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云勇:农业产业化发展调查报告

 亿万财翁 2011-08-26
韩云勇:农业产业化发展调查报告
[ 作者:马兴伦 韩云勇   来源:中国乡村发现(作者授权发布)   点击数:2601   时间:2008-6-21   录入:赤月 ]

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滨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调查报告

 

滨州是一个农业大市,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有助于带动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是新时期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中一件带有方向性、全局性的大事,对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现代农业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要求

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标志,一个地区产业化发展水平越高,现代农业发展就越快。新形势下,发展现代农业对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农业产业化已经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经营机制。新形势下,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树立四大理念。一是树立大产业理念。城乡生产要素相互流动,农业功能不断拓展,各业形成交融发展格局。必须把农业产业置于整个产业系统发展之中,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充分认识农业产业化在整个结构调整和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从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的基础和效益功能,拓展到生态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二是树立一体化理念。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要形式,大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以利于农民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延伸拓宽,纵向上使农民能够参与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链条,横向上使农民能够参与一、二、三各个产业领域。三是树立外向型、质量型发展理念。用超越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探索、研究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律,走外向型、质量型路子,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培育做大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提升农业整体效益和竞争力。四是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充分挖掘和保护传统农业的生态功能,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提升改造,在微观水平、景观水平和区域水平等多层次上创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突出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当前,建立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对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要求,成为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的焦点在土地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集合起来;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和把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通过探索建立新型土地流转模式,实现土地的规模集约经营。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对产业政策进行整合重建。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科技、技术装备、农民素质提高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产业化贯穿现代农业发展全过程,成为各种要求的集中点。当前政策体制下,农业各领域、各产业、各项目涉及多类政策,但是,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很难形成合力,甚至产生政策“撞车”现象。必须对各项农业产业政策进行整合重建,从传统领域向新兴领域集中,从由项目扶持向制度建设转变,加快建立可持续的综合农业补贴制度。

(四)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探索建立新的村企互动机制。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农民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主体力量。在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背景下,二者不能孤立发展,应按照城乡统筹、产业重组、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在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同时,积极探索土地合作、利益联结,跨行业、社会化的村企互动机制。

二、我市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工作,连续4年纳入全市重点工作,组织实施了农业产业化“3611”行动计划和“五大配套工程”,将打造粮油果蔬及食品产业链作为全市十大产业链之一重点突破。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了多种经营类型带动、多种经济成分并举、主导产业不断壮大、组织形式不断创新、联结机制不断完善、服务领域不断拓展的发展格局。

(一)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强势推进,农业经营主体实力和对农民的带动能力不断提升。为进一步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滨州市农业产业化市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动态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市、县(区)两级财政均设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以企业贷款政府贴息的形式,支持龙头企业扩大规模。三年来,市县财政已投入资金1900万元,省、市、县区三级扶持资金拉动龙头企业直接投资14.8亿元,完成新建和扩建项目262个。启动实施了建设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区)行动计划;对市、县(区)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实行动态档案化管理。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5家企业被认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类示范企业”,省级龙头企业达22家,市级龙头企业134家;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达488家,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资产总值达到375.7亿元,实现年销售收入502.9亿元,带动农户57.5万户,吸纳农民就业7.8万人,农民来自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的收入占60%

(二)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市场供求实现良性循环全市上下,按照“产业调新、品种调优、档次调高、规模调大”的整体思路,已建成优质小麦生产基地235万亩,抗虫杂交棉生产基地197万亩,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50.5万亩,冬枣基地82万亩,鸭梨生产基地11.28万亩,水产基地105万亩,大棚养鸭生产基地1600 个。为强化标准理念,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竞争力,不断规范完善优质农产品的认定程序,加大了认定、认证力度,发展培育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和地方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全市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50万亩,认定市级农业标准化基地33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61个,绿色食品31个,有机食品14个;已注册了黄河五道口牌大米等40个农产品商标,“沾化冬枣”获得国家名牌农产品,18家农业龙头企业分别获得“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等荣誉称号。我市被认定为全国牛羊加工业示范基地,邹平县被认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

(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005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滨州市农业产业化“双十佳”及市重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评选认定实施方案》,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市重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认定和动态管理。2006年,在全市启动实施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放大工程”。今年,各县区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登记工作领导小组,采取“政策引导、典型带动”等措施,积极发动农村能人、大户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形成了龙头企业联接合作组织,合作组织联接千家万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格局。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80个,入会、入社成员11.5万名,培训农民13万人次,成员户均年增收520元。

