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建篇:武夷山之行——参观朱子故里

 竹翠兰馨 2021-02-17

参观朱子故里

20日,李总给我们安排了去参观朱子故里,大家都觉得李总很会安排。昨天爬了山有点累,今天去参观朱子故里,还有古村落,可以轻松些。

朱子故里位于五夫镇。五夫镇在武夷山市东南部45公里远的地方,始于晋代,迄今已有1700多年。地处崇山峻岭之中,自然环境幽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盛产白莲、红菇、田螺,远近闻名,有“白莲之乡”的美称,是武夷山市重要的农副产品区之一。五夫镇历代名人辈出,是著名的词人柳永、刘氏三才子、胡氏五贤和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故乡。最负盛名的是朱熹,他是宋代集理学之大成者,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最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著名学者蔡尚思说:“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以朱熹为代表的朱子理学文化,构成了中国宋至清代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理论,影响远及东亚、东南亚。朱熹自15岁遵亡父命奉母投奔义父刘子羽起,在五夫生活、讲学近五十年。

我们刚一从车里走下来,便看到前面有一片古树,待一转身,看到河边那棵树,更让人大吃一惊,大家纷纷跑到树下去拍照。我先来到前面看这片古树,有十多棵,其中五六棵特别粗壮,高大挺拔,里面有两棵很靠近,好多粗根裸露在外面,有的根连接着两棵树,就像连体儿一样。树干上长满绿色的青苔,如同长了毛一般。我不知道这些树叫什么名字,就转着看,幸好树上挂着说明牌,叫“红豆树”,我马上就想起了唐朝诗人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难道这就是王维所写的红豆树吗?能长这么高大呀?

然后我又来到河边,仔细地观赏着那棵树,心里还在暗暗地称奇。这是一棵香樟树,树干特别粗,人站在它的旁边真是显得太渺小了,单是它探到河里的那根树枝就比一般的树要粗很多,为了减轻它的负担,下面用一根钢管支撑着。我走近跟前,看到这棵大樟树的树干里面完全空了,形成一个大大的空洞,边上还挂着一个很大的灵芝。但这棵树却仍然长得枝繁叶茂,极为浓密,不能不让人称奇。据说,这棵香樟树是朱熹14岁时父亲突然病逝,随其母亲移居这里的第二年亲手栽植的,至今已快九百年了,真可以称得上是樟树界的元老了。

在红豆树的旁边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紫阳楼遗址”。 解说员(我没想到,李总还特意给大家找了位解说员,真是有心人。)指着这块石碑给我们讲了紫阳楼的情况。紫阳楼建于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朱熹从15岁时在此居住,一直到晚年迁居建阳为止,近50年。紫阳楼位于屏山脚下,潭溪之畔,周围古木参天,修竹成林,屋前有半亩方塘,屋后是青翠竹林。据说,朱熹的那首《观书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边苦读时,触动灵感,信手写就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首诗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告诉人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增长新知识,才能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我们要参观的朱子故居即紫阳楼,是在遗址上重建的。一个不大的门口,两侧栽种着一些竹子,右边靠墙处有一尊朱子的金黄色塑像,像在对人讲着什么似的。我们随着解说员走进门来,只见墙面上嵌有一块黑得发亮的石碑,碑面残破有些裂痕,隐隐约约看到上面有一些文字,是朱熹所写的“紫阳楼记”。细看之下,才发现这是一整块砚石打造而成的石碑。解说员给我们讲了这块碑的情况。这块石碑高3.7米、宽1.5米,上面密密麻麻的正楷共有3725个字,记载的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刘子羽的生平事迹。碑文的撰写者就是朱熹,而刘子羽则是朱熹的义父。让我们感到奇怪的是在碑的边沿居然有许多光滑的缺损。原来,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文物部门发现这个碑时,它已经是躺在村民的门外当了不知多少年的磨刀石,每到过年杀鸡杀鸭时,村民们习惯了从家里拿出菜刀,在这个不知什么玩意的黑漆漆的石碑上磨上一阵子。时间长了,碑就成了这奇怪的形状。但眼前的这座只是一件复制品,原碑已经被武夷山文物部门收藏了。

然后我们跟着解说员进到紫阳楼里面,来到了中堂。中堂正面是端坐着的朱熹像,上面匾额题有“紫阳书堂”,表示他念念不忘其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的紫阳之意。这里有朱熹的书房和卧室,他以父号取名,把卧室称为“韦斋”,将书房名为“晦堂”,表示不忘父老。在两边墙上挂着四块木牌,分别写着:读书起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这“四本”是在武夷山五夫生活了近半个世纪的朱熹所撰写的《朱子家训》的精髓,解说员给我们做了很多的阐释。

朱熹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为学较真、为教不倦,他的人格和精神永远被后人所称道和怀念。

