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杂说16-17-18

 道,可道;非常道 2011-08-30
 
太极杂说16
2009-04-05 22:33

】“整体状态”是针对“劲整”或“整劲”(整体,集中,发挥力量)而言,太极需要我们人体各部位建立相互联系的整体关系,既不是死板的,也不是松散的关系,对外部的刺激(如搭手),可以作出整体反映,也就是“节节贯通”、“一动无有不动”的含义。
    简单的理解可以相似于下面自然状态:
    一石激起千层浪。小小的石头扔进水塘,浪花散开,我们可以讲,水塘是以整个水塘的水对石头作出反映。从理论上讲,如果石头是扔进大海,浪花可以传遍整个大海。
    你可能会说,当我们推一个方桌,它会整体移动,那么它也是整体状态呀,但它是死板的整体状态,而不是我想表达的运动的整体状态。
    关于“硬气功”的例子,“硬”只是条件之一,“力大”是条件之二,砖块不动是条件之三,等等。尽管砖块比较硬,但也比较脆,又不能跑,所以会断裂。
我想说明的是:“硬气功”看似厉害,但离开一定的条件,就不能发挥作用;人是活的,是活动的,更不是脆的,所以不应该害怕“硬气功”。
太极拳研究,作用的对象是人,我们希望摸清人的运动和反映规律,找出其弱点以实施有效的“打击”,而不是盲目的“打击”。
    可惜,我们(包括很多习外家拳的人)常常忘记了技击的对象是人。太极拳以人为“本”,才是最精妙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是太极拳的专利。我很赞赏你和无极氏对“力”和“能量”进行科学性的探讨,这种探讨相当于科学领域的基础学科。但一定要涉及“力”和“能量”的有效发挥问题。
    原子弹很厉害,其破坏性,能量什么的,“地球人都知道”,但不能在有效的时间,指定的地点爆炸,结果可想而知。
    顺便举个以小胜大的例子:当一个成年人蹲在地上,一个八岁的儿童,用一只手按住成年人的头,然后要求成年人直立而起.一个八岁的儿童的一只手,怎么也抗拒不了一个成年人的双腿吧?就是儿童的全身也不可能抗拒。结果怎样?如果儿童掌握了方法,成年人永远也不能站立。
方法是:儿童在按的同时顺势向前后左右加力,成人可能后仰前倾而不敢站立。
】有一次,张信义悄悄来到杨班侯家门口,听到房里有雷鸣般的声音,引以为奇,推门进去,看见杨班侯 在练伏虎式,拳动声发,气凌山岳。张信义明白了雷鸣之声是老师出拳所发,马上跪地求教,杨班侯便先授以握拳法,再教他送拳法。张信义苦学半年,渐有所成。一天,杨班侯询问张信义练到什么程度,令他在距离土墙一丈左右“送拳”。张信义发拳向土墙冲去,墙泥随拳势纷然而落,杨班侯说了一声孺子可教,乃将拳中的奥妙尽予传授。
过了一年多,杨班侯检查张信义的拳艺,功力与前无异,未见有若何进展,拳声不象雷鸣。杨班侯亲作示范,在五丈外发劲送拳亲作示范,在五丈外发劲送拳击向土墙,土墙应声震动,摇摇欲坠!
】多柔化,少刚发,和为贵!
