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布衣名士金冬心

 花花胡子白花花 2011-08-31
 

金冬心画像(罗聘画)

        金农(1687年—1764年),清朝画坛扬州八怪之一。金农原名司农,字寿门,号冬心。因其人生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又自封“三朝老民”的闲号。在扬州八怪中,无论是学识、艺术修养、书画造诣,皆当推金农为翘楚。

自画像》

       金冬心在当时虽为一介布衣,但无论是他书画的审美艺术,特别是他的“漆书”,还是他耿介的性格,都赢得了当世乃至后世人们的钦佩!说他是布衣名士,应是的评!

《大宛良驹》

  金农在诗、书、画、印以及鉴赏、收藏方面都堪称大家。金农对艺术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对生活的独到认识和由衷喜爱。“不趋时流”是金农的艺术观念,更是他的人生态度。他在创作中努力追求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坚持自己的审美思想和情趣,对当时御用画家所坚持的细腻媚俗的画风嗤之以鼻。

《墨竹》

       他主张艺术“师法造化”,积极地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和素材。在形神兼备的创作基础之上,努力使自己的作品达到“意造其妙”的艺术境界。他颇爱画竹,特意在自己的住所周围种了大片的修篁翠竹,这样“日夕对之,写其面目”,大大丰富了他画竹的第一体验。在其寥寥数竿的墨竹图中,我们总能看到磊磊落落而又风姿婆娑的潇洒翠竹。《竹图》是金农的代表作品之一,画中竹叶晦暗粘连,似蒙尘厚重,苍凉凄婉。浓淡墨色营造出空潆深远的意境。构图婉丽可人,秀逸不凡。在自题中,金农说自己所画此竹“无潇洒之姿,有憔悴之状”,其构图立意皆以独特新奇而著称。

《梅花图》

       金农画梅亦是“以梅为师”,为了达到“戏拈冻笔头,未画意先有”的境界,他在“耻春亭”旁裁下老梅三十株,反复揣摩,终日观察写生。所以金农笔下的梅,总有一股傲然之气,这正是他不断观察和体会才得来的。在画梅的技法方面,他博采众长,掺以金石意韵,形成自己瘦如饥鹤、屈若虬龙的独一无二的风格特征。

《墨梅图》
《玉壶春色图》
        在金农的一幅《冷香图》中,一树梅花风骨隽朴,跋语更是写得冰清玉洁,“数树梅花破俗,冷香恰称清贫。旧家门径不改,莫道此中无人。”作者正是通过写梅来写己,从而表达出自己怀才不遇的心声。《腊梅初绽图》里描绘“晚来寒”的梅花具有“不爱春”的品格,与作者独立不阿的人格一致,不求众人之称赏而重在知音之“雅赏”。

 

金农书法

         有了这样一以贯之的人格精神,金农才能以“不趋时流”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准则,所画皆“出之灵府”,而不会媚世谀人,不管是在书法创作上,还是在其它艺术创作方面,都体现了金农自身的独立性和创新性。

金农 花卉图

     《花卉图》

       在董赵书风盛行,“馆阁体”流播的清中叶,金农“不趋时流”的艺术主张也向时风书法做出有力挑战。金农“不趋时流”的书法,体现为在复古中融会,在继承中创新。他的复古冲破了传统帖学的束缚,以汉简中倒薤笔法和飞白书中似帚的用笔及渴笔效果的表现,形成了别于他人且个性鲜明的“漆书”,这是一种特殊的用笔用墨方法。“金农墨”浓厚似漆,“谛视之,纸墨相接之处仿佛有毛,幽光徐漾”,写出的字凸出于纸面,稍一触指即为墨染。所用的毛笔,像扁平的刷子,截取毫端,蘸上浓墨,行笔只折不转,如漆刷之运作。这种方法写出的字看起来粗俗简单,无章法可言,其实是大处着眼,有磅礴的气韵,《盛仲交赞》即为金农漆书之代表。

《达摩老祖》

  金农性格的坦率质朴、思想的愤世嫉俗、行为的极端叛逆、学识的广博精深,造就了他古朴新奇、不同寻常的艺术风格。奉行个性解放、不趋时流精神的金农,对诗书画艺术的不懈探索和创造,使其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独特而耀眼的一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