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自成归宿研究之现状 湖南省石门县博物馆 龙西斌 谭柯亮 李自成是我国17世纪中叱咤风云的农民起义领袖,但其兵败后究竟死于何时何地,因何而死,数百年来,官私史乘、谱牒、方志所记歧误错见,所载各异。笔者就李自成的归宿问题,查阅了有关历史资料,拜读了一些前辈专家学者的大作和研究成果,粗作比较,得出了一点肤浅的认识,以求各位专家学者指正。 一、关于李自成死地的记载和各种说法 记载李自成死事的历史记载和各种说法很多,正史野史,民间传说,形形色色,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由于正史资料缺乏,其他资料杂乱,清初至今,仍无法确定其最终归宿。据统计,关于李自成的死地、死因和终年之说至今已多达十余种。概而言之,归纳如下: 1、记载湖北通城九宫山的有:《绥寇纪略》、《明亡述略》、《怀陵流寇终始录》、《所知录》、《鹿樵纪闻》、《西志纪事》等均记载死于通城九宫山; 2、记载湖北通山九宫山的有:《烈皇小识》、《荒书》、《小腆纪年》、《通山县志》等均记载死于通山九宫山; 3、记载九宫山的有:《清世祖实录》、《东华录·阿济格奏疏》、《永历实录·何腾蛟奏疏》、《流寇志》、《明史》、《米脂县志》、《程氏宗谱》、《罪惟录》、《南天痕》等均记载自杀或被杀于九宫山或“九公山”、“九弓山”; 4、记载湖北通城罗公山的有:《甲申传信录》、《见闻随笔》等均记载死于通城罗公山或叫九宫山; 5、记载兴国州西塞山(湖北境内)的有:《怡曝堂集》、《寄园寄所寄》; 6、记载黄州的有:《粤游见闻》载“自成破京后,清兵追逼,遁至黄州,弃众先奔,为乡兵所杀”; 7、记载湖南罗公山及黔阳罗公山的有:《石匮书后集》、《明史纪事本末》、《明季遗闻》、《后鉴录》、《明季北略》、《平寇志》等均记载死于罗公山或黔阳罗公山; 8、记载湖南石门夹山的有:《澧州志林》、《澧州志》、《米脂县志》、《石门县志》、《广虞初新志》等均记载禅隐夹山寺而终老; 9、湖南益阳白鹿寺为僧卒死; 10、湘黔某禅院为僧卒死; 11、湖南益章莽山:传说李自成化名“曹国公”死于莽山,当地有丰富的民间传说和与李自成息息相关的地名如“米脂坳”、“奉天坪”、“永昌庙”等为证; 12、记载镇远府清溪(广西境内)的有:《半窝杂记》、《甲申朝小记》等均记载为僧卒死; 13、江西宁州界内:《永历实录》卷七载“都御史郭维经上言:自成传闻死于九宫山,在江西宁州界内。” 14、江西新昌; 15、河南平阳; 16、贵州正宁某寺为僧卒死; 17、广东乐昌金城山:传说李自成为瞒过追捕的清军,隐匿从襄阳南下,后经荆州、澧州、凤凰、广西龙虎关、连县、益章莽山,最终到达粤北乐昌金城山。后化名“曹国公”,联明抗清,直至被叛军所害,葬于金城山,后被太子移至庆云凑云山; 18、甘肃榆中青城:2005年8月在兰州召开的第十一届明史国际会议上提出,之后陆续有学者赴青城考察。青城是古丝绸之路的所经之地,是黄河边上一座千年古城,北至兰州90公里,明清时期,青城水烟闻名遐迩,是商贾云集的水旱码头,有“黄河第一古镇”之称。当地早有李自成化妆成和尚在此归隐的传说,还发现有康熙年间的《李氏家谱》,此地李氏都以李自成后裔自居,死后葬于青城镇的龙头堡子,并有其坟墓为证。 以上十八种关于李自成死地的记载和说法,都有文献的记载或有惟妙惟肖、扑朔迷离的民间传说。但自清初以来,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通城九宫山、通山九宫山、罗公山、镇远府清溪及石门夹山这五说上,现有通城、通山、石门三县建有李自成墓。