说说“整劲”、“整力”这两个的含义是一样的。可以解释为“松柔下来以后的整体发劲(爆发)”。目的是:整体对付局部,大力胜过小力。如果是这样,我认为不妥。1.我们的作用对象是人,而不是其他什么动物,更不是什么物体。2.如果是对人,也没有考虑有效使用的问题。“硬气功”的力量够大了吧,但在人的身上能用出多少?(除非让人站着不动)。我认为太极拳需要“整劲”,但含义是肢体及躯体的整体状态,或建立联系,表现为“一动无有不动”,它的基础是“气感”,它不期望出现“大力”。目的是:通过自己的整体状态,感知对手的状态,在保持整体状态的前提下移位(不仅仅是脚步),并与对手相融合,以劲力的“落差”或以“引”、“领”对方的力向等方法实施打击。
据说杨班候可以将一个很小的物体,放在丹田上发射出去,打在天花板上(过去可能不叫天花板)仍具有很强的力道。
】傅氏太极拳创始人傅振嵩,能将一个铁球从丹田发出。
】练太极其实就是让一对对矛盾体在自己身上和谐共存。于是就有了松而不散,硬而不僵。至于从何入手练太极,个人有各人的方法。可以由刚练柔,也可以由柔练刚,最后刚柔相济。不过这些都还只是形式,真正要练出上层功夫必要有宽容之心,别人的练法自有其道理,交流就是为了开阔眼界,各人都把平日练的东西表现出来,而不是当时环境需要温柔听劲就把自己的刚劲收到肚子里去迎合大多数。
】张义敬先生在他的太极拳拳理传真一书说,太极拳是自发功。
】“发力就好像是张弓射箭,冲击(普通的拳打脚踢)也是发力,任一技术的发挥(包括拳击、散打)都离不开发力。冲击是把自己的身体当成弓,把手和脚当成箭,拉弓、射箭,击中目标(敌人)。放人是把自己当成弓,把敌人当作箭,拉弓,把敌人这支‘箭’射出去!其实,发力的原理是一模一样的!”
】正宗传统的太极传授其实是非常科学的,其公法的训练层次分明,按步就班,拳理清晰,因人施教。若得真传,三年小成,九年大成并非难事。
】赵堡推手略知一二,赵堡拳的练习层次大致为“马车轮,跟头轮,领落,代理,阴阳理”。基推手的水平与其本身的功力相一致。当然最低级的打法如果练得纯熟,也是很厉害的,再高级的打法也有与其对应的身手功夫也是没有用。讲推手,赵堡,孙式和陈式应该更古朴一点,踢打,摔,拿皆用,而杨式,吴式,孙式则更讲究“文明”一些,推成背势或将人放出去就行了。
】说说"松"、“松紧”和“用力与不用力”
    太极与松为本。松是无止境的追求,松在盘架和推手中是为了体验和建立,体验在松的状态下肢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使这种关系形成“气”的感受,并建立有气感的运动方式。
    “松紧”和“用力与不用力”是一个层面的两个问题,是统一的。松紧是相对的。紧是在松的基础上的紧,我们需要的是松紧之间的落差。有大松才有大紧,但人们的习惯不容易在大紧的基础上大松,就好比两个瀑布进行比较,海拔底的瀑布落差很大,尽管海拔高的瀑布,下落点比下一瀑布的上落点高,但因为落差小,而没有下瀑布壮观的气势。
    有人可能会问:松,怎么去应对大力?那么请你思考,气球怎么会承担相当的压力?(松的后一步是要建立承担压力的状态的)用力与不用力是相对的,人们争论的时候往往没有规范或明确其含义或概念。人们通常理解的用力概念是:利用自身肌肉收缩组合加上惯性,进行对抗,撞击,推拉等运动的方式。而太极的不用力是相对上面的情况说的。如果说太极“用力”,也是在极松的状态下出现,好比前面提到瀑布进行的比较,稍稍用力就会出现用力与不用力的落差。而且用力的方式和目的不同:在方式上表现为弧型,折叠,弹射等。目的:
    一是以“落差”破坏对方的重心或运动方式;二是“引”、“领”对方的力向,而不是接受对方的力点;三是破坏对方相对的静止状态和结构(如胸郭与胸腔是相对静止的,猛然的对其加力、撤力,就会出现震荡效果)。前两种组合可以出现“放人”的效果,与外家硬撞,硬摔有本质的区别;后者可以出现让对方全身或局部“震荡”(冷脆劲)的效果,与外家的击打有本质的区别。用力与不用力的相对性和原理,是力学上的“杠杆原理”。
