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在生存中,在完善中。人格的完善不是在于他占有多少,财产多少,也不是他的知识多少,地位多高;人格的完善在于他的世界观,在于他的生存方式,在于他的思想境界。
“强中自有强中人,执着目标不会头。”这是人格的第一种境界。这是力的世界,是必然性的世界,是因果性的世界。古代人处在这种世界中,感性的人处在这种世界中。这种人热爱生活,注重实际,一切从经验出发。他们执着于时势,追求于眼前的成功,他们倾听于大众的声音,被社会必然性拖着走。他们也有人格,也有意志,他们不辞劳苦,努力争取第一。生活中的强者,技术上的能手,知识上的专家就是这种思想境界的人,他们争胜好强,把自己作为世界索链中的一环,随着时代的命运漂浮。
“梦里寻它千百度,路在何处?”这是人格的第二种境界。这是美的世界,是普遍性的世界,是理念的世界。中世纪的人处在这个世界中,理性的人处在这个世界中。追求真理,确定行动规范,一切从人类利益出发,他们尊重客观事实,关注人类命运,道德和人格是他们的生命,自我完善是他们的理想。他们承认人的高贵,看到的却是社会中的尔虞吾诈,他们充满了对真善美的热爱,得到的却是痛苦和焦虑。他们的人生是迷茫的一生,是个性和共性激烈冲突的一生。思想家、科学家、普世主义者和理想主义着就是这种思想境界的人。他们处在理想和现实的脱节之中,处在美与丑的矛盾之中,处在人类和自然的对立之中。
“无牵无挂无自我,领悟当下在我中。”这是人格的第三种境界。这是真的世界,是主客观统一的世界,是自由的世界。现代人处在这种世界中,党性的人处在这种世界中。人不能停留在利益的竞争中,也不能停留在主观的理想中,人应该始终把握住自己的个性,达到精神的升华,与世界交融合一,要把自我的真善美在社会中、世界中发扬光大。人不应该把世界看作在时空中流溢的物质形态,也不能把它看作与自己分离的美的和谐,世界就是我,我就是世界,一切都应该按我的意志去办,一切都应该回到它应有的伦理秩序之中,这个伦理秩序就是我内在运动的轨迹。党性的人没有自己,只有反映世界本性的意识形态,没有民族,只有反映不同级差的理念,没有历史,只有当下的创造活动。英雄、伟人和世界的创造者就是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