通城县于1955年在离县城二华里的九宫山北重修了李自成墓,占地300平方米,墓为全石结构,墓顶有棱形石碑,上有郭沫若的题字“李自成之墓”,1996年通城县再度修墓,依原式扩大,于次年4月竣工;通山县根据1956年在《历史研究》第6期发表郭沫若的说明,在九宫山牛迹岭建墓,并立有郭沫若题字的“李自成之墓”大理石碑,1965年进行修整,1975年建闯王陵园和李自成陈列馆,占地1.1平方公里;1992年石门县按清朝澧州知府何璘所记,对夹山寺、闯王陵园进行了修复重建,并建有李自成纪念馆,占地30余亩。 但经过无数专家学者逐一考证,到目前为止,可以保留下来作进一步研究的只不过两说,即“九宫山说”和“夹山说”。 二、关于“九宫山说”和“夹山说”之争 两说之争最早见于《澧州志林》卷二十三澧州知州何璘撰《书<李自成传>后》,他根据孙教授所言,又询问故老,后又有老僧相告,并亲自到寺中观其遗像,其状貌与《明史》对李自成的描述相同,认为奉天玉和尚即李自成。民国初年,章太炎先生撰文《李自成遗诗存录》、《再书李自成事》,对《明史·李自成传》记载李自成之死,提出六疑,认为“自成之死,竟无诚证(1)”同时提出阿济格、何腾蛟奏报不实。 上世纪40年代,郭沫若先生在《甲申三百年祭》中说,李自成于顺治二年九月牺牲于湖北通城九宫山。50年代,通山县杨芳小学历史教师王如将同志,利用业余时间走访口碑,收集并整理了李自成殉难于通山九宫山牛迹岭的传说资料,送请《历史教学》编辑部解答质疑。其争论的焦点是:李自成死于通城九宫山还是通山九宫山,最后的结论是通山县九宫山。郭老也认为确实有据,是可以信赖的,并发表了“我为通城县李自成墓所作的题词,及在《甲申三百年祭》中说李自成牺牲于湖北通城九宫山都是根据旧有的传说,应予以注销并改正(2)”。然而,这次争论,只涉及九宫山的属地问题,并未对李自成死于九宫山的原始史料进行认真的考辩,更未牵涉到李自成死地这个本质问题。 而“夹山说”自何璘《书<李自成>后》和章太炎先生撰文对“九宫山说”提出质疑后,虽有部分论著问世,但亦无发现新的史料、实物,尤其是50年代郭老发表声明而成定论后,暂为沉寂。直到80年代初,石门文物工作者在夹山发掘了奉天玉和尚墓,出土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物,因而撰文论述,使“九宫山说”和“夹山说”之争,再掀高潮,趋于白热,多次召开全国性的李自成归宿学术研讨会,有关论著上百篇,始终无果。 为此,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奉中央有关领导的指示,于1996年6月成立了李自成结局研究课题组,专门攻克李自成归宿问题。1997年5月还在北京召开了“李自成结局学术研讨会”,但两说观点不一,时至今日,仍在争论。 三、关于李自成九宫山遇害说 持“九宫山说”的学者的依据是阿济格和何腾蛟分别向清政府和南明朝的奏疏,并以方志和谱牒等数十种其他史料辅之。概括起来,其主要依据有: 1、是阿济格的奏疏,称“自成窜走时,携随身步卒仅二十人,为村民所困,不能脱,遂自缢死(3)”。这是清政府得知李自成之死的最早战报,也是留下的最早记载。 2、是何腾蛟的奏疏,他第一次奏报说“至是,腾蛟奏斩自成于九宫山(4)”。第二次奏报说“闯死确有实据……闯假以二十八骑登九宫山,为窥伺计,不意伏兵四起。截杀于乱刃之下(5)”。这是南明朝得知李自成之死事最为详细的奏报。 3、是《明史》卷三百九载:“秋九月,自成留李过守寨,自率二十骑略食山中,为村民所困,不能脱,遂缢死。或曰村民方筑堡,见贼少,争前击之,人马俱陷泥淖中,自成脑中锄死。” 4、同治《通山县志》卷五载:“程九伯,六都人。顺治二年五月,闯贼万余人至县,蹂躏烧杀为虐,民无宁处。九伯聚众围杀贼首于小源口。” 5、民国丙子年通山县《程氏宗谱》载:“于顺治元年甲申剿闯贼李延于牛迹岭下。” 仅从以上五条可以看出,关于李自成死于九宫山的文献记载十分丰富,既有清政府和南明朝将领的奏疏,又有方志宗谱的记载为佐证,应当说是言之有据的。但是,为什么还争了三百多年呢?许多学者认为原因有三:其一,是史料虽多,可歧异纷呈,矛盾亦多。