】七种分别是七种层次,力的轨迹在招上,气的轨迹在劲内。轨迹重要,结构亦重要!七种分别只是个人理解,抛砖引玉,搏一笑的东西。个人感觉,重点在于能分辨气和意,尤其是能控制使得“意”到而“气”不到,才能发出类似场的效果,在对方不知觉中掌握渗透对手。这一点,需要大松柔才能得到。松柔与刚强是一对阴阳,有几分松柔就能发出几分刚强。练松柔不但不是没有刚强,相反,实质在练刚强,是通透清亮的刚强,不是拼力的僵力浊劲。到这时,内在的东西能轻松地发挥出去了,可是还不行。松柔与刚强还不是功力,虽然表面上以前不能胜的现在能了。功力是可以调动内气的多少,当“意”作为大旗引导时,冲锋的军队有多少。有人大练功力,当然可以胜人,可是于己健康不一定有利,气多了和钱多了一样,不一定是好事。本人提倡先练松柔,再练功力,实际上两者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密不可分,做好了就互相支持,有些台阶,没有一定功力大松柔也做假了。
】洪均生初见发科公的段落,供参考。
    “当我初学吴式太极拳之初,刘师言:‘学此拳应动作缓慢,练得越慢,功夫越好。’也就是功夫越好,才能练得越慢。陈师初到刘家,寒喧之后,表演了陈式一、二路拳,大家都准备以一个小时以上的时间,瞻仰名师拳法。不料两路练完,只用十余分钟,而且二路纵跃神速,震脚则声震屋瓦。陈师表演后稍坐即辞去。于是大家纷纷议论起来:有说练得这么快,按‘运劲如抽丝’的原则来讲,岂不把丝抽断了;有的说震脚不合‘迈步如猫行’的规律。”幸好,接下来,刘师试推手,才知陈师不愧“太极一人”,否则就不会有后来的洪均生了。
洪老师因体弱习拳,家境富裕,没有工作,每随侍陈师身旁。陈师的许多故事,洪师都是见证人,而且象与沈三交手等一些故事,也是由洪老师晚年向外披露,才为众人所知的。
】要用意带动,体会身体内在的运动过程.象理论说的身如古钟,运动是由钟垂反复摆荡构成的...以及圆缓直快之类的语言,以前总是不易理解.我自己是学中医的,对于阴阳之类的东西不能说是不信.只是,我相信有现代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和语言,让人了解传统医学、理解太极拳,(不仅仅是太极外在的运动,也包含着它的理论基础.)你要知道,很多老外,是练架子而不接受阴阳理论的.所以,我自己练太极拳,总是有意多想些如果用现代科学来看,传统理论应该如何体现.从‘用意不用力'上说,如果人不用力,站立都是不可能的.也有‘意就是力,力就是意’之类的话,更有‘气'这样的概念,让人无所适从,更别说一些从未接触过传统理论的人了.‘气'什么东西?国家花很多人力物力,也没有找到实质的东西.也许,这些东西都是建立在感觉和经验的基础上,是练功有素的人将机体各机能调节到某种最佳状态后,所能体验到的主观的感觉.而要初入门的人去体会这,难怪要花那么多时间磨练呢.对于我自己的感受来说,‘松静自然,用意不用力'意味着练功时,除了站立所需的身体的力量(重力),别的力量(内耗)都需要化去,也许就是所谓的'柔化'吧?这就要求人们将注意力从外收到内,才能体会到哪里有不必要的紧张,并使它放松.长久练习后,由于劳动或不当姿势造成的肌肉僵化会得到解除,神经系统机能必定会得到巨大的训练,变得敏锐,对肌肉的控制能力会得到提高;机体对能量的利用也会变得更有效.等等...这虽是基础,却有着无比的力量吧.从简单的阴阳桩上来说,如果只是左右移动,有谁会体会太极的奥妙呢?左脚收,右脚推-或许这么表达不行,但这是人们习惯的运动方式,这个运动里,除了支撑重力的力量外,又多了双下肢的收缩力和伸张的力,耗费了能量;而最终定势时,高度、速度左右是一样的、能量没有变,说明运动中力只是转成热,我觉得是浪费的,是不符合太极原理的.(我认为太极的原理之一,应该是能耗最低)要从‘钟垂摆荡'‘气息动荡开合'这样的传统的语言里理解太极,并表现为自己的运动形式,我花了很多时间并感到难以理解.那天看你们练习后,似乎比以前理解多了.阴阳桩的运动,可以理解成一颗珠子在一个圆型光滑的凹槽里左右上下摆动,虽是不断运动,无外来能量加入,也能生生不息.珠子就是人的重心,通过轻微的改变左右脚(髋)的高低位置,破坏机体的静止平衡,重心略会降低,势能变为动能,导致运动,左运动到右后又转为势能.这个转变也要由双脚的弹簧力配合.如此,只要微微改变髋的触发点的位置,比如,左向右时,左髋微微(!)下沉,或右髋升起,(或许这就叫‘以意领气'?),身体自动会运动起来,加上左右圆转运动,就可以感受到身体的动荡起伏,速度的缓急变化.而这个过程,人只要保持全身不用僵力,尽量放松,双脚如弹簧松沉积蓄,左右变化,控制好左右触发点的变化时机,就可以了.整个过程,也感觉到它很符合太极图的变化.
