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杂说23

 天地虚怀一 2011-08-30
太极杂说23


作者:太极网罗http://www./archiver/?tid-3458.html&page=2




只要不断超越了从前的自我,哪怕一点点,也就够了,江海之水也不过是点滴久聚而成,但它们都是无意而成。此理耐人寻味。


l         意重伤身,请引起注意。看到许多朋友,练功求这求那,然后就头痛了,头昏沉了,时间久了必然受伤。还有的朋友意重,以至引起睡眠不好,这都是常犯的毛病,如不注意定然于身体有损。还有的朋友练拳时非常注意气的运行,这样练出的拳必然发滞,然后就会觉得发僵,这是必然。心死神活。心这里指人的后天意识。


l         “心死神活”能否翻译成现代心理学术语——显意识淡出后,潜意识被激活。这样一来,“纯以神行”的最高阶段,太极拳就由思考的拳变成下意识的拳、无意识的拳和本能的拳,所谓的“神”就指本能和下意识。这样解释,一是理清了练拳的思路,二是拓宽了对太极拳的视野——太极拳和古今中外的拳术乃至文化相暗合处甚多,如美声唱法的共震点(气根)就是丹田处,如美国一个现代舞蹈流派主张以小腹为力源,随着感情推动身体,又如任何一种用于实战的武术都追求得心应手、出神入化,不会一边想一边去打。


l         日本战后一共授予了400多名剑道8段(最高段),在日本练习剑道的200万人中每年也只有10人左右有此殊遇,片中的主人公曾获全日剑道大赛冠军的石田7段也是第5次考试才获得8段,在720名7段考生中只有6人通过次考试。我为此震撼的原因有三:第一是日本对武术考段的极端严格,每位考生都是45岁以上且获得7段8年以上的高手,但初试、复试仍要各自淘汰90%以上,反观国内的武术8段制考试简直是笑话,只重资历不重功夫、又滥又多又搞平衡,自毁长城;第二是像石田这样高手的水平,我以为剑道是武术的终极表现形式,拳术的失误不过是挨打受伤而已,而剑道的一次失误是以血和生命为代价,因此在速度、落点和心智上有终极的要求,石田的剑术给我很多技术上的启迪;第三是他们对于剑道的理解,比如“心即剑道”等认识和太极拳的终极境界是一致的,尤其注重真心和真意。


l         近来晚上有些时间,开始且学且练咏春拳的(米离)手,咏春门中也认为离手更近乎太极推手。我觉得离手是一种另类推手,它没有太极推手“敷、吞、盖、对”的气势,但充满了弹性和寸劲,初练为方、熟练为圆,且双手互搏、连消带打,更接近于实战,在中短距离内的防守堪称完美。我一直没有机会系统地学习太极推手,相信离手练熟后也尚可一战,这种像钢丝一样充满弹性和韧性的离手对于练陈拳的我来说,真是太合适了。


l         立足太极看太极,众家杂沓,然皆离不开“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离不开神到意到劲到。兄弟我练陈拳,但对杨、武二家的拳论心服久矣,董英杰在《太极拳释义》中说得太好了——“太极拳系内家拳,力出于骨、劲蓄于筋,故不求皮坚肉厚,但求气沉骨坚……为返本还原之功夫”、“……如神意不到,如火煮空铛,到老无成”,其余种种玄说,皆是皮相。

跳出太极看太极,各位不要固步自封、画地为牢,我觉得太极除在气、经络等内功外,包括在意、劲方面与其他武术相通互补处极多。以虚实而论,柔道算不算太极,哪位推手大师敢到奥运会上和人家试试;以用心之专、用意之真而言,剑道算不算太极,日本武术拳禅一体,很厉害;以扌朋劲、寸劲、弹性劲而言,咏春算不算太极,先手谈再下定论不迟……按陈王廷创拳之说,取戚继光长拳就有29式,难到戚继光编的就是太极拳?非关形式,里面的东西被改造过而已,太极门内的争执,意义不大。

太极的练法,由外而内、由内而外,互相裨补。比如掸筋和开胯的关系,鞭腿的境界是以支撑腿为立轴,另一条腿要像挂在胯 上的一条飘带,用的绝对是丹田部的力量,和太极的境界无异,拳击的不开肩、散打的不开胯绝对是庸手。掸筋和开胯的区别在于前者开筋、后者开骨关节,但有密切的联系——前者好比攻占了一座城市,后者是很好的治理和运化这座城市,是互相依赖的。我不太乐意把武术人为区划分为很多种,而应该认为不同武术形式指向的核心只有一个。


l         太极功夫的高低有三比:一比身体健康,二比打,三比做人,微斯人,吾谁与归。


l         太极推手……规则有三:1 ,要绝对地保护对方。2, 不争输赢好坏。3,放得下面子。

(我觉得应该再加上一条:不用二道力。二道力的解释为:被对方控了要害,对方为了不伤我而留住了我,在对方松开想暂停的时候,我立刻又回攻对方,这时我所用的即为二道力。此力很危险,万万用不得!此时应以友好的方式从新再来。因此闹出的误会和不愉快,时有发生。在此提出与大家磋商。)


l         功夫得时自然来,强求不是好办法。用心为上。


l         拳论上讲:‘有为般般错,无为处处真’。 同时还有一句:‘只知无为修大法,不知有为是根基’。


l         「董英杰在《太极拳释义》中说得太好了——“太极拳系内家拳,力出于骨、劲蓄于筋,故不求皮坚肉厚,但求气沉骨坚……为返本还原之功夫”」,这是董英杰先生在经验谈中谈劲、力,除此之外,该书在「太极拳体用解」还提到「劲由于筋,力由于骨」,遽闻吴公藻先生着「吴氏太极拳」(1980香港出版)有影印其先人吴鉴泉先生所藏之「太极法说」,得自班侯先生,有一百多年历史,其中「太极拳体用解」也提及「劲由于筋,力由于骨」陈微明先生为其师弟郑曼青先生著作「太极拳十三篇」写序中有「师德配侯夫人抱疾垂危,得君投剂而起,师感之,悉以口诀相授,他人所未闻也。」该书述口诀篇中说「九、曰能发劲。劲与力不同。劲由于筋。力由于骨。故柔的活的有弹性的是劲。刚的死的无弹性的便是力。………..」。劲、力来源不同,功用互异,太极拳尚劲不尚力,自无疑义,习练太极拳设若筋、骨不分,劲、力不明,则举动轻灵,节节贯串,恐难问津。


l         太极拳是“出很少力的内劲胜大力的拳”。不知大家是否有脚底被拿飘的感觉,被拿飘绝不是大力拿的,而是内劲拿的,这种内劲可以很轻很轻。被拿飘后纵有千斤力也用不上。这是其中一个情况。另外两人搭手,总有一个临界点,这个临界点被别人掌握,自己用的力全被返回。掌握临界点的人可以用很少的力控制对方,让对方的千斤力使不出来。要做到上述两点,需要有千斤承受力作后盾。


l         太极拳,是通过螺旋、缠丝,“避实击虚”。太极拳“松”出来的劲力,自我感觉很轻,对方的感受都是很沉重。


l         内劲,说不清,但练出的人都有相同的认识。没练出的人或没接触过的人,靠猜只能是盲人摸象。临界点同样也不容易说清,非练到方能感觉确实有那么一点,对方过来的力完全被返回。如果没被很轻的内劲拿飘,不会相信有这种东西的存在。为什么不相信,因为根本就没见过,根本就没见过,导致的可能就是根本练不出什么内劲。如果好多东西靠语言就能助人练成,那么多的拳论应当足够用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