我们沿着村边石板小路,来到了村子的后山,这座山叫屏山。山脚下有一个小泉,叫“灵泉”,是朱熹所起的名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年朱熹在五夫求学授业时常饮此水,在他的《怀潭溪旧居》中有“傍崖寒冽一泓泉”的诗句。泉水清澈透明,旁边有一把竹舀子,可以供游人品尝。大家轮流到下面取水喝,我也取了半舀喝了,泉水甘甜清爽,确实不错。这个泉中的水水质极佳,可以直接饮用。

灵泉旁边有一块菜地,一个村民正在路边石砌四方小池里洗着青菜,不远处还有一位老伯正在提水浇菜。我走进菜田里看了看,有白菜、萝卜、菠菜、甘蓝等好多种蔬菜,虽然现在北方是天寒地冻,这里白天的气温却仍在20度左右,地里的蔬菜像北方夏天一样长得极为旺盛,绿葱葱的,特别是甘蓝,卷得圆圆的,亮亮的,很结实,看上去极嫩,很光滑,甚为可爱。这灵泉里的水浇出来的蔬菜应该品质特别得好吧。

过了一会,我们乘上车去参观朱熹的塑像。途中,我们看到路边有好多的荷塘,现在是“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时节,要是夏天来这里就太好了,五夫号称有万亩荷塘,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该是多么壮观呀!

周围山上林木浓郁茂盛,如同夏天一般。让人感触极深的是武夷山的空气特别清新,跟当地人谈起来,他们都有一种生活在此处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在全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当中,森林覆盖率属福建省最高,达到62.9%,而武夷山市则以79.2%的覆盖率获福建省第一,他们这里除了有时会出现雾天外,其余都是蓝天白云,根本不会有什么霾天气。

老远我们就看到在一座山前矗立着一座白色的高大的塑像,待来到跟前,看上去这座雕像可真是高大极了,应该算是国内最高的了吧。像高71尺(约合23.7米),代表朱熹71岁的高龄;基座高1.4米,表示朱熹是14岁来到五夫的。雕像通体浑然大气,仪态典雅亲和,将工笔画的线条和雕塑语言的体积感相互结合,更别具创意地将象征朱子一生研理立著的诸如《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易学启蒙》等诸多书卷书匣与雕像融为一体,让人在远观与近察中都能感受到朱子学说的丰富博大,犹如立身于中国文化的“灵山道海”之中,用艺术的方式诠释了朱熹精神。

朱熹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著作最多的一位思想家、哲学家了,这些著作里头最重要的应是《四书集注》,它全名叫《四书章句集注》,对《四书集注》朱熹是下了毕生的经历来完成的。他大约是30岁开始就进行注解,一直到他去世。在他去世前一天晚上他还在修改《大学》。像朱熹这样著书,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可能是绝无仅有的。

雕像立于青山之怀抱,有翠竹和青松作伴,面向开阔的乡村绿野,映照着天光云影,自然环境的衬托象征着朱子的学说与思想来源于中国大地,来源于山水之间,展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与美学意境。

解说员告诉我们,在修建过程中,下面还真得挖掘出了水,真是应验了朱子所说的“源头活水”。我们来到后面,果然看到了一口井,不深处就有水,我们连连称奇。

接下来,我们到兴贤古街去参观。一进村口,就看到一条小溪沿着街边哗哗地流淌着,经过各家各户门前,有的地段里面还养着红鱼,真是太好了。这条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刘氏家族迁居五夫里时,就已具雏形。到了宋代开始兴旺,特别在南宋后期,胡家、刘家诸贤以及由朱熹相继成名之后,更趋于鼎盛时期。当时已是店铺商肆密布,名人学者云集。这条古街,虽经1000余年的世事沧桑,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代特别是宋代时期的风格建筑,并遗下极古朴淳厚的民风习俗。这些建筑,有的是用大块方砖垒成,有的是用泥土伴着碎石瓦片筑成的,虽经雨水冲刷,留下沟沟坎坎,显得斑斑驳驳,但仍很坚硬,据说是用糯米作为粘结剂的。这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当我们来到“天地钟秀”的门楼前时,我看到路边坐着一个婆婆,正怀抱着一个婴儿,乐滋滋地看着过往的游客。我想,老婆婆生活在这里一定很幸福,正在享受着天伦之乐。