 
太极杂说17
2009-04-05 22:35

】得真传者唯恐人知,泛泛之辈唯恐人不知。
】书是死字,文是活文。书读无字处,问世上几人晓得?更何况还要调词断句呢!有时意在字后,有时意在行间;有时意要反解,有时字要颠倒;有时句要断开,有时意是重复……那些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书呆子,哪里能看见什么真东西?
】太极八法,其中有个肘字,大师世传是“以肘部……人。”千人一口,无有异议,殊不知这个肘字是河南方言“托举”的意思。大师们怎么就没有想想,那八个字中七个字讲的都是技法,怎么会冷冷地崩出个部位呢?
】那“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便是错文,正确的应该是“极柔软然后能灵活,能呼吸然后极坚刚。”身体柔软自然动作灵活,掌握发声技术自然发力刚猛,这本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识,而大师们竟然承谬传讹,穿凿附会,矛盾其说。如此正宗,不自羞乎!
】那“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岂敢实践?!必是“动之则合、静之则分”方为有益。动之则合是“打出整劲,”静之则分是“对位互争、自我放大”!岂有动则散势、静则束缩之拳么?!那“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实应为“立如车轮、活似平准”。立如车轮才能见力得力,活似平准才能“一羽不能加”。
】人若不借助于家谱,五世而“数典忘祖”。如无照片画像,又有谁知道祖宗是什么模样?太极拳渊源既久、史迹不详,如必言创自某某,必难免牵强附会之嫌。太极拳创始人不传其名,唯传其术,可知其人原无名利之心。学好太极拳就是对太极创始人最好的纪念,至于创始人叫什么名字,又何必严加追查呢?
】大多数人犯下的错误。
    一、在功架上一味强调规范,一丝不苟地模仿复制老师的样板。从根本上磨灭了自己的天性、灵性和悟性,把我要练拳变成了拳要练我,“尽弃精华、专修糟粕”,将来你不过是个拳呆子,除了盘架子你屁事不沾!
    二、你把实战的希望寄托在推手练习上,犯了指导思想的错误。须知推手是以接手打人为前提的,而实战的踢打根本不会让你接手。虽然论推手你水平不错算低,可是要真打起来你甚至远不如三流的拳击手。
三、你以为千万遍的盘架子就能练出一触即发、无点不弹的发力,这实在是痴人做梦。练太极拳必须学习专门的发力技术,发力运动和盘架子完全不是一个模式!你把身体板得直直的,一万年你也学不会发力。想学好发力,你得学会轨迹运动。
】太极拳总论    陈鑫
    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
    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
    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显好手,
    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
妙手一看一太极,空空迎化归乌有。
】太 极 文 化, 根 在 中 国, 华 夏 精 神, 就 在 民 间 你 们 这 些 人 中 间。 借 洋 自 重 只 是 一 种 个 人 习 惯, 别 介 意。 美 国 是 个 很 多 样 化 的 社 会, 大 多 数 人 都 不 在 乎 中 国 这 个 国 家, 可 能 看 太 极 拳 就 象 看 中 国 人 使 用 筷 子 一 样。太 极 拳 和 瑜 珈 一 样 开 始 在 大 城 市 是 一 种 时 尚 和 品 位, 不 是 求 道 的 工 具。
我 觉 得大 多 数 人 在 美 国 都 可 以 教 太 极 拳, 拿 他 想 拿 的 奖 杯。 你 们 都 心 怀 珍 宝 的。 中 国 是 太 极 拳 的 海 洋,其 它 都 是 小 溪。 但 我 也 从 心 里 对 在 外 普 及 太 极 的 人 表 示 敬 意。
