一个勤奋好学的好学生。其实,这样的想法是不科学的,这种做法也是得不偿失的。中午休息好了,下午上课的精力就会充沛,上课的效率就比较高。另一个误区是上这门课看其它学科的书。学科与学科之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知识和能力是触类旁通的。同学们一定要引起注意,学习活动即是一个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培养能力的过程。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案例】能力的迁移

有甲乙两个同学,甲会打羽毛球,乙什么球也不会打。现在甲、乙两个同学同时去学打乒乓球,而且学习时间的长短也相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甲和乙乒乓球的水平谁高呢?很显然,甲比乙的水平要高,打得要好。为什么呢?因为甲的能力比乙强。甲在打羽毛球的过程中,已

培养了对球的感觉能力和运动技能,这两种能力都迁移到打乒乓球中去了,所以甲比乙打得好。

一个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能力越多,能力越强,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就越强,对承担某项学习任务的能力就越强。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能力强的同学,什么学科都学得好,而且业余爱好也比别人多,就是玩也比别人玩得好,玩得更有趣味。

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而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紧密联系的,有什么样的生活习惯就会有什么样的学习习惯。不少同学甚至不少同学家长都非常注重学习习惯而忽略了生活习惯。殊不知,人的习惯一旦养成了也会发生迁移作用的。所以,培养学习习惯要从培养生活习惯开始,不要忽视了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招一势。

第二,尽快交上新朋友。

刚刚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大家都会感到陌生、孤独。如何消除这种心理,有一种方法很揍效,就是尽快交上新朋友,与朋友分享你的快乐,分享你的烦恼。只要有了友谊,你的心灵将不会再感到孤独。

要与同学们多多沟通、多多交流,经过交流之后,你会发现你的问题可能是大家都面临的问题,你的感受可能是大家共同的感受,这样你就不会感到慌张、茫然。

你的同桌、你的同寝室、你的老乡就是你首选的交往对象,有了新朋友,有了好朋友,就会消除我们暂时的孤独和不适应,久而久之,我们就会融入到这个新环境中,慢慢体会到这个环境实际上是多么得令人陶醉、令人神往,我们能以进入这个新环境而感到幸运和自豪,你的生活就会呈现出一片蔚蓝色。

第三,尽快学会做事,学会生活。

一直以来,同学们都不愿意做事,不喜欢做事。有人说,做事不是很耽误学习吗?其实不然,会做事,能把事情做好,会更有助于学习,会使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无忧无虑。不要看不起做事,不会做事,会给你的生活带来许多的烦恼,会影响你整个的生活秩序和生活质量。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的床自己铺,还要尽可能地帮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现在开始就要慢慢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案例】鸡蛋怎么没有缝呀?

有一个小朋友,正在读幼儿园,妈妈给他买了一个保温饭盒,早晨妈妈把饭装好让孩子带到幼儿园中午吃。为了给孩子增加营养,妈妈每天在饭盒里放一个鸡蛋,在放进饭盒之前,妈妈都把鸡蛋剥好,有时候还把鸡蛋捏碎。有一天早晨,妈妈起来得晚了一点,由于时间比较紧张,鸡蛋没有剥就放进了饭盒。这一天中午,孩子在吃饭的时候看着鸡蛋发愣,就没有吃,把鸡蛋带回来了。晚上,妈妈在洗饭盒时发现孩子没有吃鸡蛋,就问孩子:“今天鸡蛋怎么没有吃呀?”孩子说:“我本来是想吃的,鸡蛋太硬我不敢咬,我找了半天又没有找到缝。”妈妈听了,哭笑不得。

这是一个笑话,却是一个真实的笑话,我们可不能成为笑话中的主人呀,要不然,哪天我们会被饿死的。

【案例】被迫退学的留学生

上海有一位中学生,初中毕业就被推荐到美国留学。这位学生在家的时候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到了美国以后很不适应,衣服不会洗,床不会铺,地不会扫,房间不会整理,甚至连饭都不知道在哪儿吃,生活自理能力极差,由于生活上的不适应,也严重影响了学习。最后患上了轻度的精神分裂症,被迫退学回家。

我们不要小看了做事,不会做事,就不会生活,不会做事,就会影响我们的学习,甚至会影响我们的未来。

第四,学会调节,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常言说:“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八九。”刚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更进一步说,即使在一个你比较熟悉的环境,出现一些不适应的情况也是很正常的,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也是不可避免的。挫折是一种重要的人生阅历,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财富。如果没有经历困难和挫折,我们就不可能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强大。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与困境、逆境抗衡的能力,培养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调节不良心理状态的能力。

如果你对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有了非常不习惯的感觉,千万不要闷在心里面,应该告诉爸爸妈妈或者老师,否则,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就像食物放久了会发霉一样,如果总将心事藏在心里,它也会发霉、变质的。记住:当你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时,应该求助于父母和老师,可别让自己的心事发霉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