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熹生平和故事

 朱刚伟 2011-08-30

朱熹生平和故事   

 朱熹(1130~1200)宋代的朱熹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创造主,“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在西方,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说是最早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认为“理念”世界是唯一真实的存在,由具体事物构成的“感性世界”则是由“理念”派生出来的不完善的“摹本”或“影子”。中国南宋思想家。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生平:中国人有一个喜欢神化伟人,为伟人制造光环的传统。所以,大凡伟人降生,总会出现吉祥的征兆。汉高祖刘邦的母亲在雷电晦冥之夜梦与神遇,且见蛟龙于其上,因而怀孕生下刘邦,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朱子的出世,则与吉祥的紫气相联系。据说,朱子诞生的那一天在朱氏故居婺源老屋的一口井中,突然升起的紫色雾气不断上升,在天空中凝成一片美丽的彩云,直到朱子降生才慢慢散去。这口预兆着吉祥的古井,后来被人们称为“虹井”,至今安静地躺在婺源县城稠密的民宅之中。婺源将产生一位文化伟人的征兆,早在朱子出生100年前就曾被人道破。在婺源县城外的芙蓉山上,葬着朱子的四世祖母程氏夫人。一天,有两位世外的高人路过此山,刚进山口,一阵扑鼻的香气袭来,令两人好生奇怪。其中一人说,此山风水极佳,100年后葬在这里的人,他们的后代将出现一位绝代佳人,并成为皇后,因为他闻到了胭脂的香气。但另一人却有不同的见解。他说,我闻到的是翰墨香,100年后此人的后代将有一位圣人出现。果然,100年后诞生了程氏的四世孙朱子。后来,朱子中了进士衣锦还乡,亲往芙蓉山祭扫四世祖母之墓,并种下24棵杉树。现在程氏夫人墓完好地保存着。朱子手植的古杉现存16株,也早已长成几人才能合抱的参天大树了。人们为了纪念朱子和那个美好的传说,把芙蓉山改称为“文公山”。这些玄得有点离奇的传说,当然是不足为据的,但幼年时代的朱熹即已表现出过人的天资与探求真理的热情,恐怕并不是后人的虚构。朱熹4岁开始学话。有一天,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这是“天也”。不想牙牙学语的儿子竟会问他:“天之上何物?”这着实让做父亲的吃了一惊。6岁时,当别的孩子还只知道在河滩上嬉戏时,他却一人端坐在沙滩上画起了八卦。后来人们把尤溪(位于福建的腹地。)的这片沙洲称为“画卦洲”。 朱熹的幼年是在战乱的烽火中渡过的。父亲朱松被战火驱赶着东躲西藏,几次丢掉官职。后来又因反对秦桧的主和政策受到打击而彻底丧失了仕进的前途。于是,他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朱熹身上。他用严格的儒家教条管教儿子,要把他训练成一个饱学的大儒。朱松深受二程(程颐、程颢)理学的影响,他和李侗都师事于程颐的得意门生罗从彦。他在晚年总结自己的学术思想时说,早年游学京师,学为举子文,刻意于词章之学。宜和5年(1123年)以后,从学于罗从彦,始闻河洛之学。从此尽弃旧学,潜心于六经诸史和二程理学。幼年的朱熹就是在父亲理学思想的熏陶下成长。他八九岁时就日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从不间断。当读到《孟子·变秋章》时,弄懂了孔子所说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道理,就是要下功夫,不罢休地去做事情,就能成功。于是慨然发愤于自己的为学求知。10岁那年,当读到《孟子》“圣人与我同类者”时,“熹不自胜,以为圣人亦易做”,从此确立了以做“圣人”为榜样的人生目标。朱熹14岁那年,父亲朱松因积劳成疾,不幸壮年病故,留下了孤儿寡母的朱熹母子。朱松临死前念念不忘的仍是爱子的学业与前程。他致书刘子翚,以妻、子相托。朱松死后,刘子翚把朱熹母子从建瓯接到五夫里,拉开了朱熹寄人篱下的生活之幕。