中 国 人 打 太 极 拳, 更 象 一 种 文 化 符 号。 有 一 次, 我 在 纽 约 公 园 打 陈 式, 一 个 老 者, 大 约70 多 岁, 也 在 练 一 种 十 几 式 的 太 极 拳 或 气 功,(有 人 和 他 学〕, 过 来 和 我 说 话, 可 他 说 的 中 文 我 不 懂, 我 说 的 英 文 他 不 懂, 但 他 看 我 的 表 情 我 能 感 觉 一 种 乡 情。 好 象 说 我 们 中 国 年 轻 人 来 到 别 的 国 度 但 还 带 着 中 国 人 的 很 多 东 西。 可 能 有 点 薪 尽 火 传, 生 生 不 息 的 意 思 吧。
】如果加上自己主观的东西,是无论如何无法做到“粘意”“拿意”的。看看自己一尘不染的真心是否和对方溶合了,如果懂得了溶心,就会明白“粘意”。如果心放得比对方大,就会明白什么叫“拿意”。关键在于心。
】拳架改来改去,亦只再两个字:放松。 放松沉肩坠肘放松内三合、外三合。 放松合胸拔背、虚灵顶劲。放松中正安舒,支持八面。 真正放松了,经中的文字游戏也懂了。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道发自然、无为而为。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都是这个放松的意思。 放松了,才能舍己从人,借力打力。 放松了,才能听劲、化劲、发劲。 这个放松除筋骨腰腿的松,还有心思、思想、脑筋的松。 心里放不下,口里说放下了,不顶了,不争了,无所谓了,顺其自然,只是你自己说的。 如同和老师说。 这手已经很松了,一点劲都没有了。 老师说,这是你自己说的,硬得象钢条一样,不打断已经很客气;打死了,很容易。 放下,是有功夫,有整劲才可以放下。 架子不整,手上没有东西,放什么下呢。 如同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至少也要先去布施,慢慢才调理无所住心。 一点钱都不肯花,光坐著念经。 真以为是如如不动,不住于相,故名如来。 来了吗?来了。 根本就没来,根本就在这里。 私心自用,连看也看不到,放什么下呢。 云何应放?云何应松? 应如是放下,应如是放松。 松,一定要比别人的轻。 轻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这就是拳经上的,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所以杨家功夫能打出天下无敌。所以四书五经看懂了,拳练一千零一遍了,就知道什么是松柔,什么是虚下无争了。可以明白禅说中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心在动。不是你的心动,不是我的心动,是他的心动。他是谁,谁知道。
】太极拳从推手(揉手)到散手、散打的修炼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接手”。外家拳实际上也一样,对称之为“接招”。能接手始能发挥太极拳“沾粘连随,听拿化发,以慢打快,不以力胜”的特长。我谈过“形神意气力招劲”七种分别,接手的传授由于老师的传授能力也相应有七种。太极拳学会散打较难,难在学会体会分别“气、意、神”,然后能“接上”对方的。这是讲“意气”用事的太极拳爱好者应重视的,也最终经常转移到追求养生,忘了技击了。讲究“形招力劲”的朋友在开始学习时大多能胜人,然后转入使用几个“绝招”,也就是组合劲,非常得意自诩。如果有明师,逐渐引导,循序渐进,可脱胎换骨,否则不过是在玩外家拳,口上手上都是太极拳的影子,却永远在大门之外。太极高手过招,胜负不在搭手之时,在搭手之前已经八成定论了。如果尚不能认识“意气”用事妙处的朋友,不必急着“以已知格未知”,涉入莫名的河水探一探深浅再说。
】太极应是从自然而来又回到自然中去的,一切顺其自然.