(四)大力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农业招商引资取得丰硕成果。2006年,全市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已达97家,实现间接和直接出口创汇6.02亿美元。出口产品包括蔬菜、果品、玉米油、大豆分离蛋白、组织蛋白等,产品出口日本、美国、巴基斯坦、马来西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在扩大农产品出口的同时,全市农业龙头企业招商引资氛围浓厚,膨胀势头强劲。近三年来,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利用市外资52.6亿元,其中境外资金2.12亿美元。农业外来资金的融入,促进了龙头企业的技术嫁接,加速了农产品初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提升了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五)“村企互动”进入正常发展轨道,村企互动互促,实现双赢。目前,我市“村企互动”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村企一体”共同发展型。以西王为代表,村企同属一体,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帮助村投资基础设施和文化建设,实现了“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二是“企业+合作组织+农户”互动发展型。以山东天龙集团为代表,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形式,成立专业协会,企业通过协会对农户从事手工加工实行统一调度、统一指导、统一收购和统一销售的“四统一”管理制度,带动了地方百姓走上致富路。三是“基地+企业”对接发展型。以阳信金地果蔬食品有限公司为代表,按照契约经营管理模式,在全县范围内组建了80个收购加工点,涉及360个行政村,以点带面带动了35千余户果农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

(六)实施“解决城乡家庭零就业年”活动,加快农村劳动力快速有序转移。自今年起,我市广泛开展“解决城乡家庭零就业年”活动,通过建立宣传发动、调查摸底、技能培训、市场对接、转移就业“一条龙的工作机制”,构筑以劳动力资源、就业市场信息为主要内容联接市、县、乡的“三级信息网络”,健全完善纵贯市、县、乡、村的“四级工作体系”,实行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的保障措施,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基本实现全市农村每户家庭至少有一名务工或经商者。截至目前,全市已举办招聘活动60多场,培训劳动力4.9万人,转移农村零就业家庭劳动力4万人。

随着现代农业建设的逐步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与农户分散经营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二是龙头企业种类全、数量多,但规模小、档次低,科技型、创汇型龙头企业更为缺乏。三是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滞后,农产品质量亟待提升。四是农业扶持政策政出多门,难以整合。五是村企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和扶持龙头企业建设,加快发展壮大龙头企业集群。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加快扶持一批拉动能力大、辐射范围广、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积极实施招商引资战略,引导具有全方位服务功能、中长期投资能力、市场运作能力强和自律性强的大型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突出大(规模大、带动面积大)、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高)、外(外向型)、新(新产品)、多(多种所有制、多形式),采取股份合作等模式,使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民之间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引导同行业企业通过兼并、合股、合作等方式,实行资金联合、技术联合、品牌整合,建设行业内龙头企业的“航空母舰”。

(二)发展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业规模集约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主导产业或优势产品为基础,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学习借鉴重庆市建立土地合作社或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建立股份有限公司的做法,推动土地依法有序流转,实现农业规模、集约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经实施,尽快对传统农业合作组织进行转型和规范,促其步入健康发展轨道。

(三)集中整合农业产业政策,推动优势产业向外向型、品牌化发展。立足传统优势产业,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政策进行整合,重点在培育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上实现突破。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和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体系建设,实施认证交流和检测结果互认合作,降低检测成本,扩大农产品市场领域。大力发展农产品专业批发和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推动产业优势向市场优势发展。制定政策,鼓励发展乡村银行、农业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农业保险,启动和活跃农村金融市场。

(四)规范和完善村企互动机制,实现村企互促共赢。按照“规划引导,农民自愿,差别发展,政策激励”原则,加快建立以资本为纽带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开展农民引导性培训、技能培训、自主创业能力培训,促进企业与村集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共赢。在土地承包期内和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给龙头企业经营、入股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社会保障置换宅基地使用权为前提,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新型社区,实行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农户主体的模式,推动村庄合并建设,实现农村住宅社区化、产业园区化、农民工人化。对村庄改造中腾出的土地组织复垦整理或发展二三产业,推动农村土地集约化利用,增加农民收入。

 

 

 

联系方式:山东滨州市委农工办  韩云勇

地址:山东省滨州市黄河五路385   邮编:25660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