19岁时,朱熹考中进士,三年被派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从此开始仕途生涯。赴任途中拜见了著名道学家、程颐的两传弟子李侗。绍兴三十年(1160年),三十岁的朱熹决心向要侗求学,为表诚意,他步行几百时从崇安走到延平。李侗非常欣赏这个学生,替他取一字曰元晦。从此,朱熹开始建立自己的一套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理学。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秋,宋金关系紧张,不久宋军击溃金兵,消息传至当时朱熹求学的延平,朱熹为民族的胜利欣喜若狂,写下了庆贺的诗篇,表达他不可抑制喜悦心情。不久高宗退位,孝宗继立,平反了岳飞的冤案,贬退了秦桧党人,朱熹这时上奏孝宗,提了三项建议:(一)讲求格物致知之学;(二)罢黜和议;(三)任用贤能。在奏章中鲜明表达了他的反和主张。1164年隆兴和议之后,宋金结为侄叔,关系暂时缓和下来,朱熹便一头钻进理学中去了。他在故里修起“寒泉精舍”,住此十余年,编写了大量的道学书籍,并从事讲学活动,生徒盈门。这一期间他对朝廷屡诏不应。1178年朱熹东山再起,出任“知南康军”,尽管他重新入仕,却未忘自己的学者身份。在庐山唐代李渤隐居旧址,建立“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并制定一整套学规。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身之要”。“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接物之要”。这个“白鹿洞书院”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而其“学规”则成为各书院的楷模,对后世发生了巨大影响。1181年朱熹解职回乡,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广召门徒,传播理学。为了帮助人们学习儒家经典,他又于儒家经典中精心节选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刻印发行。这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四书影响深远,后来成为封建教育的教科书,使得儒家思想更进一步成为全面地控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1193年朱熹任职于湖南,不顾政务缠身,又主持修复了四大书院之一的另一著名书院──岳麓书院。使之与白鹿油书院一样,成为朱熹讲学授徒、传播理学的场所。书院在南宋发展盛行,几乎取代官学,这种盛况是与朱熹的提倡直接有关的。

朱熹的一生志在树立理学,使之成为统治思想。但因理学初出,影响不深。同时,朱熹在官场上因品性耿直而得罪权臣,致使朱熹晚年落得一个悲剧的结局。1181年8月浙东饥荒,朱熹由宰相王淮推荐任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途经杭州,入对七札,陈述时弊。到职后,微服下访,调查时弊和贪官污吏的劣迹,弹劾了一批贪官以及大户豪右。他不徇私情,牵连攻击了王淮等人。于是,王淮指使人上书抨击理学,斥其为“伪学”,朱熹被解职加乡。1187的朱熹出任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管理赣州(今赣县)、江州(今九江)一带地方的司法、刑狱、监察、农事等方面的事务。不久王淮罢去,理学一时得势,朱熹更是仕途顺利。几年后受宰相赵汝愚推荐,当上焕章阁侍制兼侍讲,即皇帝的顾问和教师。刚即位不久的宁宗全面肯定了理学,称朱为“儒宗”,这反映了苟安江南的南宋企图以理学加强内部团结的希望。朱熹为宁宗进讲《大学》,每逢双日早晚进讲,但他借此机会对朝政多有批评,终于使宁宗不满,加以干预朝政的罪名,被逐出朝廷。庆元元年(1195年)朱熹在朝廷的支持者赵汝愚受韩胄排挤被罢相位,韩势盛极一时。韩因朱熹曾参与赵汝愚攻击自己的活动,于是发动了一场抨击“理学”的运动。庆元二年叶翥上书,要求把道学家的书“除毁”,科举取士,凡涉程朱义理不取。监察御史沈继祖指控朱熹十罪,请斩。朱熹的得意门生蔡元定被逮捕,解送道州。一时理学威风扫地,被斥为“伪学”,朱熹被斥为“伪师”,学生被斥为“伪徒”。宁宗一改旧态,下诏命凡荐举为官,一律不取“伪学”之士。庆元六年(1200年)三月初九,朱熹终于在家里忧愤而死,享年七十一岁。临死还在修改《大学诚意章 》,可见他是如何矢志于树立自己的理学,然而生前终未如愿。

朱熹在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广博宏富。如果说孔子是中国早期儒学的权威代表者的话,那么朱熹则是中国后期儒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他著的书被元、明、清三朝代定为开科取士的必读之收;他的哲学观点影响我国封建社会末期长达600多年时间;迄今仍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发展起到承先启后和无可替代的作用。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朱熹的故事

第一则

   敖江北岸山下村,人烟稠密,阡陌纵横,早在宋代就以物阜田丰,交通便利,商旅云集而名闻四乡。北来南往的客人无不在山下村歇马停轿,休息打尖,天明又匆匆上路。

  相传,理学宗师朱熹为避“伪学”之祸,路过山下村。那日骄阳当空,盛暑难当,朱熹也走得口干舌燥,双脚发软,瞥 -见路口开一爿茶馆,忙走进茶馆坐在板凳上,呼哧呼哧直喘气。这茶馆旁边一棵大榕树,枝干苍虬,绿叶如盖,清风飒然,令人神清气爽,是纳凉的好地方。朱熹口啜香茗,开襟纳凉,浑身舒坦,连日的困顿疲劳消除了大半。茶馆主人是个年近半百的妇女,膝下仅有一个八、九岁的男孩,是她在下山路上生的,取名“下山”。这下山自幼好学,终日手不释卷,朱熹是一个大儒,自然喜爱读书郎。他沉吟一会,从身上摸出一枚通宝,笑着吩咐道:“替我办九种下酒菜来。”女主人接铜钱在手,心里象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不办嘛,得罪了客官,办吧,区区一枚铜钱如何端出九碗菜?怔怔地愣在那里,脚象生了根似的提不起来。下山见母亲受窘,抓起铜钱说:“娘,我有办法!”。下山如飞般出了茶馆,不一会儿,只见他提着一把韭菜喜眉笑眼地站在朱熹面前。朱熹见状,忙把下山搂在怀里,抖动着花白胡须,高兴地流出泪水。原来韭菜的“韭”与“九”同音,朱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验证下山的才学,不料聪慧的下山即刻猜中了哑谜,怎不使朱熹兴奋激动呢! 朱熹在茶馆住了一夜,第二天带走了下山,悉心教授,下山也不负师教,高中进士,官拜两浙提点刑狱。下山官高爵显,举家北迁临安,他为感激朱熹提携教诲之恩,在茶馆原地修起一座“朱子祠”,奉供朱熹牌位,春秋两季,乡人顶礼膜拜,遗迹至今尚存。传说朱熹在山下住过的茶馆,蚊虫绝踪,是下山母子用艾草燃熏的结果。艾草被朱熹步履踏过,乡民称为“步步香”。