】太极拳是一种思想上的观念,表现在身体上的状态。不要深究经典理论,不是经典理论错了,是我们的理解有误。
】太极不是极端的“矛盾”、“虚实”、“有无”及“0和1”,它是讲中间关系,中间的过渡、转换,研究敌我之间,自身之间的状态,注重“相对论”。
】太极拳比其他拳种强调意气,引来后学者的不少误解。“意气君来骨肉臣”并不错,但练拳的文人不肯下力气练功夫,往往误解为有“意气”就是太极拳了。但实际这句是强调“意气”的领导作用,在技击中真正作用于对手的是“骨肉臣”。没有“骨肉臣”,“意气君”就成了光杆司令。
】“太极拳论”在太极中的地位就如同“孙子兵法”在军事中的地位一样,是宝贵的遗产,在今天还闪烁着光芒,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陈式太极的确有很多东西是不轻易外传的,得到的人不会轻易得到,也不会轻易外传,否则也不会出现其它太极。陈式太极一路二路也是内外有别,三路长拳四路短拳目前全国只有几人会,更别谈陈式气功了。
】北京白云观的骆道长,打的太极拳是“正宗武当太极拳”,也有说是“先天太极拳”的,说是张三丰传下来的,可能就是“原始太极拳”吧。北京白云观每天下午四点准时关门谢客,院内练武弟子开始练功。
太极杂说18
2009-04-05 22:37

】太极拳上身之难
许多太极拳的学习者通过盘架子,练推手多年,为什么还仍然不是丢就是顶呢。如果不在明师的手下,那学不到东西也是必然的。但是即使在明师的手下分下来大概是以下几种原因:(1)自己刚愎自用,这在一些大学生身上表现的非常明显,目前来看一些功夫好的老师通常名气不大、文化程度不高,讲起道理,不一定通透,或者逻辑性不一定很强,因此一些大学生与老师的辩论,老师那里是对手,再说一些老师也没有闲工夫与其斗嘴,这些人能学到真东西的可能性不大。我在读书时就犯这种毛病以至错过许多机缘。现在回想起来,也是很后悔的。(2)老师比较保守,这在一些老传统的正宗门派表现尤其明显,受不轻易传授思想的约束,有的人跟老师十几年都没有见到老师的真东西,比如陈××老师的三四路太极拳,传人就很有限,即使是一二路拳在公开的场合和在家里的教法也不一样。(3)大多数好老师可以经常叫你体会他身上的劲,比如什么是朋捋济安等,以及什么是空的感觉,粘粘连随、拿、发人的感觉等等。能见到这一步的功夫,就说明老师比较信任你了。你开始体会到太极拳的乐趣,而且只有到这一步在以后才不太容易上假太极的当。但是这并不代表你已经懂劲了,这只能表明你知道什么是懂劲了。一般老师教到这一步已经算你幸运了。(4)喂劲 这一步就说明老师要培养你了,开始是一个动作的一个动作的喂劲,纠正你的架子,这时老师必须摸着你的劲走,不对随时纠正。然后在推手中喂劲,是教你自己知道自己身体里那里有问题,正确地感觉是什么,这过程是非常费时间的,悟性好的一两年差不多,悟性一般的三五年也是常有的事。悟性差的根本就不明白。通过这个阶段才能说懂劲了。到这一步以后就看下的功夫如何了。
】推手中所谓一丢即打,还是在推手的基础上说的,是太极拳的训练过程,在实际的打斗中是要反过来的,是要先打后粘的,推手练得再好,不练散手,则也是上不了擂台打不得架的,有心要发展技击的,散手之千锤百炼是必不可少的,仅通过什么推手、站桩是达不到目的的。还是丢掉幻想、准备战斗为好。
】太极拳的两种练法
太极拳有两种练法,一种是养生的练法,另一种是武功的练法。
对于以养生为目的的人来说,应当按仲君所说的柔和着走、平和着来去练,安祥地练,舒服地练。练完之后觉得神清气爽,其乐融融。常年这么练下去对身体健康肯定是大有好处的,此外对陶冶练拳者性情也大有裨益。这种练法很适合老人、妇女以及不喜欢技击的文人。这种练法是不需吃多少苦的。
   】 对于以武功为目的的人来说,欲要取得大成就则需要吃大苦、下大功夫。书上记载的杨班侯、杨建侯小时候练功苦得一个逃跑、一个上吊,太极寿星吴图南小时候练功也苦得一度想要跳井自杀。马来旺老师对我说他小时候也是玩命的练,每天四点多放学练到九点多回家吃饭,拳脚器械、各种传统增长功力的器具,都下过极大的功夫,如此练了近二十年才算练成。练成之后也是终日练功不辍,功力因而才能浑厚而纯正。至于不用吃苦舒舒服服而成为功夫高手的还从未听说过。当然,对一般爱好者来说,尤其是半路出家的爱好者,不大可能练成极高的功夫,因此没必要恐怕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吃那么大的苦。不过,想要练出一些技击功夫,能对付两三个歹徒,不下点苦功夫也是不行的。当然这种苦是并非痛,比如练拳不当而导致的膝盖疼痛,这样的痛苦是吃不得的,会将身体练坏。练拳吃的苦是先苦后甜,苦过之后是功力增长的成就感、甜蜜感。