往前走,我们来到了“兴贤书院”。它建于南宋孝宗年间,是为纪念理学先贤胡宪而构筑的,朱熹学有所成后,曾在该书院讲学授徒。之所以称作“兴贤”,民间传说有“兴贤育秀”,继往开来之意。书院门前有象征“天圆地方”说的用卵石砌成的图案,书院门牌高耸,顶端成官帽形状,中间是一品“状元”帽,两边是“榜眼”和“探花”,这是古时读书人的最高追求。书院门楼上嵌石刻“兴贤书院”竖匾,围以龙凤呈祥浮雕;门楣横额为“洙泗心源”,以示孔孟正宗。左为“礼门”、右为“义路”砖刻。在兴贤古街里,由于历史的沉淀,古建筑大多为灰白色,而兴贤书院的门楼,被涂为红、黄、蓝等多种色彩,使这座书院显得更加突出,更加精美艳丽。牌楼装饰的砖雕壁画当中,每一个图案都有着一定的含意,你看那金色宫殿的图案,就意味着“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意思;蓝色彩绘“飞天”则意味着“书中自有颜如玉”;那些生动的“八仙”形象是意味着每个学子要想求得功名,就得拿出“八仙过海”的本事。牌楼高耸,飞檐重叠,构筑精巧,造型古朴,雄伟凝重,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建筑分三进,前进为正堂,分下廊与上厅,下廊设有两厢房;二进为书院,分左右两院,正进为文昌阁。我们从边门走进去,看到里面全为木质结构,朱漆木柱横梁,红艳艳的。墙上悬挂着许多的堂匾和楹联,还有“学约”和“学规”等。在文昌阁里,悬有仿朱熹笔体而写的“继往开来”的横匾,大家觉得这个词很不错,就来了一张合影。

我们继续前行,来到了“刘氏家祠”前。作为朱子文化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刘氏家祠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和人文根基。朱子既是五夫刘家人的养子,又是五夫刘家人的女婿,朱子之所以能够成为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与先祖刘子翚、刘子羽、刘勉之的培育是分不开的。刘氏家祠整体保存较好,门楼、堂号、楹联、匾额等一应俱全,家谱、族规内容很详实。刘氏家祠增加了用红木做的图文展板,是其他宗祠所没有的。朱熹曾为刘宅写了两幅褒颂功德的对联:“两汉帝王胄,三刘文献家”;“八闽上郡先贤地,千古忠良宰相家”,祠堂历代均有修葺。祠门上方嵌刻着“宋儒”“刘氏家祠”石雕,门楼砖雕艺术精湛,古风犹存。

一会儿,我们又来到了一个砖砌小门楼前,门楼上方写着“三市街”,而背面写着“过化处”。“三市街”的牌坊说明这条街与当地的市场贸易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其背面的“过化处”却叫人不懂,经过导游讲解,我们才明白。“过”是经过的意思,“化”是教化的意思,这是当地人为了纪念朱熹,表明朱子经过这里,就给世人以教化;世人经过这里,又受朱子思想的教化。

在三市街,我们先参观了“民俗文化博物馆”。这也是一处古宅,有好几进,很深。刚进去,我看到摆放着一个木屏风,上面雕刻着“梅兰竹菊”四条幅图案,非常精美,大概所用木料也是很名贵的吧。往里走,看到旁边摆放着一尊千年石狮,还有花轿等等古时用具,有一间房子是洞房,里面是仿照结婚的样子摆设的。最后面是一个小花园,花草茂盛,后墙上还镶嵌着呈八边形带有瓶插、盆栽牡丹图案及“富贵满堂”字样的精美砖雕。

从博物馆出来,走了五六分钟,我看到路左侧有一口圆形水井,井沿上可以见到“雍正四年重修”“明朝万历十九年中秋,由王有节出资挖掘”等内容。往里一瞧,不深处即有水,旁边墙上挂一木牌,上书“五贤井”。街上共有五口这样的水井,其中四口的井水还能饮用。五贤井名称的由来,据说与“五夫”地名有着密切关系,在宋代,五夫出了一个功名显赫的胡氏家族,即理学先儒胡安国一家,其后人中才俊迭出,多为理学贤才和从教者,胡氏中的五位名人即胡安国、胡宪、胡宏、胡寅、胡宁,他们都有着“士大夫”的荣耀,当地称为“五贤”,也有人因此认为“五夫”这一名称即由此而来,由于胡氏五贤的突出成就与地位,后人将街上的这五口水井命名为“五贤井”,以表示对胡家五位先贤的纪念。

最后我们来到了“连氏节孝坊”前。连氏节孝坊原是刘家民宅门面,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牌坊之上高悬“圣旨”二字,充分彰显出它的地位与气势;门楣砖雕阳文“旌表吏员刘观赐妻监生刘经文母连氏节孝坊”19个字,右侧可见大清乾隆纪年字样。面壁砖浮雕有人物故事、祥禽瑞兽等,栩栩如生。门墩设石鼓一对,两侧建八字形坊墙,磨砖砌成,工整大方,门楼砖雕石半拱,飞檐重叠,形制优美,工艺精湛。整座牌坊保存完好,为典型清代建筑,又有明朝的风格。

一路走下来,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兴贤古街浓浓的古韵,厚重的历史。待我们参观结束,已经十二点半了,我们就在附近的餐馆里就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