从死亡时间上看,有清顺治二年闰六月、顺治五年、顺治二年秋九月、顺治二年五月、顺治元年甲申等;从死亡地点上看,有九宫山、通城九宫山、小源口、牛迹岭等;从死亡方式上看,有自缢死、斩杀、锄死、围杀、剿杀等;从凶手上看,有伏兵、村民、程九伯、甥金姓等;从首级的报告看,有“献贼首、珠盔、龙袍于本县督宪军门佟(6)”,有“因遗素识李自成者往认其尸,尸朽莫辩,或存或亡,俟就彼再行察访(7)”,有“以周二南死,矢首级(8)”,有“道阻音绝,无复得其首级报验(9)”等多种版本。因此,多数学者怀疑这些史料记载的真实性。其二,是对死于九宫山的“贱首”的身份提出了质疑,一说是李自成,一说是贼首,一说是李延。那么,贼首或李延是否就是李自成呢?康熙丙申年通城县《金氏宗谱》载:“自崇祯末年……又有李延、李自成流寇猖狂……”将李延与李自成并称,是以证明李延和李自成并非一人。其三,是从清政府和南明朝的态度中,可以看出两个王朝并不相信阿济格和何腾蛟所奏之实。清政府对阿济格奏疏的态度是“……但尔等先称流贼已灭,李自成已死,贼兵尽皆剿除,故告祭天地太庙,宣谕中外。后又言自成身死是真,战败贼兵凡十三次。则先称贼兵尽歼者,竟属虚语。今又闻自成逃遁,现在江西。此等奏报情形前后互异以此谕众,以骇听闻。况经祭告天地太庙,岂有如此欺诳之理?……尔等之意,特以奉命剿除流寇,如不称流寇已灭、李自成已死,则难以班师,故行欺诳尔。尔等虽行诳称,其谁信之!以此不遣使迎王及诸大臣也(10)”;“英亲王阿济格秉心不纯,往追流贼,诳报已死,又擅至沿边索马,且向巡抚嘱托公事。过迹昭著。虽前此亦有微功,究不足以抵其罪,黜爵实由自取。至其子孙,前俱降为庶人,削其宗籍(11)”。南明朝对何腾蛟奏疏的态度是“……都御史郭维经上言:自成传闻死于九宫山,在江西宁州界内。传以五月死,而七月所部降,腾蛟乃知,且经年而后报。遽行大赏,读非所宜。且自成之或死或生,或死于吴三桂之追兵,或死于乡团之棒击,俱不可知。……何必借此影响不自信之功名,以贻天下后世之讥非乎?臣且不能不以爱腾蛟者全腾蛟,况陛下之以驭腾蛟者安腾蛟,又当何如郑重也!疏入,乃辍给世券(12)”。难怪张书玉和唐王都发出了“自成生死终未有实据云(13)”和“而疑自成死未实(14)”的感叹! 四、关于李自成隐禅夹山说 分析了李自成九宫山遇害说的历史文献后,我们再来看看李自成禅隐夹山说的历史资料。持这种说法的学者主要是依据何璘关于李自成的论述《书<李自成传>后》和有关地方志,并以相关文物为佐证。 (一)史料记载 1、何璘《书<李自成>后》说:……李自成实窜澧州。因旁询故老,闻自成由公安奔澧,其下多叛亡,至清化驿,随十余骑走牯牛坝,复弃骑去,独窜石门夹山寺为僧。今其坟尚在云。……寺尚藏有遗像,命取视之,则高颧深颔,鸱目曷鼻,状貌狰狞。与《明史》所载相同,其为自成无疑。(15) 2、《米脂县志》载:“……其后兵败,自成率数骑,乞食山中,不知所终。有传其至夹山为僧者,有僧徒数人,皆猛恶,不类沙门,居尝跌坐,不诵经传,后共瘗之,树碣曰:“奉天玉和尚”。盖自成初为奉天玉,犹隐寓其意也”。(16) 3、《石门县志》载:“……李自成之败也,由公安走澧,遁迹寺中为僧,殁葬其旁,题曰奉天玉和尚墓(17)”,“奉天玉墓,在夹山大路旁西坡,以奉天玉和尚即李自成败后祝发为僧,似可确信(18)”。 以上引用的私人笔记、地方志所载史料尽管其撰述、修订年代不同,但脉络清晰,无需考证,问题关键是奉天玉是李自成吗?何璘的《书<李自成传>后》一文,直接对官私史乘中有关李自成之死的荒谬记载进行批驳,而且距当时御修的《明史》刊行只有七年,他敢于推翻《明史》之定论,让一个“反贼”多活了近三十年,在大兴文字狱的清代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胆识的。 (二)文物资料 上世纪80年代石门发掘了奉天玉和尚墓,出土了大量有关的文物,如:青花骨灰坛、塔铭砖、圹符砖、重兴夹山灵泉禅院功德碑、重修夹山灵泉寺碑志、野拂塔、支那撰述残版、梅花百韵诗残版等,之后又在夹山附近出土或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文物,如:铜马铃、“永昌通宝”钱、“奉天玉诏”铜牌、龟形“敕印”、“永昌元年”折扇骨柄、“永昌元年”铜熏炉、临澧蒋家的传世文物等。那么,这些文物资料和李自成有什么联系呢?不妨分析几件: 奉天玉和尚墓于1981年元月试掘清理(试掘简报1982年发表在《文物天地》上)。奉天玉墓为一墓三穴,其形制与陕西米脂李自成祖父墓近似。墓中出土的镇墓符砖,这与陕西米脂1984年出土的圹符砖基本一致。塔铭砖说明何璘所述不虚,奉天玉确有其人,不仅有其人,证明何璘的《书<李自成>后》考察记载之不诬,还补证了奉天玉和尚身份并非一般高僧,隐讳之词不同一般,说明身份之特殊。这些文物还是说明了在奉天玉与李自成之间有某种联系;《重兴夹山灵泉禅院功德碑》主要是对奉天玉和尚及野拂来夹山活动的追忆。碑文中惟有三处被人的凿去“奉天”、“奉”等字样。在我国历史上,帝王常以“奉天承运”、“奉天行诏”字称,可见何璘经过细心的现场考察,既有孙教授的传言,又有老僧的记旧,还有遗像的证明,终于发现了奉天玉的秘密;野拂残碑是出自野拂之手。碑文内“子门徒数千指中兴”、“戎马星落雨泪天”、“不可为而为”等残句,不是一般禅林师徒之间的悼词,是显而易见的;《支那撰述》残文有:“能名祖不能讳天”,“皇帝圣躬万岁万岁”等残句,野拂借《经山藏》刻版的反面歌颂奉天玉,是谨慎而又值得我们深思的;《梅花百韵诗》残版共有九首残诗,这些诗与章太炎先生在民国初年到湘鄂西搜集到的五首咏梅诗,风格相似,应出自一人的手笔,章太炎称该诗“无草泽粗犷之气,而举止羞涩,似学童初为诗者,亦举事无就之徵也(19)”。因而他认为此诗为李自成禅隐后所作是有根据的;“奉天玉诏”铜牌的发现意义重大,如果说仅是一位出家的和尚、方丈或主持,其对下的传命,大可不必用“诏”来示意。这充分说明奉天玉和尚非一般和尚可比的特殊身份。进而言之,“诏”的运用,是有其特殊含意的,即皇帝、王、或者已成气候、具有实力和地域的农民起义的领袖才可以用“诏”。因此,“奉天玉诏”的铸造和使用,当有其更深层次的意蕴,如果说与李自成有某种联系,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铜马铃,在夹山寺附近发现“西安王”字样的马铃15件,“成”字马铃3件,与陕西米脂发现的马铃形制及纹饰一致,据《小腆纪年附考》载:“崇祯十七年甲申正月李自成自称西安王”,故这种马铃在起义军内部是不能随意盗用的,说明这些马铃与李自成不无关系;龟形“敕印”经鉴定是明末清初之物,在夹山寺的殿堂中发现,考察夹山寺的历史,这个时期只有奉天玉,且“敕”是指皇帝的诏令、敕命、敕封、敕撰,而“敕印”是封建王朝皇帝的专用词,这又把奉天玉和尚与李自成的衔接距离缩短了;临澧蒋家传世文物,传说李自成夹山为僧时,曾将少子过继给临澧蒋家,临澧蒋家有一支自称为李自成的后裔,蒋家有传世的大量明代宫廷玉器(现存临澧县博物馆)。原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丁玲(又名蒋冰之)女士说:“临澧蒋家原是李自成的后裔,因为蒋家很有钱,而财产多在外地,迁到临澧这地方,正是明末清初(20)”。由此可见,“夹山说”所据史料和发现的大量文物都不是孤立的,每一件文物都与历史记载相印证,也为李自成禅隐夹山寺提供了可靠物证。 综上所述,李自成九宫山遇害说所据史料丰富,但多为相互传抄,而最原始的第一手资料,漏洞颇多,又无文物印证,缺乏说服力,难以令人信服。经过分析比较,我们认为李自成九宫山遇害说是不可靠的,而李自成禅隐夹山说是可信的。 李自成研究会会刊(2009.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