至于修道,也肯定是要吃大苦的。就拿双盘来说,全真派龙门第十八代传人王力平说:练双盘吃的苦就是铁打的汉子也不一定吃得消。修道是逆炼先天,想要成功不仅要能吃大苦,而且还要有极高的天赋和缘份。因此过去修道者多如牛毛,得到者凤毛麟角。若是舒舒服服,不用吃苦就能修成,恐怕遍地都是神仙了。
】其实练拳苦不苦?苦.为什么苦?因为是逆修.人在后天的生活中都是顺着习惯而活.练功也好,习太极也罢,如果顺其"自然",那恰恰是流乎随便!规矩是返还之道伊始.脱出来是境界的某一表现.实际规矩就是自然,自然也是规矩.这是辨证的道家统一观,和禅宗是决然不同的!你很随意,这不是自然的真正之道!筋长力大,骨开架活.是武术的真谛.但不只只是在外面.完整的太极拳是内外结合的.既有形体的东西,也有内里神意的结合.形体的放长要靠神意的柔化运用来作用筋的拔长.筋长了,骨想不开也不行了.苦是修行的精神寂寞和无奈,而不是肢体的痛苦:)太极拳是不是舒服的?其实真的不是!形意练直中,太极练圆中.形意练刚,太极练柔(不是绝对,相对而言).太极高就高在她直接从别家最终的境界目标(柔)入手了.和道家的文始派性质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它是武术,武术也不是什么低级的,但是是很实际的,是与道家的真修有一定关系,又脱离武术的.这就是太极不同于外家的地方.
】在李雅轩的书上,讲到这样一件事,说:当年有一次甚么聚会大家在一起切磋,其中一位来自湖南地姓易练吴式拳的人,别人都发不出去,包括吴图南也不行,后来李雅轩使个技巧,将此人发出,而且评语是吴式拳里还真有东西!
】吴图南有一个徒弟叫于志军,前一段时间在杂志上,与别人商榷了一段时间,为的是(一)吴图南早年作汪伪政权下体育委员会委员,任第一组召集人,这里因涉及民族尊严问题大家有兴趣可以看《武林》杂志(大概2001年的),为此我查过旧中国的文史资料,确有其事。(二)就是为什么当年吴图南跟着吴鉴泉学的好好的,突然改从学杨少候,吴图南地功夫究竟如何?大家也可以看看武学杂志上的讨论,吴鉴泉,杨少候都是一代宗师,都不会误人子弟的。(三)吴图南的年龄也是个迷,杂志上说吴图南是百岁老人。大概这个问题也在杂志上讨论过。
】推手是有约成俗定规矩的,一般朋友是过过劲的,在大家过劲基础上善收善发,收得舒畅,发得舒服,使对方背势或失势,不追击对手的,假如约定散手决高低是另回事.我与朋友推手从不脱手打人的,用沾粘连随走内劲,就足够了,能沾粘连随的话,想脱手击打对手实是太容易了.有时在推手的过程中,突然撒手引空对手的劲,此时你不打对手,对手都会前冲被你所击.有些人推完后总喜欢假设散手时会赢,实是自我安慰.散手要以推手作基础的,(指太极).推手包括散手内容,俗指的推手即揉手水平不高,其散手想要高水平是难以想象的.
】太极拳是一种武术,不是神仙术。它以身心意为根本体用。精气神为修炼始终。练的是实实在在的功夫。外练筋骨皮。是任何一种武术的本质。筋长力大,骨开架活。在传统太极拳当中,都有长筋开骨的法子及道理。身体要百练而能成刚。百练之人要身心俱到。身体不经过百转千回是绝对难与心意契合的。
】酒色财气一堵墙,人人都在里面藏,若能跳出墙外去,不是神仙也寿长。
】练拳偶有心得
    1、从无极到太极,从无到有,说浅点是指练了架子,说深点是找到太极的中,一切以中正为本,练拳时时刻要劳记。
    2、从太极生两仪——阴阳,则是从中而生阴阳变化,无处不阴阳,左右、起落、里外、前后、开合等等,但归根到底从丹田而发,离丹田最近的腰也不例外,甚至到每只手、脚其中都有阴阳,练拳中可体会到。
3、开合是大开合、整体的开合,但走到每个部位又有开合,从开合想到“螺旋劲”“弹簧劲”等劲,无不一开一合或一合一开,合了才能更好地开,君不见弹簧之所以有弹劲,必先加力由直扭曲,一松力弹簧必将你刚加之之力尽数还于你,加力大,返力就大,你若不小心中了,可就苦了,因此,想到太极每个动作如能做到先阴(蓄力或受力)先让肢体难受,其本身必会千方百计产生一种想要不难受、想要恢复自然状态的一种力,这时如松身体顺其自然放出这种力(即阳了)其力必又顺又畅了,其中感觉不能用只字片语表达,但基本意思差不多,不知如此对否?
