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非闇:谈吴昌硕的绘画

 h0ping 2017-02-03

于非闇:谈吴昌硕的绘画

谈吴昌硕的绘画

——于非闇

安吉吴昌硕先生是近代写意花果画杰出的大画家,他所创造出来的画,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画壇。

谈到昌硕先生的绘画成就,除了他善于观察生活,是不可能抛开金石书法而光谈他的绘画的。同样的,我们也不能抛掉咸丰、同治——1851年以来的金石书画的风尚,而孤零零地谈他的绘画。当然,限于我的水平,我只能谈这一时期的表面风尚。

于非闇:谈吴昌硕的绘画

《篆书临石鼓文》轴,纸本,纵149.5cm,横82.3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到了道光(1821年)前后,古代铜器石刻和印玺 等等发现更多,研究和整理更加广泛。在书法方面,不仅仅是继承,而且有显著的发扬光大。例如,邓石如用写隶书的方法写篆字,伊墨卿用写篆书的方法写隶书;昌硕先生的老师杨岘又用写草书的方法写隶书等等。这种食古而化、创为新意的风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昌硕先生。这时,在绘画方面,已从欣赏四王、吴、恽【"四王吴恽",即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恽寿平六位清初画家的合称,画史上称为"清六家"。他们的绘画曾被认为是清代画史上的"正统派"。】逐渐看到了乱头粗服 、 狂怪求理 的石涛、八大和学古有获的陈老莲。以上这些风尚,我们仅从这一时期及以后的金石书画的著作和图录等出版印行盛极一时的情况,即可证明这时的风尚是前所未有的。昌硕先生所接触到的文学艺术和金石书画名家,如在杭州的俞樾、在苏州的杨岘、吴云、潘祖荫、吴大徽、在上海的任伯年、蒲作英、胡公寿等等,这不能说不是对昌硕先生艺术成就起了或大或小的影响。他用写行草 书的笔法来写“石鼓文”,在我们着来,是比吴大墩摹仿古篆,其独创性要高明得多。虽说昌硕先生曾佐吴大 瀓的“戎幕”,(甲午中日之战) , 受他影响也不少。

于非闇:谈吴昌硕的绘画

昌砚先生的篆书 , 无论是“运笔结体”“分行布白”、绝不为“石鼓文”的本身所局限而依样葫芦。他确已达到“疏可驰马、密不透风”的运笔结体、位置经营。在作画上,他不单是用写“石鼓文”的笔法来描绘真实的花果,在他构思构图、乃至于摄取提炼形象时,都采取不轻落笔着墨的审慎态度。等到思考逐渐达成一幅画的具体形象在心目中时,则又乘兴大胆地落墨。最重要的是落墨后还要小心的收拾。他曾说:奔放处要不离法度,神微处要照顾到气魄。即是这个道理。齐白石先生曾对我说:“缶老(昌硕别号缶道人)的画豪放处易取,小心处难攻”。我认为这是最懂得昌硕先生画的评赞。

于非闇:谈吴昌硕的绘画

《松梅图》

我见过昌硕先生早年、中年、晚年三个时期的书画,四十多岁以前,汲取古人处比较多,个人的创造比较少。但在这时的画,很明显的可以看出他在摸索前进,并尝试着明代画家掺膠水画生纸的方法。举例说,他这时画梅,还是本着金冬心、汪巢林的方法,很少从生活中提炼出梅的其体形象。五十以后,篆书刻印都富有个性与风格。他的画首先在布局和 表现上显示出谨严苍劲的作法,但还没有像“天衣无缝”那样的把题词、书法和绘画有机地配合在一幅画面上。大约在六十多岁之后,不仅从生活里理解具体形象,在笔法的描绘上也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境界,而题词、书法和绘画,三者紧密的配合,在经营位置上作到诗书画三位一体,使得画面上疏密错综,变化更加多端。而对艺术的形象,也更加具体化了。画上题写几个字,有几个字的作用;画上题写几十个字,有几十个字的作用;这是在构思的同时就要把题写的地位长短多寡等考虑进去的。(当然,落墨之后还要重行考虑。) 昌硕先生曾告诉我:创意构图应包括诗书画三者的互相配合,这才是所谓“成竹在胸,意到笔随”。他还说,他为写梅詠梅他怎样的观梅,可惜他的话我记不全了。我们试从他六十多岁以后直到他八十四岁的绘画来看,他是年岁越老,诗书画三者的互相配合也更加紧密成熟;不但前无古人,而且他所造成的艺术形象,一直影响着今日的画壇。

于非闇:谈吴昌硕的绘画

《牡丹水仙图》

我个人最喜爱昌硕先生的梅花,我以为他画梅花无论是从创意构思上、是从摄取形象上、 是从经营位置上、是从用笔运墨(包括颜色)上、是从题写长短多寡上,都是独辟蹊径,不落老套的。例如,他七十四岁所画梅花,有“达夫”上款的那一幅小琴条,他采取折枝花卉的布局,画出前后两枝;枝下完全悬空,却借着题词两行 , 把后面的一枝隐蔽起来。这样就破开了双垂枝的呆板,增加了画面的活波。当然,那上款一行是后添上去的,自然没有这一行更好,但下面却还留下大部分空白。这成就 , 是与他爱梅、观梅和詠梅分不开的。又如,“高风艳色”图,他用渴毫焦墨画风竹,竹后再衬上淡墨,而用飞白笔法画出石头。这是很好的一幅旧形式的水墨竹石。但是他在竹石的左边,突然画上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两枝鲜艳的桃花,在右上角题上“高风艳色”四个字和六个小字年款,上下保持大部分空白。这种墨与色的互相适应,字与画的互相因依,应是从古以来所没有的新鲜艺术。而竹的枝叶、桃的花萼,都是从生活中得来的。他在“乙卯岁抄”七十二岁所画的“长松梅石”墨笔大中堂 , 长松在前,向左的一枝突然离纸边将及三寸处煞住 , 梅在松后,左枝也不画到纸边;下面一石横卧在松梅中间,左面画到纸边,右面却悬空在下边留 出一部分空 白,而绝不把它填满写实。可见他在未下笔时的审慎小心。左面空处题了七绝一首和年款,使我们体会到松枝向左煞住,是为了预留题字的关系。这幅画用笔减到无可再减,而气魄雄健浑厚,显示出松梅耐冷的精神。最后我想谈一下昌硕先生画的“仙桃”,这是一幅给“晓霞”画的“三千年结实之桃”,画面上显示出“粗卤求笔,狂怪求理”(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语) 的生动豪放的风格。尽管两枝桃都在悬空,而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是从真实的生活中千锤百炼得来的。它只有使人感到更加真实而生动活波。

于非闇:谈吴昌硕的绘画

《高风艳色》

当然 , 昌硕先生的绘画流传城内外的还很多很多,我不过信手举例罢了。荀慧生先生就藏有他的许多好画,特别是那幅白描的牡丹花,我认为是他的神品之一。总之,昌硕先生的画,从立意时就把题词、书法和绘画配合在一起来构思构图,这是近代画史上所没的,当然,他的艺术成就,还不能仅仅从绘画这一方面来衡量 。

于非闇:谈吴昌硕的绘画

大师于非闇

于非闇:谈吴昌硕的绘画


于非闇:谈吴昌硕的绘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