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夫镇位于武夷山市东南部,距市区55公里。地处崇山峻岭之中。耕地面积3.2万亩,总人口1.5万余人。
五夫镇自古有“邹鲁渊源”之称,钟灵毓秀,名人辈出。理学宗师朱熹在五夫从学、著述、办学授徒、生活达50余年。因此,朱子理学在这里萌芽、成熟、传播。朱熹就读、讲学的屏山书院、兴贤书院等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书院。直接在五夫受业于朱熹的学者,许多成为著名理学家,并一代传一代,成为有影响的学派。
朱熹在此讲学授徒,著书立说,成为继孔子之后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诗人。他集孔子之后儒学思想之大成,形成儒家思想文化的杰出代表——朱子理学,被钦定为官方的正统哲学思想,成为南宋至清代700多年间一直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理论,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并漂洋过海,远及东亚、东南亚及欧美诸国,成为东亚文明的体现,至今仍吸引着世界上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致力于朱子理学思想的研究。
在五夫期间,朱熹潜心撰写许多著述,其《论语要义》、《论语训蒙口义》、《大学解》、《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太极图说解》、《通书解》、《程氏外书》、《伊洛渊源录》、《古今家祭礼》、《大学中庸章句》、《大学或问》、《论孟集注·或问》、《诗集传》和《周易本义》等都在五夫紫阳楼撰写;晚年集理学大成之《四书章句集注》最后定稿本也在五夫里紫阳楼酝酿成熟。因此,朱熹的理学成就,与五夫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五夫堪称朱子理学发源之地。
五夫镇文物古迹大多分布在兴贤古街及其附近,有古遗址、古书院、古民居、古牌坊和古街巷等,主要有屏山书院遗址、紫阳楼遗址、兴贤书院、刘氏家祠、刘氏节孝坊、朱子社仓、连氏节孝坊、张琰百岁坊、朱子巷、五贤井、五龙桥和林立街中的石坊等。
五夫古镇
洗墨痴衲
五夫镇,位于武夷山市东南部,地处浦城、建阳、武夷山三县(市)交接地带,距市区51公里。自古就有"邹鲁渊源"之称,是理学宗师朱熹的故乡,朱子理学的形成地,朱熹在五夫从师就学长达40余年。是重要历史文化名镇,历代名人辈出,境内遗址遗迹丰富,是武夷山武夷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属于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五夫镇古代称为“五夫子里”,被称为“五贤过化之地”。“五夫”是指五位儒家的老夫子哦。


刘家祠堂,因为刘子翚是朱熹的老师所以称宋儒并不为过哦。五夫刘氏在宋代有“三忠一文”被皇帝敕封。真可谓名门也。


兴贤书院是当时朱熹读书的地方。他的老师是刘子翚、刘勉之。


五夫有两条大溪,即籍溪、潭溪。籍溪之畔出了胡氏 “五贤十大儒” 。籍溪之畔住着刘氏。朱熹的住所紫阳楼也在籍溪之畔。还有籍溪的发源地就是在开善禅寺所在的拱辰山。






这是连氏节孝坊。贞洁是古代女人的追求和榜样。

五夫镇风光
天光云影共徘徊
盛开的荷花
朱熹先生像
朱熹先生正面像
朱熹先生书写的孝字
这一张像,据说是朱熹先生自己对着镜子画的。右眼角有七粒痣,据说表示北斗七星
朱熹先生当年种植的樟树,现在要几个人合抱才能围住树干。树干中空,里面有一个大树瘤。旁边几棵小的树,是朱熹的门徒黄干、蔡沈、黄钟种植的
兴贤古街的门楼
位于兴贤古贤的刘氏家祠大门
朱熹当年讲学的兴贤书院
兴贤书院墙上的龙鱼
似乎是有用的石碑,现在用于铺地面(覆盖在水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