】太极拳源出道家,据我所知,道家的功夫有握固之功,通过女色来练握固之功可能是最佳练法。呵呵呵!可惜我难学此功,为合太极之阴阳,我承接前人:“林下相逢只道因果,山中做伴莫负烟霞。”的古训,来者不拒,去者不留!
】我师傅一直强调推手中的"舍已从人",……用胯意识接别人劲,……松腰落胯--太极基本要领……
】给手就是给身,人到手到脚到。
】要点不要面,要面两不便。
】有一回,在上海某公园(那段时间有空就转公园想找人摸劲),与一中年人搭手,过程中他双手想封我双手,也是一瞬间,感觉到了他的“点”,因初识,隐忍未发,他很知趣,“小伙子不错嘛”,撤手。因劲未发,后感胸部微微气闷,不爽半日。此后,很少与他式太极拳手搭手,怕自找不爽。
】我师伯刘承德艺初成时,往访其师叔冯志强,推手中刘将冯推得双手上举过顶,身仰腹挺,刘以为冯败,冯忽以腹一拐刘,将刘发出。
又闻,冯在王西安老师家传拳时,二毛较浑,趁冯仰坐沙发上不备,开玩笑,合一米八几庞躯压冯身上,双手按住住冯双臂,笑言:“此招何解”。冯开胸挺腹,笑答“好解”,将二毛击出。
】陈式小架是一个很优秀的拳种,可惜除了陈鑫的〈太极图说〉现在很难见到其他书籍,听说陈立清的书快出版了,希望能早日见到。至于说陈式三,四路之说。王西安的书中有其拳谱。其中有许多动作或是重复一路动作。或是有一部分太极长拳的动作。没有什么神秘的东西。按练陈式大架的说法,陈家共有太极长拳。(现在山西以及焦作附近还有人练,也叫通背缠拳,其中有套路108式,对练套路,各种器械等,与现在所练的任何一种太极拳差别都很大。)太极拳五路,炮捶的美好工七套,但陈式小架以及赵堡架却都只有一路,而现在的陈式小架传人所写的书,其中的理论基本上都来自陈鑫的著作。陈正雷书中所写的陈式太极拳的著名人物也没有区分大小架,其实他们的拳架差别是很大的,小架在西安及焦作的沁阳等地练的较多,我以为初学者还是先学好一种,待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后在涉猎其他。
】当时XX先生到南京时,大家走劲时,照了三个面。第一面,左手背相搭,右手搭在对方左肘,成坳步,他用俗称棚劲向我右边压迫我左手,练陈拳赵堡拳的都知道,要手给手,进肩进肘,先找檀中后找期门,先穿心肘,后回身肘,我身进肘过胸肋,XX一点反应也没有,可能以为我重心已失吧,我只好笑笑。再来一个照面时,右手相搭左手搭肘,依然坳步。XX依然压向左我右手,隅角强中门弱,(我想换一个明一点的劲,你总该有点感觉了,)左手过他右期门,手背接他右手腕内侧,即内关,右肘领其左手至体侧,进身进右步,右掌已然轻按在檀中,此时XX身体后仰腹部前挺腰已失双手在体侧,还说“再来”。(要打的话,早就倒了,还等到现在。)第三面,我也不进中也不挂手,对对劲吧,这总该有点数吧。顺他左手压我右肘的劲就把他连手带肘领起来(白鹤亮翅以成,左右手与领劲一合就有了),没打。他右肘向下一沉,又把我送到倒撵猴这种上去了,我右腿向左侧后退右拧身,左腿过他右脚,还是没打。领起的人,又放下了。我想,说不定他能放出劲呢?其实,根本就无法放出多少劲来,大步分还留在自己身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