 

第二则:敖江流经小沧,有一个村庄名呼“七里村”。相传七里村的得名与朱熹有着不解之缘。南宋光宗年间,朱熹的理学被朝廷宣布为“伪学”。为防不测,朱熹隐姓埋名,僻居于小沧附近的七里村,埋关著书立说。朱熹钦慕屈原忠君爱国心诚,感到年代相隔太久远人们可能对(楚辞)疏淡。他低吟着<涉江)中的尾句:“曼余目以流观兮,冀壹反之何时?鸟飞以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朱熹呵开冻笔叹曰:“世人皆谓狐狸性狡诈而多疑,唯屈公能力排众议,谓狐至死不忘其本,狐若有灵,当引屈公为千古知音也。”于是写道:“首丘,谓以首枕丘而死,不忘其所自生也。《礼》曰:大鸟兽表其群匹。越月喻时,则必反巡,过其故乡。又曰: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古人有言:狐死,正首丘,仁也。”刚写完,忽觉全身暖融融的,如沐春日,如披重裘,朱熹欣喜异常,不禁手舞足蹈起来,这才发现脚后跟有毛茸茸的东西,举灯一照,原来桌下偎伏着一只狐狸。此后,每当更深夜静,小狐便偎在桌下为他暖脚,朱熹浑身舒畅,文思泉涌,三十月时间书稿积案盈箱,八卷《楚辞集注》完稿了。不觉冬尽春来,满眼春光明媚。一日夜,忽闻嘤嘤啜泣之声,小狐拜立脚下道,“从此与先生永诀矣厂朱熹愕然问故,答曰:“旧巢为强獾所占,明日举家迁移矣”。朱熹泪流满面,提笔草就一篇《凄狸赋》,读来声泪俱出,后就灯下焚之。次日,朱熹凄凄惶惶地离开了七里村,那“凄狸”与”七里”谐音,因朱熹在该村注过经,与狐结缘,于是“七里”便成为此村的名称了。

 

贵安村传奇:敖江上流潘渡乡贵安村素以温泉出名,传说这贵安村的得名与朱熹有关。那时,理学大师朱熹以道德文章名震朝野,引起*相韩佗胄忌妒,诬朱熹理学为“伪学”。昏庸的光宗皇帝听信韩佗胄的谗言,下旨罢削朱熹官职。韩佗胄怕朱熹东山再起,派兵捉拿朱熹,要斩草除根。幸得门生报风,朱熹连夜出逃了。一天,朱熹从北岭高一脚低一脚地到潘渡贵安村,韩佗胄亲兵紧迫而至,贵安村民早闻朱熹贤名,把他扶进祠堂里藏起来。古时潘溪中盛产鳜鱼,唐朝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中咏道:“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鳜鱼身价倍增,成为达官贵人席上佳肴。说也奇怪,官兵刚到村口,那溪里鳜鱼喋喋鼓浪而至,一群群,一堆堆,纷纷跃出水面,官兵见状大喜,顿时忘记捉拿“钦犯”,争着到溪边抓鳜鱼,官兵饱餐一顿后日已西斜,只好赶天黑之前上路回三山城去了。朱熹安然脱险,是夜月上东山,光华如练,村中诸老在潘溪畔置酒为朱熹压惊,宾主觥筹交错,欣赏着江月交辉在美景。朱熹感激父老盛情款待,愈发狂饮不已,喝得酩酊大醉,加上连日劳累,躺在沙滩上呼呼酣睡。这可把诸老急坏了,春寒抖峭,夜风习习,朱老夫子要是冻出病来怎么办?朱熹一夜酣睡,日上三竿才徐徐睁眼,可精神瞿烁,身骨硬朗,似乎比往日年轻了十岁,诸老一颗悬着的心才落了地。朱老夫子为何不怕寒冷呢?村民发现朱熹躺过的地方冒出了清泉,晶莹清澈、热气蒸腾,这就是远近闻名的贵安温泉。据说鳜鱼因保护朱熹,朱熹又贵为一代理学宗师。“鳜”与“贵”谐音。于是潘溪旁这座不知名的村落也取名为“贵安”村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